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5后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2017-01-27张燕婷王海洋

肇庆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青少年心理

张燕婷,王海洋

(东莞理工学院 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广东 东莞 523000)

95后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张燕婷,王海洋

(东莞理工学院 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广东 东莞 523000)

95后大学生群体面临重要的人格发展任务,具有提升存在感与安全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认识自我价值,加快自我实现等多层面心理发展需求。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提供学校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运用个案增能、小组提升及社区发展等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回应95后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

社会工作;高校学生工作;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

从2013年95后开始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目前我国高校本科阶段学生主体已整体性替换为“95后”群体。深入认识该群体的共性特征,准确把握并有效回应其发展需求,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议题。笔者以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作为关注点,重点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的空间与路径。

一、95后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分析

(一)大学阶段人格发展任务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生命始终主要经历八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性的心理和社会矛盾需要解决,即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生育对停滞的冲突、完美对绝望的冲突[1]。埃里克森将这些冲突看成是人生中相对应阶段的重要转折点,个体必须在这个转折点上做出选择。积极的选择有利于加强自我人格的力量,使个体获得一种积极的人格特征,而消极的选择则会削弱自我力量。与此同时,埃里克森认为生命中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矛盾是相互影响的。特定阶段是否作出正确选择将对下一阶段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在校大学生一般处于十七八岁至二十一二岁之间的年纪。根据埃里克森的这一理论,他们正处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冲突(青春期:12~18岁)与亲密对孤独冲突(成年早期:18~25岁)的冲突叠加期[2]。做出这一判断主要是因为,中学阶段繁重的学业压力将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推后至大学阶段。当他们进入大学,学习压力相对减少,对自我的关注逐渐增多。因此,克服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形成“忠诚”的品质,加强对自我的认可,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人格发展任务之一;与此同时,该阶段还必须克服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形成“爱”的品质,获得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任务非常繁重,不仅必须完成人生中的两个心理社会发展任务,而且要完成专业学习,为四年后的就业与成家立业做准备。

(二)95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群体性特征

在95后大学生身上,可以看到前几代大学生的影子,这是文化传承的必然结果。但他们又表现出许多不同之处,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点。综合文献与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以下三方面共性特征值得关注。

1.自我意识较强,协作能力不足。95后大学生出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90年代中期,物质条件相对富足,其父母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较前几代有了明显的提升,成长环境有所改善。与此同时,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结构张力增加,而信息社会的到来又为诸种亚文化的扩散推波助澜。在这样的背景下,95后大学生往往思维更加活跃,自我意识凸显,更注重自我发展、更加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3]。尽管他们当中大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对朋辈群体需求较强,但是由于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的影响,使得95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一定的不适与障碍。

2.开放意识较强,判断能力不足。95后大学生是在网络时代和开放环境成长起来的,思想相对开放和包容,国际化视野更为开阔,对新生事物和新观念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也强。绝大多数学生使用自己的网上社交账户,乐于在网上发表意见。同时,这也容易形成盲目跟风的心理,分不清事物的本质好坏,判断力较差。而另一方面,他们自认为已经长大成熟,主动接纳建议的意愿欠缺。

3.竞争意识较强,抗挫能力不足。95后大学生成长过程一般比较顺利,父母为其扫清一切生活和物质的障碍,使其专心于学习。然而,社会竞争的压力由父母以期望的形式转接到他们身上,长期高期待的家庭成长环境,使得大多95后大学生显示出较强的自尊和较高的自信。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其他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较高,助长争强好胜的心理。当一些人在竞争中遭遇挫折时,便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走向极端,造成诸多危害。

(三)95后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

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大学生群体需求角度分析,可以归结为四个主要指向:第一,提升存在感与安全感的需求,这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层面,也是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第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求,包括班级、宿舍、社区、社团、论坛等不同形态的集体归属,稳定亲密的友情、爱情追求,还包括家庭、社会等关系的建构。这中间既有现实生活人际交往的具体需求,也有网络虚拟空间交往秩序的特定要求;第三,认识自我价值的需求,主要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强化,在认知、选择、尊重、接纳、理解、关爱等心理品质的养成上实现相应的发展;第四,加快自我实现的需求,重点是提升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规划、实施、感受与评价能力[4]。

95后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担负着重要的人格发展任务,多个层面、不同维度的心理发展需求同时存在,需要高校学生生活系统积极应对。当应对失效、发展不顺利时,发展任务就易转变为发展难题,如新生适应问题、社交障碍问题、网络成瘾问题、自杀问题、贫困生援助问题、就业困难问题等。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随着社会转型持续推进,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渗入高校场域中,大学生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上述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学生个体的因素,同时也有复杂的社会成因。社会改变了学生,学生群体特质的变化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形成互动,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面对新的环境和对象,传统学生工作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弊端容易被放大,实践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变化激发活力,传统学生工作中行之有效的理念、方法及制度安排得到验证和提升的机会,也获得了借鉴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推动自身创新发展、实现整体提升的契机。

二、社会工作介入95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空间与路径

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立足于不同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发展难题和需要,运用专业工作方法,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挖掘潜能和优势,解决案主的发展难题,满足其发展需要,以促进其自身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针对95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任务及需求,对照传统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不足,社会工作的介入大有空间,也将大有作为。

(一)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个体成长与个体需求”等成为日益流行和受重视的教育理念,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在工作目标和服务功能上有一致之处,这成为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介入高校学生工作坚实的基础。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的、专业化、实践性强的助人活动,不仅具有成熟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科学的方法体系,例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的实务等方法体系,以及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队伍体系,等等,这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实务性非常契合。

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讲究“以人为本”,遵循接纳、尊重、同理心、个别化以及挖掘案主潜能等原则,通过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专业关系,以及在专业关系中扮演与实践支持者、咨询服务者、关系协调者、资源中介者的角色,帮助案主通过自身努力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发掘自己的潜能和优势,以实现长远发展。在解决学生问题时,社会工作除了强调在危机之前给予干预之外,其主要任务在于危机干预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目标达成的全过程,社会工作者坚信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改善自己生命的能力和动力,都能在其天赋能力范围内充分发挥潜能,因此学校社工极少越俎代庖地为学生作决定,而是充分调动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对人生目标进行再思考,挖掘潜能、发展个性以提高其独立思考问题和改变不利现状的能力[5]。社会工作的这些理念与方法,使得95后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社会工作者的协助。

(二)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空间

从空间范围来看,高校学生工作是在学校开展的;从工作对象的年龄阶段来看,95后大学生刚好是青春期后期与成年早期阶段。而社会工作的两个重要领域,即学校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可以为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发展提供合适的实务范式与介入场域,在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领域上极大发挥其理论和方法的补位作用。

1.学校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作为政府、社会各方面力量或私人经由专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学生提供的专业服务,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调整学校、家庭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实现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6]。在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中,学校社会工作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社会工作在疏导学生心理困惑、纠正行为偏差、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学校社会工作不仅具有专业性、科学性、艺术性以及实践性的特点,其服务内容设置也非常丰富。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学校社会工作将学生分成一般需要的学生、学业困境学生、人际关系困境学生、家庭生活困境学生以及特殊行为群体学生几类,并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专业服务。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力量,基于优势的视角,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进而构建更加和谐与人性化的学生管理体制。其专业服务往往基于生态系统的模型,内容比较多样化,在社区、学校、家庭等层面都存有相应的服务体系,相互之间的连接比较密切。这一服务模式可以有效弥补高校原有工作体系存在的功能性不足和缺失,配合原有的服务体系,构建出更加全面的服务体系[7]。因此,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发展服务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

2.青少年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以全体青少年为工作对象,以科学的、专业的服务方法为手段,解决青少年问题,以促进其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发掘青少年的潜力,促成其全面发展,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8]。在服务过程中,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通常把青少年看成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并充分尊重其作为个体的需求。工作者与案主的专业关系是平等的,非常注重青少年在服务过程中的参与,讲究“work w ith”而不是“work for”。因此,这更加容易被自我意识强的95后后大学生接受。与此同时,青少年社会工作以青少年发展理论和青少年偏差理论为基础,其内容涉及广泛,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品格辅导、心理及认知辅导、生涯发展辅导、就学就业辅导、生活方式与人际交往辅导、行为偏差及校正辅导以及弱势青少年保障服务。因此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发展服务的效率与质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三)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路径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优势使得其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获得了发展的合法性,除此之外还需要解决可行性的问题,即怎样去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与作用。笔者认为,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是实务性工作,其工作内容与重点与学校社会工作有诸多契合之处,可以用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作为传统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补充和技术支撑,以此实现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发展服务中的嵌入与建构。笔者就此提出以下三种微观——技术层面的实践模式。

1.个案增能模式。采用个案工作的专业手法与系统流程,实现学生个体的增能。个案工作是指在全面把握90后大学生的特征、发展任务及难题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接案或转介、收集资料、制定计划、签订协议、开展服务结案、评估和追踪这一系统过程,运用学校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巧,如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理模式、任务中心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以及人本治疗等模式,帮助遭遇心理发展难题的学生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周围的资源,改善学生个人与学校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促进其正常学习与生活的过程。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适合个案工作的主要症状有新生适应问题、社交障碍问题、恋爱问题、网络成瘾问题、自杀问题等。值得提出的是,当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初次面谈过程中,对于那些立即需要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自杀等,社会工作者可以整合校内传统组织资源,通过一些必要的程序把服务对象转介给其他能够给予帮助的其他社会工作者或者校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2.小组提升模式。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学生的许多问题都具有普遍性,其中社交障碍问题、新生适应问题、就业问题、网络成瘾等问题,适合以小组工作的方式来应对,进而提升相关学生群体的自助与互助能力。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可以聚焦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方面可以加强其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小组能为相关群体提供一种归属感,彼此之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也有利于建立相互支持网络。

3.社区发展模式。社区通常指聚居在一定地域內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9]。按照这一界定,高校可以被视为一个社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社区工作可以理解为学校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如地区发展模式及社会策划模式),解决关系到学生主体利益的问题,以及开展的促进学校发展的专业活动。通过社区工作,实现高校学生由“学生”向“公民”的转变,即通过社区参与,培养学生基层自治、团结协作的基本能力,达成社区善治;实现以高校社会工作为载体,践行公民教育的目标。

在大学生心理发展服务过程中,适合社区工作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益活动、校园环境保护、校风建设等。由于社区工作涉及到的问题影响广泛,应该注重与高校中各种力量的合作,以顺利解决问题。

三、结语

从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回应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意义重大,空间广阔。高校应积极导入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和专业队伍,与现有学生工作队伍协作联动,深入研究、动态把握95后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需求,不断探索与完善工作机制与方法,增强专业性与实效性。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与实务界也应高度重视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主动嵌入现有学生生活体系,在推动高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工作在高校场域的空间拓展与价值提升。

[1] 库少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72-76.

[2] 刘立新,夏兢.大学生心理需求与自我统一性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2):31-34.

[3] 王浩业,颜吾佴.95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探析—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 (4):103-107.

[4] 王建坤,张平.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与辅导员工作技能匹配度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94-99.

[5] 张长伟.一体两翼:破解高校贫困生难题——高校社会工作运行模式探微[J].理论与改革,2012(6):115-118.

[6] 史柏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352.

[7] 张燕婷,付家荣.高校校园暴力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0-46,

[8] 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第2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0.

[9] 高鉴国,刘长飞,唐斌尧.社区工作[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1-6.

PsychologicalDevelopmentNeedsof College Students Born After1995 and Intervention of SocialWork

ZHANGYanting,WANG Haiyang

(Schoolof Law and SocialWork of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ongguan,Guangdong,523000China)

College studentsborn after 1995 face important tasksof their personality development.They have needs of enhancing the sense of existence and security,building good relationshipsw ith others,cognizing their values,accelerating their self-actualization and so on.Socialwork intervenes in college studentwork by provid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of school social work and adolescents’social work,using ways of enabling clients, group improvement,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and so on,whichmore effectivelymee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needsof college studentsborn after1995.

socialwork;college studentwork;psychologicaldevelopmentneedsof college students

B848.2

A

1009-8445(2017)03-0061-04

(责任编辑:杨怀玫)

2016-09-14

张燕婷(1977-),女,北京人,东莞理工学院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青少年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青少年发明家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心理小测试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心理感受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