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變中的賡續與新創:梁啓超《飲冰室詩話》在詩話史中的定位與文化意義
——兼論“精神性/物質性”的對應態度

2017-01-25林淑貞

国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詩歌梁氏傳統

林淑貞

一、前 言

在世紀交替的過程中,知識分子的時代關懷往往受社會或時代氛圍牽引;而時代或社會風氣,也因為知識分子的投入而有新的轉折與方嚮。梁啓超身處晚清末造,與其師康有為懷抱革新中國的理想,一直是中國近代過渡到現代化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嶄新力量。

盱衡整個晚清所面臨的問題多元而複雜,面對西方物質性的船堅炮利,以及制度性的憲政體制,該如何因應呢?據汪榮祖所言,晚清三大運動指自强、變法、革命運動,互相牽連與影響。其中,康有為、梁啓超倡議變法,有百日維新,旨在求變通,而變通思想可援引者為傳統經典[注]見汪榮祖:《從傳統中求變:晚清思想史研究》卷上《晚清變思想研究》“一、晚清變法思想析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第3-5頁。。是故康有為托古改制,以三世説建構理想新中國,而梁啓超初雖與康有為合拍,戊戌變法之後,潛逃日本,因視野增廣,想法與康有為略有出入,且接觸革命派人士,並不一味反對革命,而在君主立憲失敗之後,轉嚮著述為務[注]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光緒、慈禧相繼駕崩,梁啓超曾上書攝政王載灃,有《上攝政王書》一文,因未獲重視,失望之餘,專心致力寫作,不與政治。。

到底梁啓超之作為對中國有何貢獻,有何影響?湯志鈞揭示梁啓超變法時期的活動,主要有創辦《時務報》、主持湖南時務學堂、辦理譯書局三事[注]見湯志鈞:《戊戌變法人物傳稿》上編卷一《梁啓超》,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第51-62頁。。創辦報刊雜志是宣傳思想文化、開發民智的最好工具,無論在變法時期、潛逃日本或新大陸游歸皆戮力為之。光緒二十一年(1895)在北京辦《萬國公報》,後改為《中外紀聞》,因慈禧禁强學會,因此停刊。光緒二十二年(1896)七月於上海辦《時務報》,十月再於澳門辦《知新報》,光緒二十六年(1900)由新加坡經錫蘭到澳洲,再繞道日本。光緒二十七年(1901)因《清議報館》被焚,被迫停刊。光緒二十八年從東京遷移横濱,再創辦《新民叢報》,自號飲冰子,其救危圖存的態度,從“飲冰”立名可知梗概[注]梁啓超以《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内熱與!”(臺北:三民書局,第48頁)來説明自己一腔報國熱血,飲冰或可解内熱矣。。光緒二十九年(1903)復於上海辦《時報》宣導新小説、新詩歌。光緒三十三年(1907)於東京創政聞社,於上海創辦《政論》以預備立憲、速開國會為要務。頻繁創辦各種報刊雜志,是梁氏參與政治活動、宣揚民智的利器及思潮的推動力量。

梁啓超倡議新民説,在《新民議·敘論》中云:“余為新民説,欲以探求我國民腐墮落之根源,而以他國所以發達進步者比較之,使國民知受病所在,以自警厲自策進。”[注]見梁啓超:《飲冰室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78年。並在《新民説》揭示新有二義:“其一是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其二是補其所本無而新之,即是真能守舊者,必能淬厲其固有。”羅志田據此指出復古與出新似乎是對立的,康梁以復古為手段尋求改變,以出新纔是目的,依循著孔子所云“温故知新”纔是新真義[注]羅志田:《裂變中的傳承: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化與學術》“六、温故可以知新:清季民初的‘歷史眼光’”,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68-188頁。。變法革新,革新非暴力行動,可以從根本改變既存狀態,因革命是動蕩與充滿激情,從“想革命”到“説革命”到“幹革命”,可能需求學理指導具體言行[注]羅志田:《士變:20世紀上半葉中國讀書人的革命情懷》,見《近代讀書人的思想世界與治學取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04-120頁。。如何引領風氣,指導方嚮呢?

德國學者顧彬曾指出中國傳統文學變為現代文學的表現是從詩歌嚮小説的轉换,但是各種體裁也歷經種種變化。例如黄遵憲(1848─1905)就是以“我手寫我口”的口號改變歷二千年古典詩歌的形式[注](德)顧彬著,范勁等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第一章《現代前夜的中國》“二、從傳統到現代:世紀之交的文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0─18頁。。而梁啓超也在這股風潮中提出“小説界革命”及“詩界革命”,企圖以變革來改變舊的範式,進而推導新意念、新意識形態。此亦即梁氏積極創辦報刊雜志推動新知、新學、新觀念的過程與目的。

以報刊為中心的清末民初社會通訊與政治變革的關係,離不開救亡圖存的社會語境,主要有兩次辦報的高峰,與改良或革命輿論消漲密不可分[注]見王天根:《救亡圖存的社會語境與清末初媒介表述的政治》,輯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晚清改革與社會變遷》下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670-693頁。二次辦報高峰是指維新變法與辛亥革命時期。。梁啓超於戊戌(1898)進京承辦京師大學堂,與康有為鼓吹變法,推行新政,百日維新失敗,流亡日本,其後創辦《清議報》(1898)、《新民叢報》(1902)、《新小説》(1902)等報章雜志,並積極推動文界、小説界、詩界革命。其中,《飲冰室詩話》即是刊載在《新民叢報》當中。從1902年二月十五日第四期刊出,到1907年,共刊登204則,目前通行本僅有174條,少了30條。主要是因為廣智書局及中華書局皆編收到1905年為止,1906至1907的三十條未被收入[注]見張海珊:《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今則可據張海珊所輯《飲冰室詩話拾遺》以資參酌。

維新變法以康梁為主,梁氏創《清議報》,於1899年12月25日《清議報》第35册的《汗漫記》提出:“要之,支那非有‘詩界革命’,則詩運殆將絶”,“詩界革命”一詞,此為首出。其後,我們在閲讀《飲冰室詩話》時,即不斷地看到“詩界革命”這個專有名詞的出現。何謂詩界革命?梁啓超如何運用《飲冰室詩話》來倡導詩界革命?其組構方式與義理内容為何?與傳統詩話有何分别?

二、形式結構:未能衝破傳統敘寫範式

晚清變法家運用傳統模式、古典詞匯來闡發新説,是自然之事,因受傳統教育之知識分子,必以此來解説新的變通之理[注]見汪榮祖:《從傳統中求變:晚清思想史研究》卷上《晚清變法思想研究》,第6-7頁。。梁氏以傳統詩話的模式來倡導詩界革命,也是理所當然,但是以變法為要務的梁啓超資藉《飲冰室詩話》的目的何在?敘寫之形式結構與傳統詩話究竟有何異同?

張寅彭論民國詩話大抵可分作三系:1.録故實與闡詩學的《石遺室詩話》、趙熙《香宋雜記》、由雲龍《定庵詩話》等;2.專以論述詩學者,有范罕《蝸牛舍説詩新語》、蔣抱玄《聽雨樓詩話》、沈其光《瓶粟齋詩話》、林庚白《孑樓詩話》、《麗白樓詩話》、錢仲聯《夢苕盦詩話》、劉衍文《雕蟲詩話》等;3.存録故事者,此部分最多,而且以存録有清一代迄民國時期之詩人軼事典故為多,有魏元曠《蕉庵詩話》、陳鋭《袌碧齋詩話》、陳詩《尊瓠室詩話》、夏敬觀《忍古樓詩話》等[注]見張寅彭主編:《民國詩話叢編·自序》,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第3-6頁。。《飲冰室詩話》又屬於哪一種類型呢?整體觀察《飲冰室詩話》,其承接傳統詩話之形構如下所示。

(一)摘録(句)式批評

《飲冰室詩話》之摘録方式有二:一是純以摘録為主,不加論述、評騭;二是摘録詩歌之後,再加以評論之。二者並存不悖。

1.摘而不評式

在傳統的詩話當中,有以輯録某一類型的詩話,或某一詩家詩歌而成的詩話體式,此種詩話常常是有機呈示。復次,亦有隨機任意輯録詩歌作品,或是摘録詩歌而不加任何論述與評騭,晚清迄民國詩話為例亦多,例如陳衍的《石遺室詩話》、郭則澐《十朝詩乘》以存故實為主,這些詩歌的性質是存而不論,意在保存詩歌作品。《飲冰室詩話》自然因承這種傳統,有摘録而不評的條例,以保存師友詩作,例如第三則記載黄公度詩歌,第六則敘寫康有為第二女公子游印度詩歌,此中摘録康同璧的詩歌作品,亦僅是摘録而不加品賞。這種隨機摘録不進行論述的方式,在傳統詩話例子甚多,此即是“存而不論”的方式存録。

2.摘而評論式

除了上述的摘而不評的詩話之外,亦有摘録而加以評論的詩話,《飲冰室詩話》兩存其例,例如第二則云:“譚瀏陽志節學行思想,為我中國二十世紀開幕第一人,不待言矣。其詩亦獨闢新界而淵含古聲。……其言沈鬱哀艷,蓋瀏陽集中所罕見者,不知其何所指也。然遣情之中,字字皆學道有得語,亦瀏陽之所以為瀏陽,新學之所以為新學歟。”除了摘録警句之外,亦評議譚嗣同詩歌:“獨闢新界而淵含古聲。”其下又云其詩“沈鬱哀艷”,或“遣情之中,字字皆學道有得語”,此以風格特色評議,皆能深中肯棨。

以上兩種摘録方式,《飲冰室詩話》兩存其例。此皆是留存傳統詩話評騭詩歌的模式。

(二)比較風格式批評

摘句之外,亦有涉及比較式風格之批評,例如:“晚明烈士夏存古先生完淳……先生五言古酷似陳思,七言古風格猶在吴梅村之上,今不能具録也。”以夏完淳之五言古詩風格近曹植,而七言古風之風格在吴梅村之中,採用比較方式呈示詩家之風格特色,為例亦多。

(三)印象式批評

以印象式作為詩歌批評,嚮為詩話所採用。何謂印象式批評?據黄維梁所云,印象的表達,可分兩个層次:其一,初步印象:佳、妙、工、警、三昧、本色等,為表達初步印象用語,是直覺式的價值判斷。其二,繼起印象:有抽象和具象兩種,飄逸、沈鬱等屬前者,金鳷擘海、香象渡河屬後者[注]見《詩話詞話和印象式批評》,輯入黄維梁:《中國詩學縱横論》,臺北:洪範書店,1982年,第1-2頁。。

梁啓超亦承此進行詩話之撰寫。例如第一三三則:“梁溪蔣君萬里,其詩屢見各報,頃以新詞二闋見寄,氣象壯闊,神思激揚……”其中,以“氣象壯闊,神思激揚”狀蔣智由之詩歌,即是。中國印象式批評手法,用語寥寥,重直覺感悟,籠統概括,是傳統詩話詞話中常見、常用者,而氣象、神韻等術語,看似奧秘,其義實則和現代通行的風格二字略有通用。

(四)述記詩歌本事

詩話本有“論詩及事”“論詩及辭”二類,故而存録本事亦是詩話一體,例如《飲冰室詩話》第三則記載譚嗣同贈菊花硯之詩歌本事;再如第六十六則記載十年來度生日,凡有十處,述記渡船寫作本末。表述詩歌本事原即是歐陽修《六一詩話》所創,《飲冰室詩話》亦承此而加以存録。

(五)轉録他人詩作

《飲冰室詩話》亦有轉録他人詩歌作品者,例如第七則轉録狄平子《平等閣筆記》,記述兩年來近事,字字令人劌心怵目,是梁氏對逆旅女子詩作,特有感觸,故特别轉録三詩,以見異族欺凌之下,紅巾揾淚之感慨。

以上諸法,《飲冰室詩話》或擇一而用,或交錯並用,顯然以承繼傳統詩話為多,並無形式上的突破。各條詩話之間,並無有機串綴,僅以隨文摘寫方式陳列,亦無義理前後相承之“先總後分”演繹或“先分後總”之歸納,屬隨機臚列的“並列式”詩話。至於表述方式,以叢殘小語的方式敘寫,兼及摘録(句)批評、論詩辨體、印象式批評等項以存録故實倡導新説。

如是觀之,在義理上是否有特别之處,方敢高標詩界革命之旗幟?

三、義理内容:承繼傳統詩話書寫模式

承前所述,《飲冰室詩話》之形構以承繼傳統詩話的書寫模式為主,而在義理内容是否有所突破?大抵内容可分作二系:一是繼承舊有的詩話傳統,加以發衍;二是開發新視域,提供新思維。

(一)存録敘寫時事之詩歌

詩話,基本表述的内容即是書寫詩歌本事,或是輯入佳篇雋構者,梁啓超除此而外,亦兼有記録時事詩歌者,無論是海内外名士,或是自己的作品皆有,例如四十一則録寫自己於己亥冬天游夏威夷,其後返上海、香港、檳榔嶼、錫蘭,遂有《澳亞歸舟》之詩,句云:“冰水慣住熱世界,老國從思新少年。”自云游遍澳洲全境,三年未見雪景,故而有此詩,蓋紀實之作。又如,第一三七則記載:“歐美學校,常有於休業時學生會演雜劇者。蓋戲曲為優美文學之一種,上流社會喜為之,不以為賤也。今歲横濱大同學校年假時,各生徒開一音樂演藝會,除合歌新樂府外,更會串一戲,曰易水餞荆卿。其第一幕‘餞别’内有歌四章,以《史記》所記原歌作尾聲,近於唐突西施,點竄堯典;然文情斐茂,音節激昂,亦致可誦也。”揭示在日本横濱遇年假,將學生表演《易水餞荆卿》戲劇之“餞别”四章歌詞輯入詩話之中,以見其文情斐茂、音節激昂的聲情之美[注]第一三七則:“今録之:‘等閑譯笑見心肝,壯别寧為兒女顔?地老天荒孤劍在,風蕭蕭兮易水寒。’嗚!嗚!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二)評騭詩家或詩作

詩話最大功能是品賞詩歌、評騭詩作,梁啓超亦善用此法,例如第二十五則論石達開之檄文:“太平翼王石達開,其用兵之才,盡人知之,而不知其嫻於文學也。近友人傳誦其詩五章,蓋曾文正曾招降彼,而彼賦此以答也。……又聞石有所作檄文,全篇駢儷,中四語云:‘忍令上國衣冠,淪於夷狄;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雖陳琳、駱賓王,亦無此佳語,不得以武夫視之。”[注]第二十五則詩云:“曾摘芹香入泮宫,更探桂蕊趁秋風。少年落拓雲中鶴,陳跡飄零雪裏鴻。聲價敢云空冀北,文章今已遍江東。儒林異代應知我,只合名山一卷終。”對於石達開之詩、文愛賞有加。又如第二十六則評康有為詩歌有真性情,其云:“南海先生不以詩名,然其詩固有非尋常作家所能及者,蓋發於真性情,故詩外常有人也。先生最嗜杜詩,能誦全杜集,一字不遺,故其詩雖非刻意有所學,然一見殆與杜集亂楮葉。余能記誦百餘首,所最愛者,《己丑出都》……”[注]第二十六則:“……《己丑出都》七律四首之一云:‘滄海飛波百怪横,唐衢痛哭萬人驚。高峰突出諸山妒,上帝無言百鬼獰。漫有漢廷追賈誼,豈教江夏貶禰衡。陸沈忽望中原嘆,他日應思魯二生。’”並存録康有為詩作。第二十八則評黄公度、夏惠卿、蔣觀雲為近世詩界三傑,其云:“昔嘗推黄公度、夏惠卿、蔣觀雲為近世詩界三傑。吾讀穗卿詩最早,公度詩次之,觀雲詩最晚。然兩年以來,得見觀雲詩最多,月有數章。公度詩已如鳳毛麟角矣。穗卿詩,則分擕以來,僅見兩短章耳。”[注]第二十八則:“近觀雲以其四長篇見貺,則《己亥秋别天津有感寄懷嚴蔣陳諸故人》之作也。讀竟,如枯腸得酒,圓滿欣美,爰急録之如下:‘暮雨掩柴門,秋聲滿庭樹。瑟瑟紙屏間,一燈靜如鷺。彷彿少年時,讀書未馳騖。即此感生平,流轉亡吾故。乙未在武昌,始與吴生遇。’”復次,第三十九則:“嘗記其《己亥秋感八首》之一云:‘遺偈爭談黄蘗禪,荒唐説餅更青田。戴鰲豈應遷都兆?逐鹿休訛厄運年。心痛上陽真畫地,眼驚太白果經天。衹愁讖緯非虚語,落日西風意惘然。’”亦存録蔣觀雲之詩。再如第四十則評黄公度詩歌,其云:“自唐人喜以佛語入詩。至於蘇王,其高雅之作,大半為禪悦語。然如‘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之類,不過弄口頭禪,無當於理也。《人境廬集》中有一詩,題為《以蓮菊桃雜供一瓶作歌》,半取佛理,又參以西人植物學、化學、生理學諸説,實足為詩界開一新壁壘。‘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吾讀此詩,真有此感。”[注]第四○則:“詩如下:‘南斗在北海西流,春非我春秋非秋。人言今日是新歲,百花爛漫堆案頭。主人三載蠻夷長,足遍五洲多異想……’”再如第四十五則評《人境廬集》:“性情之作,紀事之作,説理之作,沈博絶麗,體殆備矣。惟綺語絶少概見,吾以為公度守佛家第七戒也”。四十九則評狄平子詩歌温柔敦厚,芳馨悱惻。

復次,《飲冰室詩話》不僅輯入師友之作,亦有對日人圍攻旅順之武士道精神稱譽,其云:“詩雖平平,然能寫出日本武士道之氣概,讀此而知日人所以享戰勝之名譽者,非偶然也,故録入詩話。”[注]第一二三則:“日本圍攻旅順軍司令長官乃木希典將軍,自今兹夾奏捷後,其勇名漸震吾邦人耳目。將軍之長子名勝典,死於金州之役。未幾,將軍統師至金州,嘗有詩云:‘征馬不前人不語,金州城外立斜陽。’日人傳誦之……”由是可知,《飲冰室詩話》所輯作品具有宣示作用,詩雖平平,卻因能寫出日本武士道精神,亦被選入。

(三)評論詩歌風格

銓品詩歌、詩家風格,是詩話無可回避之效能,《飲冰室詩話》亦然,例如第一二一則評論自署袖東者,稱譽其詩歌“宋人風格中之最高尚者,俊偉激越,芳馨悱惻,三復之不忍去也”。又如第九則論黄公度詩莊嚴有風格。凡此,皆以詩歌風格作為批評的内容,為例甚多,不一一贅舉。

(四)論人品與詩品之關涉

中國嚮以人品與詩品作一鉤連,意在整全表現詩家之風神氣度,梁氏亦承而論之,例如第一四二則揭示翽高是位篤行熱誠之士,其詩肖其為人,風格直逼杜集。再如第一四五則評蔣觀雲詩,讀者可彷彿其為人。再如第一六五則記載宋遺民鄭所南先生,梁氏遍求古今東西人物之中,惟日本吉田松陰最相似,並以詩文為證,説明其志事備於文章之中,詩僅是末技。

(五)注重詩史之表述

傳統詩話對詩史多有表述,梁氏亦承此而發,例如第七九則指出“公度之詩,詩史也”。録《朝鮮嘆》七解,以記載朝鮮家國亂離與戰爭之經歷。再如第九○則揭示:“公度之詩,見余詩話中者最夥,然聞韶三月不以為饜也。頃復録其詩史兩章。”所謂“詩史兩章”即庚辰年所作之《流球歌》、甲申年所作之《越南篇》,此皆述二國之立國經歷。再如第一六四則記載少瘦生《遼東感事》十二章,長歌當哭,以記普天下胸中公共之塊壘。凡此皆以詩為史,記録家國興衰成敗。

凡此,義理内容有梯接傳統詩話敘寫内容者,唯例子以採近時師友為主。

四、宣導新創觀念與思維

《飲冰室詩話》因襲傳統的形構技巧與書寫模式之外,最被後世稱譽者厥為新創觀念的推動,得以和詩界革命合拍相應。

(一)倡導新理想與舊風格的書寫内容

梁啓超揭示:“過渡時代,必有革命。然革命者,當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吾黨近好言詩界革命。雖然,若以堆積滿紙新名詞為革命,是又滿洲政府變法維新之類也。能以舊風格含新意境,斯可以舉革命之實矣。苟能爾爾,則雖間雜一二新名詞,亦不為病。”(六十三則)“詩界革命”之“革命”意義何指?若“革命”的意義在“破舊革新”,則“破舊”是指什麽?而“革新”又指涉什麽?

《飲冰室詩話》之所以在晚清被重視,不僅是因梁氏之撰寫而被重視,主要是因為他倡導詩界革命,得到了黄遵憲、夏穗卿的應和及時局所需,而能在當時推波助瀾,引發新舊詩話之爭。到底梁氏提倡什麽樣的義理内容迥異他人所倡?《飲冰室詩話》第四則云:“近世詩人能鎔鑄新理想以入舊風格者,當推黄公度。”

那麽,什麽是“新理想、舊風格”呢?兹以梁氏舉例明之:

有自署瀚華者,以一詩見寄,以新理想入古風格,佳詩也。無題,今為補一題曰《髭髮問答》。詩云:“乙巳人日夕,翦髮理髭鬚。主人兩無心,鬚髮相諠呼。髮言主人翁,今昨何異圖。惟余追隨久,死生宜不渝。憶昔成童後,十五二十餘。愛余烏且長,日日施爬梳。是時君幼弱,茁萌被殄誅。主婦美且艷,妒爾鬑鬑愚。況乃如芒刺,倔彊不工諛。人性憎老邁,爾促彼徑途。況乃面目改,見之笑鼬鼯……”(一三○則)

從詩歌内容觀之,是剪髮之際,髮與主人的對話。此一敘寫是以舊體詩歌的書寫形式來摹寫新事物或時代性的内容。再例如一六八則記載蔣萬里《新游仙》二章,也指出其“風格理想,幾追人境廬之《今别離》,亦傑構也”[注]詩云:“出門萬里行,海底計行程。至此别有天,島嶼不知名。爛爛珊瑚洲,紅海映鮮明。盤石矗巉巉,鐵網張錚錚。茫茫水連天,彼岸隔盈盈。海外大九洲,稗海環重瀛。”,是將游途見聞書寫出來。再如一七三則評公耐詩“意想風格俱超遠”[注]例如《懷九銘》第一章云:“漂流苦海北南東,獰惡風波處處同,人涉惟卬須我友,不教心似舵隨風。”“文明界内應無我,黑闇鄉中幸有君,我自偷閑君自苦,風吹内打任紛紛。”,是合於以我手寫我口的書寫形式。

職是,“新理想”是指新的内容,具有時代性的内容,而“舊風格”是指舊的寫作形式。此言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而所謂的“以舊風格含新意境”亦即採用舊的書寫形式,以傳統的詩歌表述方式,藴含新的内容、時代性的内容。

(二)進行中西長篇歌詩比較

中西皆有長篇詩歌,梁氏第八則極稱西方有長篇詩歌,氣魄奪人,中國雖事事落他人之後,在文學的表現,差可以與西方相頡頏者,唯有長篇詩歌之表現,並舉杜甫有《北征》、韓愈有《南山》,這些詩歌皆表現出精深盤鬱雄韋博麗之氣。至於《孔雀東南飛》,雖長至一千七百多字,號稱古今第一長篇詩,梁氏評其詩雖奇絶,亦衹是兒女之語,無關世運。由是可知,梁氏重在詩歌宣導的功能性,並推舉黄遵憲《錫蘭島臥佛》詩,皇皇二千餘言,可謂空前奇構。並云:“吾欲題為印度近史,欲題為佛教小史,欲題為地球宗教論,欲題為宗教政治關係説;然是固詩也,非文也。有詩如此,中國文學界足以豪矣。因亟之,以餉詩界革命軍之青年。”揭示以詩形式,包孕豐富的印度史,若題為佛教小史、地球宗教史、宗教政治關係説,無一不可,可見,梁啓超所愛賞的詩歌,以其言之有物。復次,第九則又揭示黄遵憲的詩歌“其意境無一襲昔賢,其風格又無一讓昔賢也”,推崇備至,主要是以長篇詩歌與明代的劉基作對照,言其奇險壯采易寫,而能表現莊嚴語又能有風格者最難。

職是,梁氏盛贊中國長篇歌詩,可與西方媲美,古有杜甫、韓愈,今有黄遵憲等人。

(三)强化歌詩與音樂之關涉

重視詩歌與音樂的關係,自古皆然,梁氏則更加强化論述。第五十四則云:“中國人無尚武精神,其原因甚多,而音樂靡曼亦其一端,此近世識者所同道也。昔斯巴達人被圍,乞援於雅典,雅典人以一眇目跛足之學校教師應之,斯巴達人惑焉。及臨陣,此教師為作軍歌,斯巴達人誦之,勇氣百倍,遂以獲勝。甚矣,聲音之道感人深矣。”[注]第五十四則:“往見黄公度出軍歌四章,讀之狂喜,大有‘含笑看吴鉤’之樂,嘗以録入《小説報》第一號。頃見其全文,乃知共二十四首……其精神之雄壯活潑沈渾深遠不必論,即文藻亦二千年所未有也,詩界革命之能事至斯而極矣。吾為一言以蔽之曰:讀此詩而不起舞者必非男子。”以西方為例,説明音樂感人之處,不同質性表述不同音樂的風範,指出斯巴達被圍,誦軍歌,勇氣百倍而能大獲全勝。並稱譽黄公度之軍歌二十四章,能表現雄壯活潑沈渾深遠的,讀之狂喜,是詩界革命的表率。

再如第七十七則論中國傳統優良文化,《詩經》、《楚辭》、漢樂府等詩歌皆應弦赴節,唐詩、宋詞、元曲亦可被之管弦,揭示“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此稍有識者所能知也”,迄詩樂分途,對國運精神皆有影響。第九七則又揭示:“苟從事教育,則唱歌一科,實為學校中萬不可闕者。”再如第一一九則云:“樂學漸有發達之機,可謂我國教育界前途一慶幸。”何以梁氏如此重視音樂對人心的影響?蓋詩歌可以振奮人心,提振精神氣度,例如岳飛《滿江紅》即是。此所以西方重音樂教育之原因,故而特别重視。

(四)評騭中國人之結習

對於中國人的結習亦有批評,反對薄今愛古之結習,認為時代進步遠軼前代,為何論學問、文章、事業皆以古人為不可幾及。例如第八則云:“中國結習,薄今愛古,無論學問文章事業,皆以古人為不可幾及,余平生最惡聞此言。”

雖然不喜今人厚古非今,但是對於中國舊有詩歌傳統又有申説,例如第一○○則:“美人香草,寄托遙深,古今詩家一普通結習也,談空説有,作口頭禪,又唐宋以來詩家一普通結習也。”兩種傳統結習,合而為狄平子之詩,兼此二種幽怨與解脱異原質,而能有獨特的佳構表述能力,甚為贊賞。

五、《飲冰室詩話》之定位與意義

考察《飲冰室詩話》,先從詩話史的脈絡探求形構與義理内容,再從前人對《飲冰室詩話》之論述與批評進行檢視,進而從近現代文化考察其可能的意義,兼論道器之辨以知其擇取面嚮。

(一)承繼:存録師友詩歌缺乏評騭

《飲冰室詩話》第一則揭示創作動機乃基於:“我生愛朋友,又愛文學,每於師友之詩文辭,芳馨悱惻,輒諷誦之,以印於腦。自忖於古人之詩,能成誦者寥寥,而近人詩則數倍之,殆所謂豐於昵者耶。其鴻篇鉅制,洋洋灑灑者,行將别裒録之為一集。亦有東鱗西爪,僅記其一二者,隨筆録之。”以記録師友之詩文辭為主,與《石遺室詩話》略同,如是,《飲冰室詩話》所表述的形式與義理内容,是否合於傳統詩話之定義或界定或範疇呢?

宋代許顗云:“詩話者,辨字句,記盛德,録異事,正訛誤。”大抵梁氏合於記盛德、録異事二項。復次,《四庫全書·詩文評類一》:“文章莫盛於兩漢,渾渾灝灝,文成法立,無格律之可拘。建安、黄初,體裁漸備。故論文之説出焉,《典論》其首也。其勒為一書傳於今者,則斷自劉勰、鍾嶸。勰究文體之源流,而評其工拙;嶸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師承。為例各殊。至皎然《詩式》備陳法津,孟棨《本事詩》,旁採故實。劉攽《中山詩話》、歐陽修《六一詩話》,又體兼説部。後所論著,不出此五例中矣。宋、明兩代,均好為議論,所撰尤繁。雖宋人務求深解,多穿鑿之詞;明人喜作高談,多虚驕之論。然汰除糟粕,採擷菁英,每足以考證舊聞,觸發新意。《隋志》附總集之内,《唐書》以下則並於集部之末,别立此門。豈非以其討論瑕瑜,别裁真偽,博參廣考,亦有裨於文章歟?”[注]見(清)永瑢、(清)紀昀主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九五,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册,第5362頁。

攸關《四庫總目提要》之評述,梁氏無劉勰之“究文體源流,評其工拙”,但有“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師承”;無皎然詩式之“備陳法律”,有孟棨《本事詩》之“旁採故實”,亦有歐陽修之“體兼説部”,較側重“論詩及事”之脈流。繼之,吴琇又云:“局外身作局内説者也,故其立論平而取義精。”梁氏既作局外身之客觀摘録,亦將自身置入其中敘寫己作,故而偏好師友之作,立論不多,摘録之義偏多。

整體而言,詩話據章學誠所分,包括兩大内容:其一,論詩及辭類,應該包括談理論、寓品評、述體變、講法式、作考辨等項,然而《飲冰室詩話》詩學理論之論述偏少,偶有寓品評在内,卻未及論述詩歌體式流變,亦少指導創作法式,更乏歌詩之考辨等項;其二,論詩及事類,應包括記述詩歌本事、記述詩人軼事、記述與詩有關的各種資料及見聞等項,對應《飲冰室詩話》偏重於此一内容。

章學誠曾云:“失在是非好惡,不過文人相輕之氣習,公論久而自定,其患未足憂也。”揭示詩話多是非好惡,梁氏以師友之作為多,且多褒揚,是失之一偏。

(二)批評:前人對《飲冰室詩話》之論述

討論《飲冰室詩話》者衆,統攝諸説,重要論述大抵可從三個面嚮切入。

1.新派詩話的立論

蔡鎮楚在《中國詩話史》中拈出“新派詩話”,標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鋭利的批判鋒芒、提倡新詩、鼓吹革命。並揭示新派詩話的崛起有二因,一是打破歷代詩話論詩談藝、崇古的傳統而進入自覺的時代;二是從綫性、封閉式的思維方式邁嚮放眼新世界、新知識、新思維、尋找真理的過程[注]見蔡鎮楚:《中國詩話史》卷六《近代詩話》第二章《新派詩話》,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第322─336頁。。

故而《飲冰室詩話》具有暢言古今中外的廣度,同時也將各種哲學、自然、科學、音樂、戲劇、繪畫等熔鑄於一爐之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而其缺陷則在於以詩歌舊形式裝新的内容,可是卻又不自覺地提到詩歌語言的通俗化和史詩式的宏偉結構,造成形式與内容缺乏自覺性與辯證性。

2.舊風格新意境之評騭

張寅彭《詩話概説》揭示梁氏對詩歌發揮現實政治作用的重視,並擴大詩歌題材的天地,值得肯定。但是,其缺陷有二:其一,“新意境”側重改良主義政治内容,未能融入審美要求,顯然比不上王國維的“境界説”;其二,以舊風格含新意境,是内容與形式不和諧,亦即革新派詩人未放棄五七言及文言的形式。此外,也點出梁氏所論的内容,多為“詩界革命”中人及其相關問題,與傳統詩話泛論古今的做法完全不同[注]見劉德重、張寅彭:《詩話概説》第五章《第四節:晚清暨近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251─252頁。。

張氏所論洵然,梁氏未能考量審美要求,僅以新意境為内容,是其所偏。但是,也因為是其所重視的部分,冀能做為推動詩界革命、表述新時代内容的推力。

3.無具體體系之學説

舒蕪揭示“詩界革命”僅是幾個年青人的試驗,没有找到正確途徑,因此也没有在詩壇上發生什麽影響。其失敗原因有二:其一是内容没有掌握真正先進的思想武器,没有系統學説,衹能牽强傅會借一些字句來表達改良的要求;其二是形式方面,因為缺乏充實有力的新思想内容,又要表示革新,衹能生硬堆砌一些翻譯名詞[注]見梁啓超:《飲冰室詩話·校點後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第143─148頁。。

梁氏與黄遵憲“以我手寫我口”合拍,然而鼓吹新意境(新内容),實際上是表現新事物,以詩人而言,表述所見所聞並非特别,而梁氏以舊瓶新裝方式來包裝詩話,是受時代的局限,並無特出之處,然在梁、黄、夏諸氏之間形成風氣,也鼓動傳統詩歌以新事物、聞見入詩。

(三)文化意義的觀察:衝抉時代羅網,以報刊雜志為載體

維新與革命各有不同的立場,維新是改良,革命是根本變革,以康梁為首的變法運動,是以維新達到改革的目的,黄遵憲曾揭示詩雖小道,然而歐洲詩人,以詩歌來鼓吹文明之筆,也有影響世界的力量,這樣的思想,遂提倡“以我手寫我口”的詩界革命,與梁啓超同聲相應。

汪榮祖揭示晚清變法人士之進步思想,大約有四種内容:其一是知識實用論,主張實用為尚、經世濟民,援用西方之物質文明;其二是厚今説,以稱古、尚古、借古以自重;其三是進步史觀,大致得自近世西方的影響;其四是緩進觀點,不採用革命手段,以傳承傳統思想,緩進為主[注]見汪榮祖:《從傳統中求變:晚清思想史研究》卷上《晚清變法思想研究》,第11-18頁。。

梁啓超的“舊風格”、“新理想”就是透過舊有的文體表述形式,書寫合乎時代内容或題材的創新意圖。梁啓超以維新改良為主,故而主張“過渡時代必有革命,然革命者當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注]見梁啓超:《飲冰室詩話》。。《飲冰室詩話》所標舉的“詩界革命”,事實上,在形構上仍一本傳統的詩話表述手法,而在義理内容上,雖然勇於挑戰傳統,大體上仍有所承襲,其最具有突破性的是拈出“舊風格含新意境”“新精神”“新理想”“新語詞”諸説。這些説法,是要將新時代的新内容、新名詞納入其中,例如行游各國所見之新内容與新名詞、時代的見聞皆備録詩話之中;並推崇詩人盛德、抱負及雄偉志操,也藉此來鼓吹政治參與反映時新事物等。從另一個角度觀之,這種敘寫當時見聞的内容,對任何時代的作家而言,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那麽《飲冰室詩話》留給我們的意義是什麽呢?是不是我們過分誇大了它的意義?抑或是在當時的潮流當中,能提出内容之新意境即是意義所在,此一提出,遂能突破時代框限,而成為傲視當時的一種新口號、新視界?檢視民國詩話,大抵以敘録舊傳統為主,兼及時代風氣、備録時變者為多,豈梁氏之啓迪?從文化觀察,值此遽變時代,《飲冰室詩話》之“新理想舊風格”即欲衝抉羅網,創建新標杆。

復次,日本學者揭示,從1889年梁啓超中舉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康有為扮演的角色是渺小的,而梁啓超則是鴉片戰爭以來理論界的真正領導者。從1902-1911年,也就是《新民叢報》發刊到革命爆發,是梁啓超的黄金時代[注]見[美]約瑟夫·阿·勒文森著,劉偉、劉麗、姜鐵軍譯:《梁啓超與中國近代思想》第二編《1889-1912年:勇敢的新世紀》,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第90頁。該文乃引用日人《神户編年史》之資料。。這一時期,不僅對胡適、嚴復等人有深刻的影響,《新民説》開闢一個新世界,提出一個未知的世界可以往前探索,更開拓學術思想的路徑,指引前進[注]胡適在《四十自述》(上海: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中揭示:“《新民説》諸篇給我們開闢了一個新世界,使我徹底相信中國之外還有很高等的民族,很高等的文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也給我開闢了一個新世界,使我知道四書五經之外中國還有學術思想。”(第100-105頁)另外,書中也指出梁啓超的著作是其在中國哲學領域進行探索的起點。(第91頁)。此皆是梁啓超對時代的貢獻。

(四)道與器:精神與物質辯證過程的擇取

精神與物質之論爭,嚮來是中西對壘的重要論點所在,此一物質係指寬義,包括船炮、路礦、器物、技藝等項,西方物質性成就對中國起了自强運動及洋務運動的自卑與反省的作用。但是,無論是道器之爭,或是中體西用,對梁啓超而言,起了什麽樣的效應與之回應呢?

張之洞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仍是以中國傳統為根基所發起的改革運動,這樣的提倡,對時人也起了醱酵作用,梁啓超則回應以中國的文化及儒家經典去承接時代的變化[注]在《梁啓超與中國近代思想》一書中,作者明確揭示梁啓超對於“精神/物質”的辨爭,歷經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試圖將西方價值偷運進中國歷史,即是以非文化主義的中國國家主義掩蓋親西方的傾嚮;第二階段,以新和舊來面對西和中的問題,中國無法脱逃於現代化的過程;第三階段則是將中西納入物精神與物質二分法中,物質永遠無法取代精神。。他曾將清代二百餘年的學術變遷區分為四期:第一期順康間,程朱陸王問題;第二期雍乾嘉間,漢宋問題;第三期道咸同間,今古文問題;第四期光緒間,孟荀問題、孔老墨問題;並且指出二百年的學術前取二千年的學術,倒影而繅演之,如剥春筍,愈剥愈近,如啖甘蔗,愈啖愈有味[注]見梁啓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飲冰室文集》第3册,第1-103頁。。職是,站在這個基點以傳統文化為出發,對傳統文化不僅肯定,而且强化清代如啖甘蔗,如剥春筍,漸入佳境。故而,汪榮祖指出康梁破舊立新,著述宗旨以變法為本,經説為用,也就是立言是為了立功[注]見汪榮祖:《從傳統中求變:晚清思想史研究》卷中《康有為研究》,第231頁。。

光緒十年(1884)之前,部分洋務派知識分子將中西學分為道、器,提倡輸入器以補道之不足;光緒十年代後半期,則把器及道包容於中學内,積極輸入西學使之合理化。梁啓超則指出同治元年到光緒十年(1862-1884)是西法萌芽而俗尚深惡的階段[注]見[日]小野川秀美著,林明德、黄福慶譯:《晚清政治思想研究》第二章《晚清變法論的成立》,臺北:時報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第54頁。。道器對立是洋務論,而康有為變法論是以道器合一為前提,是將道寓於器中,並主張“以君權變法”[注]同上,第79頁。。

觸犯權貴、變更體制而改革者,自古有之,然戊戌變法不僅觸犯權貴、變更體制,更兼有中西道器之爭及現代性、民主性之問題,康有為變法意在實現君主立憲,以民權代君權。

戊戌維新突破傳統封建思想,形成獨特的文化觀,主要有兩個特點:其一是將西方的社會及政治學説——進化論、民主平等學説、天賦人權等論述糅進,形成新的文化理論;其二是提倡科學,宣導民主思想,科學與民主成為新文化核心内容[注]見史革新:《晚清學術文化新論》第八章《戊戌維新運動與中國近代學術文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91-194頁。。

新型知識群體從事新式文化事業,從光緒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1885-1898)四年之間,維新派創辦新學堂有94家,報刊28種,學會34個,雖然組織規模不一,成員不定,卻有共同的目的,意在救亡圖存、維新變法、提倡新學新知。此一意義破除士人結社禁令,及加速分化士大夫階層,促使文化變革[注]同上,第194-197頁。。

職是,討論道器問題,不可忽略了西方的制度,例如政治、社會、經濟等各面嚮的建構,亦有可取法者。故而梁啓超從新大陸游歸,確實體會君主立憲之可行性,也體會日本維新取法西方的進步,纔能在甲午戰爭中大獲全勝。面對這些現象與現實,梁啓超能無所感受嗎?故而在歷史的轉折點上,以“新民”立論,以報刊雜志宣導思想,開啓民智,不僅影響者衆,而且也形成一股風潮,影響當時。此即是梁氏從西方物質性成就融攝中國傳統文化而能開展新義的豐碑。

六、結 論

日本學者佐藤慎一指出,以中國文明為優越性的文明觀,是以“中華思想”為中心,而在近代中國文明觀的轉换過程中,對西洋觀的變化,也是中國知識分子對中國文明觀變化的重要構成要素,並揭示:“近代中國文明觀的轉换,對中國知識分子而言,也是這樣一種無盡的自我解剖的過程。”[注](日)佐藤慎一著、劉岳兵譯:《近代中國的知識份子與文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前言》,第1-3頁。歷經“中華思想”“西洋觀”,再回頭來審視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分子應如何為自己定位,如何為傳統與現代進行接榫的工作呢?顯然,時代創造英雄,英雄也在時代風潮之中劈波斬浪。梁啓超就是這樣順勢崛起,從近代跨到現代過程的知識分子。他面對時代遽變引領時代風潮,又在新舊變革之際,調整新文化與舊傳統的接榫工作,善用刊物媒體倡導新思維。

統攝前説,《飲冰室詩話》刊於1902-1907年間的《新民叢報》内,其展現的意義如下:

(一)《飲冰室詩話》對傳統詩話之繼承與新變。這一點可從兩個面嚮觀之:

1.組構形式上的繼承。以叢殘小語、隨機摘録、隨機評騭、印象式、風格式批評展現傳統詩話的内容。

(1)旨在記盛德、録異事,摘録或題寫時事。自晚清林昌彝敘寫鴉片戰爭起,此方式即廣為晚清詩話作者所延用。或名之詩史,以記録時事者為主。

(2)銓品作者之甲乙,首推黄遵憲、夏曾祐、蔣智由為詩界革命三傑;略溯詩人之師承,例如康有為之弟子等人。

(3)旁採故實,體兼説部,以存録師友作品為主,表述本事為輔。

(4)以人品論詩品,承接傳統之品賞詩家。

(5)評騭詩歌風格或詩家,以見獨特之處。

(6)標示雋句、詩人軼事、詩歌本事,展現詩家特色及創作緣由。

2.《飲冰室詩話》對傳統詩話在義理内容之新變。

(1)運用媒體開發與擴展閲讀群衆。以媒體作為發聲利器,開啓近代詩話在報章雜志刊登發表的風氣,其後之民國詩話乃踵事增華。

(2)對“薄今好古”之批評。勇於打破傳統,大量選録時人作品,不依傍古人,對於能表現時代風貌或内容者,尤喜摘録。

(3)對音樂與詩歌之結合,大力肯定。推崇鄭樵的詩樂本應合一之主張,並認為音樂可提振人心及加强民族意識。

(4)鼓吹加入西方見聞、時代新事等,增進書寫的豐富性而能與新時代結合。

(二)前人對《飲冰室詩話》之論述與批評:

1.樹立新派詩話之楷模,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及批判力。

2.倡導舊風格新意境,以實現政治作用,表述時代内容。

3.與黄遵憲倡議之“以我手寫我口”合拍,能推動政治改良,唯缺乏體系及審美意嚮。

(三)從文化意義檢視:旨在衝抉時代羅網,以報刊雜志為載體,作為變法利器,倡導思想,開啓民智,鼓吹政治參與,反映時代。

(四)道器抉擇過程:在精神與物質抉擇過程中,以承接傳統文化及儒家經典來回應時代變化,雜糅西方民主思想,形成新文化内容。

面對歷史不可回轉的浪潮,梁啓超迎嚮浪頭,堅持自己的主張,從歷史、文化的視野以及時代的需求,走出自己開闢的新道路、新世界,也為後人指出一個可前進的、可追求的世界。但是,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麽嗎?約瑟夫説:“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麽,但衹有别人纔知道他做得怎樣,自知之明是一件難以捉摸的事情,因為自身的認識總是不斷變化的;梁啓超也像任何一個囿於自己所處環境的人一樣,很難清楚地認識自己,也很難使自己的認識不發生變化。”[注]見[美]約瑟夫·阿·勒文森著,劉偉、劉麗、姜鐵軍譯:《梁啓超與中國近代思想·序言》。

歷史需要檢證,當時人衹能經歷過程,至於評價則是留給後人的。梁啓超於1902-1907年之際刊載《飲冰室詩話》代表的時代意義,旨在衝抉羅網,樹立新知,引領新方嚮。

今日站在歷史的後設點上,往前回望,依稀彷彿也可證實梁啓超嘗試為時代樹立豐碑的努力與艱辛的歷程。

猜你喜欢

詩歌梁氏傳統
The Wish
南京古巷熙南里重現明清“笪橋燈會”
康有為《論語注》與儒家傳統經學之變革
梁氏情境应激箱对小鼠抑郁样行为的诱导作用
辽代定州梁氏兴盛原因研究
骨法用筆 繼承傳統——梁贵臣人物画赏析
為民寫真弘揚傳統文化——浅析孙安先生的艺术特点
古典诗学的现代转化
美国梁氏文化交流基金会白内障复明项目已惠及百余名患者
奇曼古丽?阿吾提和现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