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

2017-01-28

观察与思考 2017年12期
关键词:理政同志马克思主义

李 福 岩 付 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直面我党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机遇、新挑战、新问题,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出发,以其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与新战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一、习近平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理念

习近平同志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准确把握意识形态的时代脉动,从意识形态工作的实际出发,整体而辩证地把对意识形态的理论认识与价值定位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新理念。

(一)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新定位

首先,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上,习近平同志提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3、153页。的重大论断。这表明习近平同志对意识形态的地位认识、价值判断、实际工作把握等方面,有了新的定位与理念。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新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已经处于新的历史时期伟大斗争的最前沿,已经达到了与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告诫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战线的同志们,要以新的高度与敏锐性对待意识形态理论与实际工作问题。

其次,在意识形态价值的判断上,习近平同志认为新时代意识形态的维护与斗争功能进一步凸显,必须时刻注意、毫不放松、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巨大反作用;意识形态建设是实现文化强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精神保障。“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发展。”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3、153页。这告诫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战线的同志们,要充分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反作用,积极发挥其正向能动的价值功能。

最后,在意识形态的实际工作把握与实践创新上,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以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有力扭转了意识形态工作上的被动局面,使意识形态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习近平同志富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实践智慧,能够切实把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紧抓住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采取了创造性解决意识形态矛盾问题的理念,很好把握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与中心。

(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发展

总的来看,首先,习近平同志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整体的实践需要出发,去整体思考、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

习近平同志本着求真与务实相统一的思想路线,在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理念问题上,坚持从全局、万世出发去思考和创新一域、一时,整体思考意识形态的理论与实际工作、意识形态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发展、意识形态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等问题,尤其是把意识形态创新问题放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整体中去思考。

习近平同志深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整体性,也深知意识形态创新必须与整体性的伟大事业相统一。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总书记前就曾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四个一定”,即要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开始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总体出发去构局谋篇意识形态创新问题。这一整体性理念,构成了习近平同志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出发点与归宿。

从这一整体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念出发,习近平同志对全国宣传思想工作、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态、文化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都做了创新性思考。这一意识形态理念整体发展的核心是凝聚共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其次,习近平同志是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这一根本理论创新视角出发,去辩证思考、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习近平同志,在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过程中,始终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辩证法这一根本思想方法工具为指导,辩证地思考意识形态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意识形态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建设实践的关系、对外理论宣传与对内理论宣传的关系、意识形态的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意识形态的正面主旋律宣传与错误意识形态斗争的关系、新老媒体意识形态宣传工具的关系、意识形态管控与治理的关系、意识形态工作基层与上层的关系、意识形态工作的权责关系,等等。

他认为,辩证思考、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就是要从根本上、重要思维方向上处理好意识形态理论批判与吸收、继承、发展的关系。第一方面,是如何处理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中国化系列成果的关系;第二方面,是如何处理与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以及现代西方精神文化的关系。在这两个方面理论关系问题中,第一方面是主要的,第二方面是次要的。

习近平同志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起来,提出“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这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辩证思考、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新理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和创新上,习近平同志还提出了“四个不能”:不能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要与时俱进;不能对马克思主义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实用主义地将自己想做的事情和马克思主义语录进行“捆绑”;不能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当成过时的理论;不能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浅尝辄止。

二、习近平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先后发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系列重要讲话,构成其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思想内容。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阐发“中国梦”。2013年以来,习近平同志又对中国梦进行了多维度阐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梦思想理论成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习近平同志中国梦思想的形成,是对中华民族独特历史发展、文化积淀、现实国情的深刻具体反映,尤其是对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复兴心声的高度浓缩与概括总结。中国梦,是对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曾经的辉煌与沧桑的深刻思索,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苦难屈辱、流血牺牲与不息抗争所展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升华,是对改革开放所艰辛探索出的中国道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未来发展的时代精神的凝练。习近平同志中国梦思想,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的深刻揭示,是革命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机统一的理论之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逻辑相结合的新精神结晶。

习近平同志中国梦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梦的最基本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为简洁地说,中国梦就一句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较为系统地阐发了中国梦的核心、基本内涵,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9、49、57、64、163页。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揭示了构成中国梦的一些元素。一是中国梦的主体问题。中国梦是谁的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梦,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劳动模范的梦,归根结底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梦想,是全世界华人、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习近平同志还特别强调:“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9、49、57、64、163页。

二是中国梦与世界各民族国家人民梦想的关系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的实现不仅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福祉,还会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福祉,中国梦是和平发展之梦,“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9、49、57、64、163页。。因为,中国人民有爱好和平的历史传统与基因,中国历届领导人都主张从不称霸,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实践就是最好的例证。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非常积极主动自觉地承担大国义务、国际义务,中国梦“也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相通”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9、49、57、64、163页。。总之,中国梦是和平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梦相连、心相通。

三是中国梦的实现动力问题。实现中国梦,就首先要对中国梦充满信心,这是一种强大精神力量。当代中国已经具备了和平崛起的条件,当代中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有信心、更接近、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理想目标。实现中国梦,根本的要靠实践,是实干出来的。总之,动员一切积极力量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国梦需要广大人民的共同奋斗,最为关键的是,中国梦的实现一定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习近平同志中国梦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理想,现实化、时代化为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与精神力量,可谓“顶天立地”。可以说,中国梦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对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的实质内容,核心价值观则是意识形态核心的核心。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代表着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次被提出。从核心价值体系到核心价值观,再到核心价值观在现时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体现着胡锦涛与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核心建设方面的接力前行。习近平同志在现时代深刻认识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与践行的重大意义,高瞻远瞩地设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工程,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富有实践性、现实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中国化系列理论成果的实践创新。

习近平同志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弘扬、践行的重大意义。其一,它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9、49、57、64、163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思想道德的灵魂与根本,没有了灵魂和根基,或者说灵魂破散、根基摇晃的国家与民族,就极有可能走向这个国家、民族的衰败乃至消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在现实生活中的确立,直接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基石,是迈向共产主义远大价值理想的现实生成根基。一个民族国家没有宗教信仰,这不是问题,但一个民族国家没有自己共同的思想道德灵魂与根基,那不但可怕,而且会是个面临生死存亡的极大问题。面对当代中国面临的信仰危机、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滑坡等根基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践行、共有问题就显得迫在眉睫。习近平同志倡导、领导的这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固本之举,可以说是其治国理政的创新之举、治本之举,反映了时代的声音,赢得了广泛的共识,意义重大。

其二,培育、弘扬、共有、践行“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104、171、163-164、164页。。习近平同志从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理论出发,辩证地揭示了文化力量与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文化软实力“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更是把文化比作整个社会的灵魂。他深刻而形象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7页。

其三,培育、弘扬、共有、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104、171、163-164、164页。这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继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共有、弘扬之所以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因为人们在形成价值共识之后,就会自觉调控行为,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矛盾就会数量大大减少、尖锐程度大大降低,社会秩序就会愈加稳定和谐,国家就会达到长治久安。进而,就会达到国家治理的理想境界,实现最好的治理——即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社会政治就会愈加公平正义。

其四,培育、弘扬、共有、践行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应对“普世价值观”的挑战。相当一段时期以来,西方所谓普世价值观以其强势姿态,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形成冲击,一些人成为了西方所谓普世价值观的俘虏,直接威胁到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在历史上、现实中,普世价值观是没有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其特点”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104、171、163-164、164页。。习近平同志关于核心价值观的论述正本清源,有力回击了西方价值观的挑战。

习近平同志还对培育、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理论思考,提出了富有创新性、实践性的对策。其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104、171、163-164、164页。。这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只有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汲取、继承创新,才能更好开辟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厚的、值得现代转换与创造性发展的思想资源,这是我们的文化基因,也是我们价值观念滋养不竭的源泉。数典忘祖、忘记历史就是割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就会断裂无根,成为漂浮不定的无根无魂的文化奴隶。

其二,“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104、171、163-164、164页。。习近平同志按照两点论辩证思维方法提出,要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育人文化氛围,使其无处不在,让人们在实践中养成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为人们自觉的精神追求,外化到人们普遍自觉的行动中去。为此,习近平同志又按照重点论的辩证思维方法提出,各级党员干部首先必须率先垂范,成为学习、宣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以此引领带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要从娃娃和学校抓起,把少年儿童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把学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窗口。他还指出,要敢于、勇于、善于同错误的价值观念展开斗争,以正视听。习近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有宏观的战略,也有微观的思考。他特别指出,价值观的培育、发挥作用,一定要密切融入社会日常生活的微观领域,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其“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5、160页。

其三,要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手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整体辩证思维。经济政策、手段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政治、法律手段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制手段,还要落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制度。此外,在文艺创作、影视媒体、网络空间、对外传播等方面都要积极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程。

三、习近平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战略

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斗争新形势、新挑战与新机遇,综合分析判断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继承发扬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理论的新成果,准确把握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习近平同志在创造性地提出并阐发了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理念、新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形成了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战略。这主要表现在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目标、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机制、明确了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军与新媒介及其要求三个方面。

(一)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文化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正式写入文件中,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大历史新任务。2013年12月,习近平同志指出“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5、160页。。“文化强国”,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是与当代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整体发展目标战略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与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内在文化追求一致,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

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之魂,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当代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至关重要,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同志对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重大意义的判断,符合理论、历史与现实文化发展的逻辑,符合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求真精神。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有时文化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文化强则国强,一个国家的独立、富裕与强大,内在包含了文化的独立、丰富与强大。

中华民族从衰败到独立自主,再到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也正是中华文化从衰落到站起来,到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过程。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更深层次的视角看,中国人民由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更是在精神上、文化上站起来了,走上了文化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在物质文明发展、富裕起来的同时,中国人民的精神文明、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各种现代思想文化都活跃了起来。伴随思想解放进程,教条主义的、僵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禁锢被解除了,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更为深层次的问题是,文化杂多丰富、表面大繁荣造成了我们文化的“虚胖”,文化自主创新发展严重匮乏而造成“肌无力”。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们意识到了文化危机,提出了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三种意识,进一步提出了百年中华文化发展的重任——文化复兴。正是基于中华文化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实情,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其一,“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0、161、161、162页。。这个根基的基础方向、根基的性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文化体制,普遍广泛高扬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促进文化繁荣与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道德观以及创造性转化的中华传统美德搞好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其二,“要努力传播中国价值观念”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0、161、161、162页。。中国价值观念在性质上、民族特性上进一步的规定性,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现实性上的进一步展开就是中国梦。因此,在传播中国价值观念上,就是要努力阐释、宣传、传播好中国梦这个最大“公约数”。其三,“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0、161、161、162页。。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灿烂辉煌,要把其优秀基因、当代价值传承与挖掘出来,以各种适当的方式在国内外广泛传播,涵养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与时代精神。由此出发,去塑造好我们的国家形象、大国形象。其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0、161、161、162页。。为此,要加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构建好中国话语体系,增强国际传播意识、传播能力与传播水平,把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特色广泛深入传播给世界各国人民。

(二)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机制

为实现意识形态建设、宣传思想工作的“两个巩固”重大基础任务,习近平同志在系列讲话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机制。这就是形成并落实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权力与责任新机制,构成习近平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的新战略。针对意识形态治理方面的问题,习近平同志阐发了意识形态建设领导权,以及实现领导权的具体方式——管理权、主导权、主动权与话语权思想,使文化领导权、意识形态领导权理论更加具体丰富、更加时代化与现实化,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文化领导权、意识形态领导权,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理论之中,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曾系统加以论述,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直面党对意识形态领导弱化的突出问题,习近平同志把意识形态工作视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突出强调要加强各级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党之所以对意识形态要有领导权,是因为党代表了先进文化,党性与人民性是统一的;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还是一种现实的强制权力,是为了切实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意志得以实现,任何现代政治国家都以这种潜在而实在的强制权力来实现政治国家意志。

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新战略出发,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把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现实化、具体化。这就是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管理权、主导权、主动权与话语权。党管意识形态的现实化、具体化,就是各级党委的主要领导主管意识形态,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门分管意识形态;就是要主管与分管好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要把意识形态管理同社会管理、行业管理、行政管理等密切协同配合起来;要提高管理能力、创新管理手段与方法;要管好正面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也要敢管负面意识形态,敢于亮剑。再进一步掌握领导权与管理权,就是要“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5、156页。。各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干部决不能让意识形态权力旁落,去做好好先生、太平绅士,而是要做意识形态工作的斗士、勇士、战士。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主动权最终要通过语言、话语的载体来实现,话语权是领导权的最终落实。因此,要实现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要掌握舆情动态与舆论传播规律,就要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形成自己的发声技术与艺术,以及管控杂音的技术与艺术。

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主导权、主动权与话语权进一步现实化、具体化,就形成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责任机制。习近平同志强调把握意识形态“四权”的部门要承担相应的意识形态阵地责任,“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5、156页。。意识形态阵地出现问题,首先要对相关责任人员问责、追责,把权责紧密统一起来。意识形态的权力与责任的具体化,就是意识形态治理的现代化,其具体落实就会形成“责任田”式的、网格化的、严密的、全覆盖的意识形态治理模式,大大提升意识形态体制与机制水平。

(三)明确了意识形态建设主力军与新媒介及其要求

意识形态建设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动手、全民动手,其中的主力军是全体党员干部、新闻舆论工作者、高校与党校师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等。对此,习近平同志专门多次召开各类座谈会、发表讲话,明确了意识形态建设主力军与新媒介及其要求。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拥有8900多万党员,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如何,关乎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直接决定意识形态建设工程的成败。为此,习近平同志执政以来通过系列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活动,把理想信念、党性修养作为不断改造与提升党员干部世界观的“总开关”,以此提升全社会理想信念与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新闻舆论工作者,尤其是党报党刊党媒战线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是党的喉舌,是新闻舆论传播、思想理论传播的主力、主流与主导,担负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任。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不断提升传媒能力与水平,实现中央与地方主流媒体大合唱,通过入脑入心的传播内容与形式掌握群众。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尤其是党校与高等学校的教师,是意识形态理论宣传教育主阵地的主力军,其理论教育影响力巨大,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承与创新。对此,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对党校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他指出,党校担负着培训党员干部的庄严使命,党校必须姓党,必须把这一点贯穿在党校教学、科研等办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党的理想信念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也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论述,他指出高等学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等等。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力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占领理论思维的制高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高度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显著特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自强、自信意识,积极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新贡献。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十分重视文艺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光荣传统。在当今声光电影中掺杂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其中,在大众娱乐、艺术赏析的过程中,存在主流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被潜移默化消解的危险,一些人不知不觉成了西方价值观念的俘虏。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文化复兴与文艺工作者,文艺能够引领一个时代的风尚与精神;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为人民创作的工作传统,努力创作符合时代精神的伟大优秀作品;必须牢记中国精神这一中国文艺之魂,牢牢把握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个文艺创作之魂。

意识形态建设作为国家的一项思想舆论重大传播工程,需要借助图书、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种媒体手段,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新兴媒体。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网络对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此,习近平同志认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在网络上加大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度。同时,网络信息安全、互联网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当前面临的很大挑战,要在技术、监管、主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传播方面,进一步创新。

猜你喜欢

理政同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大元帅』与『小同志』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FOR YOU, O DEMOCRACY
同志关系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向雷锋同志学习
신시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