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教育与大学生“三自”能力的提升*

2017-01-26

法制博览 2017年6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治法律

赵 桐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法治教育与大学生“三自”能力的提升*

赵 桐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大学生“三自”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是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三自”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法治教育在“三自”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提升法律意识,更好服务大学生“三自”教育的建议。

三自教育;法治教育;思想政治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l6号)。文件中指出“三自”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我们必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这个文件的指导下,各地高校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三自”教育活动。如上海师范大学在“三自”教育实践中就开创性地培育了校长(书记)事务学生助理、学生九大民主管理会、爱心学校、宿舍自管等品牌。①近年来,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各个高校均把创新创业作为了学生“三自”教育的重要抓手。如果说以往的“三自”教育活动很大程度是在学校的主导下将原来部分学校的职责打包交由学生自主管理,如有的学生自主管理教室,其实主要还是教室的卫生由学生自己打扫。那么现在的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将“三自”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为只有这种专业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活动才能充分激发出大学生自立意识、自理能力和自强品质。要培养学生“三自能力”,就要着眼长效机制的建立,逐步建立高校宏观把握、学院自主指导、学生主动发挥的工作体制,要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确保学生“三自”作用的发挥。②但是,创新创业首先的就是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不然类似于女大学生裸贷的事件还会出现。

一、当下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法律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精神底蕴,既是法律规范建设的精神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不仅影响法律规范创制的质量,而且制约着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制度的全过程,从而决定法律制度建设的成败。③具体到高校学生而言,法律意识对大学生“三自教育”的引领作用也尤为突出。法律是我们国家和社会正常运转的保障,也是我们规范自身行动的指南。大学生应该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精髓,分清是非判断,明辨善恶美丑,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内化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行为,从而达到自我服务的目的。

但是从笔者收集的资料看来,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情况还很不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法治观念淡薄,实践法治的主动性不高。由于高考的压力,很多大学生习惯了应试教育。对于法律的学习也是同样如此。注重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就行。而当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却往往还是想到的非法律的因素,比如找“关系”,走“后门”等。大学生尤其缺乏民主参与意识,在笔者所在的财经院校,具体就表现在同学们只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对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事情缺乏参与的热情,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同时,在平常的活动设计中,过分注重短期利益,缺乏长效机制的建设,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这就导致“三自”教育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二)大学生法律教育的重视不够。根据研究,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法律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公共课程,即《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目前大学生普遍对公共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公共课被戏称为“打酱油的课”。可想而知,大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到什么内容。④很多学校,法律公共课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上课内容缺乏吸引力。课堂之外,大学里法治宣传也缺乏有效而广泛地形式。这样就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方面形成了真空。使得大量网络信息在大学生中传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比如,近年来的反腐案件,由于缺乏正当的解读和引导,导致在大学生中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法律的信仰。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极少数司法不公的案子在网络上被大肆渲染,使得有些大学生认为腐败才是常态,法律只是空谈。

(三)高校自身的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法制教育的实效。高校自身的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校本身的管理水平和法治状况就是一种无形的示范教育。一些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内部自我约束机制不够健全,可能存在乱收费、乱罚款及不实行办学承诺等情况,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够照章办事,因人而异,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法制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氛围,高校是社会的缩影,学校的“法治”状况直接影响对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高校的管理者应该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⑤

二、加强法治教育,提升“三自”能力

大学生良好法律意识的形成,不仅关系着“三自”教育的质量好坏,也关系着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从更大的角度来将,还关系着我国的法治进程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非常必要。鉴于此,并综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提出以下提升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建议⑥:

一是重构公共课教育中的法治教育内容。课堂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也是我们灌输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主要阵地。针对现有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公共课程在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的作用。在公共课程中加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与引导,加强法律基础部分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其实效性和吸引力,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渴求的期待,注重课堂内外的互动,让法律意识真正贯穿大学生活。

二是发挥学生自身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网络平台是各高校学生“三自”教育的重要载体。鼓励学生自己利用网络平台,充分开展法律宣传、典型案例大讨论。同时,学校的课堂教学应该积极回应同学们在网络平台上积极关注的方面,加以正确的引导。形成课堂—网络的良性互动。

三是加强学生“三自”教育的制度建设。制度的建设,其实就是法律意识的一种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制度建设中来,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和意见收集,形成对大家具有约束力的文件,保证“三自”教育的正常开展。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校应该逐步从学生“三自”具体事务中脱离出来,而仅仅负责宏观地把握,让学生学会在制度的框架下行事。

四是加强学生校外实习实践活动的法律引导。大学已不再是象牙塔。大学生需要走出校园了解和掌握社会发展的最前沿和最新动向。除了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活动,更要鼓励其从实习实践活动做起,不断积累经验。而这个过程中的法律引导就是其实习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学校老师可以将与其校外实习实践会用的法律法规进行讲解和公布,让大学生了解相关的规定,从而按照规定办事,保护并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养成按规矩办事的习惯和意识。同时,及时总结典型的案例,通过心理疏导、个案分析、个案警示、个案教育等途径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

[ 注 释 ]

①王建军.大学生“三自”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4.

②袁世斌.当代大学生“三自”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湖北科级学院学报,2013.2.

③徐明磊,李会勋,于娜.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研究——以山东科技大学为视角[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

④徐明磊,李会勋,于娜.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研究——以山东科技大学为视角[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

⑤任雪丽.影响高校法制教育的消极因素探析[J].法制与经济,2008.9.

⑥杨冠声,尚绪芝.大学生法治观念的一般调查与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6(上).

*2015年度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法治意识培养在大学生“三自”教育中的作用》(CSZ15026)。

G

A

2095-4379-(2017)06-0083-02

赵桐(1981-),女,山东济南人,法学硕士,成都中医药大学,法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医事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法治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