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赏世界文学作品 重视文学教诲功能
——“2016年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世界文学研究高端论坛”综述
2017-01-27唐恩萍
唐恩萍
(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共赏世界文学作品 重视文学教诲功能
——“2016年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世界文学研究高端论坛”综述
唐恩萍
(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2016年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世界文学研究高端论坛”主要包括主旨发言、分组讨论和大会总结三部分。本文对这次会议进行综述:首先简述开幕式等概况,然后分别介绍七个主旨报告和会议总结的内容,最后对会议进行综述。
文学伦理学批评;世界文学;高端论坛;教诲功能;综述
一、开幕式等概况
2016年12月17—18日,由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主办,由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心、《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世界文学研究论坛》杂志社协办的“2016年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世界文学研究高端论坛”在广州暨南大学隆重召开。有109位专家和学者向本次论坛提交了论文。这些代表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等多所高校。
12月17日上午8:30,由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廖开洪教授宣布论坛开幕,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教授致欢迎词。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陈众议研究员和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宫齐教授分别向大会致辞。
二、主旨报告综述
本次论坛有七个主旨发言,分别在17日上午和18日上午进行。第一个报告是《外国文学研究》主编、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语言、文字与脑文本”。“脑文本”是聂珍钊教授[1]提出的术语,它是以记忆形式储存在大脑里的文本。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人的思维、判断、表达等都是通过脑文本进行的。人的意识首先要转变为脑概念,脑概念的组合则形成思维,思维的结果形成脑文本。脑文本与伦理批评紧密结合,它能让人向善。文学文本就是最好的脑文本。他强调好的文本具有教诲的功能,输入好的脑文本就是为了人的教诲。好的文本可以转化为好的思想和行为,使人能辨善恶,明是非,遵守伦理道德。聂教授的发言也突出了本次论坛的关键词:文学的教诲功能。
第二个主旨报告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院长、《中国比较文学》副主编查建明教授的“世界文学研究的新进展与比较文学的共同诗学问题意识”。查建明教授指出当代世界文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更新了传统的世界文学观念,开创了世界文学研究新范式,还提出了一些附有学术生发性的新观点。如达姆罗什提出,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间的椭圆形折射”,是“跨文化沟通、阅读的模式”,莫莱蒂提出“世界文学不是研究对象,而是问题”,久里申提出“世界文学是文学性间性的最高体现”,等等。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就是世界文学中的文学互文关系。他认为世界文学是动态的,随着民族间的交流而互相影响。文学研究应从世界文学研究向文学性间性研究迈进,寻找各个民族的共同的文学性或共同诗学[2]。
第三个主旨报告是美国加州大学驻华中心主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张敬珏教授的“IN(TER)DEPENDENCE(相互依存)”。张敬珏教授从分析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学作品提出中美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美国文化的独立自主(independence)和中国文化的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中国人强调个人与他人的相互依存关系,区别于美国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文化意识。张教授分析了华裔美国文学的自传作品中的几个意象:老家、紫砂茶壶和母亲形象等,得出这些自传文学作品通过意象反映出中国的个人与他人相互依存的文化意识的结论,即华裔美国作家的自传是复调式的,与传记是混淆的[3]。她认为各自的文化差异能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本族文化。
第四个报告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亚历山大分校校长黄桂友教授的“The Inescapability of Ethical Concerns:Ethical Criticism in the Global,Postmodern Era”。
黄桂友教授[4]指出在全球化的当代社会里,伦理学对于文学和艺术表达都具有重要作用。所有的社会、文化、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经历伦理问题和困境,而文学作为现实生活的文字表达,也无法逃避伦理问题。黄教授把伦理学置于一个全球化、跨学科、后现代的语境当中,探讨伦理学对于生活和文学的重要性。人们无法逃避伦理道德的约束,应该重视伦理对社会的教化作用。
第五个主旨报告是《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的“从《第十二夜》看莎士比亚戏剧的伦理价值”。苏晖教授[5]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通过分析《第十二夜》等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伦理错位、喜剧人物的伦理选择、喜剧创作主体的伦理选择等,探讨喜剧为何具有教诲功能。她指出莎士比亚喜剧的教诲作用是通过伦理善恶的冲突,伦理身份和伦理秩序的混乱营造喜剧氛围而实现的。观众发笑证明他们认为自己比剧中人物更具有道德优越感,观众的笑声表明他们有内在的伦理倾向,他们在欣赏喜剧人物的高尚言行或嘲笑其不道德言行时,自己内在的伦理取向会获得一种认同,产生“突然的荣耀感”,从而使自身的道德意识得到强化或提升。
第六个主旨报告是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的“《果壳》:伦理困境的囚徒”。尚必武教授[6]的发言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对麦克尤恩的非自然叙述小说《果壳》进行仔细文本阅读,重点解读“果壳”的三重伦理隐喻,即“私欲的果壳”“诗歌的果壳”和“子宫的果壳”。该小说生动刻绘了身处伦理困境的囚徒群像,他们或迷失自己固有的伦理身份或受困于现有的伦理身份,难以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由此导致了伦理悲剧的产生。他的结论是,麦克尤恩以胎儿叙述者的视角重构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情节,一方面是向莎翁致敬,另一方面也投射了其本人对生命的伦理思考。尚教授的解读深入浅出,既解读了文本的幽默细节,又揭露出深层的伦理意义;在引发与会者发出阵阵笑声的同时,也引人深思。
最后一个主旨报告是暨南大学国际处处长蒲若茜教授的“‘性资本’:亚裔美国女性刻板印象的现代演绎”。蒲若茜教授[7]整理了美国亚裔女性文学的各个流派,包括族裔身份、文化身份、心理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指出西方对亚裔女性形成“龙女”“莲花女”等的刻板印象。比如,苏珊柯西将亚裔女性刻画为利用自己的生物性本能而非文化所赋予的能力去获取所需的“性资本”的观点,只是捕捉到了亚裔女性形象的表象,并非准确把握其本质,忽视了亚裔女性的坚强、聪明、机智等品质。亚裔女性群体要打破自身的刻板形象,必须以更为自尊、独立、自强的形象进行辩驳和抗争,以期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蒲教授的研究已经结集为专著,具有概况性、宏观性和深刻性的特点,为亚裔美国女性形象的研究作出了阶段性的总结。
三、论坛总结
17日下午,分会场的七个组进行轮流发言和讨论交流,分别就以下主题讨论: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叙事理论(两个组),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族裔文学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与生态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与脑文本研究及其他,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女性主义文学研究。与会者就以上七个主题宣读自己的论文,讨论气氛热烈。各小组的主持人在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
18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对本次高端论坛进行总结发言。她认为此次论坛十分精彩,达到了学术交流的目的,为文学批评界指明了方向,具有学术前瞻性。
论坛由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程倩教授致大会闭幕词。
四、综述
本次论坛汇集了国内外文艺研究的仁人志士,与会专家和学者紧紧围绕文学伦理学批评展开讨论,对世界文学做出深层次解读。在论坛宣读的论文包括宏观的主题和文本的细读,从深度和广度而言都是高端的,具有学术前瞻性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热情洋溢,同时都重点突出文学的教诲作用,强调读好的文学作品,受其教化;拒绝坏的文本,警惕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重视文本的伦理教诲功能。
从2004年聂珍钊教授首次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至今已有十余年,这种文学批评方法在目前中国的文学批评出现伦理道德价值缺位的时候具有重要作用。本次论坛再次强调文学批评应该肩负起道德责任,以实现文学伦理道德价值的回归,可以说对当代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必将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
[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语言、文字与脑文本[R].广州:2016年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世界文学研究高端论坛,2016.
[2]查建明.世界文学研究的新进展与比较文学的共同诗学问题意识[R].广州:2016年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世界文学研究高端论坛,2016.
[3]张敬珏.IN(TER)DEPENDENCE(相互依存)[R].广州:2016年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世界文学研究高端论坛,2016.
[4]黄桂友.The Inescapability of Ethical Concerns:Ethical Criticism in the Global,Postmodern Era[R].广州:2016年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世界文学研究高端论坛,2016.
[5]苏晖.从《第十二夜》看莎士比亚戏剧的伦理价值[R].广州:2016年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世界文学研究高端论坛,2016.
[6]尚必武.《果壳》:伦理困境的囚徒[R].广州:2016年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世界文学研究高端论坛,2016.
[7]蒲若茜.“性资本”:亚裔美国女性刻板印象的现代演绎[R].广州:2016年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世界文学研究高端论坛,2016.
(责任编辑:陈 静)
肇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lgc201520);肇庆学院青年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614)
唐恩萍,女,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