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经营风险的跨国比较及政策建议
2017-01-26柴宇曦黄炫洲马述忠
□柴宇曦 黄炫洲 马述忠
跨境电商经营风险的跨国比较及政策建议
□柴宇曦 黄炫洲 马述忠
跨境电商经营风险防范,还需鼓励扶持跨境物流保险产品、引导厂商实施选品改革创新、设立行业知识产权互助协会、推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当前我国跨境电商企业经营风险防范形势严峻,风险防范意识与策略指导亟待加强。有必要转变思维方式、政策体系和企业行为,通过比较跨境电商企业在不同国家经营风险的表现差异创新其预警防范的理论和实践,围绕相关支撑体系和制度设计提出针对性的防范对策。
跨境电商经营风险的表现及跨国比较
(一)物流风险
对于跨境电商出口企业的完整供应链而言,在常见经营风险中首先面临的即为物流风险,主要表现为跨境物流妥投失败带来的“财货两空”损失,常见原因包括物流企业管理不善引起的包裹丢失、目的国海关扣关、目的国内派送过程中包裹丢失等等。
容易看出,物流环节风险是因国而异的,美国、欧洲及日韩等经济体由于物流渠道发达,物流风险较低。而其它国家,特别是一些国土面积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俄罗斯、巴西以及非洲和南美洲的大多数国家,跨境电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容易暴露在较高的物流风险下。以俄罗斯为例,2014年世界银行《物流绩效指数》报告中俄罗斯的物流发展水平排在全球第90名,其中通关、装运等环节的评分较低,表明选择开拓俄罗斯市场的跨境电商企业不仅需要承担高昂的物流费用,也会遭遇时效性与安全性方面的困扰。
(二)囤货滞销风险
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在将货物运抵目标国海外仓后,也常常需要应对无法如期完成销售目标进而导致囤货滞销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资金链断裂往往也会伴随着囤货滞销风险出现。近年来,每当临近销售旺季,囤货滞销风险事件的发生频率就有所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中国厂商在产品开发与市场分析方面能力不强,习惯于仿款抄款,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与对于蓝海空间的敏锐感知,很少企业能够根据目标国市场的具体消费需求针对性地配置研发与选品资源,进而导致目标市场上的中国商品出现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竞争,诱发滞销风险。
囤货滞销风险主要发生在美国和欧洲等较为发达的经济体,这些需求潜力大、消费能力强的跨境电商市场内部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为获得订单配送时间上的优势,中国出口企业需要将货物先运送到这些国家的仓库待售,由此容易引发囤货滞销风险及次生的资金链断裂风险。有调查指出,超过30%的中国企业在布局欧美国家海外仓的过程中最为顾虑的是货物滞销风险,这一比例高于政策税收风险等其他本土风险类型。
(三)知识产权风险
在营销环节,跨境电商企业可能面临因在售商品被投诉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而导致产品下架或链接被删除的风险。知识产权风险除了会导致库存积压外,部分情况下还会使企业成为知识产权人诉讼索赔的对象。中国跨境电商企业的业务实践中,常见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商标权(如仿品)、外观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以及产品图片盗用侵权等几类,而遭遇这些知识产权风险事件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对于侵权行为抱有侥幸心理或是不懂得如何在跨国销售中应对来自竞争对手的恶意诉讼。
与囤货滞销风险相似,这类经营风险主要发生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较高的发达经济体,特别是欧美地区。以美国为例,专利侵权司法诉讼非常普遍且其标的赔偿金额较高,时常可达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如果专利权人能够证明被告故意侵犯其专利权,法院可以在“填平原则”计算的赔偿金额基础上课以三倍的惩罚性赔偿。一旦受理诉讼,地方法院即会立刻颁布临时禁令,涉案商品不仅要下架、撤展,商户的资金账号还会遭到冻结。
(四)汇率风险
最后,在销售完成之后的跨境结算环节,中国企业还需要应对汇率风险的挑战。此类经营风险多发生于与汇率变动幅度较大的国家消费者进行的交易中,包括日本、俄罗斯、英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英国于2016年6月23日进行全民公投退出欧盟,次日英镑对美元汇率即暴跌近10%,欧元也出现贬值情况,这一突发事件直接削弱了中国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导致了中国出口电商企业的利润缩水与销售额的下跌。
从需求侧来看,结算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也会加剧跨境电商经营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汇率剧烈变动期间,国外消费者会滋生观望情绪,降低跨境消费需求,而当结算货币贬值趋势加剧时,外国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也会出现明显下降,进而减少对中国商品的消费需求。
跨境电商经营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一)鼓励扶持跨境物流保险产品
从长远来看,防范跨境物流环节的经营风险有赖于跨境物流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完善。对于每个具体国家的物流渠道建设而言,只有业务量较大,市场较为发达,物流企业才会有动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规模优势,而当前跨境电商出口的发展规模恰恰又受到物流因素的制约,陷入两难困境。
在这一背景下,引入由物流企业或保险公司向市场提供的针对“跨境物流妥投失败”的赔付性保险产品成为了能够帮助跨境出口企业降低物流风险的有效策略。当前已经有少数实力较强的跨境物流企业向市场推出了此类产品,但这类保险产品的保费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来说仍然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为此,政府监管部门应当扶持鼓励跨境物流企业或商业保险公司向市场提供这类保险产品,例如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基金补贴承保企业,通过降低其市场价格的形式提升市场接受度。对于经常在幅员辽阔但物流设施基础较差的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开展业务的跨境电商企业而言,应当围绕其具体业务实践为其“量身定做”若干款保险产品,在缓解和防范跨境物流风险的同时促进其出口业务量的增加,最终推动跨境物流体系的完善。
(二)引导厂商实施选品改革创新
出口厂商在销售环节产生囤货滞销风险的相当部分原因是选品阶段对目标市场需求的分析能力不足,进而导致了不匹配的产品开发与同质化严重的海外仓囤货。为此,政府监管部门应当建立有效的引导机制,让跨境电商企业了解、熟悉供给侧改革优化的思想。
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考虑由政府资助成立若干家全国性或区域性的跨境电商研究院,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公益性的跨境市场数据分析服务和智库服务。此类研究院的研究骨干人员应当由该领域的权威学者与一线实务操作经验丰富的业务精英组成,并在深入调研跨境电商主要目标国市场的基础上,为出口企业提供产品海外需求的行业趋势解读以及相关的咨询服务,针对美国和欧洲等竞争较为激烈的跨境电商市场定期发布囤货滞销风险预警提示。另一方面,宣传部门应当广泛报道并推广复制跨境电商企业在研发选品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让企业深入地认识到产品供应同质化的潜在风险。
(三)设立行业知识产权互助协会
2016年以来,由美国发起的针对知识产权纠纷的一系列“337调查”中,超过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中国企业,并且发起调查数量同比上升了110%,甚至连钢铁产品这样不存在所谓知识产权纠纷的商品也被列入“337调查”范围,要求中国应诉企业提供大量无关信息,致使企业不能享有公平的抗辩机会。事实表明,为了应对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经营跨境电商业务过程中多见的知识产权风险,亟需成立以处理知识产权等领域法律事务为主要目的的行业协会。
一方面,跨境电商小企业通常没有能力成立自己的法务部门或难以负担获取优质法务资源的高昂成本,且对于国外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缺乏了解;另一方面,规模较大的跨境电商企业已经在应对日益增多的知识产权贸易摩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获得了话语权。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应当扶持并引导成立行业协会,组织关于知识产权风险与贸易摩擦对策的实务培训,可采用直接购买培训课程产品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按学费比例提供补贴的形式;同时在协会内部采取措施激励大企业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相应的国别风险预警、技术咨询与法律援助服务。
(四)推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跨境电商的具体运营岗位对文化素质特别是外语能力的要求较高,一般是由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担任,这些一线实操人员对跨境电商经营风险的认识水平、风险防范意识以及风控能力对企业而言非常关键。然而,企业遭遇经营风险事件,特别是结算环节汇率风险突发事件而蒙受的损失中也有一定比例是由于运营人员实务能力欠缺或操作不慎所引起的。
由此可见,跨境电商经营汇率风险的防范应当从基层的营运人才入手,坚持推动相关领域教学体制的创新改革,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与引导本科院校及高职大专院校增加培养实务型人才的比例,尽快设立独立的本科及高职教育专业,组织业内专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标准。在专业教学管理体制上,可以适当降低高校实训教学队伍的学历门槛,鼓励在跨境电商实战运营领域特别是汇率风险管控防范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业界精英担任正式编制或兼职教师,这将有助于提高相关专业毕业生的风险管控意识与经营风险防范能力。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经营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研究”(16JZD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柴宇曦马述忠,浙江大学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研究院;黄炫洲,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