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其实”的词汇化

2017-01-27洪柳文

淄博师专论丛 2017年3期
关键词:其实句法词义

洪柳文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其实”的词汇化

洪柳文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其实”最早见于西周时期,是一个表示定指性的偏正结构,“其”表定指,义为“某某的”,“实”是名词,义为“果实”。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实”的词义发展逐渐泛化,义为“本质、实际情况”,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其实”仍旧表示偏正性的名词短语,义为“它的实际情况”。最晚在宋代,“其实”发生了词汇化,成为一个副词,义为“实际上”。文章采用历时研究方法,探讨“其实”词汇化的过程及其成因,发现句法位置、语义、韵律、使用频率是促使其词汇化的重要因素。并且“其实”的副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代。

其实;词汇化;动因;重新分析

Abstract:First seen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Qi Shi has a definite attributive structure.In it,Qi indicates definiteness and it means“that of somebody”,while Shi is a noun,meaning“fruit”.In later development,the meaning of Shí is gradually generalized to“nature,reality”.But in the process,Qi Shi is still an attributive noun phrase which means“its reality”.At the latest in the Song Dynasty,Qi Shi is lexicalized into an adverb,meaning“in f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exicalization process of“Qi Shi”and its causes,and finds that the syntactic position,meaning,rhythm,and frequency of use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promote its lexicalization.And the adverb usage of Qi Shi lasts until the modern times.

Key words:Qi Shi;lexicalization;motivation;re-analysis

一、引言

“其实”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定义为副词,意思是表示所说的情况是真实的,引出和上文相反的意思或对上文有所补充、修正。例如:

[例1]她觉得他的像珠子滚得那样急的声音忽然停止了。房里马上又静下来。她微微一笑,对他点一下头说:“周先生的意思很不错。”其实她并没有完全听清楚他的话,而且也不曾思索、判断他的见解是否正确,不过她相信他多少有点理由。(巴金《爱情三部曲》)

[例2]这种猜想里虽然怀着点妒羡,可是万一要真是这么回事呢,将来刘四爷一死,人和厂就一定归了祥子。这个,教他们只敢胡猜,而不敢在祥子面前说什么不受听的。其实呢,刘老头子的优待祥子是另有笔账儿。祥子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老舍《骆驼祥子》)

关于“其实”一词,解惠全、朱冠明、李素英、王江和崔蕊等学者都对其有过研究。例如解惠全讨论过它的虚化问题,但对其虚化过程的描写很是简略。朱冠明对“其实”一词从偏正词组“其实”的分布类型、“其实”虚化的形式标志和“其实”虚化的机制对“其实”一词有了比较详尽的说明,并且他认为“其实”成为副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并对其演化的原因描写十分简洁。综上可知,学者们对副词“其实”一词的讨论大多是关注于它的最早产生时代、形成轨迹或是它成为副词后的使用功能,没有涉及促使偏正短语“其实”成为副词“其实”的原因。本文拟在从历时的角度追溯副词“其实”的形成及其演变原因,希望能对副词的研究有所启示。

二、“其”“实”与偏正短语“其实”

“其”在古汉语的使用中主要有五种用法,其一为代词,表示“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的”;或是做反身代词,指自己;也可表示指示,相当于“这”“那”“其中的”,例如:

[例3]余嘉其能行古道,做《师说》以貽之。(韩愈《师说》)

[例4]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屈原《哀郢》)

[例 5]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庄子《山木》)

其二为副词,表示揣度,相当于“也许”“大概”;或表示祈使;或表示反诘,相当于“岂”“难道”;或表示时间,相当于“将”,例如:

[例6]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左传《成公三年篇》)

[例7]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在乎?(左传《僖公五年》)

[例8]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管子《小匡》)

其三为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如果”;或是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或者”“还是”,例如:

[例9]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诗经《小旻》)

[例 10]天与,其人与?(庄子《养生主》)

其四为助词,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例如:

[例1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

其五表示“极”、“甚”,例如:

[例12]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韩非子《初见秦》)

“實”俗作“实”。《说文解字·宀部》:“實,富也。从宀,从貫。貫,货貝也。”所以“实”的本义为“富裕、财富、物资、器具”,后因词义的发展,它又具有了动词义,表示“充实、使加强”;“坚实、坚强”;“验明、核实”;“据实陈报”等义,例如:

[例 13]实不聚而名不立。(淮南子《本经》)

[例14]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孙子《虚实》)

[例15]及即位,为章华之宫,纳亡人以实之。(左传《昭公七年》)

由此可知“其”与“实”在古汉语的使用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词义,两者都有各自不同的意义,在语义关系和语法使用上是不同的。据现在语料记载,“其”与“实”第一次在线性顺序上紧邻在一起的用例出现在西周时期的《诗经·周南·桃夭》中:

[例16]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诗经《园有桃》)

上述例子中的“其实”是一个由指示代词义“它的(上句指桃树)”和名词义“果实”组合而成的偏正结构,意思为“它的果实”。纵观语料,可以发现“其实”的这种用法还是很多见的,例如:

[例 17]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诗经《园有桃》)

[例18]方人以孔鸟,卜人以丹沙,夷用门焦木。康民以桴苡,苡者,其实如李,食之宜子。周靡费费,其形人身反踵,自笑,笑则上脣翕其目,食人,北方谓之吐喽。(战国《逸周书》)

后来由于“实”的含义有所扩展,不断引申为“事实、实际情况、实质”,所以“其实”有了“它的事实”“它的实际情况”和“它的实质”等含义。和前面相对比,意义有所扩展,但是从结构上来说还是一个偏正词组:

[例19]言有节,稽其实,信诞以分赏刑必。下不欺上,皆以情言,明若日。(战国《荀子》)

[例20]故明主以法案其言而求其实,以官任其身而课其功,专任法不自举焉。(战国《管子》)

在“其实”一起组成偏正结构时,“其”与“实”的句法成分即各自所指的意义都具有表较明显的区别,还没有词汇化为副词,虽然有的可以在小句中充当单向主语,但只包含了它的概念成分,也只能体现它的概念上的功能,并没有直接词汇化成为一个副词。例如:

[例21]言我者未绝於我也。曷为未绝于我?齐已言取之矣,其实未之齐也。(战国《公羊传》)

[例22]且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皆去一形之垢,其实等也。(王充《论衡》)

以上[21]、[22]两例中,虽然“其实”可以被认为是偏正结构,义为“事实上”或者“实际上”,但是它们都是位于动词谓语之前,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意义上都与副词很是相似,可以说是副词“其实”显现的雏形。所以可以说最晚在汉以前,“其实”成为副词的义为已经很明显了。

三、副词“其实”的出现

上述[19]—[22]例中已经有在句法结构中分析偏正词组“其实”词汇化为副词的可行性。

并且“其实”词汇化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第一“其实”成词前是两个独立成分在线性顺序上相邻,据目前文献来看,还没有发现“其”与“实”中间有穿插其他词或是短语的情况。第二,语义的变化,“其”的释义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脱落,不再具有原来的意义,并不能担任句子的小主语,句法成分发生变化,“实”的释义也逐渐发生了泛化,不再具有原来具体的实义。第三,在“其实”一词的使用过程中,这两个独立的成分具有很高的融合度,并且当成一个整体来理解。第四,在检索语料库时发现“其实”一词有较高的使用频率,接受度较高。这些前提条件就为偏正短语“其实”发展演变为副词“其实”提供了可能性。

据《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对“其实”作为副词作出的判定,从句法结构上主要有两种,一是“其实”+动词短语/主谓短语,并且位于句首。一是“其实”+形容词,并且位于句中。针对这两种句法结构上的演变,我们可以在现有语料中找到最早的可以与之符合的情况。例如:

[例 23]其实权不欲臣事契丹,故坚辞之,非避事以违命也。(《旧五代史》卷九十二)

[例24]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药也,真实堇也,桔梗也,鸡癕也,豕零也,是时为帝者也,何可胜言?(战国《庄子》)

由[23]例可以发现“其实”位于句首,且后面所加成分为主谓短语,“其实”中的“其”的指示代词的功能已经完全消失,没有明确的特指某一事物,丧失了作为句子主语的功能,在句子里只是对上文予以补充说明,因此可以说“其实”的副词性质已经完全显现。

[24]例中“其实”位于句中,后面所接的成分是形容词,表示对前文的肯定,在此句中,是对“药”的补充说明,在此句中是“确认”“实在”“的确”等意思。成为一个肯定性质的语气副词综上可以认为,副词“其实”是由古汉语中指示代词义“其”加名词义“实”这一偏正结构在语言和词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词汇化而形成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其实”中“其”的指示义逐渐脱落,不能够进行明确的指代意义,并且不再充当句子的主语,“其实”最终词汇化成为副词。

四、“其实”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

第一,句法位置的变化。在成词前“其”与“实”是处在不同句法位置上的两个独立的成分,“其”一般充当分句的小主语,“实”有一定的具体指向,是对前面所指示物的具体补充,但这两个独立的成分因为位置的紧邻融合进入状语位置,语法功能也就发生了变化。例如:

[例25]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诗经《园有桃》)

[例26]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药也,真实堇也,桔梗也,鸡癕也,豕零也,是时为帝者也,何可胜言?(战国《庄子》)

例[25]中,“其”作分句的小主语,“实”也作分句的主语,是对前文“园有桃”的补充说明。例(26)中,“其实”融合成词,作状语修饰“堇”,表示一种主观的判断。

第二,语义的虚化。刘坚指出,句法位置的改变和词义变化是词汇语法化过程中两个基本而又互为依存的条件。句法位置变了,意义就会改变。“其”因为原来局主要的句法位置且具有实在意义,因为句法位置变化了,改词意义逐渐脱落。并且“实”的语义也逐渐发生泛化,表达的意义不再是具体的实指。

第三,机制是重新分析。词因为句法位置和语义的变化,就有可能不再是原来的意义,就需要对同一语言形式做另一种分析,来确定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新词。“其实”成了副词,“其”的语义脱落,“实”的语义泛化,“其实”的句法功能发生了变化,句法结构变化了,就需要重新分析来巩固这种变化。“其实”用作不同句法成分与作副词时的分析就有很大的不同。

第四,词的双音化趋势。冯胜利认为,汉语中最常见的标准音步是双音节,音步是语流中的韵律单元,处在稳定音步中的两个成分必然会被音步紧紧地连接起来趋向成词。“其”的语义脱落后与“实”结合成为复音副词,构成一个标准的音步,这样就进一步巩固了“其实”副词化的结果。例如:

[例27]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夫精念存想,或泄於目,或泄於口,或泄於耳。(王充《论衡》)

[例28]余以为古者语质而难解,今者语文而易了,独诗云,“元龟象齿。”其实象牙也。(六朝《全梁文》)

例[27]“未必有其实也”音步为2+1+2+1,例[28]中省略了判断词,因为“其实”副词化后已经有表判断的意义,其音步也是2+1+2+1,这样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是“其实”更够双音步融合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使用频率。查询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发现“其实”一词的使用在古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是很高的,据不完全统计自先秦至明清时期使用率高达5920例。另外使用频率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种语言形式在话语中出现得越频繁,越容易语法化。那么,使用频率对于词汇化而言是同样重要的。自西周开始就已经有“其实”的连用,最晚在晋,也已经出现在结构和形式上与副词相似的“其实”的出现。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使用频率是促使“其实”发生词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五、结论

“其实”首先是一个表示定指性的偏正结构,最初义为“它的果实”。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实”的词义发展逐渐的泛化,义为“本质、实际情况”,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其实”仍旧表示偏正性的名词短语,义为“它的实际情况”。最晚在宋代,“其实”发生了词汇化,成为一个副词,义为“实际上”表示确定义。“其实”副词化,句法位置和语义的改变,重新分析、词的双音化趋势和使用频率的高低是其主要的动因和机制。

[1]解惠全.谈实词的虚化[M].语言研究论丛.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2]解惠全.关于虚词复音化的一些问题[A].语言研究论丛[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3]朱冠明.副词“其实”的形成[J].语言研究,2002,(1).

[4]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6]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7]王江篇.章关联副词“其实”的语义和语用特征[J].汉语学习,2006,(1).

[8]崔蕊.“其实”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语言科学,2007,(5).

(责任编辑:黄加成)

H109.4

A

(2017)03-0041-04

2017-04-17

洪柳文(1992-),女,安徽安庆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2015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用学研究。

猜你喜欢

其实句法词义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句法二题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浅议老子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最佳诠释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