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累·模仿·创新
——浅谈中职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2017-01-27鲍爱榕

珠江教育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思维

鲍爱榕

(德庆县职业教育中心,广东德庆 526600)

积累·模仿·创新
——浅谈中职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鲍爱榕

(德庆县职业教育中心,广东德庆 526600)

根据本人教学班级的作文现状,结合学生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实际情况,从注重积累材料,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勤练笔,激发写作兴趣;阅读优秀范文,从模仿走向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培养中职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些方法。

作文能力作文教学积累材料模仿创新

我校是粤西山区县城的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写作能力偏低,并且缺乏学好语文的信心和作文的创作能力。学生普遍对作文兴趣不够浓厚,多半抱着完成作业、应付老师的被动心理。学生作文的内容比较空洞,简单几句,拉扯成文,枯燥乏味,缺少新鲜感和思想情感。本人的两个教学班期末考试作文情况的数据统计分析:2016春学前教育班,全班24人,都是女同学,在期末考试中全班同学都能够写作文,但有5人只写了一段,不能完成整篇的作文,平时也总有几个同学不完成习作的。2016电子(1)班,全班26人,都是男同学,在期末考试中只有15个左右的同学写了作文,其他同学的作文考题是空白,平时交作文作业也只有十几个。因此,要提高中职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其作文兴趣和作文能力尤为重要,我是从下面几点引导学生写好文章的。

一、注重积累材料,做生活的有心人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首要问题是要有材料可写。作文的素材,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跟学生说,生活是那么美好,要热爱生活,赞美生活,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并要善于思考,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把生活的点点滴滴印在脑海里,从而积累作文材料。积累作文材料,可从下面两方面来观察生活。

1.要勤于观察。“业精于勤荒于嬉”,做什么事都要勤。只有勤,才能出成绩,才能取得成功。只有时时处处比别人多一个心眼,才能保证有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观察是积累的前提,是写作的生活基础;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只有观察细致,才能把文章写真写活。在观察中捕捉写作素材,并准备一个小记录本,随手而记,随心而写,养成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做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我以为,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最好的方法是要求学生,留心生活,细心感受;讲真话,吐真情。我们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或来自小城镇,他们是一群朴实、活泼的花季少年。我在作文教学中抓住他们的特点和生活特色,引导学生用好奇、探究的目光去观察这片充满泥土气息、广阔而独特的南方乡镇天地。我告诉他们,身边的景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都可以写进作文中。如春暖花开,随父母到田间劳动;艳阳夏季,随父母到菜园、果园施肥灌溉;丰收季节,三五成群地摘菜、摘果;放学回家,煮饭煮菜做家务......这些自己亲身体会到的、耳熟能详的事情,一说同学们就来兴趣。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领悟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他们才会注意观察,写作文时才会有话可说。只有做到勤于观察,克服懒惰,抽掉懒根,肚里才会有料,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写作“活水”,才会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2.观察要细、要广。我们要随时随地注意细致地观察,广泛地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从细微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所谓观察,就是有目的、有辨析地认真看,充分调动感觉器官,如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去综合性地去“看”,去感知、认识对象事物,去感悟生活,从而获得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有料可写。比如你种了一盘花,在春夏季它迅速地生长着,你每天观察下它,会惊奇地发现它细微变化之美。我们观察要广,要从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推广到观察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积累素材,通过辨析、比较、思索,去感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写作时才会胸有成竹,思如泉涌,一气呵成。

二、学会勤练笔,激发自己的写作兴趣

俗语说:“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这话说明了作文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经常练笔是关键。积累了生活素材后,就要把它们记录下来,整理成文,或是写日记,写周记等。我要求学生备一个笔记本,把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可写的人和事或景记录下来,一定要动手写。机器不用会变坏,人不动脑、不动手,脑子也会变迟钝,手也会变笨拙。然而,令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的原因不仅仅是素材积累的缺乏,更深层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较多中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低下,词汇匮乏,口头语或网络语言混杂其中,东拼西凑,言不达意。二是由于命题作文这种传统写作模式的盛行,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方向,势必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要解决这些顽疾非一日之功,需要从小处着手,在练习中逐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1.灵活训练,让学生写想写的内容。既然有了生活和社会中鲜活的素材,如何将其组织成文是关键。但是,由于写作时间、课堂环境和写作内容的限制,学生很难顺利完成。因此,需要在平时练习中培养写作感觉。在学生的日记、周记中,多鼓励学生记录日常生活的见闻、感受、参加的活动和新闻趣事等,让学生随意发挥,字数可以不加限制,只要能完整清楚地表达所想的内容即可。若果学生对日常生活事件没有记录的兴趣,那么仔细观察某一事物,尽可能地描述其形态特征也是很好的的训练细节描写的办法。如对动物植物的观察日记,以观察牛为例,可以描写其形态大小、动作幅度、生活习性等方面。也可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描写,要充分发挥联想,看到牛会联想到“九牛一毛、庖丁解牛、对牛弹琴”等成语,进一步思考成语和牛本体的联系,发表自己的看法。看到夕阳中休息的牛可以联想到它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为了人们的生活而默默付出。通过联想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就不愁没有能够表达的内容。

在课堂的写作训练中,我也积极创新训练形式,尽量开阔学生的思路。在课堂时间并不充裕的条件下,我采用过写100~200字的小作文训练方式。为了提高学生对写作话题的兴趣,我一般选取喜闻乐见或容易引发思考的社会事件,既有“10块钱都不给我”、“我项链两千多”、“我跟你什么仇什么怨”等过度炒作的小市民事件,也有2016巴西里约奥运会、雾霾与环境污染、激素农药与食品安全等公共大事件,让学生畅所欲言,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阐述原因,充分挖掘材料中体现观点的深度和广度。另外,针对水平较低的学生,我还采用关键词联想的方式,投影出某个材料或某篇文章的7~8个关键词,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它们串联成一个故事或一段能够表达自身观点的话,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将脑中所想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文章写作的方向。

2.引导阅读,学会模仿,在写作前定好文章结构。除了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还可以通过适当地阅读优秀文章增加自己的写作资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如《荷塘月色》《壶口瀑布》《淡之美》和《劝学》等,只要熟读背诵,一些优美的句子和表达可以直接拿来引用。此外,我还将以往订阅的《读者》《少年科普报》《意林》等优秀报刊杂志放在教室图书角,方便学生随时翻阅学习,鼓励他们摘抄其中的精彩文章和句子,以便应用于文章写作当中。

在学生的作文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结构散乱,重点不明,胡子眉毛一把抓,难以表达中心思想。鉴于此种情况,我在课堂上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做好作文常规教学,如要求先列提纲起稿后修改,紧扣中心事件,内容可按顺叙、倒叙或插叙排好,字体要清楚、端正,适当使用标点符号等。还可以将作文评分的标准告诉学生,分为内容、语言、结构等几个方面。其中文章结构尤为重要,一般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亮出观点,主体内容联系题目要求,结尾进行总结。写作前可以先花五分钟将提纲拟好,再思考文章中所要表述的内容,就不会在写作中打乱思维的方向。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将作文指导书中的一些优秀范文进行讲解,分析其中的架构,并通过作文材料训练学生构思提纲,并在此基础上讲解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要求学会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复、通感、象征等表达手法,鼓励学生练习遣词造句。同时在课后让学生多看指导书的范文,在练习时可以模仿范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逐步让学生摆脱结构条理不清、表达方式单一的毛病,进而逐渐写出内容充实,富有真情实感且结构完整的文章。

三、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虽然通过教师的一般指导和模仿优秀文章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写作能力,但是长期如此会使学生思维僵化,形成对范文的依赖心理,无法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教会学生变换角度看问题,注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引导学生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老师一布置作文,他们常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如,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让学习小组讨论:你是如何理解“爱”的?有的学生说,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然而,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其实,这种逆向思维,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这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

2.培养学生的侧向思维。这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著名美术家齐百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如以《可爱的家乡》作文题,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毫无新颖感。但有的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写家乡青年节俭办婚事,举行集体婚礼,育龄夫妇响应国家号召只生一到两个孩子等等,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

四、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学生普遍厌倦写作,除了自身的主观因素以外,教学环境也是影响学生的写作热情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在作文的讲评方面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鼓励和调动学生参与评改作文。批改作文、评讲作文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环节,如果无法及时对作文进行讲评,则无法将作文的相关信息反馈给学生,达不到师生互动的效果,而传统作文讲评方式效率低下,无法做到双向交流。因此,在讲评作文时,我将平时教师上课的“一言堂”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学生之间相互批改、小组互评、同桌互评、师生共同批改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调动学生相互探讨的积极性,促进师生间的双向交流,真正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这样在以后的文章写作中能够及时地发现和反映存在的问题,养成批判性的眼光正视写作,从根本上引起写作兴趣和提高写作能力。

2.通过赏识教育,提高学生写作信心。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如果一味在作文中挑毛病,会使他们失去自信,令他们更加厌烦于写作。因此,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应该尽量在他们的作文中寻找闪光点,及时鼓励他们,让他们不至于完全失去写作自信。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应在肯定其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让他们萌生超越自己的动力。这样在肯定学生长处的同时又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而且通过指导让他们认识到这些不足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的,适当的赞美并不需要成本,只要令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常常会挑选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比较大的作文,让同学们相互阅读,在与自己作文的对比中,学习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具有很强的激励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创造条件,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指导学生打好基础,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从不会写到能完成普通作文,让基础较好的学生从普通作文到优秀作文的转变。当然,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姚 英)

鲍爱榕,女,广东省德庆县职业教育中心,语文中学高级老师。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