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7-01-27郭会侠

淄博师专论丛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育者培育价值观

郭会侠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郭会侠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

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的方法和路径,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源一脉、系统创新”为方针,整合教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为原则,优化教育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为重点,提升教育者素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为目的,夯实实践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Combi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xploring the method and path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people's brain,heart,and action,we should integrate the education content with the policy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of“ one system with multiple sources,systematic innovation”; we should optimize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with the principle of“ to be everywhere”;we sh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ors with the emphasis of“internalized in the heart”;with the objective of“externalize in the behavior”,we should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practice,to prompt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college studen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个人正确价值观的养成,需要在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者素质、实践活动上下功夫。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源一脉、系统创新”为方针,整合教育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实践源泉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仅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核心价值观,而应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联系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主旨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中,实现教育内容的整合。

(一)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包括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互为关联。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学生的思想传统出发,注重文化传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和谐”与道家所提倡的“无为”结合起来;将“平等”“公正”“法治”与法家所推崇的“法”结合起来;将“爱国”“诚信”“友善”等与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结合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强调文化传承并不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简单一一对应,更不是无原则的文化复古。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相互交融,讲好中国事、发好中国声,激发广大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共鸣。

(二)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只是理论上的推演,更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广大教育者要注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语境中,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梦、国家梦结合起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个人梦结合起来,避免学生只记简单的24个字,忽视对其内涵和价值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息息相关,并不遥远,从而理性、客观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学生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为原则,优化教育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习近平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因此,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耳、入脑,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步骤。

(一)优化校园实体文化环境

校园实体文化环境可感可知,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效融入校园实体文化之中,通过实实在在的载体展现出来,能够给学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和情感激发,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高校要完善校园实体文化环境建设,搭建起校园实体文化环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桥梁,使广大师生无时无刻不处于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之中。目前,大多数高校普遍的做法是直接在校园内粘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语、图像等。当然,旗帜鲜明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本身是无可厚非的,是必须坚持的。这种直接在校园内粘贴标语的做法,无疑也能够促使大学生受到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冲击。但如果把握不好其中的“度”,有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起到相反的作用。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实体文化融入,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比如,可以在食堂内贴上关于“勤俭节约”的图片或字样;在学生宿舍等区域粘贴“文明和谐”等字样;在教室粘贴有关“自由平等”的图文资料;在教职工办公室贴上“爱岗敬业”的字样,等等。这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分类并将其有针对性地与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对大学生有所启迪,不仅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眼”,更能起到“入脑”“入心”的作用。

(二)优化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渗透性,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效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之中,将对大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对此,学校要充分挖掘和建设具有育人作用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使大学生在“春风化雨”中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价值,受到先进文化的鼓舞和感染。一是要培育高水平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等契机,鼓励学生编排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新精神的文艺节目,提高节目品味,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鼓励有条件的学生成立马克思主义性质的宣讲团,向其他同学甚至校外群众进行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比如,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的“中宣团”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大学生通过宣讲,实现角色转变,由受教育者转变为教育者,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二是要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以其海量化、快捷性、交互性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学校可以建立专题网站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可以鼓励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通微博、微信等平台,使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句进行通仙气、接地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鼓励支持广大师生创作富有正能量的网络作品,并予以推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性的基础上更加可亲可感可爱。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为重点,提升教育者素质

思想决定行为,大学生是否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否能将其“内化于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最主要的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起着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一)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奉者”和“守夜人”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主要教育者,首先自身必须具备足够的理论水平。只有自己做到“真知”“真懂”“真信”,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无论是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其所接触的信息日益海量化、复杂化,获取信息的方式愈益便捷化。在这些快速传播的信息中,不乏一些是打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幌子,事实上却是在宣传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比如有些所谓的“专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解读成是向西方社会普世价值观的靠近等,这完全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曲解。对此,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有所认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保持较高的政治敏感度,对冗杂的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鉴别,防止因“反马克思主义者”“假马克思主义者”的有意歪曲而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误解,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守夜人”。

(二)改善教育方法,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示范者”

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关键。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必须注意教育方法和艺术的正确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极为精炼的24个字呈现出来,要实现大学生对这24个字的“内化于心”,仅靠教育者对其简单复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用准确、通俗、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词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才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教育者的信息优势正逐渐丧失,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与时俱进,适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同时,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教育者由于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大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观察和模仿对象。教育者只有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示范者”,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感化和带动学生,才能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身体会和理解。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为旨归,夯实实践基础

“外化于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融入的重要指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活动是人们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由之路,是形成和巩固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途径。因此,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外化于行”为旨归,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理论讲解的同时,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锻炼,夯实实践基础。

(一)结合学生实际和具体教育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有其共有的特点,但每个大学生由于其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又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又可以有不同的侧重。因此,高校应结合学生实际和具体教育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重大节日如劳动节、国庆节里开展主题讲演,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可以组织有一定专业水平和调研能力的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调研,使大学生自己探索、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价值;可以组织比较活泼、有亲和力的学生,到福利院、敬老院、偏远山区做志愿者,使其在实践活动中体悟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养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结合学校实际,建立较为稳定的实践基地

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次两次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只能是片段式、零散化的。要形成和巩固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良好行为习惯,使之常态化,就必须把实践活动作为经常性的活动长期坚持下去。稳定的实践基地可以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常态化、系统化,有利于实践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磨合与协调,避免实践活动的形式化,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因此,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建立比较稳定的实践活动基地。一方面,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主动与政府、企事业单位,比如学校、敬老院、烈士陵园、展览馆等取得联系,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到基地进行实践活动时,必须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纪律,做到不扰民、不污染当地环境、不流于形式,真正取得一些成果。只有这样,双方的合作关系才有可能稳固和长久。这样,通过稳定的实践基地的建立,确保大学生实践活动扎实稳定、富有成效地开展,使大学生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明确自身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养成和巩固较为稳定的良好行为习惯,成为名副其实的践行者。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胡安波)

G641

A

(2017)03-0034-04

2017-01-11

郭会侠(1990-),女,河南长葛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者培育价值观
品读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