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逆反心理的形成及其对策
2017-01-27余伟宽
余伟宽
(悦城中学,广东 德庆 526600)
中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逆反心理的形成及其对策
余伟宽
(悦城中学,广东 德庆 526600)
对在中学体育课教学中部分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逆反心理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中学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碰到以下情况:有的学生对教师的口令、示范不予理会,我行我素;有的不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有的对教师的指导爱理不理;有的对教师的批评教育显得满不在乎,甚至与教师顶牛、故意反其道而行等等。这些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做“逆反心理”,是一种对外界的刺激产生与别人相反或对抗的情绪,并在一段时间内具有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
二、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体育课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是应该受到欢迎的课程,但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学生在接触了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后就对体育课越来越“反感”。我们认为这存在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所谓内因就是与学生年龄相应的心理特征,外因就是教师的教学艺术这个客观因素。
学生在儿童时期几乎都把教师视为绝对权威,无条件服从教师的要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急剧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形成,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少年以后的一段时间是学生的逆反阶段,因此到了中学阶段他们就会渐渐地对教师的教育持有怀疑的眼光和批判的态度。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为了维护自尊心,也会通过与教师顶牛的方式来显示自我。对于体育课来说,在五彩缤纷的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向高层次发展的今天,学生面对的却是内容单一的体育课教学,学生技术提高的程度有限,再加上班级人数多、学校场地、器材不足等原因,学生学习起来难以尽兴,似乎“不值得一学”。本来对中学生来说这种追求新鲜事物的愿望是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的,但实际课堂上的知识内涵与这种愿望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往往会使学生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而在其行动、语言方面形成一种过激的表现。这是在体育课教学中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的心理内因。
至于教师教学艺术这个外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未能因材施教,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体育运动能力与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水平密切相关。在同一个班级中,虽然学生的年龄相近,其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共同的特点,但学生在身体形态、技能、体育基础、个性特点以及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地提出不同的要求,强求学生达到难以接受的统一标准,如教师未能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做出一些硬性规定,让学生完成从数量上、运动负荷上过大的练习,导致学生无法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从而出现了消极的、甚至对抗的情绪和行为。个别教师甚至对一些已经尽力进行练习而由于身体的原因未能完成规定任务的学生进行处罚,如让身材矮小的学生示范纵跳较高的横杆、让肥胖的学生示范快速跑等,这都会造成对学生心理上的伤害,使这些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而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教师的教法简单、单一,未能很好地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感觉“学无所得”,因而也就无法对体育课产生兴趣。趣味教学对于中小学生十分重要,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激励中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的重要手段。有的教师在备课以及上课时,未能很好地运用趣味性教学手段安排学生的练习,使学生对练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厌烦。在对待由于认知水平较差、身体素质水平较低,从而掌握运动技能慢、成绩提高不快而学生,教师未能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合适的练习方法,反而取笑、讽刺学生,这会严重地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过失,小题大作,夸大其词,讽刺挖苦学生,因而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使学生在心理上进一步产生对立情绪,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3.教师课堂行为不当。例如,有的教师经常阻扰学生的自发活动,过多地调整队伍,要求学生在课上严肃呆板,不得嬉笑等,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打击,也会引起对立情绪的产生;有的教师采用处罚的方法对待学生,或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持否定的态度,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对教师、对教学内容产生厌恶和抵制情绪;还有的教师喜优厌差,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也是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或者违反纪律,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就凭对学生的印象、关系,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听之任之,而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生,轻则讽刺挖苦,重则点名批评,甚至以教师在事发当时的情绪来对学生进行体罚。这样处理问题,必然让学生认为教师有所偏向,就会产生专门跟教师作对的情绪,甚至认为这样的教师不值得尊重,从而对教师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加重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此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如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低下;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水平;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体育课对学生的影响等等,都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
三、应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和形成,既给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不良的影响,又阻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要消除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获得成就感。
1.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正确认识。体育课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向学生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首先,教师的业务能力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教师自身的运动能力、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只有业务能力提高了,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对体育健康知识运用自如,学生才会对教师有所喜爱和信任。其次,教师应认真地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善管善教。教师的示范动作既要规范又轻松优美,讲解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生动、有激情。在安排教材时教师既能够注意教材的连贯性、新旧教材的联系,在技术动作关键之处又要重点地讲、重复地讲。练习方法要多样化、趣味化,运动负荷要由弱到强,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并通过掌握运动技术、运动技能激发学生对体育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规律也正好说明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3.从实际出发,对学生一般要求与区别对待相结合。所谓一般要求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要求,区别对待就是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一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要求。一般要求与区别对待结合起来贯穿在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组织教法和运动负荷等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提出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要求,学生才能乐于接受。不仅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运动技能的实际情况和身体素质状况予以区别对待。对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对他们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而对一些水平较低的、或者由于各方面原因引起的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提出经过努力他们可以达到的要求。同时教师还需采取一些特殊的教法步骤和辅助练习,对他们加强保护和进行帮助和鼓励,让他们经过努力很好地完成练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完成各自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体育课堂上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起他们的练习热情。这样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相反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4.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社会对个人的尊重能够满足个人的需求时,个人便会产生正面的、积极的自尊心。这种自尊心会使人们积极向上,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反之,个人则会产生消极、不满的心态,消极对待甚至抵触周围环境和事物。因此教师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善用正能量,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师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热爱自己的学生,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课后可以真诚地和学生谈心,虚心听取学生对老师和体育课教学的诉求和建议,根据学生提出的实际要求改进教学。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可以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时教师要十分注意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宜过多地强调技术的规范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天赋,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活动中享受体育的乐趣,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中学体育课教学中,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严重时还会发展成为逆反行为,这种情况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学的过程中,应该很好地研究如何避免和克服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1]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体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宋先红)
余伟宽,女,广东省德庆县悦城中学,体育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