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迷之永恒,承载生存之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存在之思

2017-01-28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名作欣赏 2017年24期
关键词:特蕾昆德拉托马斯

⊙杨 楠[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迷之永恒,承载生存之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存在之思

⊙杨 楠[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米兰·昆德拉用他敏锐而独到的眼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为我们打开了生存之惑这本大书,探究存在的现实意义。昆德拉用他睿智的文字,做出了深刻的揭示,阐释了个体生命的存在之思。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存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讲述了几段纠缠不清的爱情故事,在这样一本小说里,米兰·昆德拉并没有想要给读者整理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他就像一个站在制高点的哲人一样,看着这个悲剧的世界,看着世间男女的悲欢离合,观望、寻觅、探求着生命的价值、生存的轻与重。没有谁可以重新排练人生的舞台剧,小说中的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都在彼此之间徘徊、交错、压抑、释放。过“重”的生命,会让他们无法喘息;过“轻”的生命,更是会让他们灵肉分离。难以揣摩的生命之旅,因为有了存在的包袱而变得千姿百态,或驯服于社会,或桀骜一身,各种滋味,唯有自己才能真正把握和回味。

一、“重”的灵之守护者

在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的故事是令人震撼的,他推动着庞大的石头,至顶又滚落,无限循环,这样悲剧的人生,注定要承受着永恒的生命之重,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可是,西西弗斯的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这样的困惑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特蕾莎心中,也是一直缠绕着的。

特蕾莎从小就是在母亲的阴影里成长的,“她坚持要让女儿和她都活在一个没有羞耻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青春和美貌了无意义,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肉体集中营,一具具肉体彼此相像,而灵魂是根本看不见的”。于是,特蕾莎便从孩提时代起,就在心里种下了这样一种对肉体束缚的屈辱心理,可是,她并不认同母亲,她依然恪守着一个传统女性应有的品质,渴望真爱和独守。直到托马斯的出现,她以为看到了真爱,以为他能将她从那个肮脏的小酒馆(也是她母亲的阴影下)解救出去,于是,她奋不顾身地投入了托马斯的怀抱。

然而托马斯的“性友谊”原则无疑又一次将这个孤惨的女人打入了深渊,尽管她白天尽力相信托马斯的话,晚上却被噩梦缠身。弗洛伊德认为,梦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满足愿望”,梦所满足的愿望又是多层次的,也就是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说自卑感、自我意识、自身的疑虑等等。而梦所满足的愿望的最终层次,就是“儿童时期的欲望”。我们儿童时代受到的刺激现在仍然在影响着我们,而且会一直延续下去。这也是她从邂逅托马斯之后,一直做着关于身体的噩梦的源头。特蕾莎似乎只能将身体累积所承受的“重”,通过做梦来排解:梦将她一身的痛苦都戳开,将身体和灵魂之间所产生的种种矛盾都铺展开来,她被折磨得已无法呼吸,她带着唯一对她忠诚的卡列宁逃脱了。而身体里的个体存在意识也在这里占据了上风,终于或者也许是出于一种窥视性的报复,她也要尝试一下偷情的滋味,然而这种性与爱分离的尝试并没有给她带来什么好感,她也最终回到了最初的位置。但时过境迁,此时她的个体存在却承受着无法承受之“重”。

二、“轻”的风之舞者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萨比娜算是一个另类。她出生于条件不俗的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与家庭熏陶,但是叛逆不羁,厌恶一切俗世的规章制度与言论行为。而她的反叛是不可思议的,她首先背叛了她的父亲,嫁给了一个有着离经叛道的坏名声的布拉格演员,但在双方父母都互相认可之后,她又向丈夫宣告要离开他。直到最后,她又背叛了那个深深爱着她的并打算为她抛弃一切的情人弗兰茨。对于性爱,她也没有特蕾莎关于灵肉冲突的激烈拷问,在她看来,灵魂属于灵魂,肉体属于肉体,它们用不同的认知方式认识不同的层面。她恪守和托马斯的“性友谊”,毫不保留地张扬自己的肉欲,这是她最真实和原本的情感,它永远不会衍生出第二级的东西,约束她最原本的感情。

面对这样的女人,我们不能用世间一切的伦理道德去约束她,她只属于她自己,你可以为她停留,为她着迷,为她感叹,但你却无法束缚她,因为她的生命是如此之“轻”,一种只存在灵魂的“轻”。她没有来自凡间的困扰,遵从于本真,她用自己流动的心灵去创作、去生活。可惜的是,即使她追求的精神境界再纯净,她却仍存活于人世间,最后还是陷入困惑之中。她察觉到那种空前的茫然,她不停地反叛,却又发现俗世无处不在,前仆后继。她追求本真性的存在,却又心怀恐惧,因为未知的情况而失落和战栗。不可否认,萨比娜个性和灵魂的矛盾性决定了她的人生走向,她的存在无疑是生命最难承受的“轻”。她最终也没弄明白这种极“轻”的背后到底是不是一切反叛的终极,没有人能给她一点指引,她孤身一人在路上探寻着,直到不能承受这种生命之“轻”。她要求把自己的遗体火化并抛撒,这样她就真正地化为风之舞者,尽情地游荡于宇宙间。

三、游走在“轻”与“重”之间的地之影者

对于书中男主人公——托马斯而言,特蕾莎似乎就像他命中的劫数一样,不论他之前是多么的放荡不羁,即使婚后也依然维持着“性友谊”,但是看到她,他那不羁的身体瞬间就软了下来,居然还会产生这样的想法:“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他也曾困惑,特蕾莎就是他命中注定的另一半吗?他也知道一旦他接受了她,他就得承受着这个闯入他生命中的小女人所有的喜怒哀乐,这是与他一直所遵守的原则相悖的,但他还是不可思议地应承下来了。于是,托马斯在爱的满足和“性友谊”的对抗中陷入了自我的困惑,他一方面“无法脱离对女人的占有欲”,另一方面又无法逃离这种厚重的爱情的控制。他在这种矛盾和困惑中不断地探求着存在的奥秘,权衡着生命之“轻”与“重”的价值。

在性与爱的困惑之中,托马斯进行了“自由选择”。萨特认为,“从他被投进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这种绝对的责任不是从别处接受的:它仅仅是我们的自由的结果的逻辑要求”。这种负责既是对自己又是对别人,因为各种选择总要和周遭环境相适应,使自己能够生存下去。因此,托马斯首先让“轻”压制着“重”。在特蕾莎离开苏黎世回到布拉格之后,一开始他感受到一种自由和轻松,令他高兴,可过不了两天,他就急不可耐地冒着生命危险回到了布拉格找特蕾莎,因为他脑海里不断浮现着特蕾莎正孤零零地一个人伤心地待在布拉格的家里。托马斯在生命之“轻”与“重”的衡量中,验证了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最终,还是“重”胜了“轻”。这种“重”体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在托马斯最后的生命里,他终于得以摆脱对“轻”的纵容、对个体存在的强烈的固执,投身到普通的、平等的两性关系的存在中,投身到纯粹、无压力的社会环境中,搬离了让人终日担忧的布拉格,远离城市,过上了乡间的纯朴生活。此时,他彻底从本身的“重”转向了“向死而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托马斯才真正得以解脱,与特蕾莎一起如影子般平静地回归大地。

四、卡列宁的迷之微笑

卡列宁是托马斯送给特蕾莎做伴的一只母狗。由于它体形如德国牧羊公犬,头则像它的圣·伯纳德母亲,所以在给它取名字的时候,托马斯觉得它比较像特蕾莎喜欢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卡列宁,因为女人不可能有它那样滑稽的面孔。像是应了主人的话一样,一条母狗有公狗的名字。卡列宁果真与女主人更亲近一些,也成了女主人最忠实的伴侣,甚至在许多时候它是超越托马斯而存在的,因为它的忠诚给了特蕾莎更多的安全感与精神上的满足。

这是一部充满了思考的小说,卡列宁的一生也是跟随着主人们命运的挣扎而向前演进的。昆德拉之所以安排这样一个角色,也是饱含着他自己的一些生命之思的。主人公们在生命的“轻”与“重”的天平上左右徘徊,而作者就像是站在旁边的智者一样,看着他们生命的沉浮。卡列宁亦是如此,它更像是作者的狗一样,蹲坐在他的旁边,带着迷之微笑淡然地走完它的一生。它的形象无疑既是昆德拉对一种美好存在的向往,更是昆德拉对人物命运的一种映射。卡列宁的提前“上路”,也暗示着主人公们最后的突然而去是他们自己无奈的选择。卡列宁最后那谜一般的微笑也将那样的生存意义化为云烟而随风飘散了。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小说。主人公们在两难抉择中,不断地拷问着自己的灵与肉。昆德拉在分析卡夫卡的小说时说:它“(卡夫卡的作品)告诉人小说如在梦中一样,它是使想象爆发的地方。”为此,他们竭尽一生去等待、寻觅、观察、体验、反思,最终归于宁静。也许我们就如同书中的主人公们一样,谁都不能在存在的“轻”与“重”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也许根本就不存在那样的一个平衡点。表面上看,生命之“轻”似乎更美丽、更轻松,但在这“轻”背后,却有一种名曰“责任”的重。生命之“重”看上去是如此的不能承受,但同时它带给我们的是重压下的满足感。我想,西西弗斯在推着石头从山底到山顶的时候,些许的停顿中,应该是发现了,原来在他途经的地方,居然还长出了几株可爱的野花,如此重压下的美,是承载着怎样的生存之光啊!

[1]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许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弗洛伊德.释梦[M].孙名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5]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作 者:

杨 楠,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

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特蕾昆德拉托马斯
丧家的鬼魂
米兰·昆德拉(素描)
《一种作家人生》:米兰·昆德拉生命中的重与轻
怎样与一只熊分享
画与理
梅姨的少女心
托马斯的一节课
凌波微步
英国提前大选,特蕾莎·梅正在下一盘大棋
请叫他“法国作家”昆德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