APP下载

习近平反腐败思想研究

2017-01-28

观察与思考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斗争腐败从严治党

郭 兴 全

廉洁兴邦,腐败丧权,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政治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不遗余力地推进反腐败斗争。党的十九大郑重宣告,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习近平新时代反腐败思想,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治理腐败工作体系和治理腐败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议题,成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思想武器。

一、习近平新时代反腐败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实践脉络

(一)理论渊源

1.习近平反腐败思想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廉政思想。马克思廉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从腐败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和国家政权入手,对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行深入剖析,认为腐败现象是与私有制相伴而生的,提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廉政建设要从公职人员的公仆意识、建立廉价政府、监督公共权力等三方面入手。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廉政思想不仅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的理论渊源,也对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反腐败斗争中,立足党情国情世情科学判断反腐败形势,谋定而后动,蕴含着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坚持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科学认识当下各种腐败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与经济社会政治间的有机联系,蕴含着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对我们党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规律概括,并用于指导当下的反腐败斗争,蕴含着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高度聚焦廉洁政治建设,蕴含着价值论的基本观点①邱学强:《以绝对忠诚的使命担当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反腐败战略思想》,《学习时报》2017年6月2日。。习近平反腐败思想中这些充满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的科学内核,为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根本动力。

2.习近平反腐败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倡廉理论成果。反腐倡廉是关乎党生死存亡的一项政治任务。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非常严明的纪律管党、治党,以特有的制度规范党员和革命者的行为,努力使党保持纯洁性,防范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各类风险,使我们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反腐败斗争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集中体现在倡导节约、反对浪费,发扬民主、依靠群众,毫不留情地惩治党内和革命队伍中腐败行为的思想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汲取“文革”的教训,探索性地提出反对和惩治腐败不能再开展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而是要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腐,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框架和模式。以江泽民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市场经济建设中权力监督滞后的新情况,深刻认识到反腐败只有从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入手,通过不断地深化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新机制,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的严峻形势,意识到反腐败斗争所具有的复杂性、长期性与艰巨性特征,加大了对腐败的惩治力度,并将制度建设和对腐败的预防作为重点,提出了注重预防、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断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包含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在内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推进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反腐倡廉道路,同时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反腐败理论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反腐败思想继承与创新的理论基础。

3.习近平反腐败思想的文化来源是中国优秀传统廉政文化基因和国外清廉国家的反腐败经验及其廉政文化。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期形成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孕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和源泉。尽管从社会现实来看,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包括“官本位”、 “等级特权”、当官发财以及“人治”等封建思想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念依然被社会上某些人所推崇,但不容否认,中国古代德治、任贤、治吏、明法、勤政、节用等优秀廉政思想依然滋润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中华传统文化是责任文化,讲究德治礼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习近平新时代反腐败思想的文化基因。与此同时,腐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尽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导致一些领导干部权力观、事业观、利益观发生扭曲,进而产生腐败行为,但是不少西方国家也都曾经历比较严重的贪污腐化阵痛,而后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反腐败的体系、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腐败治理理论作为世界政治文明的优秀财富对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习近平反腐败思想的有益借鉴。

(二)实践脉络

1.习近平反腐败思想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斗争实践。毛泽东反腐败斗争实践的典型特点是反腐从严,“打虎”用力。延安时期,对贪污犯肖玉璧执行死刑,处死触犯刑法的老红军黄克功,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查处刘青山、张子善贪污腐败大案,整肃了官场纪律,净化了官场风气,维持了全党全社会长时期的廉洁。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整个改革开放过程都要反对腐败”。1980年前后,“改革开放反腐第一案”——时任广东海丰县委书记的王仲利用职权侵吞缉私物资、受贿索贿,被依法判处死刑,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因经济犯罪被处死的县委书记。党的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注重从源头上防治腐败,而且先后查处了陈希同、王宝森、成克杰、胡长清等腐败大案要案。改革开放以来,标本兼治的反腐败实践成为习近平反腐败斗争实践的重要基础。

2.习近平反腐败思想是习近平同志在从地方到中央长期的反腐败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的。正定时期是习近平反腐败思维的萌芽期。1983年12月,在习近平同志主持下,正定县委出台了《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六项规定》,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比如要总揽全局,抓大事,谋大势;反对官僚作风,注重工作实效;搞好班子团结,维护班子统一;坚持以身作则,不搞不正之风等①程宝怀等:《习近平同志在正定》,《河北日报》2014年1月2日。。福建时期习近平反腐败思想已初具雏形。他在宁德清理干部违规建房,铁腕治吏,曾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浙江—上海时期习近平反腐败思想逐渐发展。习近平同志在浙沪先后六年,提出吏治要严,必须法德并举,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到底用权要讲官德,提出在干部选拔任用上不能形成“唯票”导向,更不要片面引导领导干部当“满票”干部②彭友、叶静宇:《习近平浙沪六年》,《经济观察报》2012年11月18日。。

3.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央重要领导职务后反腐败思想日渐清晰,全面主持中央工作之后反腐败思想渐成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只要滋生腐败的条件存在,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就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甚至是严峻复杂。对此,优先采取“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的反腐败策略,以高压反腐为主基调,既坚持打持久战,也打歼灭战;既打“老虎”,又拍“苍蝇”。同时,着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断完善制度机制,治标与治本同时发力,形成了以制度约束和群众监督为基础的预防腐败新机制。这些都是习近平反腐败思想的实践源头。

二、习近平反腐败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习近平反腐败思想的实践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推进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由反腐败实践创新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标志着习近平反腐败思想的形成,并在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而且不断指导新的反腐败实践。

1.高擎理想信念筑牢价值基座,形成高线论。理想信念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基因、精神之“钙”、价值高线。重视思想建党,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巨大优势。习近平同志把理想信念坚定作为好干部的第一标准,他多次告诫全党,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把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作为对全体党员的第一要求,是执政党的道德宣示和行动的高标准,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本要求,具有重要的思想激励和导向作用。《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明确提出,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这样,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就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履职用权的价值标准和严实要求。

2.落实“八项规定”纠“四风”推进作风建设,形成突破口论。作风建设反映在党员干部身上就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也是党性问题。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是公私二字。我们党是执政党,党风不仅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八项规定”成为改进作风的突破口,随后道道禁令收紧干部履职用权的新标准,全国仅处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人数就超过25余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党的集中教育常态化,有力促进党的作风建设从总体上取得新的成效。党的十九大后出台的《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选准了作风建设这个突破口,拧紧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螺丝,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3.坚持“打虎”“拍蝇”“猎狐”,体现了零容忍的高压反腐态势。高压反腐是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反腐败斗争的突出特点和最大亮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五年时间立案审查440余名中管干部,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大老虎依规依法受到查处,还有一批中央委员、省会城市书记、军老虎、国企负责人以及事业单位负责人被惩处。除此之外,还出现了断崖式降级以及重翻旧账式的处理方式,一些“小官巨贪”典型案例被公开处理。不仅注重国内大案要案的查处,还将反腐败的触角延伸到国外,站在国际道义的制高点上,采取猎狐、天网行动,发布红色通缉令,加强国际反腐败合作,对腐败分子进行国际追逃,使潜逃国外的腐败分子再也难以受到庇护国的保护。

4.扎密制度笼子推进法治反腐,形成制度笼子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坚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反腐战略的同时,加大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的建设力度,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中央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超过80部,其中包括30多部廉政新规。目前,以党章为核心,包括《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等在内的党内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标志着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随着《国家监察法》立法步伐的加快,基本奠定了法治反腐的制度基础。

5.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形成法纪底线论。法纪都是党员领导干部为官做事的底线。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党的十九大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中,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要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规矩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国法则是包括党员在内全体公民的行为底线。党的先进性要求决定了党纪必然严于国法。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围绕党纪戒尺要求,开列负面清单,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碰触的底线。随着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以及“四个意识”的不断强化,党的纪律建设开启了新的篇章。党章、党的纪律和规矩,国家法律都成为所有党员领导干部不可触碰的底线。

6.深化巡视创新强化权力监督,形成巡视创新论。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实践证明,巡视工作既是治标之举,也是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在创新中不断向纵深发展,诸如“三个不固定”、 专项巡视、“一托二”乃至“一托三”、 巡视“回头看”、“机动式”巡视等创新之举,使巡视不断深化、成效明显。从中央到地方,巡视在一届任期内实现了全覆盖,且通过市县巡察,向基层、国企等领域不断延伸。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立案审查的中管干部中,50%以上是根据巡视移交的问题线索查处的。《巡视工作条例》也在党的十八大后间隔两年再一次修订,将实践创新成果上升为党内法规,用于指导新的巡视实践。

7.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培育党内先进政治文化,形成党内先进政治文化论。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内先进政治文化是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基础。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指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关于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的12个方面,能够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时代性、战斗性,有助于形成先进的、健康的、富有生机的党内政治文化。

8.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延伸责任链条形成主体责任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由“三转”改革促使纪委职能更聚焦,资源配置向纪律审查一线倾斜,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试点,使我国反腐败机构地位更高。党的十九大作出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加快了我国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的步伐。特别是由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衍生出的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进一步夯实了反腐败的责任,既把党委的主体责任落到了实处,也有利于纪委内部的监督,避免灯下黑的情况出现。

(二)习近平反腐败思想的体系架构

1.形势判断更为准确。科学判断反腐败形势是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八大前,中央对反腐败形势的总体判断是严峻。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反腐败形势既严峻又复杂,腐败和反腐败呈胶着状态,一度呈现“两军对垒”态势。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的最新判断。党的十九大提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的基本判断。

2.目标定位更为聚焦。根据反腐败形势,科学设定反腐败目标是制定反腐败战略和规划反腐败路径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处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反腐败斗争自身目标之间的关系,清晰地阐述了反腐败的目标定位:坚决遏制腐败滋生蔓延、推动经济社会廉洁发展、建设廉洁政治。党的十九大也提出了明确的反腐败目标,即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

3.战略思路更为创新。反腐败斗争成败的关键有赖于制定科学的反腐败战略思路。新时期反腐败斗争既坚持标本兼治,又坚持“当前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的反腐败策略,把作风建设作为反腐败斗争的突破口,发挥巡视成为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反腐利剑作用,零容忍态度严惩腐败,不断加大追逃力度。在道道禁令严反“四风”和高压反腐取得初步成效之后,党内法规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一反腐败策略,抓主要矛盾,协同处理治标与治本之间的关系,在腐败高发易发的特殊阶段,优先治标降低腐败存量,在腐败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后,集中力量治本,注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和创新,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遏制腐败增量。这实际是一种“标本协治”的反腐败新战略,成为标本兼治战略的优化和升级版。

4.实现路径更为科学。实现反腐败目标、实施反腐败战略需要科学可行的实现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斗争,坚守思想道德高线,把住党纪国法底线,完善制度依规治党,推进法治反腐,强调纪律和规矩,形成“德法相济,纪法协同,标本协治”的反腐败斗争实现路径。两个《准则》和若干个《条例》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内法规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正式将“四种形态”写入党内法规,反腐败的国家立法不断推进,使腐败的预防和惩治更加注重纪律和法律作用的发挥。

5.阶段规划更为可行。制定规划有助于实施反腐败战略、落实反腐败实现路径。党的十八大后提出了“三不腐”机制:不敢腐反映治标的成效,不能腐是治本的较高境界,不想腐是治本的最高境界。“三不腐”机制,直捣腐败行为的发生机理,是反腐败斗争渐次推进的内在逻辑,是从治标到治本的演进,也是依据反腐败形势发展制定的阶段性规划。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当前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

6.改革保障更为有力。全面深化改革是反腐败斗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深化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主要体现在:一是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分解升华为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加大问责力度;二是从纪检监察机关的“三转”到实现向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和一个任期内巡视全覆盖;三是探索纪检监察的内部监督,将执纪监督和执纪审查部门职责分开,使执纪监督、执纪审查、案件审理各环节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有效解决“灯下黑”问题;四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五是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各方面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4页。

(三)习近平反腐败思想的时代特质

1.深沉的使命忧患意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空前的历史使命担当。习近平同志指出,腐败是社会毒瘤,党面临的最大风险和挑战是来自党内的腐败和不正之风,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他多次警醒各级干部,要有危机意识,否则也有可能出现“霸王别姬”这样的时刻。习近平同志把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分解为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认为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2.坚定的反腐败态度,体现了习近平同志顽强的意志品质。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习近平曾讲话指出,“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对腐败分子,我们决不能放过去,放过他们就是对人民的犯罪、对党不负责任!我们这么强力反腐,对腐败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赢得党心民心。”这段精彩的反腐败表白,道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惩治腐败的态度决心和勇气意志。

3.实施法治反腐路径,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的法治思维和方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启了法治反腐的新阶段。习近平同志指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既“禁于未然之前”,又“禁于已然之后”,为党员、干部拉起了高压线、划出了警戒线,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具有规范引导、控制约束、警戒告诫、惩罚威慑的作用。他不仅对反腐败党内法规制度的制定提出明确要求,还提出要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的执行标准。

4.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反腐为民的根本宗旨。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和各种特权。他强调,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是怕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还是怕得罪十三亿人民?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这种为了人民反腐、依靠人民反腐的理念,成为习近平新时代反腐败思想的重要内容。

5.独特朴实语言风格蕴含深邃的反腐败思想,体现了习近平同志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习近平同志学养深厚,不仅在讲话中古今中外的各种典故、诗文常常信手拈来,更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语言直白朴素“接地气”,善用“大白话”传递治国理念。比如他在谈到反腐败时,经常说的“老虎、苍蝇一起打”,“红红脸、出出汗”,“带电的高压线”等等这些经典的语言背后蕴涵丰富的思想内涵。

三、习近平反腐败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习近平反腐败思想是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体系的新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中国社会的腐败问题,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科学判断反腐败形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反腐败斗争目标和战略路径,以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中国特色反腐败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体系。

(二)习近平反腐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反腐败思想以人民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运用辩证思维,紧紧抓住制度建设的“牛鼻子”,以法治反腐作为最终指向,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问题,回应社会的关切,而且为此后国家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良好的社会风气基础、制度基础、干部队伍基础,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政治保障。在一定意义上而言,习近平新时代反腐败思想,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廉政理论的鲜活运用又是中国范围内的反腐败深刻实践,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习近平反腐败思想为世界贡献了腐败治理的中国方案

腐败被称为“政治之癌”,反腐败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习近平新时代反腐败思想,根植于中国新时代的反腐败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实践品质,凝聚着反腐败的中国经验,蕴含着反腐败的中国元素,彰显了反腐败的中国精神,描绘了反腐败的中国道路,是对中国反腐败实践过程、实践经验的理论诠释、提炼、升华和创新,创新了中国特色反腐败话语体系,不仅反腐败的成效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还为世界创造了中国反腐败斗争经验,贡献了反腐败的中国方案。

结 语

习近平新时代反腐败思想丰富而深刻,既有思想性,更具实践性,既有战略思考,又有战术谋划;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理论指导性,是指引反腐败斗争取得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打赢反腐败斗争这场硬仗,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反腐败思想凝聚反腐败共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维护好党内政治生态,坚持德法相济、纪法协同、标本协治,加强党内监督、强化监督执纪问责,驰而不息纠正“四风”,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猜你喜欢

斗争腐败从严治党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学校安排布署2021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
领导干部要勇于斗争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陕西亮剑高校腐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