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著名美國川籍學者吴文津先生和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

2017-01-25龍達瑞

国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資料燕京吴先生

龍達瑞

《國學》集刊準備刊登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長吴文津先生的論文,介紹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以饗國内讀者,請我寫一篇介紹。一方面感到很難:我並没有在哈佛讀過書,僅在哈佛大學世界宗教研究中心和哈佛燕京學社各作過一學期的訪問學者,時間不到一年。嚴格地説,我對哈佛的瞭解是很少的。另一方面我感到很榮幸,吴先生的大作《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是我從海外帶回成都。《國學》年刊編輯部看了吴先生的大作後認為很好,於是通過我徵得吴先生的同意,與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商量,選部分發表,讓國内學界和四川人認識吴先生。於是不揣冒昧,撰寫此文,求證於吴先生和專家。拙文寫好後,又承吴先生指謬,使拙文避免了常識錯誤,感激之餘,謹此志謝。

吴先生是成都人,1922年出生於四川成都。我認識吴先生是通過家父龍晦教授的小學同學吴文錦女士認識的,吴文錦女士是吴先生的妹妹。第一次見到吴先生是1990年4月在芝加哥舉行的美國亞洲研究的年會上。1996年7月,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畢業的同時,獲得了哈佛世界宗教研究中心的 Senior Fellowship 獎學金,於10月5日來到位於康橋的哈佛大學。

抵達哈佛的當天,我辦完注册手續後,即刻去哈佛燕京圖書館,首先拜訪吴文津先生。吴先生獲悉我的來意後,十分高興我能來到哈佛大學作研究。他立即找了他的助手中文部主任胡嘉陽女士,教我如何利用計算機檢索哈佛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後來我嚮吴先生表示希望能多在哈佛待一段時間,更好地利用哈佛的有利圖書和學術條件。吴先生表示這個想法很好,並願意幫我爭取機會延長進修時間。1996年12月15日,哈佛燕京學社主任杜維明教授的秘書通知我,哈佛燕京學社將資助我再作一學期的研究,於是我的家人獲得赴美簽證,來到了波士頓。我們有機會在他的辦公室見面,親聆教誨,受益匪淺,終身難忘。

一、早期生涯:從軍—斯坦福大學

吴先生於1942年進入中央大學外文系學習,一年後,因抗戰需要,青年從軍。由於他主修英文,被派當翻譯,前後服役於昆明及桂林步兵訓練團。1944年秋,日軍佔領柳州,直迫桂林。吴先生隨桂林步兵訓練團美軍官兵自桂林撤返昆明。途中在貴州黄果樹附近遇匪搶劫軍車,不幸中彈受傷,被遣返貴陽中央醫院養傷。1944年底返昆明,派任參謀幹部學校首席翻譯官。1945年4月被派至美國協助中國空軍在美國接受訓練人員的翻譯工作。二戰結束後就讀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及該校圖書館學院,復在斯坦福大學博士班攻讀中國近代史。畢業後旋任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東亞圖館館長。

自1959年擔任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東亞圖書館長後,吴先生對資料的蒐集,傾注了大量心血。他以一種“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精神,完善圖書館的研究功能,這就是盡一切可能收集資料。《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一书的序言曾這樣評價吴先生:“借用傅斯年先生的名言:‘上窮碧落下黄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事實上,無論是傅先生或文津先生,所發揚的都是中國史學的原始精神,即司馬遷最早揭出的所謂‘網羅天下,放失舊聞’。文津先生衹要聽説任何地方有中國現代研究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他便不顧一切困難,全力以赴地去爭取。”[注]引自吴文津:《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第6頁。

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中文收藏是有傳統的。首任中文圖書館長芮瑪麗以研究晚清同治中興和辛亥革命著稱[注]芮瑪麗(Mary Clabaugh Wright,1917-1970),哈佛大學費正清教授最有才華的學生之一。費正清教授贊揚她是“知心朋友……雖然名義上幾乎可以説是我的第一位學生,事實上更像是我的一名晚輩同事”。見[美]費正清著,閻亞婷、熊文霞譯:《費正清中國回憶録》(China Bound: A Fifty-Year Memoir),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361頁。中國讀者熟悉她的著作有:《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义的最後抵抗》(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是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翻譯出版。芮瑪麗畢業後即在大學歷史系任教。先在斯坦福大學任職,後為耶魯大學歷史學副教授、教授,兼大學圖書館遠東文獻部顧問。她是著名的美國女漢學家和歷史學家,专職从事中國近代史和中國革命研究。她是第一位在耶魯大學文理學院任職的女性,隨後成為第一位被任命為耶魯大學文理學院教授的女性。其丈夫是著名的學者芮沃壽(1913-1976),美国漢學家、耶魯大學教授,美國漢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著有《中國歷史中的佛教》(Buddhism in Chinese History,1959),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09年翻譯出版。。在她的任内,現代中國史料的收藏包括1946-1947年她從延安蒐集的各種陝甘寧邊區的報刊,伊羅生(Harold Isaacs)收集的中國共産黨從1922年至1929年出版的早期地下刊物,還有海倫·福斯特·斯諾 (Helen Foster Snow, 1907-1997, 筆名尼姆·威爾斯)[注]美籍駐華戰地記者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的前夫人。抗戰前後,她曾深入陝甘寧邊區做長時間採訪、調查,搜集有中國共産黨及邊區政府經濟社會的大量原始資料,1941-1945年曾任美國援助中國工業合作委員會主席。其檔案主要包括關於1936年中共中央發起中國工業合作,學生、勞工等運動,西安事變,中日戰爭,中國文學藝術等方面的信件、訪談稿、報告、備忘録、著作、新聞稿件、機構記録、演講稿等。和她的前夫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 1905-1972)[注]埃德加·斯諾是毛泽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朋友。他們的友誼始於延安。他是第一个採訪毛澤東主席的西方記者。1937年撰寫《西行漫記》(又稱《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是書最為著名。在冷戰期間斯諾先生曾數次來華訪問。1970年8月至1971年2月,斯諾最後一次訪問中國,並參加國慶21周年的活動,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單獨接見並談話。他最早獲悉中國歡迎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或非正式訪問中國。1971年4月在美國《生活》雜志上發表與毛的重要談話,嚮美國政府發出重要訊息。1972年2月15日,斯諾病逝於瑞士日内瓦,終年66嵗。一周後,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了中國。斯諾未能活到兩國關係正常化,依照其遺囑,一部分骨灰葬於原燕京大學(現北京大學)未名湖畔。斯諾曾於1933年4月-1935年6月在燕京大學新聞系執教。於1930年代中期和末期訪問中國西北(包括西安和延安)時收集的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出版的原始資料。伊羅生和尼姆·威爾斯兩大特藏奠定了日後世界各地學者研究中國共産黨歷史的資料基礎。

芮瑪麗轉到耶魯大學執教後,吴先生繼任館長。1961年胡佛研究所決定將中、日文部合成“東亞圖書館” (East Asian Collection),吴先生成為第一任館長。在他的領導下,斯坦福東亞圖書館的藏書轉變為美國收藏現代中、日資料的一個主要中心。就現代中國資料而言,館中所藏之富除中國内地和臺灣之外,更是屈指可數。其中最著名的是吴先生收集的“陳誠特藏”。陳誠(1898-1965)曾於1930年代率軍進攻江西中國工農紅軍根據地,獲得大批原始資料。這些資料後來稱為“陳誠特藏”,全部都是1931-1934年江西蘇維埃共和國的資料。中國江西檔案館的鄧東燕曾到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東亞圖書館訪問。鄧先生閲讀了“陳誠特藏”後指出,它們多是“黨、政、軍、群文件、刊物、傳單及課本,約1500份。這些資料大部分是形成於1930至1934年的……主要是中國共产党早期在江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瑞金中華蘇维埃共和國時期形成的珍貴史料。这部分資料对研究中共黨史具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注]鄧東燕:《尋找失去的記憶——江西省檔案館赴美國徵集複製檔案紀實》,原載《中國檔案報》,網址http://www.da.dl.gov.cn/MainPageServlet?ctrl=xxxxPublic&id=9818,2017年4月29日下載。江西省檔案館十分重視這部分蘇區資料。中間省略號部分係作者記載的時間有誤,承蒙吴文津先生來信指出,謹致謝意。陳誠獲得這些資料後,將它們運到了臺灣。吴先生獲悉這些資料的去嚮後,通過各種人事關係,包括時任臺灣研究院院長胡適先生,將陳誠特藏複製成微縮膠片,並得到陳誠的許可,將這批資料再作拷貝以成本供應美國各大學圖書館、西歐及日本諸多大學圖書館以作研究之用。

吴先生還用真誠的學術精神打動了國民政府元老胡漢民[注]胡漢民(1879-1936),本名衍鴻,字展堂,號不匱室主,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今廣州市區)人。自稱漢民,意為不做清朝臣民,做大漢之民。中國國民黨元老和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被稱為孫中山先生的右膀,也是國民黨前期的右派代表人物之一。1928年任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1930年主持編成《總理全集》。1935年12月在國民黨五届一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胡漢民一貫反對蔣介石,曾被蔣軟禁於南京湯山,1936年5月在廣州因下棋突發腦溢血去世。前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任中敏(又名任二北、任半塘,1896-1991),曾為胡漢民的秘書。(1879-1936)的後人。胡漢民先生在1930年代與中國各政要的私人手札,係吴先生通過認識胡漢民先生的女兒胡木蘭女士及其夫婿的友人,經過數年的交往,得木蘭女士之信任,允考慮將胡漢民先生的信札寄存胡佛研究所,後來建議將胡漢民先生的信札轉存哈佛燕京圖書館,由吴先生保管。“於是這批2700餘件遂寄存哈佛燕京圖書館。這一批極為珍貴的原始資料,是研究民國史所不可缺的;後經陳紅民教授編注,並得胡木蘭女士家屬的許可,於2005年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名為《胡漢民未刊來函電稿》15大册,以惠士林。”[注]引自吴文津:《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第8頁。

1964-1965年期間,吴先生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在全世界進行調查工作。他走訪了西歐、東歐、北歐、蘇聯、印度、日本、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的重要中國研究和圖書中心,還有美國本土圖書館。吴先生提出一個建議,即成立一個全國性的東亞圖書館服務中心來確定、獲取(通過館際互借和交换)以及複製那些無法獲取的當代中國書刊和衹有少數美國圖書館纔能擁有的稀缺研究資料。1968年,成立了“中國研究資料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Research Materials)。這個中心複製了無數難得的資料,不但遍及全美,而且流傳世界各地。如果没有這個資料中心,“各地圖書館現在是不可能擁有那麽多中文書刊的”[注]吴文津:《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序》,第8-9頁。。

由於有了芮瑪麗和吴文津兩位館長的努力,奠定了斯坦福大學東亞圖書館的領先地位。難怪後來國民黨要人的日記、檔案、信件紛紛以各種方式由斯坦福大學東亞圖書館保存,其中有蔣介石和蔣經國先生的日記,宋子文和孔祥熙文書,中國共産黨文件,中國國民黨文件,等等。重慶圖書館唐伯友和任競於2012年來到斯坦福大學做了詳細考察。他們指出:

胡佛研究所檔案館典藏全部檔案,約4500個全宗,6000萬件,而直接或間接涉及中國近現代史的,共有522個全宗,約300萬件,其中,涉及中國抗日戰爭的,則有150個全宗,2933盒及1796個縮微膠卷。這批抗戰檔案,絶大部分是戰時中美兩國政要、軍事將領、使(領)館官員、參戰官兵及在華社團、記者、外籍僑民、傳教士等人士的個人文書,因此,它以日記、信函、電稿、備忘録、著作及回憶録等為主要載體,以中國戰時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社會生活等為基本内容。

……

胡佛研究所典藏的抗戰檔案文獻是以相關個人的私人文書為主體,間雜少量相關機構或組織的檔案文件。儘管其本體數量及文本質量,均與中美兩國國家檔案機構典藏的政府文件不可同日而語,但是,這批檔案文獻絶大多數形成於抗戰期間,是戰時中美兩國各階層人士的前后一貫、系統完整和鮮明活潑的個人“抗戰史”,既有宏觀的理性思維,也有主觀情緒的宣泄,與嚴肅冷峻的政府文件相比,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第一,從私人文獻角度看,能為抗戰期間諸多中美政策和重大事件的研究,提供全面翔實的佐証史料,既能糾正過往不太全面的史觀,又能拓展、深化新領域。第二,從文本内容角度看,能擺脱歷史現象迷惑,深入決策層人物内心世界去瞭解關於戰時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重大政策製訂和重大事件應對的背景和過程;深入社會底層,瞭解戰時民衆真實生存狀態和心理世界。第三,能引發新研究方嚮和研究課題等[注]唐伯友、任競:《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抗戰檔案分類研究——基於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抗戰檔案典藏現狀的調查》, 《西華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

研究近現代史,檔案和原始資料是最重要的資源。吴先生大力收集的這些資料,在兩岸三地乃至世界各地産生了巨大影響。他在大學圖書館事業上的突出成就,奠定了他在美國乃至世界中國研究的資料蒐集方面的獨特地位;也鑒於此,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聘請他繼任第二任館長。

二、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

這裏有必要稍介紹一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和第一任館長裘開明先生。1928年,哈佛燕京學社成立,以推動國際漢學為其主要宗旨,並創立“哈佛燕京學社和漢圖書館”,接收了哈佛所藏的四千五百餘册中文書、一千六百餘册日文書,請正做整理工作的農業經濟研究所學者裘開明博士擔任館長。裘開明是第一位被聘為美國東亞圖書館館長的中國人,到目前為止,也是任期最長的一位。創館初期,裘館長致力於漢學典籍的蒐集,並得北京燕京大學的洪業(煨蓮)教授及顧廷龍先生之助,在古都北京書肆代為購選中國古籍經年,中頗多善本。二戰結束後,中文善本屢見於日本坊肆,裘先生托人代購,頗有所獲;旋嚮日本書商直接郵購者,亦復不少。館藏中文善本遂蔚為大觀,現藏中文善本四千餘部,始於南宋,迄至清代,均為裘館長之功績[注]見沈津:《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吴文津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頁。。裘館長辛勤地為館務操勞約四十年,草創基業功不可没,所創裘氏漢和圖書分類法﹐曾為其他國家25 所圖書館使用。先生於1965年退休。

据沈津先生的記録:哈佛燕京收藏的善本書中,有宋槧元刻本三十餘種,明刻本一千四百餘部,清初刻本二千餘部,稿本、抄本約一千餘部,此外又有唐人寫經、明清學者尺牘、民國名人手札、輿圖以及各種特藏資料,其中明人尺牘達七百餘通。這個數字較之中國内地的大專院校圖書館來説,或僅次於北京大學圖書館,其他大學圖書館多莫能望其項背。就是内地的一些省市圖書館,除北京、上海、南京、浙江、天津、遼寧、重慶館之外,也不比它多。僅以明刻本中不見於中國内地、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以及美國、日本等重要圖書館收藏者而論,就在一百七十種以上。又如清乾隆年間因編輯《四庫全書》而被禁毀的明刻本,即有七十餘種。其他難得之帙、精雕之本比比皆是。可以説,哈佛燕京中文善本書的收藏,在歐美或東南亞地區的大學圖書館中是獨佔鰲頭的。同時,其館藏質量,完全可以同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收藏相頡頏[注]沈津:《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第925-926頁。。

還在裘館長退休前的20世紀50—60年代,“中國研究”在美國開始了劃時代的轉嚮:一是美國政府和學界對中國的現狀研究的重視;二是人文與社會科學各專業的交叉研究。此時,裘開明館長面臨退休,哈佛燕京圖書館面臨接班人的問題。哈佛選擇了吴文津先生。吴先生是最理想的人選,因為他領導的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及圖書館,其收藏的資料在美國,甚至整個西方,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而吴先生的卓越領導則是有口皆碑的[注]引自吴文津:《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序》,第5頁。。

吴先生於1965 年接掌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後,大力採購中國現代圖書,强調近現代史料的收集,特别是社會科學書刊的採購。燕京圖書館中文部的典藏以中國語言、文學、歷史以及社會科學的書刊為主體。中國經典、哲學、宗教、美術、善本和選集的數量非常可觀,且具有特殊價值,其中重要典籍均有專室珍藏[注]汪雁秋主編:《海外漢學資源調查録》,臺北:漢學研究資料暨服務中心,1982年,第262頁。。吴先生在哈佛燕京圖書館工作了32年,直至1997年 12月方退休。從1928年到1997年長達70年中,“哈佛燕京”僅有館長兩任,由於他們的努力,哈佛燕京圖書館的中、日、韓文獻享譽歐美地區,尤其是中國古籍善本的收藏,更可與美國國會圖書館相媲美,同時也延續了全館的總體發展策略。

哈佛燕京圖書館是西方世界規模最大的大學東亞圖書館。燕京圖書館不但有一百多萬册書的館藏,包含中、日、韓、越、蒙、滿、藏、納西文等資料和西文東方學研究資料,還有新舊期刊一萬四千餘種,報紙近七百種,微縮製品六萬餘件,復有照片、名人檔案及電子資料等。据臺大歷史系顧力仁教授截至 2013 年 6 月底的統計,全美 55 所東亞圖書館中、日、韓文館藏總量為 19,754,544 册,中文資料没有列出單獨統計,約佔六至七成,13,000,000 册,其中以國會圖書館最多,有 1,128,643 册,哈佛燕京圖書館其次,但居全美大學之首,有 815,532 册。關於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書狀況,吴先生的大作中有《哈佛燕京圖書館中國方志及其他有關資料存藏現狀》一文。舉方志為例,燕京圖書館藏中國方志3858種,計70553卷[注]吴文津:《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第209頁。。

哈佛燕京圖書館自1928年建立以來,一直本着“學術為天下公器”的精神,以推動東亞人文學的研究為目標,凡是有幸獲得收藏的文物精品都必然以最簡易、最節省的方法公諸於世,為學人服務。据燕京圖書館現任館長鄭炯文先生於2014年的訪談[注]鄭炯文,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随後到芝加哥大學研究院學習東亞研究和圖書館學。歷任芝加哥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加州大學学洛杉磯分校東亞圖書館館長,1998年起任哈佛燕京圖書館館長。,哈佛燕京圖書館目前藏书將近150萬册,其中中文文獻超过80萬册,日文文獻將近35萬册,韓文文獻將近20萬册,每年的增量不小,大概有3萬万到4萬册左右[注]見于淑娟:《鄭炯文館長訪談》,2014年9月18日。網址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66337,2017年5月6日下載。。

吴先生在哈佛燕京圖書館工作勤奮認真,他以服務心態和開放精神管理圖書館,使燕京圖書館一直保持西方學術研究的領先地位。吴先生努力發展燕京圖書館館藏特色,大致有下面幾點:

1.除善本書收藏外,請雲南省博物館朱寳田先生協助整理中國納西族象形文經典分類。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圖書館收藏有598册東巴經,這批經書的收集者是美籍奧地利人約瑟夫·洛克和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孫子昆亭·羅斯福。洛克在西方被稱為“納西學研究之父”,從1921年至1949年長期居留在麗江,先受美國農業部之托採集植物標本,接觸到東巴文化後就醉心於此,潛心研究。在美國農業部、美國地理學會、哈佛大學等單位的資助下,洛克購買了大量的東巴經,這些數以萬計的東巴經後來由他贈送或賣給各國的一些圖書館、研究機構及個人收藏。哈佛藏的東巴經就是洛克所收購的東巴經的一部分。羅斯福是1944年在麗江收集到1861册東巴經,其中有很多珍貴的占卜書。他把其中的1073册經書賣給美國國會圖書館,88册賣給哈佛燕京學社。在這將近600册的東巴經中,有很多珍本和孤本。此項資料是中國域外獨一無二的收藏。

2.當代中國資料收藏,包括文革資料和紅衛兵刊物。

3.非書資料,包括録音帶、録像帶、照片、紀録片等非書收藏。

4.圖書館自動化。吴先生多方募款推動哈佛燕京圖書館電腦化,全館資料可以經電腦查出,加入OCLC 網絡,OCLC即“在綫計算機圖書館中心”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燕京圖書館成為第一個可以上網查詢數據化書籍的東亞圖書館。

吴先生推動此項工作不遺餘力。鑒於吴文津先生的這些矚目成就,他獲得了各種獎項:

1.1974年華盛頓大學圖書館與資訊科學研究所“傑出校友獎”。

2.1996年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頒給“先驅獎”,感謝他將大額籌款觀念帶給華人社區,協助促成中華頤養院的順利完成。

3.1998年亞洲學會頒給“傑出服務獎”,表彰他擔任胡佛研究所圖書館和哈佛燕京圖書館館長對當代中國資料的收藏以及推動當代中國研究的貢獻。

4.1997年哈佛大學校長Rudenstine致信吴文津先生,表彰他三十二年來收集東亞資料的努力:協助東亞研究,促成成立中文資料中心,使哈佛燕京圖書館成為全美最優良的圖書館,吴先生的貢獻良多。

5.1998年全美東亞圖書館協會頒給“傑出服務獎”。

6.1998年在綫計算機圖書館中心 (OCLC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頒給“促進中、日、韓目録計劃使用者貢獻獎”。

7.2001華人圖書館員協會 (CALA - Chinese American Librarians Association)頒給“傑出服務獎”[注]以上内容引自汪雁秋:《吴文津》,載《圖書館人物志》(一),臺北:中國圖書館學會編印,2003年,第145頁。文字根據吴先生來信,略有調整。。

此外,吴先生於1946年獲美國總統杜魯門 (Harry S. Truman)於該年7月頒發之“自由勳章” (Medal of Freedom)。當年5月14日美軍駐華總部發佈命令稱:“奉總統指示,依據總通行政命令9586號 (1945年7月6日)為協助美國對敵作戰立功之下列人員頒發自由勳章(銅粽葉)。”(“By direction of the President, under the provision of Executive Order 9586[July 6,1945], a Medal of Freedom[Bronze Palm]for meritorious service which has aide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prosecution of a war against the enemy is awarded to the following named individuals.)命令中列26名中國將官,56名翻譯獲獎。

吴先生獲得的這些榮譽,説明他是最優秀的軍人,也是最優秀、最忠於職守的學者和行政官員。

三、圖書館管理經驗

吴先生總結了自己半個多世紀在美國大學圖書館作為有創新能力的館長的工作要求。他對圖書館工作提出的下面幾點看法,值得國内圖書館參考:

一流圖書館館長的任務,可分幾個層次來看:

1.一個大學的研究圖書館必須要有一批不但具備圖書館專業知識,而且對於該館未來所想發展的每一學術領域(如本館的中日韓歷史文化)較有研究的精英人才,從事館藏發展工作。因此館長的首要任務是羅致一流人才。

2.館長務必要做好圖書館的公共服務、讀者服務與讀者諮詢工作。如果使用者無法有效地利用圖書館,就是圖書館未盡其責,雖然這種工作不容易做得好,但仍要以盡善盡美的心意去做。

3.館長應該把主要的時間花在策劃和解決問題上,把日常業務全權交由他人處理。

4.館長要與外界保持最大幅度的接觸,尤其應和學校的教授、行政人員保持融洽關係;明瞭其他學校的圖書館在做什麽,並且要有遠見,掌握未來幾年學者的研究動嚮。所以我經常鼓勵本館的各部主任去聽演講、開學術會議。

5.館長和各部的負責人應儘可能地從事研究出版工作,因為不做研究,就很難明瞭“使用者”的需求。這種研究,不論專著或論文,也不管與圖書館專業有關與否,都能令人深切體會圖書館資訊服務的複雜化,從而得到許多改進圖書館的啓示。

6.私立大學的館長要額外擔負募款任務。

吴先生秉著這些理念及哲學來經營哈佛燕京圖書館,使該館在哈佛的九十九個圖書館[注]哈佛大學圖書館(體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學圖書館,拥有1500多萬册圖書,包括90多個同專業的學術分館,分别設立在波士頓地區、華盛頓特區、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市及世界其他一些城市,僅在哈佛大學校本部就有49所分館。其中Widener Library是哈佛大學校本部最大的圖書館,拥有十層藏書庫的館舍宏偉壯觀。中排名第三,也是全美全國性和國際性的圖書館[注]汪雁秋:《吴文津》,載《圖書館人物志》(一),第143-144頁。。

吴先生治民國史,十分重視當代史料的重要性。他説:

我們圖書館三樓有個“善本書室”,蒐集的古籍善本,册册稀有珍貴。我們收集當代圖書也用同樣的心情,選擇好書,希望它們未來都成為“善本”。

做資料蒐集工作的人,頭上的天綫要放高一點,我們要為今天及後世的研究者留住瞭解這個時代的依據。而且,有很多東西如果今天不蒐集的話,以後就找不到了。……

此外,美國的圖書館目前都有一個迫切的需要——蒐集“非書”的資料,包括録音帶、録影帶、照片、紀録影片等。以這些形式保存的資料一直没有受到跟書一樣的重視,但隨著視聽技術的進步及應用的普及,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資料來源。

基本上,我是以研究者的立場經營圖書館;事實上,我也曾經直接應用自己的圖書館做學術研究,真正體會一下使用者的感覺。

吴先生不僅做管理工作,自己也要做研究。他説:

我主持的圖書館,不管是以前的胡佛研究所,或現在的哈佛燕京,都屬於研究圖書館,與一般圖書館不同,專門以學術界為服務對象。所以除了管理能力外,還要有做研究的興趣及經驗,纔能瞭解“顧客”的需要。

事實上,不衹是館長,研究圖書館的主要幹部都應該對學術有所認知。就以採購來説,必須掌握政治、經濟、社會……每個範疇的方嚮,知道哪個題目有發展潛力,哪個學者的著作值得注意。這方面燕京可以説得天獨厚,因為哈佛的東亞研究很强,教授們的研究走嚮與建議就可以提供很好的參考。來自東亞的訪問學者,也是我們“挖”綫索的目標。

圖書館的工作有繁瑣細膩的一面,也有活潑前瞻的一面,因為它除了要滿足現在使用者的需要,還得預期到未來的需要。我自己研究民國史,深深知道:愈是近代、當代的資料愈難找,除了因為有些資料還未公開外,也因為它是動的,還在變,不像明史、宋史,已發展出一個架構,大家都知道哪些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參考文獻[注]盧惠芬:《無常人生,不變職志——專訪哈佛燕京圖書館長吴文津》,《光華雜志》1992年12月。。

吴先生身體力行,他自己也有重要著作問世,其中有:

1.LeadersofTwentieth-CenturyChina:AnAnnotatedBibliographyofSelectedChineseBiographicalWorksintheHooverLibra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2.ContemporaryChina:AResearchGuide(with Peter Berton). (Stanford: Hoover Institution, 1967)

3.TheSecretSpeechesofChairmanMao,FromtheHundredFlowerstotheGreatLeapForward(with Roderick MacFarquhar and TimothyCheek).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1989)[注]淡江大學中文系編:《書林攬勝:臺灣與美國存藏中國典籍文獻概況—— 吴文津先生講座演講録》,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

吴文津館長曾經為哈佛燕京圖書館物色過許多人才,其中以賴永祥先生和沈津先生最著名。由於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書以中、日、韓及英文為主,1972 年他敦邀賴永祥先生來館,當時賴先生任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精通中、日及英文。賴先生在哈佛燕京圖書館服務 24 年,後任副館長,提出統合全館編目的構想,主編《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日文典藏目録》, 1986 年出版,多達 72 册。另一位沈津先生,受教於内地版本學權輿顧廷龍先生,曾任上海圖書館特藏部副主任。1991 年沈津先生應邀到館,兩年後完成《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並於 1999 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兹書將哈佛燕京圖書館所藏宋、元、明代刻本1433种詳盡著録。一編在手,即可不勞遠涉,且考核精詳,索引完備,凡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者,皆因此而受益[注]杜維明:《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彙刊》序,見《文匯讀書報》,網址http://www.china.com.cn/chinese/archive/410177.htm,2017年5月4日下載。。同年從該館千餘册善本之中,精選了 67 種罕見善本,同時又出版了《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彙刊》,共37册[注]是書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吴文津館長為哈佛燕京圖書館尋覓良材,賴永祥及沈津兩位先進得以貢獻智慮,成就佳業;而哈佛燕京圖書館也藉此兩部重要的書目巨構服務國際學界,嘉惠使用者[注]顧力仁:《吴文津館長與美國東亞圖書館吴著〈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讀後》,《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 216期 (2016 / 12 / 01) ,第44—49頁。。

“哈佛燕京”,作為一個美國大學内的研究性質的東亞圖書館,本着“學術乃天下之公器”之理念,敞开大門,面嚮研究者,而絶不是“奇貨可居,秘不示人”。燕京圖書館有這麽多的中國古籍善本收藏,除對哈佛師生服務外,還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不少中國内地學者在燕京圖書館受益匪淺,燕京圖書館的藏書和優質服務大大促進了他們的學術研究。

四、吴先生大作介紹

吴文津先生的《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皇皇巨著,656頁。有下面幾個章節:

1.《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包括7篇文章:《美國東亞圖書館蒐藏中國典籍之緣起與現狀》《美國中文資料書目管理的現狀與前景》《美國東亞圖書館裏的破損資料:對成立全國性東亞資料保存與維護中心的芻議》《北美圖書館中文文獻收藏的現狀與前景》《出版品國際交流:國立中央圖書館與海外中文文獻的收藏》《美國東亞圖書館協會的歷史沿革》《超越科技》。

2.《哈佛燕京圖書館館史及館藏概括》包括4篇文章:《哈佛燕京圖書館簡史》《裘開明館長》《哈佛燕京圖書館中國古籍》《哈佛燕京圖書館中國方志及其他有關資料存藏現況》。

3.《人物懷念》包括11篇文章,其中重要的内容有:芮瑪麗與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中文圖書館、余秉權教授、費正清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圖書司司長和北京圖書館副館長杜克先生、韋棣華與近代中國圖書館發展、盧國邦、前北平圖書館館長袁同禮先生、前哈佛燕京學社主任韓南教授以及錢存訓先生。

4.《圖書評論及序言》包括14篇文章,它們是:安·本威克《英國圖書館中的亞洲和非洲文獻收藏:問題與展望》書評,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編《歐洲圖書館收藏的中文報刊目録》書評,錢存訓編《中國:書目提要》,《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韓籍簡目》三編序,吴天威編《江西蘇維埃共和國·1931-1934 ——陳誠特藏文件選輯解題書目》前言,《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日文典藏目録》緒言,岡雅彦、青木利行編《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和書目録》序,李天民著《評周恩來》序,朱寳田編《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國納西族象形文經典分類目録》序,宋永毅、孫大進合編《文化大革命書目·1966-1996》序,周原編《新編紅衛兵資料》序,《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書志》序,沈寧著《嗩呐烟塵》序,沈寧著《百世門風—— 歷史變革中的沈陶家族》序。

5.《當代中國研究及研究資料問題》包括4篇文章:《當代中國研究在美國的資料問題》《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研究》《中國出版業近況》《當代中國研究的圖書館資源》。

6.《國民黨早期政治史:第一次國共合作》包括3篇文章:《戰略上至分歧:民國十二年蔣中正先生赴俄報聘之研討》《聯盟政治:國民黨1924年黨章之分析》《異議處理:國民黨改組後黨内早期反共暗潮》。

由於是書的文章不少是用英文撰寫的,多由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中文部主任胡嘉陽女士翻譯。其主要内容大約350頁,總結了吴先生服務於斯坦福和哈佛圖書館的半個多世紀的輝煌經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國學》年刊準備從中選出若干論文,以饗讀者。

五、中美學術交流的使者

吴先生曾多次回到祖國和家鄉四川訪問。早在1979年,他是美國國會圖書館副館長 Welsh 率領的美國國會圖書館訪華團成員之一,曾訪問中國主要圖書館。他於1982年曾到四川大學、山西師範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以及1987年到鄭州大學和四川大學做圖書館管理的講演,促進國内外圖書館學的交流。

吴先生關心祖國圖書館學的建設,為中國讀圖書館學以及資訊科學的學生成立韋棣華基金會獎學金,請中國圖書館學會代為辦理。韋棣華為美國教育家。1929年在武昌成立中國第一家圖書館學校——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注]韋棣華女士(Mary Elizabeth Wood,1861-1930), 1899年來華,在武昌當英文教師。1906年回美國為武昌文華書院籌募經費創辦圖書館。1909年武昌文華書院圖書館建築動工,次年完工。圖書館命名為“文華公書林”,為中國開創的第一所現代新型圖書館。鑒於專業人才對圖書館發展的重要性,她在美國友人的贊助下,送沈祖榮(1883-1976/1977)和胡慶生赴美在紐約公共圖書館學校攻讀。沈、胡二位先生學成後歸國,籌劃圖書館學校的建立。沈祖榮被譽為“中國圖書館學教育之父”。當時創辦的圖書館學校簡稱為“文華圖書科”,後來更名為“私立武昌文華圖書館專科學校”,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前任館長裘開明先生為第一班學生之一。1953年,文華圖專轉屬武漢大學“圖書館學專修科”,1984年經教育部批準成立“圖書情報學院”。 2001年,又更名為信息管理學院。見吴文津:《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第268-271頁。。1996年11月,吴文津先生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圖書館司司長杜克先生分别代表韋棣華基金會和中國圖書館學會就韋棣華獎學金在中國内地的實施簽署了《諒解備忘録》[注]杜克先生(1938-2003),山西萬榮縣人,對新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特别是對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曾為北京圖書館(即後來的國家圖書館)常務副館長。杜先生的事跡見吴文津:《美國東亞圖書館發展史及其他》,第251-256頁。。从1997年至2007年,韋棣華獎學金計劃已在中國内地實施了11年。11年来,韋棣華基金會共嚮中國圖書館學會提供獎學金92097.5美元,合754826.15元人民幣;中國圖書館學會共評審出383位韋棣華獎學金獲得者,發放獎學金673000元人民幣。韋棣華獎學金對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品學兼優、生活貧困的學生給予的資助,使該專業的學生和教師感受到了關懷和鼓舞。對此善舉,學生和教師紛紛來信表示感謝。中國圖書館學會對韋棣華基金會和吴文津先生除表示感激外,还將不辜負韋棣華基金會的委托,繼續做好韋棣華獎學金的評審與發放工作,把基金會的關懷和鼓励送給學子們,以完成韋棣華女士的愿望,促进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注]1930年,韋棣華女士為資助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積極募捐,並以捐款為基礎成立了韋棣華基金會。見“韋棣華基金會”詞條,網址http://baike.baidu.com/item/%E9%9F%A6%E6%A3%A3%E5%8D%8E%E5%A5%96%E5%AD%A6%E9,2017年5月6日下載。。

十多年前,父親曾撰聯:“瀛海蘭臺世難二,雨僧白屋鼎足三。”[注]蘭臺最早是漢代宫内藏書之處,中央檔案典籍庫,稱為蘭臺,由御史中丞管轄,置蘭臺令史,史官在此修史。雨僧指吴宓(1894-1978),陕西涇陽人,比較文學家、歐洲文學史家。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回國後在多所大學任教授,其中有東南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四川大學、西南師範學院等。1925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籌備主任,聘王國維、陳寅恪、梁啓超和趙元任四位國學大師為清華研究院導師。吴宓先生於1950年以後定居重慶,執教於西南師範學院(現為西南大學)。“文革”中受盡凌辱,1978年去世於陝西涇陽老家。白屋指吴芳吉(1896-1932),重慶江津人,著名作家,自號白屋吴生,世稱白屋詩人。吴芳吉結識吴宓,成莫逆之交。待到父親去世後三年,我在家中整理父親的遺物時纔發現。我將之裝裱後寄給吴先生,以表示對他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後記本文承吴文津先生審閲,避免了若干錯誤,謹致以衷心感謝。洛杉磯西來大學圖書館郭玲玲館長惠借多種資料,四川師範大學同窗桑宜川鼓勵我將拙文交北美華人刊物發表,敬致謝忱。

猜你喜欢

資料燕京吴先生
IQ Test
The Apple of Their Eye
Big Jim
燕京针灸名家于书庄“临证五明”理论的应用经验与体会
统计资料
浅解三字经 (之八十五)
“燕京八绝”之首的景泰蓝色彩研究
微笑受害者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燕京杯」海内外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