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季陶报刊编辑活动研究
2015-07-03许同文
许同文
摘要 戴季陶是民国初年著名的新闻活动家,其新闻活动以1913年为界可以分为“天仇时期”和“后天仇时期”。戴季陶的报刊编辑活动以民主革命为基本立场,以国际视野关照中国现状,对普通民众甚是关注,其文章以针砭时弊的政论、时评为主,后期的报刊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关键词 戴季陶;报刊编辑;民主革命
戴季陶是民国初年著名的新闻编辑家。从《中外日报》起家,其先后担任过《天铎报》、《光华日报》的主笔、编辑,创办过《民权报》、《星期评论》、《建设》杂志。但国内现有的新闻史对他的新闻编辑活动少有提及。本文详细梳理了戴季陶的报刊编辑活动,并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
一、自由主义报人的“天仇时期”
1909年戴季陶从日本留学归国,在江苏担任教习。因对《钦定宪法大纲》放言品论,引起了满清官员的忌恨。1910年春,戴季陶离苏赴沪。“他认为应该改弦易辙,另辟蹊径。几经考虑后他选择了一个新的职业——新闻记者”
戴季陶初到沪任职于倾向于改良的《中外日报》,其革命主张为报社所不容。1910年9月,戴季陶应聘《天铎报》。《天铎报》属资产阶级革命派刊物。戴季陶的文章针砭时弊,进《天铎报》两个月后,被破格提拔为总编辑。从1910年9月28日到1911年4月27日,戴季陶在《天铎报》上以“天仇”为笔名,发表言论一百四十多篇,涉及内政外交、经济、教育、司法、市政建设等重要问题。这些文章“以及其锋利词锋,写极激越言论,煽动力至强,引起读者兴趣,一时名满海内。”有人评价戴季陶此时的文章“绝非近世浮泛肤浅、老生常谈之宣传文字所能望其项背,而笔政纵横,当者辟易,犹其余乎。至其情感所钟,发为言论,无殊血泪,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有凛然不可侵犯之慨。”因为犀利言辞、精辟言论,戴季陶成为了上海滩新闻界的风云人物,“穷达利眼识天仇”也成了新闻界的—句日常用语。同时,戴季陶也为《民立报》撰稿,笔名“泣民”。戴季陶在这两家报纸上发表的进步言论引起清政府的嫉恨。1911年4月,《天铎报》文字狱兴起。戴季陶乘船东渡,去往日本长崎。至此,戴季陶在《天铎报》的文字生涯告一段落。
不久,经好友雷铁崖的介绍,戴季陶前往南洋槟榔屿任《光华日报》编辑。在《光华日报》戴季陶延续了《天铎报》时的激烈言辞,鼓吹革命,在这家报纸上发表了许多煽动性极强的文章。《光华日报》又由革命党人带回国内,对国内舆论影响巨大。
1912年3月,戴季陶与《天铎报》的同事李怀霜等人创办了《民权报》。“二次革命”失败后,受当局迫害,于1914年1月21日停刊。从1912年3月28日至1913年7月4日,戴季陶在《民权报》上发表言论一百三十多篇,“拥孙反袁”是其主要立场。戴季陶坚决的反袁立场,使《民权报》声誉日增,但为自己招致祸患。1912年5月22日,戴季陶被上海租界被捕。1913年7月12日“二次革命”爆发,戴季陶在《民权报》的新闻活动就暂告一个段落。、
二、作为国民党宣传家的“后天仇时期”
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戴季陶是中华革命党的高级组织干部,同时也是重要的宣传干将。1914年月10日《民国杂志》在东京创刊,中华革命党成立后成为该党的机关报,戴季陶是主要撰稿人。戴季陶在《民国杂志》发表《中同革命论》等文章7篇,继续反袁,鼓吹三次革命”。
1915-1918年是戴季陶在报刊上的文字淡季,此问戴季陶主要协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从1917年9月到1919年5月,戴季陶在上海《民国日报》发表文章12篇,这些内容大都以国民党官员的身份发出,如《在非常国会报告日本对西南护法之态度》等。从这些文章的数量及内容来看,此时的戴季陶并不是以记者或者编辑的身份存在于《民同日报》的,此时戴季陶的活动中心是政治革命。“后天仇时代”真正的开始是在1919年6月。1919年6月《民国日报》的副刊《星期评论》在上海出版,戴季陶受孙中山之命负责创办,《星期评论》的办报宗旨是:介绍世界大事与思潮,唤起不满社会现状的青年,使他们能够了解该打破的是哪些,该解放的是哪些,该建设的是哪些。戴季陶依此为宗旨,在他的努力下很快使《星期评论》成为了一份权威性的激进报纸。此刊与《每周评论》并誉为“南北两评论“。
随后,戴季陶又协助孙中山组织“建设社”筹办《建设》月刊。建设杂志于1919年8月1日创刊。孙中山要戴季陶创办《星期评论》、《建设》的目的在于“激扬新文化之波澜,灌溉新思想之萌蘖,树立新事业之基础,描绘新计划之雏形。”此外,从1917年9月到1920年12月,戴季陶也在《民国日报》、《民国日报》、《觉悟》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工商之友》、《黑潮》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文章,但这些文章的数量较少.其中从1919年6月8日到1920年5月1日,戴季陶在《星期评论》上发表言论60余篇,在《建设》杂志上发表言论3篇。戴季陶这一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主要言论反映其在思想上的巨大转变,集中体现在对五四运动的支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对帝国主义的抨击。1920年11月1日,援闽粤军攻克广州,25日孙中山离沪赴粤,戴季陶也随其前往.11月29日,孙中山在广州组成军政府,再次揭起护法的旌旗,戴季陶是主要参与者。因此也中断了在上海的报刊活动。从此以后戴季陶的新闻生涯基本结束。
三、戴季陶报刊编辑活动的特点
戴季陶的报刊编辑活动有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活动家的一般特点,同时也有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活动家所不具有的特点。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主革命是戴季陶报刊活动的基本立场
戴季陶早年的教育背景和游学经历使其思想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特征。辛亥革命前期,戴季陶在上海的报刊活动以排满为主,是排满宣传第二阵高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以《中外日报》为阵地,针对此时清政府和立宪派的宪政运动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和攻击。他指出所谓的宪法大纲不过是号称博学多识的御用学者们生搬硬套日本宪法而成。但凡“不合于民”“不安于民”的宪法皆不足以言立宪。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真意非在治国安民,其真实意图在于“搪塞国民而已”和“防国民之反抗而已”。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之后,戴季陶又以《民权报》为阵地发表了大量的反袁文章,如《袁世凯之罪状》等。在讨袁的同时,戴季陶坚决用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已报刊为阵地,为其摇旗呐喊。如1912年3月,孙中山倡导实业、鼓吹拓殖,戴季陶在《民权报》上发表《拓殖论》,孙中山主张迁都,戴季陶在《民权报》上发表《迁都问题》。再后来,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戴季陶发表一系列揭示西方列强侵略野心的文章,以警醒国民,如《蒙古亡》、《告蒙藏局》、《西藏问题的最近历史》等。
(二)以时评、政论为主,语言具有鲜明的“报章体”特色
戴季陶的时评和政论涵盖政治、经济、教育、报刊出版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文章大都言辞犀利、针砭时弊,其文字“胶胶喔喔,引吭先鸣,知机见微,独立当时。”在戴季陶的时评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章太炎、熊希龄等人的嬉笑怒骂,对共和党、统一党、进步党的嘲讽。也可以看到他对革命党人张振武、方维、宋教仁被害的悲痛。此外,对“报章体”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戴季陶文风的一大特点。戴季陶的时评、政论文充分发扬了这种新文体的特征,并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二)具有国际视野,把中国问题放置到国际背景中去认识
戴季陶具有不同于一般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际视野,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了孙中山身边研究国际问题的专家。这种国际视野在他的报刊活动中也有所体现。戴季陶对国际问题非常关注并在《民权报》、东京《民国》杂志等报刊上发表了许多关于国际局势、国际问题的国际时评。如针对欧美等国的,《欧美时局观》、《欧巴罗大同盟论》等;针对日俄的,《日俄与外蒙古》、《日本内阁辞职观》等;针对国际问题的,《国际同盟与劳动问题》、《巴拿马运河于东洋经济之关系》等。戴季陶的国际视野不仅仅表现在对国际动态的关注,更表现在他常常努力从国际局势的变化中寻找中国问题的出路。如在《钮机兰岛之社会政策》一文中,戴季陶通过对钮机兰岛社会政策的考察,认为其优于欧美,对于工人的“保护主义”、对于农民的“提倡主义”、对于老人的“供养主义”都是值得借鉴的,文章最后写道:“吾国今日正当改良法律修明政策之日,曷于此而注意焉,尤天仇之所甚望者也。”
(四)强烈的“民生主义”主义情怀,关心民众,启发民智
戴季陶在报刊上的文章大都饱含对下层民众的关切和同情。正如当是戴季陶笔名“泣民”所诠释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他关乎下层民众的文章中随处可见。戴季陶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忠实拥护者,他这种对下层民众的深切关怀和同情体现了“民生主义”的内涵。戴季陶非常强调“国民性”,认为中国将亡而不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民之品性。因此对于国民这种劣根性的批判和针砭往往见诸报章,在《天铎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一时期他的文题常常冠以“敬告”二字,“敬告”的对象非常广泛,军警、学生、留学生、海外同胞、全国教育界等各界人士均在其内。
(五)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五四运动爆发后戴季陶发表了一系列支持工人运动的文章。戴季陶对马克思主义的鼓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开传播“唯物史观”。在《致陈敬存论革命书》、《旧伦理的崩溃和新伦理的建设》、《文化运动和劳动运动》等报刊文章中戴季陶公开表明赞同唯物史观,强调“经济是决定人类社会的构成形体,工具是决定经济的组织。”其次,为“阶级斗争说”辩护。戴季陶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功绩在于揭示了一个重大历史事实,把阶级斗争“从一切的社会关系里面抽象出来了。”再次,赞赏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由学理的发明与实务的努力两相配合,经过许多困难,打破许多偶像”,马克思无愧为”社会主义的集大成者,是社会主义科学依据的创造者。”《建设》杂志和《民国日报》及其副刊《星期评论》、《觉悟》都是当时较有影响力报刊,戴季陶在这上边发表的鼓吹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客观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围的传播。
(六)从早期的文人论政转变为政治家办报
“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有论政的传统,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便表达了这种中国文人参与政治的情愫。在中国近代报史上,不乏在报刊上论证的文人,如王韬、邵飘萍、储安平等人。同时也有一批文人在经历了文人论政的报刊活动后,转而进入了政治家办报的阶段。戴季陶便是其中之一。戴季陶早期是作为自由主义报人进行报刊活动的,其这一时期报刊活动的内容表达了当时艾人的一种普世情怀——民主、独立。但在经历了《灭铎报》被迫关闭、流亡海外的挫折之后,言论救国基本成为一种空想。从1911年到1913年的《民权报》时期,戴季陶便开始了由文人论政向政治家办报的转变。此时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形势一片大好,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舆论阵地宣传革命思想,于是《民权报》便应运而生。1914年《民国杂志》创刊,戴季陶任编辑,正式开始了其政治家办报的报刊活动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