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锡勤先生对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的研究

2017-01-25张凛凛

知与行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主革命三民主义民权

张凛凛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

张锡勤先生对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的研究

张凛凛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

“三民主义”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张锡勤先生认为,该纲领是孙中山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遗产,值得我们好好地总结和继承。张锡勤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为我们剖析了新旧三民主义的深刻内涵;同时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分别揭示了新旧三民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与弊端。张锡勤先生指出,孙中山三民主义纲领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承担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历史使命,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及民主革命指明了道路,是指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纲领,是近代中国人奋起抗争的一面旗帜。但是,由于其反帝反封建的不彻底性以及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的不甚关注,三民主义纲领最终没能指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尽管三民主义纲领存在着一些弊端,但在当时它是极具先进性、革命性的理论,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张锡勤先生的研究为中国近代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锡勤;孙中山;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伟大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张锡勤先生认为,该纲领是孙中山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遗产,值得我们好好地总结和继承。因此,张锡勤先生对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进行了系统详尽的研究,在高度评价其重大历史意义的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其缺陷与不足,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全面、透彻地理解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

一、对旧三民主义纲领的研究

近代中国,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救亡图存迫在眉睫。张锡勤先生指出,孙中山出身于农民家庭,自幼便深感民众的困苦和清政府的腐朽,因此十分渴望拯救国家和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由于受到当时维新思潮的影响,他也曾寄希望于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希望能够借此来学习西方从而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但是,后来孙中山认识到和平改革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因此他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并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作为其思想武器。对于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纲领,张锡勤先生着重阐述了其主要内容以及存在的缺陷。

(一)旧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张锡勤先生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方面对旧三民主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1.在民族主义方面,张锡勤先生认为:“其锋芒主要是指向掌握政权的满族封建统治者,目的在于推翻清朝统治,夺取政权”[1]431。因此,张锡勤先生指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不同于种族复仇主义。它不是遇着不同种族的人就排斥,更不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而只是针对满族中的掌权者。因为掌权的满族统治者对内压迫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对外投降帝国主义,所以孙中山认为必须推翻清政府。在张锡勤先生看来,孙中山对革命对象有较清晰的认识,并没有因为民族矛盾而混淆革命对象。

2.关于民权主义,张锡勤先生指出,其目的在于废除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即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孙中山认为自己所倡导的革命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和某些改朝换代的战争,他所倡导的革命是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其一贯之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表明孙中山已对自己所发起的革命的性质有了明确的认识,并且这场革命是以近代先进思想为指导的。因此,张锡勤先生说:“孙中山民权主义的提出,明确了革命的目标,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的关键问题,因此民权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核心。”[1]433张锡勤先生还认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也是民权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孙中山认为,西方的三权分立说存在缺陷,应增加考选(考试)、纠察(监察)二权,成“五权分立”说,才算圆满。孙中山指出,西方的官吏是由选举或委任产生的,存在着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西方各国的立法权和监督权未能分立,也经常生出弊病。因此,孙中山指出,将来的“中华民国”必须设立独立的考试机关,大小官吏都必须经过考试,并且监察机关也必须从立法机关中独立出来。张锡勤先生认为,孙中山“五权宪法”的主张,是借鉴中国古代的考试和御史监察制度,对西方三权分立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3.关于民生主义,张锡勤先生分析了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孙中山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潜在的严重危机,比如,由少数人垄断社会财富而造成的贫富悬殊、工人罢工,等等。当时,孙中山预言欧美必将发生社会革命,为了避免中国也发生类似欧美的社会革命,孙中山主张趁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还不发达,在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同时,还要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从而“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孙中山把“平均地权”作为实行民生主义的根本途径,即“核定地价,增价归公”。孙中山乐观地认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避免土地垄断、缩小贫富差距,还可以解决中国的财政问题。但张锡勤先生认为,孙中山虽然在主观上想通过“平均地权”来限制土地垄断;但是在客观上,这种政策却更适合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更容易造成土地的垄断。因此,孙中山所认为的通过“平均地权”而达到的民生主义即是社会主义的想法,是对社会主义的误解,他所说的社会主义是主观的、空想的社会主义。

综合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张锡勤先生将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的根本宗旨概括为:“动员人民以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推翻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并试图对中国的社会经济进行改造,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1]437。总而言之,张锡勤先生认为:孙中山是为了取消“少数满洲人专利”而进行民族革命;为了取消“君主一人专利”而进行政治改革;为了取消“少数富人专利”而进行社会革命。孙中山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把中国建设成为“民族的国家,国民的国家,社会的国家”[1]437。张锡勤先生指出,旧三民主义纲领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承担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历史使命,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及民主革命指明了道路,是指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纲领,是近代中国人奋起抗争的一面旗帜。张锡勤先生对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全面系统的阐释,使我们看到这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民族主义是前提,因为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否则民权与民生主义就无从谈起。民权主义是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从理论上解决了民主革命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民生主义是对民族、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它是为了避免发生类似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社会革命。因此,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一不可。

(二)旧三民主义的缺陷

张锡勤先生虽然对旧三民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给予了高度肯定,但是,他认为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具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旧三民主义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陷。

1.民族主义方面。首先,张锡勤先生认为,它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张锡勤先生指出,中国近代社会,民族矛盾复杂且存在着多重民族压迫。孙中山早就看到了帝国主义列强垂涎于中国的物产、财富,对中国进行“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企图。但在民族主义纲领中,他却并没有明确地提到反帝,这就放过了中国当时最大的民族敌人。其次,张锡勤先生指出,孙中山“在解决国内民族矛盾方面,也带有某些大汉族主义的色彩”[1]437。从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口号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其强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一直认为,清朝统治中国,是对汉族的侵略,对于汉族来说是亡国。这就把满族排除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之外,不利于民族团结。

2.民权主义方面。首先,张锡勤先生认为,孙中山虽然主张以暴力手段推翻封建帝制,但他却没有认识到,要想建立共和政体,就必须“推翻整个封建势力,彻底打碎封建的国家机器”[1]431。正如孙中山所说,他虽然赶走了一个皇帝,又来了千千万万个皇帝,原因就在于他并没有彻底捣毁封建势力的根基。这表明了孙中山反封建的不彻底性。其次,孙中山认为要想建立民国、实现民权,必须经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三个时期必须“循序以进”,这是中国由专制走向共和的必要过渡。他认为中国人民“初进共和之治”时,必须由先知先觉的革命政府进行教导,才能使中国人民逐渐养成民主能力。如果不经过这样的过程,社会就必然会陷入混乱。张锡勤先生指出,虽然孙中山提出的建立民国的三时期说具有合理因素,但他却低估了人民的觉悟程度和实行民主的能力。

3.民生主义方面。张锡勤先生认为,孙中山虽然主张“平均地权”,但却反对“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就无法彻底破坏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就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这一主张再次暴露了其反封建的不彻底性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因此,张锡勤先生得出结论:“旧三民主义本身所存在的缺陷,就使它不能指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1]437-438

二、对新三民主义纲领的研究

在以旧三民主义为指导的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之后,孙中山依然在民主革命道路上艰难探索前行。后来,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改造为新三民主义。张锡勤先生主要从孙中山如何将旧三民主义改造成新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缺陷两个方面对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纲领进行了阐释。

(一)对旧三民主义进行改造而成的新三民主义

张锡勤先生认为,经过孙中山改造后的新三民主义较之旧三民主义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孙中山对旧三民主义的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民族主义方面,孙中山明确提出了反帝的口号。此时孙中山已认清帝国主义才是中国最大的民族敌人。孙中山说:“我们民族是受什么祸害呢?所受的祸害是从那里来的呢?是从列强来的。所受的祸害,详细地说,一是受政治力的压迫,二是受经济力的压迫,三是受列强人口增加的压迫。这三件外来的大祸已经临头,我们民族处于现在的地位,是很危险的。”[2]694他认识到正是帝国主义的武力掠夺和经济压迫,才使中国丧失了国家主权,沦为半殖民地。因此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不标志着民族革命的完成,只有赶走帝国主义,民族革命才算成功。

2.在民权主义方面,孙中山提出了“直接民权”说。张锡勤先生指出,孙中山看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所倡导的民权的狭隘性、虚伪性。他认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权制度是“间接民权”,人民不能直接参与政府的管理,实质上是为少数资产阶级所有的压迫平民的工具。为了克服间接民权带来的流弊,孙中山倡导“直接民权”。孙中山指出新三民主义的民权是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人民直接管理政府的“直接民权”。人民享有选举、创制、复决、罢官四项民权。他认为,人民拥有了这四项权利,才是充分的、真正的、彻底的民主,一旦实行了这种直接民权,中国的政治便能“驾乎欧美之上”。但是孙中山指出,这种民权不能授予反对“中华民国”的人,只有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或团体,才能享有此民权。张锡勤先生认为,这样孙中山就以是否反帝为标准划分了敌我,并为新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标明了阶级性。

3.在民生主义方面,孙中山在“平均地权”土地政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耕者有其田”。他指出,对于缺少田地的农民,国家应当给予土地,以资其耕作。孙中山认为,只有达到“耕者有其田”,农民问题才能得到最终的解决。该纲领关注到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较之旧三民主义具有重大进步。张锡勤先生认为,这体现了孙中山对土地问题的重视和对人民大众的同情。除此之外,孙中山还突出强调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张锡勤先生指出,其实在旧三民主义中,孙中山已经提出了“节制资本”的思想,只是未作强调。在新三民主义纲领中,孙中山强调,具有本国人或外国人独占性质的企业或者规模过大的企业,应由国家经营,不能使私人资本“操纵国民之生计”。张锡勤先生认为,“这个主张,不仅具有限制垄断的意义,同时也具有抵制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保护民族经济的意义”[1]440。这表明此时孙中山更加认识到民生主义的重要性,他认为民生主义是为四万万人民谋幸福,如果民生主义得不到实行,民权主义只是一句空话。

(二)新三民主义的缺陷

虽然新三民主义较之旧三民主义具有了很大进步,但张锡勤先生认为,新三民主义依然存在一些缺陷。

1.在民族主义方面,张锡勤先生认为,孙中山虽然提出了反帝的口号,但他认为帝国主义只是一种侵略政策,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实质。孙中山认为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上对中国的压迫、侵略,是因为中国落后,所以外国人自然要替我们来管理。由此可见,他并没有认清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本性。

2.在民权主义方面,张锡勤先生认为,孙中山的“权能分家论”具有轻视、贬低人民的倾向。孙中山认为,虽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应该享有民权,但却没有管理国家的能力。他认为大多数人都是“不知不觉的人”“都像是阿斗”,因此,人民应该把国家大事都交给政府去管,不要干涉他们的行动,把人民的权同政府的能分开。这就使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远远地脱离了群众,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这就是资产阶级政党同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也是民族资产阶级没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张锡勤先生认为,孙中山的“权能分家论”是和他的“直接民权”相矛盾的,并对革命后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在民生主义方面,张锡勤先生认为,孙中山一方面强调“耕者有其田”,另一方面又主张“和平解决土地问题”。他既想使农民得利,又不想使地主阶级的利益受损。这就表明了他还是不能同封建地主阶级完全决裂。这再一次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张锡勤先生认为,虽然新三民主义具有上述缺陷,但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依然是孙中山的巨大历史功绩。由于新三民主义纲领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低纲领有相同之处,所以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将中国民主革命推向了新高潮。

三、结语

张锡勤先生对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使我们看到,新三民主义较之旧三民主义更加顺应时代潮流,更加符合全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例如:在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反帝的口号;在民权主义中,主张实行直接民权;在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的口号,等等。对旧三民主义的这些改造表明,孙中山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意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新时期,旧三民主义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孙中山能够自觉地总结经验教训,并且对不足之处进行改造,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新旧三民主义中,都包含有孙中山对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借鉴、吸收和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推崇。但他并没有抛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是在坚守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的优长。张锡勤先生指出,孙中山正是以此来对抗全盘西化论和民族虚无主义。这对于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恢复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孙中山融合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文化来铸造他的民主革命纲领,毕生为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张锡勤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为我们剖析了新旧三民主义的深刻内涵。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分别揭示了新旧三民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与弊端,从而使我们更加明确了这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张锡勤先生的研究为中国近代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 柴文华,罗来玮.论张锡勤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贯通研究[J].学术交流,2016,(9).

〔责任编辑:徐雪野 田丹婷〕

2017-02-22

张凛凛(198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B261

A

1000-8284(2017)03-0014-04

纪念张锡勤先生逝世一周年专栏 张凛凛.张锡勤先生对孙中山新旧“三民主义”的研究[J].知与行,2017,(3):14-17.

猜你喜欢

民主革命三民主义民权
《民权素》“素”义旨辨略
——兼论《民权素》创刊宗旨
三民主义说
三民主义说①
国会议员、民权偶像约翰·刘易斯逝世,享年80岁
近20年来国内学界于右任研究综述
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的纪律根源
论毛泽东对三民主义的认识
戴季陶报刊编辑活动研究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中国古代民主性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