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7-01-25徐洁
徐洁
(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文史教育
老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徐洁
(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主要包括:道法自然、无为而为的生态平等观;知和、知常、知止的生态发展观;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生态整体观。对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考察可以启迪大众应尊重自然价值,整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应坚持生态正义,实现对环境的现实关切;应转变传统思维,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探讨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有利于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理论内涵;当代价值
一、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古以来便成为人类探索与思考的方向,众多的人物与流派从多样化视角给出了全然不同的回答。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站在宇宙整体的高度,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价值指引,丰富了生态伦理的理论体系。
(一)道法自然、无为而为的生态平等观
在老子看来,人类居于天地之间,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万物的主宰,应该遵守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最合乎自然的方式与万物平等相处,协同进步。老子代表性的观点便是道法自然与无为而为。
1.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他把自然视为道的最高原则。《老子·二十五章》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便是这一思想最鲜明的佐证。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应该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其本然状态为法则。这一“自然”区别于现在的大自然,其意为自然而然,是依一切事物的本性自由发展的状态。老子认为:“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意即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珍贵,就在于没有谁命令它,而它永远是自然而然的。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和道的衍生物,理应法天则地,师法自然,顺应规律,不能违背万物的秩序和法则,换言之,自然法则是人类行为的规约和基础。同时,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都有其平等的生存权利和存在地位。道法自然这一生态伦理观确立了自然界乃至非人类存在物的价值和权威,超越了西方长期盛行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
2.无为而为。需要强调的是,老子提倡效法自然并不是否定人类的活动,让人们毫无作为,而是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强作妄为,应达到无为而为的境界。无为是无意识无目的、不加干涉的,是自由、自然、自发的,而正是这种无为,却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和功效。老子的无为是为了为,是实现为的态度和方法,是积极的无为。《道德经》中“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及“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皆是这一思想的鲜明体现。老子这一自然无为的思想极具哲理,主张治国理事要简政安民,循道而行,切忌过多干涉,这对于我们看问题、做事情都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为的生态平等观教导我们要尊重自然的价值和尊严,维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与和谐,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物的规律为限度。可是,工业革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抱着人定胜天的骄傲心理,高高在上地支配、征服着自然,认为自然是独立于人类社会的客体,仅仅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价值。在这一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影响下,产生了森林锐减、冰川融化、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的生态危机。恩格斯曾说过:“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的确,我们用自己的欲望和贪婪创造了一个威胁着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大自然为所欲为的结果就是被自然报复,这是人类文明的悲哀,而挽救这一处境的最好办法便是以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为的思想为指导,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二)知和、知常、知止的生态发展观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活状况。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见解,主张应知和、知常、知止,在合理有序的范围内进行生产活动,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1.知和曰常。老子旨在告诉我们:知道了和谐的道理就明白了道。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交合而形成的和谐、平衡的状态,昼夜交替,四季变更,天地万物因为这种和谐才得以延续和发展,和谐是最根本的自然规律,崇尚自然就是崇尚和谐。可以说,崇尚和谐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无论是人的身体内部,还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只有保持平衡与和谐,才是最佳状态,才最有利于双方的长远发展,而失去了平衡就意味着大难临头。
2.知常曰明。老子认为:“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句话告诉人们:认识永恒不变的规律才是明智的。不认识规律,胡乱妄为,就会招致凶险。自然界的运行是有规律的,花开花谢、草木枯荣、潮起潮落,一切都在绕其轨道行进,而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应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理性地对待自然。一旦与自然规律背道而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就必然会因此而招致惩罚,甚至面临不可挽回的后果。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由与必然关系的科学论断不谋而合,即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类的自由应建立在对必然的把握上,应在秩序与规律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也就是“知常”的道理所在。
3.知止不殆。老子主张人类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之后就不应不知节制地继续索取,贪恋财物,要知足常乐、适可而止。他提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以此告诫人们:过分的爱惜,一定会有巨大的耗费,过多的收藏,一定会招来沉重的损失。另外,老子明确表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也就是说,最大的灾祸是不知满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因此,我们要抛弃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发展模式,认清事物自身的限度,控制无限膨胀的欲望,与生态和谐相处。做到了这些,也就会像老子所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的知和、知常、知止的生态智慧在今天依然不失其璀璨的光芒,指导着我们以一种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观来平衡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找到最适于双方的共存共赢之路。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面而持续的发展,它强调我们既要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又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确保子孙后代能安居乐业、长远发展,而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暴殄天物、肆意破坏和浪费,对自然开发和利用的速率不能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更新率,否则,我们就是在透支子孙后代的资源,让他们为我们所造成的后果买单。
(三)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生态整体观
老子在天人关系的思考方面走向深化,致力于两者的和谐统一与完满一致,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同生共荣,构筑紧密联系的命运共同体。
1.天人合一。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它将天、地、人看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法则,遵循同样的宇宙根本规律——道,因而存在着一致性,能够合而为一。老子认为,人与道、天、地是同大的,“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把人视为四大之一,可见人与道、天、地是平等的,既不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也不是毫无作用和地位。同时,人类也必须法道、法天、法地,遵守自然之道,实现天与人的和谐。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价值就在于摒弃了人与自然间主客二分的对立状态,确立了两者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关系,使其成为相互关联的整体。
2.物我一体。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类似,道家还提出了物我一体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一观点同样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整体,休戚相关,同生共存,因而我们要像关心自己的未来一样关心自然,把关怀的对象延伸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确立起生态整体观,共同致力于人类的整体利益和持续发展。
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生态整体观是古人对当今社会中不合理发展模式的真挚规劝,时刻鞭策着我们审视自我、摆正姿态。季羡林先生曾说过:“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是对生态伦理概念最基本的论述。”[2]把握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并以之为指导行为的准则,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由于其时代特征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不可能完全适用于经济飞速发展、科技高度发达、需求无限增长的当今社会。同时,作为一种道德哲学也不可能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方法。尽管如此,它也不乏具有历史超越性和现实关照性的内容。“今天,只要正视一下人类所处自然环境的现状,就会看到以崇尚自然、崇尚和谐为特点,以主张天道无为、回归自然为宗旨的老子哲学的社会价值”[3]。因而我们应站在时代前进的角度,在理论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审视其精神资源,汲取其精华,摒除其失去存在合理性的内容,以全面发挥其现代价值,丰富其现实意义。
(一)尊重自然价值,整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理想情况下,人们合目的、合规律的行为实践的成功,需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提供导向,工具理性确保价值理性的实现。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功和物欲的极大膨胀,人们产生了对工具理性的盲目信仰,出现了工具理性的泛化,价值理性沦落并产生了精神危机。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表现为: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而无止境地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毫无节制与敬畏之心,人的情感、信仰、精神被抛弃、忘却。价值理性的“失语”与工具理性的“独裁”任何时候都不应是一个健康运行与发展的社会的特征。而要想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重拾人们心中的道德律令,建设生态文明,就不妨从老子自然人文主义的思想中汲取生态智慧。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认为,万物与人有共同的本原,都由道创生,因而都具有自身价值。两者并不是相互分离、毫无关联的,而是同生共荣、协同进化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让人类遭殃,让人类不再诗意地栖居于地球,而人类的自身发展也将受到制约。因此,我们要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给予其人文关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只有这样,自然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人类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双方的共赢。
老子尊重自然内在价值的思想是我们重塑价值理性的重要之举,在这一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人类才会谨慎、合理地实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协调好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的关系,从而逐步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与融通。
(二)坚持生态正义,实现对环境的现实关切
生态正义关乎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发展,关乎人的生态利益,是在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因不同群体在环境保护中权利义务的不对等而产生的一种正义论主张,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即人们是否平等地享有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是否平等地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与生态危机造成的灾难。简言之,就是关注自然资源的公平分配以及生态责任的平等分担。生态正义意味着我们在人类内部要确立一种合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要确立一种相对于其他物种和生态系统而言公平公正的标准。挪威生态哲学家阿伦·奈斯说过:“一个绿色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不仅要解决生态可持续问题,而且要能保证和平与大部分的社会公正。”生态正义便是适应绿色社会建设的一种价值导向和道德规约。
通过研读老子的言论和著作可以发现,老子思想中孕育着生态正义的理念精髓,彰显着与生态正义交相辉映的思想闪光点。老子规劝我们:要树立知足知止的观念,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适度地向自然索取,将自身的需求与自然的承载能力结合起来,不要被物欲所牵累。这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对于人类群体自身、对于其他生物和生态系统而言都是一种正义。我们要谨记老子“去甚,去奢,去泰”的生态启示,摒弃过度、放纵、极端的行为,顺应自然规律,以最利于自然恢复发展的方式开展各项活动。
传统文化不应束之高阁、脱离群众,否则很容易失去现实基础,被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中,永远得不到弘扬与发展。因此,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不能仅停留在学理层面的抽象思辨,成为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而更应该回应现实问题,密切关切生态环境,找到理论与现实的交汇点和相通之处,才能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4]这是继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目标后,又进一步将“绿色化”上升到战略部署的层面,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任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在生态文明建设受到高度重视、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现实背景下,将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融入现代化建设,在思想的激荡中超越时空的局限,与时俱进,关切现实,坚持生态正义,无疑是值得思考的一大现实课题。
(三)转变传统思维,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保护环境会阻碍经济的增长。长久以来,人们在这一狭隘片面观念的影响下,无止境地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期待自然能按人类所设想的美好图景行进,并且简单地将经济发展与GDP的数量等同,唯GDP论英雄,奉行“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发展模式。诸多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我们在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生态环境代价和成本,PM2.5爆表、雾霾频发、水源污染、森林锐减、冰川融化、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而事实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二者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经济发展能促进环保事业的进步,环境保护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后盾和有力支撑。而一方出现问题,也将威胁到另一方的长远发展。
“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资源却是有限的,总有穷尽的一天。因而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曾劝告人们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要保持淳朴,减少私欲,克制欲望。在生活方面表现为勤俭节约、适度消费,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避免奢侈浪费。在对待自然方面则表现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珍稀动物及其生活环境,顺应自然而不妄为。总之,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会破坏自然的和谐,也不利于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当然,人类不可能为了保护自然就停止发展经济,“不能因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某些环境问题就因噎废食,消极地保护环境而放弃经济、社会发展”[5]。毕竟物质文明在人类历史演进中发挥着强大的动力作用,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为了经济发展而不择手段地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过上小康生活,如若发展经济过程中破坏了人居生活环境,不能使人们过上宜居生活,那就违背了发展经济的目的和本意,这种发展也不是人们所需要的。因而我们需要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
三、结论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现实背景下,回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便会发现老子思想中深刻的生态智慧。道法自然、无为而为、知常知和、天人合一等思想都启发着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最利于自然发展同时也最合乎社会进步的方式进行生产生活,这些都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契合,是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资源与文化基础。因而,追溯老子的生态文明思想,从传统中寻找理论支撑,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探寻现代价值,不仅有利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也有利于增进国人的共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457.
[2]季羡林.谈国学[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43.
[3]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92.
[4]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01).
[5]王晖龙,于始.生态伦理常识读本[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97.
[责任编辑 张敬燕]
B223.1
A
1671-6701(2017)03-0094-04
2017-05-02
徐 洁(1993— ),女,江苏常州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