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2017-01-27谢安石

珠江教育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归因学困生家长

谢安石

(鼎湖区凤凰学校,广东 肇庆 526061)

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谢安石

(鼎湖区凤凰学校,广东 肇庆 526061)

“学困生”是指学习困难的学生,本文从现实和理性分析的视角,研究归纳“学困生”的共性特征,进而探析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学困生;原因;对策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具备学习智力,但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其学习效果甚差,达不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最基本要求的学生。这里不包括生理上有疾病而妨碍学习的学生[1]。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他们的思想、思维能力、意志品质等不同,其学习能力必然存在着差异,从这个角度而言,学生总有好差之分是事实。“学困生”的产生是必然的。“学困生”在每一个班级中普遍存在,受传统观念和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大多数老师偏爱“优等生”,忽视“学困生”。但“学困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也有被关注的渴望,如果“学困生”得不到及时的转化,就会影响班级总体成绩的提高,与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未来,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相违背。因此,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它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与保证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相关联。

一、“学困生”学困的成因

在调查中发现,“学困生”有着与其他学生不一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他们是学习上的弱势群体。学习成绩不理想,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进度,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动机不明确,精力通常不放在学习上,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地影响;他们大多数知识面窄,眼界不开阔,心性敏感。他们渴望教师、同学和社会的尊重、体谅、鼓励和帮助,又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他们很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虽然有时表面上表现得蛮不在乎,但在他们心里都希望得到周围的人的“好评”,希望自己不比别人差;他们的注意稳定性、抽象思维能力、记忆力、自控自理能力等都比较差。课堂上难长时间地专心听讲,认真思考,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意志力、耐挫能力差,易依赖现成的答案,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思维缺乏深刻性,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很少考虑到问题的实质,易造成思维的僵化,形成思维定势。接受知识比较慢,有时甚至难以接受,或者容易忘掉等等。

我们都知道,医生给病人治病,只有在对病人的病症做出了准确无误的诊断之后,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同样的道理,全面、准确的了解和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才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形成“学困”的原因是很多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

(一)主观原因

1.“学困生”学习动机、目标不明确

人在饥饿时会求食,口渴时要觅水。在从事学习活动时也会感到某种欠缺——精神上的空白。这种精神上的欠缺意识,不妨谓之“饥饿感”。这是一个生僻的用语,但却是论述学生学习动机的最贴切的词语[2]。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去学习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心理倾向。一个人的学习行为,只有在明确其目的之后,才能产生长远的动机,所以说学生都是在各种各样的动机驱使下产生学习行为。试想,一个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怎么会有高质量的学习行为发生呢?又怎能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呢?多数“学困生”学习动机不明确,他们对于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的认识水平上,他们有些是因为避免家长和教师的惩罚而学习。有一部分只是将学习视为谋求理想职业或高收入的手段,他们不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他们只追求较低的学习目标,没有把学习同远大理想和崇高事业联系起来,往往安于现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足,学习态度消极,缺乏自制力,不能持之以恒。他们在学习上被迫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不是尽力争取比较优异的成绩,而是满足于不补考,高喊“六十分万岁”。由于他们学习动机、目标不明确,因而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得过且过,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稍有困难就寻求他人帮助,不能作出坚持不懈地努力,久而久之就对学习失去兴趣。

在对三至六年级的“学困生”抽样调查中可以看出,有20.5%的“学困生”是学习目标不明确的。

2.“学困生”自我评价低,情绪、意志力、注意力、耐挫能力差,归因不恰当

情绪、意志、注意力等品质往往是导致学生成为“优等生”或“学困生”的关键因素。“学困生”常常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他们也想上好每一堂课,学好每一科,但是他们缺乏自制力,课堂上稍有不懂就精神恍惚,随便说话,搞小动作,破坏课堂秩序。他们常常不能独立完成作业,通常是在家长的督促下才做作业;畏难情绪重,一碰到难题就消极对待,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本来经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但他们宁愿抄袭,甚至放弃,学习缺乏恒心和毅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按理说,“学困生”智力正常,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应该充满信心,但他们在学习上常常遇到挫折,这些挫折的存在使他们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由于挫折,使他们常常受到嘲笑和奚落,从而变得软弱无力,对别人容易轻信,自我评价带有过多的否定性。

经历失败后,有些学生习惯于把自己学习行为的根本原因判断为能力等自身因素,属于内部归因。有些学生则爱将自己学习行为的根本原因归属于任务难度、运气好坏等外部因素,则是外部归因。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学生便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归因风格。人们常将归因风格视为比较稳定的人格变量,自然会对后继的学习努力程度产生深刻的影响[3]。在通常情况下,“学困生”的归因都是不恰当的。由于“学困生”情绪、意志力、耐挫能力等都比较差,因而他们常常经受失败,失败后又进行不恰当的归因,进而自我评价低,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

在调查中发现,有46.2%的“学困生”是对学习缺乏自信,有38.5%是在家长的督促下进行学习,有28.2%是上课思想不集中,有35.9%是有畏难情绪。

3.“学困生”基础差,学习方法不恰当

有些“学困生”是因为基础知识不牢固,功底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成绩就很难提升上去。但有些“学困生”,他们上课专心,作业认真,平时也投入大量的时间学习,可往往事倍功半。他们并非智力原因,而是因为方法不得当。他们学习机械、呆板,没有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框架,所以所学的知识都是零散无序的状态,缺乏去粗取精、概括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能把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实践中去。

在调查中发现,有46.2%的“学困生”只是偶尔预习,17.9%没有自学能力,28.2%解题方法不好。

(二)客观原因

1.教师的不负责和工作的失误

有些教师认为,“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区别就是聪明好学,认为“学困生”没有刻苦学习。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他们认为要帮助“学困生”提高成绩,就是不断督促他们学习、学习、再学习,做大量的练习,这种做法不但没提高他们的成绩,反而导致他们智力发展的恶化和思维的僵化。另外,还有些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与缺乏良好的教育素养与师德,对“学困生”没有耐心,对工作不负责任,通常采取粗暴的态度,经常在班上对“学困生”点名,或向家长告状,或对“学困生”漠不关心,或冷眼相待,认为他们“笨”,很难转化,置之不理。有的甚至体罚“学困生”等等。这些做法都严重伤害了“学困生”的自尊心,从而使他们更想逃避学习,对学习缺乏兴趣,有的甚至放弃学习,采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

2.缺乏有利成长的家庭环境

“学困生”的家长大都缺乏家庭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养方式不良或父母对“学困生”的教育态度不一致。他们通常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情感表达、交流少,不经常带孩子观察大自然,不指导他们去读适合孩子年龄发展阶段的书籍,不注意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不教孩子如何思考。主要表现在:有的家长仅仅局限于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孩子就不愿吃苦受累,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经受不住挫折的考验,学习上自然就降低标准,不想朝高的目标进取;有的家长有“望子成龙”之心,却无“望子成龙”之法,他们常常逼迫孩子把所有时间用在学习上,不给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导致孩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孩子从小就缺乏家庭的温暖;有的家长则只忙于赚钱,把孩子的教、养忽略了……这些做法都使孩子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可以说,“学困生”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的无知和不负责任,没有给孩子提供良好家庭教育成长环境。

3.社会的不良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而社会上的不健康书报、影碟等在学生的周边环境泛滥,它们或深或浅地腐蚀学生的心灵。还有“学习无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知识贬值”等不良风气的蔓延,使一部分学生的内心蒙上了阴影,也有的学生迷恋于电子游戏等现代娱乐设施不能自拔,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等等。受毒害的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与帮助,最终沦为“学困生”。

二、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述原因也并不是“学困生”形成的全部原因,但它确实与“学困生”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弄清“学困生”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有的放矢,采取适宜的教育对策,以大大减少“学困生”出现的可能性。转化“学困生”的对策主要有:

(一)捕捉闪光点,实施成功教育,消除自卑感

“学困生”由于各种原因,学业上屡遭失败而失去了自信心,他们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评价,难以得到老师的表扬,丧失了相应的地位和自尊,这样日复一日,在他们心理形成了“学习即痛苦”的消极情绪。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激励、唤起、鼓舞。面对“学困生”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做到随时观察,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用“放大镜”甚至“显微镜”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并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他们成功,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增强他们学习的勇气和毅力,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使他们感受“我能行”“我进步了”“我有机会”的喜悦,体验成功的快乐,诱发他们学习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人类本性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肯定。

爱因斯坦在小学被学校赶出校门时,学校曾断言他长大后肯定不会有出息。但是他爸爸并没有放弃他,而是想方设法鼓励、支持他,为他买了一盒积木,然后让全家人围在他的身边看着他搭积木,每搭一层大家就给他一阵热烈而真挚的掌声。正是因为这种成功的体验,而使他的自信一点一点地复苏了,最终造成了一代科学巨匠。

让“学困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首先,创设成功的机会,以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其次,树立成功的榜样,通过观察与自己能力相近者的学习行为来激发自信心,相信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再次,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改变对学习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在自身的不断进步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就会激起无数次成功的努力。“学困生”成功的机会多了,便扬起了自信的风帆,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接受挑战性的任务,促使其朝更高的目标走去。

调查中发现,有61.5%的“学困生”受到教师的表扬后就会相当积极。

(二)培养正确的归因,激发兴趣,激活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包括人的意志、兴趣、情感、习惯等,它们都来自于后天的影响,与外部条件(或环境)息息相关,都是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和方法去培养或转化的[4]。之所以沦为“学困生”,往往与他们的意志薄弱、情感脆弱、性格孤僻,兴趣不当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困生”的意志力,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承受失败的耐挫力。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激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让他们依靠顽强的意志力,克服学习中的各种艰难困苦。

当“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失败时,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尽量将其成败归结于可控的因素上,如学习质量、学习方法或学习基础等因素上。不可归结于不可控的因素上,如智商、能力,并教他们从失败中寻找改进因素,从改进中提高自身能力。

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积极的归因做保障后,首先要激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学习兴趣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学困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陶行之先生也说过:“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5]“学困生”绝大多数对学习缺乏兴趣,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以生动形象的手段展示知识的魅力,并相机地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这些知识的目的与意义,创设情境,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亲身的体验中产生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愉悦感。例如:在教学中设置“悬念”和疑问,可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在课堂中组织学生争辩,讨论,引起“学困生”对知识的关注。

(三)教会“学困生”如何学习,提高他们的能力

对“学困生”而言,之所以成绩差,一方面是学习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熟练,影响着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另一方面是学习的方法是否科学,学习态度是否积极、认真、刻苦,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形成等。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他们找出知识点,理出知识的脉络,注意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分门别类地讲述分析各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还要让他们认识和掌握自己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活动等各种认知能力的特点和规律,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养成定期检查的好习惯,定期检查自己在学习中是否做到多思善疑,勤学好问,自觉作业等。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根据检查结果及时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排除感情障碍,厚爱“学困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学生——这是作为影响他人精神世界的教育者的灵魂,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教育者必备的道德情感。”作为教育者,要懂得去爱学生,尤其是要把真诚的爱给予“学困生”。说实话,关爱“优等生”,好像是教师的一种天性,一种本能,但真正关爱“学困生”却不容易,它需要涵养、包容和忍耐。因为“学困生”由于种种原因,思想认识跟不上,知识基础差,成绩落后,总有低人一等的自卑感,他们怕教师提问、怕考试不及格等,不愿与教师接触、交流思想。要转变这一状况,教师应该主动接触、关心他们,给予温暖,用教师的爱心感化他们,点燃他们上进的火焰。

其实,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只有用满腔的爱才能融化“学困生”冰冷的心,只有用爱才能感动他们,只有用爱才能打通他们的情感障碍,只要教师做事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优等生”和“学困生”,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在此基础上,对他们热情关怀,耐心教育,精心指导,和风细雨地温暖滋润他们的心田,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培养他们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我不是被教师遗忘的角落”,他们就会打开心扉,接受教育。“亲其师,信其道”,无疑会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活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教师不能动不动就动肝火,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他们再次失败,对他们的错误要有最起码的宽容和忍耐,允许他们在以后学习过程中逐渐改正过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降低他们的要求。对待他们的学习进步则“夸大”一些。只要教师以满腔热忱爱“学困生”,将爱心转化为耐心,必会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

(五)创设有利于“学困生”进步的环境

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努力创设出优良的学习环境,让“学困生”回到课室就有想学习的欲望,并引导他们参加有益的活动,有意识地安排班上的“优等生”主动接近他们,并与他们成为好友,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处处被尊重,在班上建立起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学习,坚定他们的信心,优化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营造宽松、合谐的课堂氛围,让“学困生”主动以愉快、无拘无束的情绪学习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更多的是指责、批评,很多家庭往往是母亲护着孩子,而父亲则严格要求。父母对“学困生”教育态度的一致性的程度,影响着其对自己生理特征、道德伦理价值观、自我能力、自我形象和作为家庭成员的胜任感、与人交往中的价值感、自我信任感等的理解,其结果是接纳或拒绝自己[6]。所以要做好家长工作,及时把学生在学业上的点滴进步告诉家长,提醒家长多帮助、多鼓励、多引导、少斥责他们的孩子。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同时,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改进家庭教育儿女的不良方法,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困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感染。

3.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创建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使“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以学习为重,以学好为荣。

另外,转化“学困生”,还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与职业素养,增强教师自身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提高教师的教育修养和授课技能、技巧,增强教师转化“学困生”的意识等等。

总之,“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转化“学困生”的路也有千万条。“学困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头脑、有思想的,在一定条件下会变化的。所以教师要小心呵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为他们撑起一片蓝色的天空,让他们自信地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1]胡锡平.让学生成功—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对策[J].湖南教育,1995,4:17.

[2]钟启泉.差生心理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32.

[3]小学学习困难学生心理成因调查分析报告[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5ef801000bja.html.

[4]李显茂.论学习困难学生成因及转化[N].零陵学院学报,2003,1:143.

[5]李伯黍.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65.

[6]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与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1999,22:390

(责任编辑:邢建勇)

谢安石,男,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凤凰学校,数学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归因学困生家长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高中生学习成绩与成就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我心中的好家长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