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与遵义师范学院的历史渊源钩沉
2017-01-27裴恒涛
裴恒涛
(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贵州遵义563006)
红军长征与遵义师范学院的历史渊源钩沉
裴恒涛
(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贵州遵义563006)
红军长征时期,遵义师范学院时名为贵州省立第三中学。红军长征进入遵义之前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红军长征进入遵义后,遵义师范学院的师生参加红军之友社,为党和红军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帮助红军筹款,参与打土豪等群众斗争;组织迎接中央军委纵队进驻遵义城;中央红军在学校旧址操场召开万人大会及遵义战役祝捷大会,会后,红军指战员与三中学生进行篮球比赛;党和红军爱护关怀省立三中教师;遵义省立三中师生受红军影响,救护红军,或者走上革命道路。当前,遵义师范学院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继往开来,努力建设西部有特色有影响的地方本科高校。
红军长征;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渊源
【主持人语】红军长征纵横十余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长征途中,我们党始终植根于人民。长征的胜利,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巩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牢牢扎根在人民之中。长征的胜利,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指引的道路是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的正确道路。本栏刊发的《红军长征与遵义师范学院的历史渊源钩沉》,叙述了红军长征与遵义师范学院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遵义师范学院师生与红军结下了深厚的军民情谊,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现了高校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和担当。该文很接地气,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朱德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是领导红军创造长征胜利一历史伟业的老一辈革命家。本栏刊发的《朱德与长征精神》,讲述了在长征的各个不同时期,朱德充分展示了自己坚定的革命信仰、顽强的牺牲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以及高超的政治智慧,为长征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种精神今天业已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途中不断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该文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遵义会议纪念馆研究员:费侃如)
遵义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和革命传统的高校,从1907年遵义初级师范学堂建立到如今,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遵义师范学院几经更名,其中在红军长征时期,遵义师范学院时名为贵州省立第三中学(1926年-1935年),当时,贵州省立的中学有四所:贵阳为一中,赤水为二中,遵义为三中,安顺为四中。1936年-1949年,为省立遵义师范学校,1958年,改称遵义师范专科学校,[1]1998年至2001年称为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升格为遵义师范学院,开启了本科办学的历史。1935年1月至3月,中央红军长征转战遵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与遵义师范学院的前身贵州省立第三中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学校原校址召开万人大会,接受革命影响的师生踊跃支持、参加革命,学校成为黔北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中心。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当前,遵义师范学院正秉承红色传统,传承长征精神,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文化特色鲜明、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撑的开发、协同、创新、卓越的区域性应用型综合大学。
一、红军长征进入遵义之前学校的革命传统
1926年,学校的前身由黔北十县联中改为“贵州省立第三中学”,校址在老城协台坝,今遵义市第十一中学校址,著名教育家黄齐生任三中第一任校长。黄齐生经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据三中学生回忆,黄先生曾经讲述他在上海环龙路见过孙中山先生,说“孙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亲书了‘博爱’二字送我,现在挂在校长室。孙先生在对我谈到中国的贫弱时说‘国家兴亡,人人有责’”。[2]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勾结四川军阀刘湘一手制造了重庆“三·三一”惨案,在黄齐生的支持下,三中学生王景任等成立“三·三一惨案援救会”,通电全国,声讨蒋介石。黄齐生因此被反动当局以莫须有的“嫌疑”罪名被驱逐,被迫离黔东下。齐生先生到上海后,筹办《黔叟报》、《黔人之声》等报刊,抨击黔周西成军阀政治。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占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迭起,在此形势下,遵义三中更加活跃,进步学生中相继建立起“读书会”、“文学艺术研究会”等半公开或秘密组织。当中央红军在江西苏区反“围剿”时,在北平加入共产党回到三中任教的共产党员余正邦、遵义籍在成都加入共产党的周守如(周济)、四川撤退的共产党党员周司和等,以教书或“誊录”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们以三中等学生自治会为基础,成立了“反帝大同盟”。其中,余正邦的身份有多重,其毕业于遵义三中,曾在遵义当时的县立女中等学校任教。如李小侠《我的回忆》中说余正邦为其所读的遵义县立女中教地理课的青年教师。黄康迪《我对遵义三中回忆片断》,指出三中第一任校长黄齐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谈到齐生先生支持同情“五卅惨案”、“万县惨案”中的工人,组织了“外交后援会”,由毕业班同学余正邦任会长,学生们走上街头,进行宣传。[2]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向贵州进军的消息传来,经周司和组织盟员讨论决定,将“反帝大同盟”改名为“红军之友协会”,准备迎接红军。三中图书管理员谢树中老师也参与其中。
二、红军长征与遵义师范学院
红军长征进入遵义、转战黔北期间,遵义师范学院前身省立三中与红军结下了不解之缘,三中师生帮助党和红军进行宣传动员群众工作,参与打土豪,为红军筹集物资,迎接中央红军进城,参与在三中操场举行的万人大会,和红军战士进行篮球比赛,学校作为干部休养连的驻地。党和红军领导人也关心爱护知识分子,拜访学校教师,维持教学秩序,保护图书。
1.参加红军之友社,为党和红军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1935年1月7日红军智取遵义城后,周司和带部分红军之友社成员,面见了随攻城部队到达遵义的政治工作组成员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潘汉年等人,在邓发等的建议下,红军之友协会改名为“红军之友社”,设立办公地点,完善机构,开展工作。红军之友社成立后,得到了党和红军的悉心指导,如红军之友社的重要成员、曾担任长征时成立的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妇女委员的李小侠后来回忆,“李伯钊、李坚贞两大姐,又亲来指导,把参加的青年男女,按性格爱好编为组织、宣传、文教、话剧、事务五个组,进行各自的专业工作”。[3]成仿吾也回忆指出,“红军进城后,他们立即组织了欢迎红军的工作。总政治部派了李坚真等干部来领导他们,帮助他们加强宣传工作,改成‘红军之友社’。社员很快发展到一千多人”。[4]关于学生参与宣传群众的情况,李坚真指出,“这些进步学生还帮助我们开展宣传工作,向群众解释红军的政策,要商店老板照常开门营业,他们还在大街小巷贴了许多欢迎红军的标语”。[5]其中确定参与其中的三中的学生有冯开津。[3]根据他们得到的红军宣传品和邓发、潘汉年同志口授的内容,红军之友社成员书写了大量署名“红军之友社”欢迎红军的标语,以及供欢迎人群手执的三角红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
2.三中学生帮助红军筹款,参与打土豪等群众斗争
红军长征中的打土豪是红军筹集物资和发动群众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和阶级路线相结合,如特别指出“打土豪应以筹款及发动群众为中心,因此事前应在群众中详细调查该土豪的家产,发动群众参加,纠正个别部队中只顾找吃的东西,不注意捉土豪、搜查房间及挖地窖等工作,严格纠正不注意争取群众不散发东西给群众的错误”。[6]在遵义期间,红军在打土豪的过程中,充分发动群众,特别是当地青年学生具有革命热情与熟悉当地情况,在红军打土豪筹集物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亲历红军进入遵义城的周济(周守如)回忆,“我在东门口看到一张红军布告,接着又看见城里大街小巷都贴有这种写有‘代政治部主任李富春’的布告,内容是有关红军进城的纪律。我碰上正在周鹤鹿堂为红军筹款的何恩余、任传习、何有邻、孙玺常等进步学生,就和他们一起打土豪、分浮财,为红军集资筹款。”[7]其中,何恩余、任传习、何有邻、孙玺常多为三中学生。当时,周济他们一道去老城南门内打了一个姓杨的土豪。这家土豪的人都跑光了,只留一个年老的女佣人看家,贵重的东西都搬走了,只留下一些平常的东西和文物,光印章就有一大抽斗。当时周济认为打土豪一定要打,准备拿凳子砸这家地主的花窗子,及时被红军战士阻止,据周济回忆,他们在杨家打了一些红军用得着的衣物,捆了一大包,同红军一道送到新城福音堂红军“山西”政治部的驻所。[8]
3.组织迎接中央纵队和红军大部队进入遵义城
1935年1月9日,包括党和红军领导人在内的中央纵队和红军大部队由遵义南门关丰乐桥(今迎红桥)进入遵义城,受到了遵义各界群众的夹道欢迎,盛况空前。三中学生在组织群众迎接红军、欢迎红军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三中学生在书写欢迎中央红军进城标语、制作欢迎旗帜方面出了不少力,如周济(周守如)回忆:“当晚,我和周诗(司)和、何恩余、任传习等人,在南门关井老三中学生陈庆锡家开了会,连夜写好欢迎标语,制作好彩旗,记得标语用的是‘红军之友社’的落款”。[7]迎接红军的群众队伍中,有不少三中学生及红军之友社成员。如成仿吾回忆,“我们进占遵义城以后,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工作。青年学生,从我们进城的第一天起,就自动组织宣传队,手执红旗,去街上演讲,为红军宣传”。[4]
4.中央红军在省立三中操场召开两次大会
第一次是1935年1月12日的万人大会。中央红军纵队进驻遵义城,为了进一步宣传、发动、组织群众,在三中操场召开了万人大会,在会上正式宣布成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三中教师主持会议,三中参加红军之友社的青年学生动员群众参会,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如李坚真回忆,“经工作组、赤色工会、红军之友社等群众组织发动,于1月12日在遵义老城第三中学的操场,召开群众大会。到会人多,号称‘万人大会’。当天早晨,天还没亮,赤色工会搭讲台,放桌子。红军之友社连夜去通知各家各户参加大会。”[5]当天召开的大会,场内外红旗飘扬,“一个学校教员主持大会,他用喇叭大声报告了大会议程后,即请毛泽东讲话。”[4]李小侠回忆中说是周守如(又名周济)担任司仪。[3]周济在其回忆中也说其担任司仪。[7]这一点应该确定无疑。这次大会上,中央领导毛泽东、朱德、李富春等到会并讲话,群众用举手表决方式,通过了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名单,产生的25名委员中,有师生代表4名,其中,周司和、任移(任传习)、何倚波是三中学生。此外,被当选的文化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周守如(周济)属于三中教员。其中的7名主任委员中,三中学生任移(任传习)担任文化人民委员会主任委员,该委员会主要是做宣传工作,宣传红军的严明纪律,公买公卖,不抓丁拉夫,宣传红军抗日救国打土豪分田地等,工作很出色,中央苏区时曾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团巡视员,遵义时任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土地人民委员会主任委员的老红军朱开铨回忆:“那时候任移同志只有二十几岁,中等身材,稍胖,穿的还算讲究,说话很利索,很直爽、泼辣。在革命委员会期间,他没有下乡,一直同我们在一起,天天见面,所以我对他的印象很好,记得也最牢。在革命委员会期间,他发动了很多同学,出了蛮多力,影响也蛮大。后来,在县革命委员会里,就有四十多个学生参加了红军,跟红军北上了”。[8]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万人大会召开的时间,有资料记载是1月7日,如遵义会议纪念馆编《红军长征在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经笔者考证,应为1月12日,1月7日红军刚攻占遵义城,还处于巩固占领成果、宣传群众阶段,中央纵队尚未进城,不可能召开万人大会。
第二次是1935年3月5日的遵义大捷后的祝捷大会。据《中央红军在遵义》载:1935年3月5日下午3时,党中央在遵义城三中操场举行盛大祝捷大会。党中央及军委领导、驻遵义附近的军团领导出席。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主持,中央领导讲话,认为:遵义战役这一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军队,在遵义会议后,政治觉悟空前高涨,战斗力大大提高而取得的。《红星》报3月4日以“一片庆祝胜利声”为题报道了遵义城筹备召开祝捷大会的情况:“明日下午3时,举行遵义城群众祝捷大会。……县革命委员会已定于3月5日在第三中学举行盛大群众大会,庆祝红军的胜利和哀悼死难烈士,现已派人四处宣传,并布置会场”。[9]另一则资料也印证这一点,“同日(3月5日),红军在遵义第三中学操场召开遵义老城群众祝捷大会,庆祝红军在遵义战役中的重大胜利,并追悼为革命而牺牲的死难烈士。”[10]以往认为遵义老三中操场仅开过万人大会,通过这些资料印证,说明当时的遵义三中为红军进占遵义期间的重要集会活动场所,不仅开过万人大会,成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同时还召开过遵义战役的盛大祝捷大会。
5.遵义省三中部分校舍为长征时中央红军首次进驻遵义时干部休养连的驻地
1935年1月9日,中央纵队进驻遵义城后,党和红军领导人及各军事机关分驻遵义城区各地。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黔军旅长易怀之公馆,军委司令部及周恩来、朱德、刘伯承住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国家政治保卫局驻新城福音堂,红军总政治部驻老城天主教堂,警备司令部驻新城何家公馆。此外,干部休养连驻老城省立第三中学,即万人大会会场西侧校舍。干部休养连属卫生部领导,是长征中的一个特殊连队,全连300余人,分5个休养班,即老同志班、伤员班、女同志班、机要人员班、流动班。休养连的工作人员分别编在医务室、警卫排、饲养排、担架排、运输排,连部设连长、指导员、秘书、文书各1人。
6.红军驻遵义期间,红军指战员与三中学生进行篮球比赛,联络军民友谊
1935年1月12日,万人大会在遵义三中操场举行完毕后,红军指战员和三中学生进行了一场篮球友谊赛,成为紧张的长征环境中活跃气氛、联络军民友谊的佳话。其比赛的详情,亲历比赛的红军干部团干部何涤宙在其回忆中有生动描述:群众大会结束后,台上宣布遵义学生与红军比赛篮球。并传知要我出席参加比赛,好久没有摸球,手原有些发痒。大会一散,篮球场已挤满看客,穿着高领细袖裹身长衫的遵义学生队已一条一条如鱼一般在场上往来练球。自然双方都是一时之选,初次比赛,谁也不肯示弱,我们还是以前在中央苏区打热的一队,彼此知道,传球联络,素称不差。银笛一声,双方开始正式比赛。红军打仗是百战百胜,打得学生队只有招架之工,没有回手之力,W.T的远射,更使遵义队无法应付,W.T矫捷,更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绪,两场终结,十二与三十之比,红军胜利了。大概是W.T在场上英文说得太多了,当我们出球场时,听得学生们纷纷的私议说:‘他们都是大学生呀’!”[11]有的资料则反映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参加了与三中学生的篮球赛。[10]
7.党和红军爱护知识分子,关怀省立三中教师
关怀和爱护知识分子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紧张的长征战斗环境中,党和红军驻留遵义等城镇期间,想方设法寻访保护知识分子。在遵义期间,党和红军领导人主动寻访三中名师,关怀备至。长征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部长徐特立关爱三中教师赵乃康便是生动的例子。赵乃康一生无意仕途,修学立行,潜心汉学,终身教学,为遵义著名的汉学家,主编《续遵义府志》。据三中老教师赵乃康之子赵志常回忆:红军到遵义城第二天,便邀请遵义部分地方富裕人士,筹划军需物资,其父亲赵乃康也被邀请。徐特立听说赵乃康长期以教书为业,并曾续修《遵义府志》,当即与之交谈,并约定来日走访。次日,徐特立如约造访赵乃康,向其说明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并向赵乃康询问了遵义的山川形势以及遵义省立三中及教师生活情况。当谈论到遵义图书文物遭到白军破坏、损失严重的情况时,徐特立非常生气,与赵商量保护措施,并建议让赵乃康负责管理保护图书事宜,后因红军撤离遵义,并未来得及实施。红军第二次进驻遵义后,徐特立又寻访赵乃康,表达慰问之意。赵乃康对徐特立等红军领导关心遵义知识分子及图书设施甚为感激,当时曾写诗赠与徐老,其内容是:“军中忙无暇,积极救文化,维护文物功,当不在禹下”,[12]生动展现了党和红军爱护知识分子、关怀省立三中教师的情景。
8.遵义省立三中师生受红军影响,救护红军,或者走上革命道路
以三中学生为主体的红军之友社成员,在红军撤离遵义后,不少骨干追随红军、参加红军,组建黔北游击队。一部分跟随红军出发的遵义青年学生由于思想觉悟问题及适应不了红军的军事生活,先后脱离了红军部队。[13]但仍有一些热血青年,特别是三中的师生,为革命流血牺牲。如三中图书管理员谢树中、三中学生任移、罗有余等。谢树中在引导李小侠走上革命道路、营救掩护黔北游击队员方面贡献很大。后来重组黔北游击队斗争失败后,谢树中、任移(任传习)、周守如(周济)、罗有余等同志被捕,经贵阳转押重庆。谢树中等在“委员长重庆行营监狱”受尽折磨,1936年,罗有余死于狱中。[14]一些师生在党和红军的宣传下,逐渐认同党和红军的主张,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原遵义师专校长张光昭,即是在红军转战遵义的1935年参加革命的。红军长征遵义期间的宣传动员,使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学生受到鼓舞和教育,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有所了解,包括张光昭在内的一些进步青年,积极投身到革命工作当中。红军转战黔北期间,张光昭和一些青年在尚嵇做建立革命据点的工作,由其出面在下庄庙联系办学。在张光昭原三中同学胡正英的协助下,开展读革命书籍、救护红军伤病员、发动农民等工作。如据张光昭回忆,他们曾掩护一位因病失散的红军营长,“在他给一地主家放牛时,我们每天都在学校后面的树林里同他见面,他讲了不少革命的道理给我们听。后来,地主对他生了疑,要杀他,得知这消息后,我们把他隐藏到清水白果乡去了”。[15]1935年红军离开遵义后,遵义进步青年杨天源、陈沂等于当年7月成立革命组织“反对帝国主义拥护苏维埃联盟”,当时21岁的张光昭也在其中。他捐20块大洋,开办“黔北书店”,借此开展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此外,曾就读于遵义老城三中的牟直卿(1884-1975),1935年红军经过遵义县平安乡(今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自治乡),牟直卿时任遵义县十二辖区平安乡乡长,曾冒着极大的风险,救护红军伤病员刘云、盛吉生、谢元高、谭光荣、张家才等20多名,将他们安置在黑脚岩(当地人又称红军洞),有的安排在当地成家立业,有的则由牟直卿出资去寻找红军,如刘云连长等7人在牟直卿家住了近一年,牟资助银元使他到达陕北。[16]牟直卿救红军在当地传为佳话,在当年牟直卿救红军的黑脚岩洞口立有牟直卿救红军的遗址碑。
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遵义师范学院继往开来
红军长征80年过去了,沧海桑田,岁月变迁,无论是遵义市还是遵义师范学院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五万人口的遵义城今日已成为具有百万人口的现代化西部内陆开放城市。昔日的遵义省立第三中学今日已发展成具有上万师生员工的本科高校遵义师范学院。回首往昔,在那段峥嵘的岁月里,遵师人与红军结下了深情厚谊:遵师师生宣传欢迎红军的热情,操场上万人大会的豪迈,篮球场上比赛的激情。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遵义师范学院的发展事业蒸蒸日上。遵义师范学院扎根于遵义这片红色热土,秉承优良的革命传统,研究长征文化、传承长征精神,把长征精神融入到学生的培养发展当中,融入到学校教学、科研、校园文化的打造当中,已成为每个遵师人的共识,也成为遵义师范学院的特色发展之路。2013年遵义师范学院与复旦大学、嘉兴学院、井冈山大学、赣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延安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获批教育部与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设立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遵义师范学院研究中心致力于长征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应用,中心成立以来,在长征历史、长征精神的研究与宣传普及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成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遵义师范学院以长征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五月的鲜花”节目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的舞台,展现了遵义师范学院红色文化育人的优秀成果。以王媛媛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秉承红色文化的传统,扎根贵州山区基层,干事创业,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用无悔青春铸就了当代青年的壮丽人生。
总之,红军长征与遵义师范学院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渊源,80年前,遵义师范学院师生与红军结下深厚的军民情谊。80年来,遵义师范学院校址几经变迁,从老城协台坝到上海路汇川园,如今整体搬迁至新蒲新区,但无论如何,遵义师范学院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优良革命传统永远不变,扎根西部、服务山乡,在新长征路上,不断开拓前进。
[1]俞庆铨.遵义文史资料·遵义师专概述(第22辑)[M].遵义:《遵义文史资料》编辑部,1992.83-98.
[2]黄康迪.遵义文史资料·我对遵义三中回忆之片段(第11辑)[M].遵义:《遵义文史资料》编辑部,1987.188.
[3]李小侠.遵义文史资料·我的回忆(第10辑)[M].遵义:《遵义文史资料》编辑部,1986.131-142.
[4]成仿吾.长征回忆录(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5]李坚真.李坚真回忆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6]贵州省革命文物调查征集办公室.黔山红迹——红军在贵州的革命活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
[7]周济.遵义文史资料·忆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及其他(第2辑)[M].遵义:《遵义文史资料》编辑部,1983.4-8.
[8]中共遵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办公室.长征火种——一九三五年遵义县革命委员会[M].遵义:遵义市文史委,1987. 48-54,56.
[9]一片庆祝胜利声.红星报[N].1935-03-04.
[10]田建刚.遵义文史资料·中央红军在黔北军事活动日志(第10辑)[M].遵义:《遵义文史资料》编辑部,1986.44,67.
[11]刘统.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19-220.
[12]张志乡.遵义文史资料·赵乃康和郑莫黎(第2辑)[M].遵义:《遵义文史资料》编辑部,1983.74.
[13]李一岷.李一岷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1.
[14]郑星会.遵义文史资料·中共遵义地下党早期活动概貌(第1辑)[M].遵义:《遵义文史资料》编辑部,1983.42.
[15]张光昭.遵义文史资料·我的回顾(第11辑)[M].遵义:《遵义文史资料》编辑部,1987.24.
[16]中共平正仡佬族乡委员会.中国仡佬第一乡之红色记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80.
(责任编辑:娄 刚)
On the Orig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g March of Red Army and Zunyi Normal College
PEI Heng-tao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CPC’s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Cultural Resources,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6,China)
In the period of Long March,Zunyi Normal College was named as No.3 Middle School of Guizhou,which had a glorious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before 1935.AfterRed Army went through Zunyi,students and teachers from Zunyi Normal College participated in the society of Red Army’s good Friend.They helped Party and Red Army do propaganda work among the masses and organize the masses,helped Red Army raise funds,participated in the struggle against local tyrants and greeted the Central Column Army to be stationed in Zunyi.The Central Red Army held a meeting with more than ten thousand men joining in itand victory celebration aboutZunyi Battle in the formal site of Zunyi Normal College;after the meeting,the red army commanders held a basketball race with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this school.The party and Red Army showed their solicitude towards the teachers of this school.Moved by Red Army, some students and teachers saved or protected or even joined Red Army.Nowadays,Zunyi Normal College inherits the red tradition and promotes the Long March spirit,which encourages the school to build itself into an influential college in west China.
Long March;Zunyi Normal College;historical origin
K264.4
A
1009-3583(2017)-0001-05
2016-09-23
贵州省教育厅2015年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遵义会议精神与长征文化研究(2015ZD09)”阶段性成果
裴恒涛,男,河南洛阳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博士,复旦大学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民族关系及长征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