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颇具特色的辛亥风云人物传记力作
——评《光复军总司令李燮和传》
2017-01-27胡庆云
胡庆云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一部颇具特色的辛亥风云人物传记力作
——评《光复军总司令李燮和传》
胡庆云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李燮和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军、军事家,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且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岳麓书社出版了饶怀民教授撰写的《光复军总司令李燮和传》。该著征引资料翔实,给论点以有力支撑,同时对史料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考订和鉴别,纠正了过去许多以讹传讹的谬误,提出了不少独到的新见解,对李燮和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是一部颇具特色的辛亥风云人物传记力作,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辛亥风云人物;光复军总司令;李燮和;书评
李燮和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军事家。他一生追随孙中山、黄兴从事反清武装斗争,为首开辟整个华东战场、在光复上海、南京的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辛亥革命史上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孙中山曾对李燮和在沪宁光复中所起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称他“定倒悬之大局,推发踪之功人。”[1]P219黄兴亦称赞他“学识优长,气量闳远,东南光复,厥功其伟。”[2]P254
然而,李燮和又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且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虽然籍隶湖南,且早年在湖南求学,并曾多次在自己的家乡联络和发动会党,参与策动和领导反清武装起义,但他的主要活动却不在湖南,先赴日本。继往南洋,嗣回上海,复去北京,可以说,其足迹遍于海内外。在南洋时,他被卷入第二次倒孙风潮;在上海时,又有人称他与陈其美争夺过上海都督;在寓居北京时,被袁世凯软禁,他又被列名“筹安会”。由于种种原因,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史学界对李燮和的研究几乎无人问津。最近,岳麓书社出版了饶怀民教授撰写的《光复军总司令李燮和传》,全书共分八章,凡32万字,对李燮和的传奇人生经历分阶段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对其一生功过是非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研究李燮和的学术专著,是一部颇具特色的辛亥风云人物传记力作,我们阅读过后觉得有如下特色。
一、搜集宏富,资料翔实,征引了大量原始资料,颇具说服力
李燮和研究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富有极大的挑战性,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史料的搜集。由于李燮和一生长期在戎马倥偬中渡过,留下的著述本来就不多,有限的一些原始资料包括李燮和的论著、函电、文牍、诗词以及部将和亲属的回忆录等等,大都散见于民国初年各地出版的报刊之中,找寻十分不易。加之辛亥革命以来持续的社会动荡,私家有关李燮和的资料散失殆尽,搜集、整理李燮和的研究资料成为一项令人望而却步的艰巨工程。
但作者并未因此而退缩,而是迎着困难上,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作者便将“李燮和研究”列入自选课题,利用寒暑假休息时间和教学余暇先后多次到过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和报刊,获取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到过李燮和的家乡涟源市蓝田镇光明山李家村,进行调查研究,又找到了《新泽李氏三修族谱》和《新泽李氏四修族谱》,并访问了李氏后裔及其亲属,从而又搜集到不少口碑资料。在此基础上,作者又查阅了大量辛亥革命时期与李燮和相关联的人物文集和相关历史事件的资料汇编等等,采用“地毯式”的搜查和“竭泽而渔”的方法,积累了100多万字的文献资料和口碑资料,这就为本书的写作夯实了可靠的基础。书中征引资料翔实,很多资料都是第一次公开使用,从而给作者的论点以有力的支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作者治学严谨,对史料进行了鉴别和考订,撰写了系列考订文章和学术论文,厘清了史事真相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所搜集的资料并不一定都是真实可靠的,这就要求研究者对资料进行鉴别,认真加以考订,除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弄清史事真相。本书作者虽然搜集到了大量资料,但他并没有被史料牵着鼻子走,而是以史学家特有的良知,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所搜集的资料逐一进行了认真的考订,撰写了不少考订文章;从而摒弃了许多来自李燮和政敌攻击谩骂的先入之见,以及来自部将和亲友的阿谀之词,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在此基础上,又将李燮和各个时期列出若干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又撰写了系列学术论文,主要有:《从新发现的(新泽李氏三修族谱)看李燮和的家世源流》、《黎元洪委任李燮和为“长江下游招讨使”质疑》、《辛亥革命时期发生在上海的都督风波——李燮和与陈其美争都督辨》、《李燮和与“筹安会”》、《李燮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李燮和一生入四会、六任总司令》、《李燮和严复与“筹安会”——兼论“筹安会”六君子》等论文,分别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求索》等刊物发表,其中有多篇论文发表后还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①参见《光复军总司令李燮和传》前言和后记。从而匡正了过去不少论著和辞书以讹传讹的谬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例如:
关于李燮和的家世,过去一直是一个迷团,史家几乎一无所知。作者以《新泽李氏三修族谱》和《新泽李氏四修族谱》为依据,对李燮和的家世源流、李燮和的祖父母,父母亲的学识和德行,李燮和兄弟的名、字、号,以及家庭婚姻关系和简历等问题都作了详细考订,从而驱散了笼罩在李氏头上的重重迷雾。
关于李燮和考中秀才的时间问题,史料有多种不同记载,作者发现了与李燮和一道考中秀才的李燮和胞弟李云龙撰写的一篇《祭仲兄燮和》未刊稿,其中特别提及他们两人是1898年考中秀才的。但李燮和并没有沿着科举取仕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去考虑个人升官发财的事,而是舍身取义,义无反顾地投身民主革命洪流,走的是一条“秀才造反”的道路。
关于李燮和加入光复会的时间,史料记载不甚具体。作者通过钻研《陶成章集》,对陶1906年前曾先后三次东渡日本的具体分析,认为李入光复会是由陶成章介绍于1906年1月加入光复会的。在此之前,李加入华兴会,首倡黄汉会;在此之后,又于1906年4月19日加入同盟会,成为辛亥革命时期一生四次加入革命团体的革命党人。从他加入黄兴创立的华兴会开始,他已立志反清,其民主革命思想已经趋于成熟,从此开始了他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关于黎元洪委任李燮和为“长江下游招讨使”一说,过去几乎众口一词。但作者找到了李燮和于1912年3月10日向孙中山请辞光复军总司令的信函,其中有云“窃司令于上年八月十五日由武昌赴沪,因念上海属东南要区,吴淞为长江门户”,“非得吴淞、上海不可。当即创设机关,密制炸弹,购械筹饷,组织秘密军队,号光复军。”遂于九月十三日一鼓而克服上海。”①李燮和:《上孙大总统请辞光复军总司令呈》《临时政府公报》第三十四号。查1916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为公历10月6日。武昌首义是1911年10月10日。而李燮和于1911年10月6日由武昌赴上海时,武昌起义尚未爆发,湖北军政府自然无从成立,李燮和根本不可能接受尚未成立的湖北军政府和尚未就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的黎元洪的委任,此说纯属子虚乌有。而事实是,李燮和在得知武昌即将举行起义的消息后,考虑到上海战略地位的重要,乃决定赴上海发动起义,以响应武昌首义。由于李燮和在光复沪、宁的斗争中屡建战功,他先后担任过六个总司令:上海起义军临时总司令、吴淞军政分府水陆军总司令,光复军总司令、援鄂联军总司令、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长江水师总司令。上述六个总司令职务有的是孙中山、黄兴任命的,有的是当时将领根据需要临时推举的,与黎元洪毫无关系,而且,李也根本没有担任过“长江下游招讨使”。作者认为,在辛亥革命时期一生曾担任过六个总司令要职的革命党人是很少见的,可见当时李燮和地位之重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毫无疑问,作者有关李燮和系列考订文章和学术论文的发表澄清了以往许多以讹传讹的历史事实,为本文的撰写扫清了重重障碍,因此,本书的出版是作者多年从事李燮和研究成果的结晶,我们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三、以正确理论作指导,对历史人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不囿于成见,提出了作者许多独到的见解
李燮和既然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那么争论的焦点又是什么呢?作者抓住以往人们争议最激烈的三个问题逐一进行剖析,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史料为依据,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期对李燮和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读后令人折服。
其一曰:李燮和在南洋时卷入了第二次倒孙风潮,并参与了重组光复会。据此,有人给李燮和戴上了所谓“分裂主义者”的帽子。
作者援引大量资料说明,重建后的光复会仍然是一个革命团体,因为它的宗旨没有变,组织成分没有变,主要领导成员的工作作风也没有变。尽管有某些倒退,如主张暗杀以及靠经商解决经费问题等等。但以章太炎、陶成章为首的光复会与以孙中山、黄兴为轴心的同盟会之间所出现的分歧,从性质上讲只能属于政见分歧,诸如对起义地点的选择以及对“平均地权”的理解上有不同政见等等。这两个革命团体是政友而非政敌,二者的分歧是同一革命营垒内部的“名号之争”。对此,孙中山早有定论。孙中山认为,光复会(包括重建后的光复会)和同盟会“同为革命党之团体”,“两会欣戴宗国,同仇建虏,非只良友,有如弟昆,纵前兹一二首领政见稍殊,初无关于全体。”[1]P47而且,孙中山对陶成章评价也很高。他说:“陶君抱革命之宗旨十余年,奔走运动,不遗余力,光复之际,尤有巨功。”[1]P25据此,本书作者得出结论:“既然作为第二次倒孙风潮的主要策动者之一的陶成章与孙中山之间尚且不过是有政见分歧的政友而非蓄谋分裂的政敌,那么作为第二次倒孙风潮参与者之一的李燮和等人更谈不上是什么蓄谋破坏的分裂主义者了。”[3]P83
其二曰:李燮和与陈其美在上海光复后争夺过沪军都督府都督。
对此,作者将上海光复和沪军都督府成立前后陈其美与李燮和两人的思想、言行及其表现分阶段进行了对比分析:早在上海光复前,陈其美就有出任上海都督的预谋;而李燮和压根儿就不主张设立上海都督。在光复上海过程中,特别是攻打江南制造总局的战役中,陈其美为抢头功,冒险出击,战败被俘,而李燮和则见义勇为,率敢死队一举攻克江南制造总局,救陈其美于危难之中。上海光复的斗争实践已经将李燮和推上了上海起义军事总指挥的高位,而陈其美不过是被李营救出险的难友。上海不设都督则已,若设都督,李燮和出任上海都督的呼声则很高。然而陈其美在上海都督府成立的过程中,不择手段争夺上海都督。在上海都督府选举都督时,陈其美竟不通知光复会成员参加,会上又压制不同意见,陈的亲信甚至公然掏出手枪相威胁。而李燮和尽管一直不主张设立上海都督,但陈在用各种手段当上上海都督后,李还“极力开导”部下,顾全大局不与陈计较。从而说明,争夺上海都督的不是李燮和,而恰恰是陈其美。作者所下的结论着实令人信服。
其三曰:有人说李燮和列名“筹安会”,是因为他“穷困潦倒”,已经堕落为“帝制犯”、“祸国贼”。
作者指出,李燮和的父亲和长兄以做茶叶生意发家,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巨贾,家境十分富裕。早在李燮和未参加革命之前其父就在其家乡建有面积超过7000余平方米、正房多达100余间的豪宅“李园”,后来成为国立师范学院创办的校址。李燮和的岳父又是南洋富商林那能,林氏一家曾为李燮和从事革命事业慨捐巨款。直到李燮和隐退,向孙中山辞出光复军总司令时,还曾提及他早年在家乡还置有田地达“二十顷”之多,生活不成问题。后被袁世凯软禁时,还曾多次出资接济章太炎等人。所谓李燮和“穷困潦倒”一说纯属无稽之谈。
作者认为,李燮和列名“筹安会”是在他被袁世凯软禁之后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由杨度等人强行列名“筹安会”的。因此,不能认为李燮和是“帝制犯”、“祸国贼”。其理由如下:
首先,在民国初,李燮和力主共和,从未与袁世凯同流合污。查遍李在民初的政论,力主共和的论述随处可见,可谓俯拾即是,而赞成帝制之语则从未发现。
其次,李燮和与袁世凯政治观点不同,志趣迥异,且两人并无私交,在南北议和期间,这一点表现最为明显,他对袁世凯破坏和谈的行径多所揭露,称袁氏“阴谋叵测,实我寇仇”
复次,作为当时的革命党人,对李燮和知之甚深的章太炎、龚翼星,胡鄂公等人,几乎都认为他不是“帝制犯”。
最后,在袁世凯死后,北京政府下达的命令中也没有将李燮和列入“始祸诸人”而加以“严行惩办”之列。
然而,作者并不讳言,李燮和在列名“筹安会”问题上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并对此作了具体分析:在辛亥革命时期几乎所有的革命党人都曾对袁世凯存在过幻想,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李的责任在于1915年8月中旬“筹安会”成立前,杨度与胡瑛第三次来李宅说服其加入“筹安会”一事,并以坐牢杀头相威胁时,他当时的态度显得消极、暧昧,提出所谓“既不拥护、也不反对”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他深知袁世凯对革命党人的手段是极其阴险毒辣的,如果自已在被软禁的情况下公开站出来反对“君宪救国论”,就会招来杀身之祸,这不仅关系到本人的生死存亡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当时居住在北京的家人及亲戚二三十口人的生死问题。因此,他只好用“也不反对”一语加以搪塞,这正是其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的具体表现,对此,李燮和晚年在隐居故里时曾撰对联自责和反省。其一曰:“误国误民惭后死,非儒非宦负平生”。其二曰:“北顾效三呼,渡河杀贼虚初愿;南来欠一死,列简蒙冤愤晚年。”这也道出了他内心悲愤、愧疚而又复杂的心情!
作者的上述分析是符合历史实际和当时李燮和的思想实际的。通过分析,最后对李燮和一生进行总体评价。作者援引老革命党人以南京政府名义在李燮和逝世后致送的两副挽联作为总结。其一云:“因排满而革命,因弭乱而筹安,勋业振全球,一生成败俱千古;如箕子之徉狂,如贾公之痛哭,英雄伤末路,苍天惛愦负丹心。”其二云:“天下事非成即败,非败即成,想将军毕世功勋,成也可志,败也可志;大丈夫以歌当哭,以哭当歌,惟此老一生伟绩,歌也无穷,哭也无穷。”盖棺论定,“综合李燮和的一生,既有‘勋业振全球’的功绩,又有‘英雄负丹心’的过失,但就其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潮来说,李燮和所作的贡献是主要的,他虽然曾经一度犯过错误,但他当之无愧地应列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的行列。”[3]P300这样的评价应当说是公允的,恰如其分的。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黄兴.黄兴集(一)[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3]饶怀民.光复军总司令李燮和传[M].长沙:岳麓书社,2015.
(责任编辑:魏登云)
On the Biographical Work about the 1911 Revolution——A Comment upon“A Biography of Li Xiehe Who is the Recovery Army Commander”
HU Qing-yu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Li Xie-he,a famous 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ist and militarist in the 1911 revolution,is a controversial historical figure full of legendary stories.The biography A Biography of Li Xiehe Who is the Recovery Army Commander by Yuelu Press is full of firsthand materials and the view-point in it is forceful;besides,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expresses some unique understandings or views and makes an objective commentupon LiXie-he in this biography,a distinctive biographicalwork about 1911 revolution which fills the void in this kind of study and can refresh readers’mind.
famous figures in the 1911 revolution;Recovery Army Commander;Li Xie-he;book review
K825.81
A
1009-3583(2017)-0029-04
2016-11-15
胡庆云,男,湖南华容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