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2017-01-25才淦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普世价值普世民主

才淦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才淦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近年来,西方“普世价值”不仅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形成了巨大冲击,而且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也带来了重大影响。西方“普世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都有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但是二者的理论基础、形成过程、传播目的以及实践结果均不相同。比较两种价值观,对于当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具有十分积极的效用。

西方“普世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

2014年,中国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非法占领中环的事件,一些香港学生和社会团体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走上街头表达他们所谓的政治诉求,整个事件持续了79天。2014年香港占领中环事件,是对我国“一国两制”政策的严重挑衅。引起整个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个别受西方“普世价值”影响的香港学生和社会团体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产生了怀疑。当前,西方一些国家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四处宣扬西方价值观,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对中西方两种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帮助人们理清思路,坚决反对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概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因受当时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古人们一直奉行着中华民族的一套核心价值观。“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三个倡导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含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是一个从国家到个人、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未来的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实践性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是我们党直面当前复杂多样的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法宝和自信所在。当今,传统与现代,中与西,左与右多种价值观共同存在,相互交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让人民群众不被迷雾遮住双眼,树立正确的信仰、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中国当代先进文化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不断的实践中得来,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特性。它是在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之上凝练形成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华所在,是当代我国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价值支撑。在新的历史时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保障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方向,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促进全体社会公民道德水平的提升。

2.西方“普世价值”。从字面上看“普世价值”由普世和价值两个词组成,普世的意思是普遍的、一般的、通用的,价值指的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效用。顾名思义,“普世价值”字面意思是对于全世界的人具有普遍作用和意义的价值和理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的“普世价值”其实是西方国家宣扬的以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价值观。从哲学角度理解,价值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既具有共性,同时对于不同的个体又具有差异性。因此在对“普世价值”认识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知道“普世价值”的绝对性,也要知道“普世价值”的相对性;既要知道“普世价值”作为人类所追求的共同价值所表现出来的共性,又要了解“普世价值”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然而“普世价值”的鼓吹者否认这种个性的存在,他们认为只有那种抽象的、纯粹的、全人类共有的相同的价值观即所谓的“普世价值”才是完美的,是全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鼓吹‘普世价值’的人往往把不同阶级、不同人群存在的价值观念中的共同点,抽象出来把它叫做普世价值。例如,资产阶级讲民主,无产阶级也讲民主,这两种民主的性质和内容是根本不同的,但两者之间也有一些共同之处,有人把共同点抽象出来,说成‘普世价值’,笼统地说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抽象的民主是不存在的”[2]。正是因为这种所谓的适用于全人类的只有共性没有个性的价值观念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普世价值”其实就是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他们利用话语霸权把他们的价值观解释成“普世价值”。显而易见,这种“普世价值”并不普世,它只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下的价值理念,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西方国家对外宣扬这种“普世价值”的用意就是利用这种非意识形态的话语对外灌输意识形态很强的价值观,对其他国家进行和平演变并美化其侵略行为,借以达到颠覆其他政治制度、让全世界都臣服于西方秩序之下的目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主要不同

人们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普世价值”发现,二者都有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从字面上看,两种价值观有相同之处,但是从本质上说这两种价值观相距甚远。

1.理论基础。西方“普世价值”的理论基础是抽象人性论。抽象人性论认为人性是天生的,是上天赋予的,不会随着社会的更迭而发生变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性也都是相同的,而社会关系的形成应该以人性为前提。他们认为,既然人性都是相同的,那么我们必然也会拥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就拿自由来说,他们认为没有社会主义的自由,也没有资本主义的自由,只存在一种纯粹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管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这些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些社会形态下的人的价值取向必然也是不相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它是反映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学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也是适用的,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以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奠定了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是通过实践产生认识,再通过认识去指导实践,并且用辩证的眼光去认识问题,这就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基础。比如民主,我们既要认识民主的共性,又要认识民主的个性,既要认识资本主义的民主,也要认识社会主义的民主,并且我们还要认识到我们社会主义的民主是在不断的革命实践中得来的。同时,只认识它还不够,我们还要去维护它、践行它。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比西方“普世价值”的理论基础更加科学,更加有说服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上是超越抽象人性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人,发现一般规律,并进而得出了在其现实性基础上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结论,人离开劳动就不能真正发展成为人,而抽象人性论简单地以一种所谓的人的共性来定义人的本质,脱离了物质性、历史性,是不科学的。

2.形成过程。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是西方不同文明、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人民在历经了几百年的抗争中逐渐形成的,其中有法国女性德古吉对于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中没有涉及妇女权利的抗争,也有美国黑人对于《美国独立宣言》中不包含黑人平等权利和种族隔离制度的抗争,还有欧洲国家对于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主张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对人权不平等的抗争,等等。促进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实现的过程本应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吸取经验、不断完善这些价值内涵的过程。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却一直想要掌握和垄断各国价值观念的话语权,为他们自身的利益服务。他们把这些通过几百年实践得来的本应内涵丰富的价值观说成是天赋人权,人生来就有的,是人性的共同本性。而后,把这些价值观念等同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这些价值观念就是人类价值观念的共性,应该被全人类所追求。因此,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也就沦为了一个空有其名的幌子,“普世价值”这个本应是非意识形态的概念也沦为了西方对外意识形态入侵和美化其侵略行为的工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通过不断的革命实践形成的革命文化,来源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拥有科学性、先进性、民族性等特征。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这一价值准则,古代有屈原投江自尽、岳飞精忠报国,近代有林则徐虎门销烟、詹天佑筑路争光,当代有焦裕禄亲民爱民无私奉献、鲁平为香港回归呕心沥血,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总结中国各个时代的文化精髓而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种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正是由于这种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特性,造就了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相较于中国其他时代的价值观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由此可见,西方“普世价值”的价值观也是来源于社会实践,但是西方霸权为了维护其统治,把其价值观曲解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并放到资本主义制度中进行解释,这是不符合历史实践的,严重背离了这些价值观的发展方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并且与中国当代国情相结合而形成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来源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也能指导中华民族未来的实践活动。

3.传播目的。西方“普世价值”对内树立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价值观,是为了实现其对内的思想统治以求政治稳定。这是因为西方国家的经济基础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他们强调的价值是个人价值,而国家代表的利益大多是资本家或者垄断集团的利益,其政策制定也必然围绕资本的利益,他们树立以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价值观只是美化其剥削工人的事实。就拿美国的民主来说,他们把他们的总统选举称之为政治民主,而他们的总统选举只不过是被利益集团所掌控的两党之争,总统也只是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对外宣扬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带有极其浓厚的政治目的,我们从受西方“普世价值”影响的国家的现状就能判断,他们对外宣传他们所谓的“普世价值”就是为了实现他们的世界霸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完全不同,我们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是要坚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要不断增强我们的“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价值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整个社会进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观,我们宣扬它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弘扬社会正气和指导全社会的公民共同开创美好的未来。由此可见,西方“普世价值”并不能真正引导人们获得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它只是一个蒙蔽大众视线的幌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引导我们建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引导大众获得一个符合中华民族发展规律,并能指导我们未来取得更大成绩的价值取向。

4.实践结果。西方“普世价值”作为西方资产阶级对内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在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地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事实,实现了表面的自由、民主、人权。“普世价值”作为西方霸权者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外侵略和美化其侵略行为的工具,其危害是十分巨大的。苏联的解体,东欧国家改旗易帜就是一个惨痛的例子。从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就能看到“普世价值”的影子。新思维“提出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倡导公开性、民主论、多元论,推动苏联社会全面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3]。戈尔巴乔夫就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搬到了苏联的改革实践中,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世界格局也由两大阵营对抗的两极格局转向了美国一家独大的单极世界。从此,美国走上了一条维护其霸权统治的道路,“普世价值”也就沦为了美国意识形态入侵和美化其侵略行为的工具。利比亚乱局就是从受“普世价值”观念影响的普通民众上街游行开始的,然后反对派进行武装夺权,随后美英法等西方霸权联合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最终导致利比亚政府倒台。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来,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社会上的正能量多了,负能量少了,优秀事迹多了,伤风败俗的事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全体中国人民、全社会树立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价值导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物质文明建设达到了历史新高度,同时也带来了思想文化方面的问题,社会道德出现了滑坡,人们的价值观也出现了混乱,出现了一切向物看齐的错误价值观。同时,西方“普世价值”对于我国的意识形态也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重新为我们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正确的方向。由此可见,凡是受西方“普世价值”影响的地方,一旦价值观被模糊,产生混乱,必然会造成国家政权的危机,轻则产生社会混乱,重则政权会被颠覆,国家陷入瘫痪状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能引导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能引导我们全体中国人民走向美好未来。

三、比较研究的结论及其意义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4]。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的政治、社会、道德、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着国家的发展走向。我们通过对中西方两种价值观的比较研究认为,“普世价值”并不适合当代中国的发展。当前,我们只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1.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纵观中国近代史,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革命实践,而这些革命实践都是在不同思想领导下的革命实践。最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推翻了这三座大山,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才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如今,我们反对西方“普世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坚定我们选择的道路,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救不了中国,西方“普世价值”也不适合中国。举什么样的政治理论旗帜,走什么样的社会发展道路是靠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决定的。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坚定我们的理论自信。列宁曾经指出,“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普世价值”理论基础的不同造就了两种价值观的本质属性不同,相比较于抽象人性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更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这也是我们理论自信的根源。在现代的建设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而西方国家的理论则沿袭了抽象人性论。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所树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更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这是由两种价值观的理论根基决定的,这也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理论自信。

3.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坚定我们的制度自信。西方“普世价值”强调个人的利益,宣扬的都是个人的利益高于集体的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强调人民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看,历史是由智慧的人民大众创造的,英雄人物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价值观比西方的价值观更加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反对西方“普世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在肯定人民大众在历史创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这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真正的人民性。由此可见,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过程中的作用的肯定就是对我国制度的肯定。所以,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选择了人民的立场,对于人民的肯定也就是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肯定。当然,这种肯定不仅仅局限在国内,在国际上我们也需要这种认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上的传播也将影响我们的制度自信。4.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坚定

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人们据之以观世界、思人生、辨善恶、别曲直、识美丑,也以之为向心凝聚、一体认同、创新创造的依据和向导”[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它是我们认识世界、思考人生、辨别真善美的依据,同时它也决定着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反对西方“普世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地位,就是在增强我们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保证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同时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强国的建设也指明了方向、增强了内在动力。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163.

[2]周新城.关于“普世价值”的随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

[3]黄家周.再论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危害及其镜鉴[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4).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

[6]沈壮海.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J].求是,2014,(18).

[责任编辑 游玉华]

D64

A

1671-6701(2017)03-0019-05

2017-04-26

才 淦(1991— ),男,河南商丘人,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普世价值普世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以书之名:《岛上书店》叙事中的虚构与真实
“普世价值”正在失去秀场
儒家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西方“普世价值”注定只是“南柯一梦”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普世价值论
好民主 坏民主
“普世价值”的应有取向探索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