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发展的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
2017-01-25文/张洋
文/张 洋
本刊述评
把发展的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
文/张 洋
“我们一定要让企业和群众更多感受到‘放管服’改革成效,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坚决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2017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就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出明确要求。6月13日,刚刚召开的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明确今年放管服改革重点是做到五个“为”,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
如何把握“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关系?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在任何一方面走极端而忽略另一方面,都无益于经济社会持久健康发展,都可能有损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损执政根基的稳固。进而言之,只有充分认识经济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科学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形势,才能在“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才能科学深入推进改革,把发展的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
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科学推进改革,把发展的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找准“支点”,就是要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搭稳“支架”,就是要持续配套推进改革,让改革红利得以更好的、更大化的释放。“支点”和“支架”,都要适应形势变化不断调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是一次对以往改革实践的高度理论提炼,为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引,是新形势下关于“支点”问题的新解答、新战略。反映到改革实践中,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在盘点2016年工作时指出,“在提前完成本届政府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三分之一目标的基础上,去年(2016年)又取消165项国务院部门及其指定地方实施的审批事项……”,这大大激发了市场经济新活力,增添了社会进步新动力。同时,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简政放权应与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有机结合,各级政府通过法律、行政等一系列手段,加强和改进监管,确保市场稳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找准“支点”,还要搭稳“支架”,让改革红利得以更好的、最大化的释放。当前,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亟待解决,改革的顺利推进也离不开配套措施的建立健全。比如,针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下放的不到位、不彻底,要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明确任务责任;针对简政放权后可能出现新的一些市场乱象,要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消除空白和盲区;针对政务服务的“信息壁垒”、“数据烟囱”等问题,要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部门信息共享;针对基层政府部门在承接改革任务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要强化督查问责,打造法治政府等。
需要看到的是,“支点”需要适应形势变化不断调整,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但是,无论形势发展到哪一步,改革推进到哪一步,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都不会改变。新形势下我们要不忘初心、审时度势、披荆斩棘,做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持续推进简政放权,让改革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