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学科40年
2017-01-27刘庆思
刘庆思
(教育部考试中心,北京 100084)
高考英语学科40年
刘庆思
(教育部考试中心,北京 100084)
为了贯彻立德树人的精神,更好地服务于高校人才选拔和促进中学素质教育,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高考英语科一直在吸收语言测试研究成果,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需要和中学英语教学情况进行改革。本文以英语科在高考中作用的变化和该学科考查内容、试卷结构的逐步调整为线索,回顾高考英语科40年来的发展情况,介绍考试设计人员对考查内容和试卷结构进行历次调整的背景和意图,展示该学科逐步拓宽考试范围、确立测试重点的历程。
恢复高考;高考改革;高考英语;高考内容改革
高考自1977年恢复至今已有40个年头。这些年来,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突飞猛进,文化高度繁荣,人民生活日益富足,这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不断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高考也在不断改革。在此情况下,作为高考外语学科中的一个语种,英语也一直在吸收语言测试的研究成果,根据高校招生的需要和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状况,适时地对考试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逐步形成了目前的局面。
1 英语科在高考中作用的变化
1.1 英语科在高考中的作用
外语是高考若干学科之一,长期以来一直与语文、数学一起列为所有考生的必考科目,受到考生的广泛重视。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外语将采用一年两次考试的形式,考生具有两次考试机会,可选择较高成绩计入高考总分。目前,外语学科提供英、日、俄、德、法、西6个语种供考生选择,但选择英语的考生每年均超过考生总数的99%。由此可以看出,英语科在高考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2 英语科在高考中分数权重的变化
从恢复高考到成绩被按100%计入高考总分,外语学科经历了7年的时间。1977年,教育部宣布恢复高考,但仅要求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参加外语考试;当年的试题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制。从1978年起,全国开始统一命题,所有考生都可以参加外语考试,但成绩不计入总分,仅作为录取参考,没有学过外语的则可以免试;而报考外语院校或专业的,在外语笔试成绩计入总分的情况下,还须进行口语考试。1979年,教育部在相关文件(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9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同时推动中小学的外语教学,将逐步把外语科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但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仅将报考重点院校考生的外语成绩按10%计入高考总分;报考一般院校的,仍只作为参考分处理。1980年,教育部根据外语教学的需要,考虑到当时中学开设外语的实际情况,决定将外语考试成绩按30%计入高考总分,但专科学校仍仅将其作为参考分使用;同时明确指出,将逐年提高外语学科计分比例(国务院国发[1980]98号文件)。1981年,教育部规定,本科院校应该将外语考试成绩按50%计入高考总分,专科学校是否计入总分由省、市、自治区决定。1982年,教育部按照国务院国发[1980]98号文件的精神,将报考本科院校考生的外语成绩按70%计入高考总分,同时指出,从1983年起,将按100%计入总分;报考专科学校考生的外语成绩是否计入总分,仍由省、市、自治区确定。实际情况是,为了回避多次统分、分类录取可能带来的各种矛盾,几乎所有省份都将报考专科学校考生的外语成绩计入了高考总分。
2 从考查内容和试卷结构的调整看英语科的发展
为了贯彻立德树人的精神,更好地服务于高校人才选拔和促进中学素质教育,高考各学科研究人员一直在不懈地对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研究,并适时地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各个时期的试卷设计中,使各学科考试的科学性得以稳步提高。恢复高考以来,英语学科专家在不同时期语言教学和测试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当时的教育政策和中学英语教学状况,对高考英语科的试卷结构进行过多次不同程度的调整。纵观英语科40年来走过的历程,可以将其发展大致分为10个改革阶段。
2.1 1977年
这是恢复高考的首个年度。当时,高考的准备工作时间紧、任务急,而各地教学情况又差别极大,因此,教育部决定暂时采取分省命题的形式,将试题命制工作交由各省份具体负责。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头,国家尚无教学大纲,没有规范的教材,各地也难以调集相应数量合格的命题教师,而试卷设计和命题只有区区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因此,各地命制的英语试卷在考查内容和试卷结构方面差别极大,难以进行统一的描述和分析。
2.2 1978—1988年
1978年,教育部开始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形式。这一时期,高考命题的组织管理方式基本稳定,也使得英语试卷具有了一些共同的特点。
2.2.1 试卷结构逐年调整
分析这11年的英语试卷后可以发现,试卷结构每年都有很大差别:各项考查内容的比例不同,大题数量不同,所采用题型不同,各题型的小题数量不同。原因是为了确保试题的安全保密,教育部每年都会对命题组成员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而不同的命题人员自然对试卷设计有着不同的认识;此外,调整试卷结构也是为了适当降低试题被猜中的风险。
2.2.2 设计了大量单词和单句层次的试题
根据当时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考虑到考生的英语水平,这期间每年的高考英语试卷都设置了大量单词和单句层次的试题。以1983年试卷为例,单词层次试题占全卷分值的26%,单句层次的占48%,篇章层次试题仅占全卷分值的26%,全卷中只有区区3篇英语短文。
2.2.3 重英语语言知识考查,轻语言运用能力考查
当时,我国的英语教学仍处于较为典型的语法翻译法阶段,语法规则、句型练习是英语教材中的主要内容。与此相适应,高考英语试卷中设计了大量语言知识考查类的试题。以1983年试卷为例:全卷分为8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单词辨音,共16个小题,分值为8%;第二部分为改错型的单词拼写,共20个小题,分值为10%;第三部分为匹配型的单词释义,共16个小题,分值为8%;第四部分为句型转换,共8小题,分值为12%;第五部分为选择填空,共20小题,分值为20%;第六部分为给出一组选项的动词填空,共12小题,分值为12%;第七部分为句型操练式以汉译英为任务的完成句子,共7个小题,分值为16%;第八部分为阅读理解,给出两篇短文,设计了10个单词填空题和4个多项选择题。由此不难看出,语音、语法和词汇知识是全卷的考查重点,所占分值约为64%,翻译占全卷分值的16%,而阅读能力的考查仅占全卷分值的20%左右。
2.3 1989—1993年
1985年,教育部决定在广东省进行高考标准化改革试验,拉开了我国考试现代化的序幕。所谓“标准化”是指考试的各个环节,包括试卷设计、命题、考务实施和分数处理,均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这无疑将提高考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促进考试的现代化。高考英语试卷从1989年起开始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进行命制,有了自己的英语名称——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MET)。与以往相比,这一时期的英语考试发生了以下变化。
2.3.1 编写出版考试说明
1988年底,教育部考试中心出版了第一本考试说明——《1989年高考英语科考试说明》。该考试说明阐明当年考试的考查内容、能力要求、题型结构、赋分比例等,使英语科的命题工作和考生的复习备考开始有据可依,规范了考试命题,增加了考试的透明度。
2.3.2 多项选择题成为试卷中的主要题型
这期间,英语试卷的结构和各部分赋分基本稳定,大致为:第一部分,英语知识,共40个小题,占全卷分值的20%;第二部分,英语知识综合运用(完形填空),25个小题,占全卷分值的25%;第三部分,阅读理解,共20个小题,占全卷分值的40%;第四部分,书面表达,占全卷分值的15%。除书面表达外,其他部分均采用了多项选择题,小题数量为85个,占全卷分值的85%。
2.3.3 语言运用能力成为全卷考查的重点
这期间,试卷重视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语言运用类试题约占全卷分值的67%,其中52%考查阅读能力(完形填空部分按半数计算),15%考查写作能力。这样的安排符合语言教学与测试理论的基本原则: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语言知识的掌握;语言测试的重点也应该是语言运用,而非语言知识。受当时中学英语教学状况和考试设施的限制,试卷中没有设置听力考查内容,仅在试卷中设置了几个语音、单词重读、句子升降调测试题。
2.3.4 启用书面表达题
写作是语言运用能力中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中学英语教学应该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为了切实考查这方面的能力,促进中学英语教学,试卷中设计了书面表达题。该部分强调任务的真实性,为考生设置较为完整的交际情景,即时间、地点、目的、任务等,要求考生根据这一情景及特定的要求,组织好内容要点和自己的语言,写出连续的短文。
2.4 1991—1995年
1991年,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研究高中毕业会考基础上的高考改革,并于当年在湖南、海南和云南推出了新的高考试卷。此次高考改革将高考科目由原来的6科或7科消减为5科,将各科分值由原来的满分120分或100分统一提高为150分。英语科根据这一要求对试卷结构进行了调整,同时为区别于仍将继续使用的原有试卷而将英语名称改为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NMET)。1991年至1993年,NMET和MET试卷在不同的省份使用,1994年NMET在全国推开,MET成为历史。英语科此次调整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2.4.1 以单词拼写题替代单词重读和句子升降调题
单词重读和句子升降调题使用几年后,考生对此类语音规则已经非常熟悉,训练效应使得这类试题的难度大大降低,基本失去了应有的区分作用。同时,对考生书面表达部分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许多考生在单词拼写方面存在问题,于是,在试卷中设计了5个单词拼写题,希望能够引导中学英语教学注意对语言基本功的掌握。
2.4.2 适当提高单项填空题的分值
出于分值分配和适当降低试卷难度的需要,提高了试卷中单项填空题的分值(由每小题0.5%提高为0.66%左右),使得语言知识类试题在全卷中的权重有些提高。
2.4.3 引进短文改错题
为加大写作的权重,同时适当控制评分误差,研究人员在大量试验、调研的基础上,推出了短文改错题。这个题目给出一篇短文,要求考生判断其中10行是否有错,如有错即将其改正。该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试题,其测试目的不仅在于考查考生是否能识别错误,还在于考查考生是否准确、熟练地掌握了语言的基础知识,是否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对中高水平的考生具有很好的区分作用,且评分较为客观。
2.5 1996—1999年
NMET试卷推出后,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专家对其使用情况进行了几年的跟踪研究。认真分析高校和中学英语教师及招生考试机构反馈的意见和考生答卷情况后,研究人员决定对NMET的试卷结构再次进行调整。
2.5.1 以单句层次的单词拼写题取代单词层次的单词拼写题
为了切实考查出考生的词汇运用能力,同时引起考生足够的重视,试卷引入单句层次的单词拼写题,替代了原来的单词层次拼写题。该题要求考生认真分析句子所提供的语言情景,根据要求写出采用正确形式的单词。该题型刚刚推出时,对考生而言难度较高,但随着考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内容,试题难度逐渐降低,说明题型的调整对中学英语教学产生了非常好的反拨作用。
由单词层次向单句层次过渡,由单句层次向篇章层次过渡,是高考英语试卷设计发展的方向,在中学英语教学可以接受的情况下进行这样的调整势所必然。
2.5.2 减少语法词汇类单项填空题的数量
将该部分小题的数量由过去的30个减为20个,有效降低了语言知识类试题在全卷中所占分值权重。
2.5.3 增加补全对话题
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考英语科一直难以对考生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考查,实为英语科考试的一大缺陷。为使其得以一定程度的弥补,试卷设计人员决定引进补全对话题,一是使试卷中增加一些口语化的材料,引导学生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二是加强对上下文间逻辑关系推断能力考查的力度,拓宽阅读理解测试的广度与深度。
2.6 2000—2004年
从2000年起,高考英语科进行了以增加听力考查内容为重点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为了使高考外语听力考试能够尽快在全国推开,教育部于2000年1月向全国各省招生考试机构下发了《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外语科中逐步增加听力考查的通知》(教考试厅[2000]1号),拟采取以省为单位逐步过渡的方法,争取用3年时间在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完成增加听力考查的改革,并针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学师资、办学条件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制订了过渡方案:200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向各省提供不含听力的高考英语试卷、听力部分占全卷权重13%的试卷和听力部分占全卷权重20%的试卷,供各省选择。2001年和2002年,仅向各省提供含听力部分的高考英语试卷,某些条件不成熟的省可自行去掉听力考查内容,对其余试题的分数进行加权处理。2003年,如无特殊原因,各省均须采用含听力部分的高考英语试卷。2003年,全国各地统一使用了含听力部分的英语试卷,英语学科完成了在考试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一次飞跃。根据增加听力考查内容的需要,研究人员在原NMET的基础上再一次对试卷结构进行了调整。
2.6.1 增设听力部分,去掉原有的语音题
增设听力部分是高考英语科在考试内容和形式方面一次革命性的改革,原有的语音题即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2.6.2 进一步减少语法词汇类单项填空题的数量
为了降低语法测试内容的比例、减少单句层次试题,英语科又一次减少了语法词汇类单项填空题的数量(由20个减为15个),在试卷设计的科学性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2.6.3 去掉补全对话题
如前所述,该题型主要是为了增加试卷中口头英语的形式和内容而设计的,引入听力部分后就基本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
2.6.4 去掉单词拼写题
虽然该部分试题对中学英语教学有较好的反拨作用,但测量研究人员认为,以单句形式呈现的这些试题,考查内容单一,表面效度较差,不适于在高考英语试卷中继续存在。
2.7 2005—2012年
高考作为高利害考试,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英语科增加听力部分以来,每年考试时都会因各种原因出现不同的问题,如听力设施故障、磁带问题、考务工作人员失误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在此情况下,教育部在2005年制订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从2005年开始,普通高校招生对考生外语听力测试不再做全国统一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地教育实际自行决定外语听力测试的考试形式、时间和计分办法,并将成绩在录取时提供给有关高等学校。根据这一精神,教育部考试中心征询各省意见后,决定每年向全国提供含听力和不含听力的英语试卷各一套,由各省进行选择。结果是,2005年全国共6个省、区选择采用不含听力部分的试卷,若干省选择含听力部分的外语试卷,但不将听力部分计入外语总分。随着课程标准基础上试卷的推广,这6个省、区又逐步开始重新采用含听力部分的试卷,2012年为不含听力试卷存在的最后一个年头。
含听力试卷继续沿用原试卷结构,而不含听力试卷则是在1996—1999年试卷结构的基础上经过简单调整而成。
2.8 2007—2013年
2003年,教育部制订了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用以取代原有的“教学大纲”,开始对中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试验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进行,而参加试验的学生于2007年高中毕业,参加普通高考。为配合“课程标准”的推广,教育部组织进行了又一轮的高考改革。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考科目组的调整,二是考试内容的更新。山东和广东为自命题省份,在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指导下,根据本省情况,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分别制订了自己的“考试说明”,对试卷结构进行了调整。教育部考试中心则根据海南、宁夏两地的要求和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对高考英语科的考查内容和试卷结构进行了调整。
2.8.1 增加词汇量
英语“课程标准”在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大幅提高了在词汇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列出了3 500个左右需要掌握的单词。考虑到考生的实际情况,教育部考试中心针对“课程标准”中的词汇要求,制订了分步到位的计划,即2007年从英语“课程标准”所提供的词汇中选取2 500个,2009年增加到3 000个,2014年则增加到“课程标准”规定的3 500个单词。
2.8.2 阅读理解部分增加阅读填空题
对上下文逻辑关系的理解是阅读理解能力中的一项语言微技能,在语言学习中非常重要,但利用原有的多项选择题难以对其进行深度考查,因此,设计了阅读填空题,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内容,从所提供的7个选项中选取符合上下文逻辑关系的句子,一方面拓宽了阅读理解考查的深度、广度,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英语科的考查形式。
2.8.3 改进短文改错题
截至2006年,短文改错题引入高考英语试卷已有10多年。该部分试题因其较高的难度和区分度而受到很多中学师生的欢迎,但同时也招致了很多批评,主要是认为它所要求的改错和实际生活中的改错区别较大,任务真实性程度不够。为了继续发扬其优点,同时弥补任务真实性程度不够的缺陷,研究人员设计出了新的短文改错题。该题型以学生间相互修改作业为任务背景,自然而真实;错误可能出现在短文的任何地方,且允许有不同的改法,又使任务的真实性程度较原短文改错题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2.9 2014年—
2014年,在时隔7年之后,教育部考试中心再次对高考英语试卷结构进行了调整,主要是以一个语篇型语法填空题替代了已使用20余年之久的单句型语言知识题,并对试卷中相关部分的排列顺序进行适当调整。
长期以来,单句型语言知识题,因其考查内容覆盖面广、难度可控性强、试题间影响少、测试信度高等众多优势,一直是高考英语考试中的经典题型。然而,经过多年的跟踪,研究人员发现,这一题型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缺陷,如:不符合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要求,对英语教学导向较差,容易向学生输入错误信息,容易出现一题多个可接受答案的情况等,因此,不适于继续存在于高度敏感的高考英语试卷中。此外,此题型的去除有助于减少试卷中选择题的数量,为增加试卷中任务的多样性提供空间。
语篇型语法填空题有着单句型语言知识题无可比拟的若干优势:更符合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要求,能更有效地考查考生对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能对中学英语教学产生更好的反拨作用,引导高中英语教学对精细阅读和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符合对大规模测试难度指数的要求,并能有效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
语篇型语法填空题属于半客观性试题,需要考生在答题卡上书写,因此,试卷设计人员将其放在第二卷中,与第一卷中的完形填空一起构成试卷的第三部分(英语知识运用)。
2.10 2016年—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并决定自2014年起在浙江和上海两地进行试点,而浙江考生2016年10月会首次参加此类考试。高考综合改革中的两项重要改革内容分别为考试内容改革和外语科目一年两次考试。为完成这两项任务,高考英语科启动一年两次考试所需试卷的设计,同时对考试内容进行调整,进一步优化了试卷结构。
2.10.1 以新研发的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两个题型替代原有的短文改错
近年来,语言测试界日益重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倡导多种模式(听、说、读、写)的结合;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应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两个题型的设计呼应了新的测试理论和课程标准的理念,将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与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起来,这一举措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读后续写以读写结合的方式主要考查考生4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把握短文关键信息和语言特点的能力;二是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三是对语篇结构的把控能力;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概要写作则强调对原文要点的理解和呈现能力、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对语篇结构的把控能力。
2.10.2 将书面表达具体为应用文写作
与原有的短文改错相比,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任务的完成需要考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引入这两个题型后,为平衡考试时间,将书面表达的范围明确为应用文写作,同时降低了该项任务的字数要求,也减少了分值。
3 结语
40年来,为了帮助高校选拔更为优秀的人才,同时推进中学的素质教育,高考一直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作为高考外语学科中的一个语种,英语经历了由不计入高考总分到按100%计入总分的变化,在考查内容和试卷结构方面也在根据我国招生考试政策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进行着不断的改进。通过对题型、题量所进行的10次较大幅度的调整,英语科考试正在向着既定方向稳步发展。测试重点逐渐由语言基础知识变为语言运用能力,单词或单句层次试题逐渐向篇章层次试题过渡,愈来愈重视所提供语言材料和测试任务的真实性,考查内容日臻全面。
[1]国家教育委员会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1952—1997)试题及解答汇编(英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刘庆思,程蒙蒙.关于高考英语科启用语法填空题的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3(11):1-5.
[3]刘庆思,陈康.关于一年两考高考英语试卷中读后续写设计的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1):1-5.
[4]陆震.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八卷(中华人民共和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杨学为.中国考试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杨学为.中国高考史述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MET over the Past Forty Years
LIU Qingsi
(National Education Examinations Authority,Beijing 100084,China)
To meet the demands of selecting candidates for universities and assisting the all-round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the National Matriculation English Test(NMET)has experienced ten phases of reform over the past forty years.In this paper,the author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hanging position of the English subject in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the changes made in the test focus and the test structure in each phase of the reform in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From these changes,readers can see clear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MET over these years.
Resump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NMET; Content Reform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G405
A
1005-8427(2017)02-0013-7
10.19360/j.cnki.11-3303/g4.2017.02.003
(责任编辑:陈宁)
刘庆思(1963—),男,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