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孙子为将“五德”之意蕴及当代启示

2017-01-25刘宏宇

知与行 2017年8期
关键词:士卒将帅五德

刘宏宇,张 楠

(1.黑龙江工程学院 昆仑旅游学院,哈尔滨150400; 2.哈尔滨继红学校,哈尔滨 150001)

论孙子为将“五德”之意蕴及当代启示

刘宏宇1,张 楠2

(1.黑龙江工程学院 昆仑旅游学院,哈尔滨150400; 2.哈尔滨继红学校,哈尔滨 150001)

孙子阐述了“智、信、仁、勇、严”五个方面的观点,吸收并继承了“五德”的思想精髓,并针对为将的要求和标准加以论述。孙子认为,一个优秀将帅必须要“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知诸侯之谋”;必须要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精通各种机变的能力,还要精于庙算和间谍的使用。将帅必须做到取信于国君,取信于民,所谓“言必行,行必果”,才能号令三军。“爱抚士卒”“勇毅果敢”则是对将帅品德、作风的要求。通过善待士卒,使士卒忠于将帅,达到“上下同欲”的目的。“赏罚有信”“军纪严明”是治军的根本,也是取得胜利的前提保障。此外,孙子还要求将帅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处事不惊,等等。除此,孙子的“五德”思想对于今天来说,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孙子兵法;为将五德;意蕴

成书于2 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兵学史上的一部传世巨著,在中外军事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被公认为是“兵学圣典”“天下第一兵书”,书中系统地阐释了古代战争的哲学思想,揭示了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其影响已超出了国家和时代的界限,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和永恒的宝贵精神财富。纵观《孙子兵法》通篇的核心思想,即一个字“胜”,如何取胜,如何获得最后胜利,取决于“将”。孙子说:“夫将者,国之辅也。”为将者应具备:“智、信、仁、勇、严”等五个方面要素,曹操把它归纳为“五德”。本文就孙子的为将“五德”作如下探讨。

一、“智”的内涵、应用与启示

盖智者,能机权,识变通也。即所谓有智慧的人,应知识渊博,多谋善断,能正确地认识事物,预见事态变化,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战胜敌方的能力。

1.孙子说:“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谙用兵之道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应将保全百姓的生命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作战前应先做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地形篇》)强调了掌握天时、地利等作战环境和条件,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谋攻篇》的“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更进一步阐明只有完全了解、掌握敌我双方的各类信息并加以比较,才能保证在战场上的绝对胜算。这两点是作为一个高级将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2.要求将帅要多谋善断,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预测战事变化。要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战胜敌人的能力,具体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始计篇》)同时要求将帅还要把握“水因地而制留,兵因敌而制胜。兵无常态,水无常形”(《虚实篇》)的用兵法则和科学常识。在《九地篇》中进一步强调了将帅要有“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的聪明才智和“践墨随敌,以决战事”的气魄,从而达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也”(《虚实篇》)的高超指挥艺术。

在《谋攻篇》中,孙子提出谋划战争的“上兵伐谋”重要思想。所谓“上兵伐谋”,实际就是追求在诉诸武力之外,能够找到解决战争危机的方法,尽最大限度地避免战争的爆发,以减少士卒的伤亡和国家财产的损失,也就是孙子所崇尚的“兵不顿,而利可全”(《谋攻篇》)的最佳效果,从而达到孙子梦寐以求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篇》)的最高理想境界。为了达到这一制胜目的,孙子提出在开战前,要不惜重金收买间谍,为我方收集敌人的情报,及时掌握敌方的兵力部署、将帅的指挥能力和后勤保障等。在如何使用间谍上,孙子告诫君主及将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但“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用间篇》)。在战术问题上孙子指出,将帅必须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条件下要看到有利的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被敌人所歼灭,从而战胜敌人。例如:战国时期,楚国攻打韩国的雍氏城,韩国遂向西周调兵征粮,周天子深感忧虑,便和苏代商量。苏代便安慰到:臣不但能使韩国不向西周调兵征粮,还能让君王得到韩国的高都城。于是苏代前往韩国,拜见相国公仲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如果韩国这时向西周借兵征粮,就暴露了韩国国库的空虚,军队已失去战斗力,那么楚国不出一个月,就能占领雍氏城。接着他劝说韩国把贫困的高都城送给西周,显示自己国富民强,不惧怕楚国,同时笼络周王朝,加深相互的友谊,从而破坏楚国和西周的关系。于是公仲侈决定不但不向西周调兵征粮,并且把高都白白送给西周,楚国也就退兵而去。

3.作为军队的优秀指挥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但要学习现代高科技知识,掌握各种兵器的使用方法,还要善于治军、善于带兵;在不断提高军事理论水平的同时,要勇于创新,不断进取,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作为优秀指挥员,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军人的天职是保家卫国,为老百姓打造平安的生存环境。不但要有战场实战经验,而且还要有时刻准备打仗的意识。在战斗中,要有多谋善断、敢于亮剑和勇敢担当的精神,这是对一个优秀指挥员的基本要求,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年代也如此。这是孙子“为将之道”衡量将才的重要标准,也是对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如何重用人才的重要启示。

二、“信”的内涵、应用与启示

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凡讲诚信的人,言出如山,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1.孙子要求将帅要有高尚的品德,必须要讲诚信,必须要忠于国君,这样才能得到国君的信任,国君才能把军事指挥权交付于你。在管理部队、管理士卒的问题上和如何树立将帅的威信时,孙子指出,要使士卒奋勇杀敌,就要激发他们同仇敌忾的士气;要使士卒勇敢夺取敌军的军事物资,就要奖赏首先夺取敌人物资的人。把在战场上缴获的敌军战车更换成我军的旗帜,混编到我军的战车行列,这叫作“胜敌而益强”(《作战篇》)。如果将帅违背了赏罚原则、不讲信誉,将士兵冒死掠夺的财物变为将帅个人的财产,或贪天之功为己有,那就没有人愿意为你冲锋陷阵,也许真的会出现《火攻篇》警告的“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的悲惨结局。所以,当军队制定了法律法规,就要坚决执行,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因人而异。将帅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使自己在部下和士卒中失去威望,导致军队丧失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不讲信用是绝对不行的。

2.作为一名优秀将帅,还要杜绝个人的名利得失,一旦因指挥失误,就应主动承认错误,不要把责任推到部属身上,这样做就会得到部下和士卒拥戴。在对待战俘的问题上,孙子强调要善待俘虏,要优先保障他们的生活供给,并耐心地做好俘虏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被感化的俘虏进行收编整训,以扩充自己的军队。如诸葛亮在对孟获的问题处理上,做得非常得当。当第一次双方交战时,蜀军就擒获了孟获,诸葛亮带他参观了军营后,放走了他。当晚,孟获带领几百名壮士又来偷袭蜀军大营,没想到又被蜀军擒获。诸葛亮以礼待人,款待孟获后,又把他放了。诸葛亮为了能安定南方,利用捉放的手段,以信当头,一连七次放走了孟获。孟获通过七次捉放,对诸葛亮的为人也看得一清二楚,最后甘愿称臣。于是诸葛亮任命孟获为蜀国的高官,负责管理南方各部族,发展了农业,安定了生活。

3.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公民与公民之间要讲诚信、讲友善,使得人与人之间更加和睦相处。作为一个优秀领导者,首先表现在爱民,给民众造福祉。对民众要讲诚信,让民众充分地相信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言必践,功必赏,过必罚。其次要考虑人民群众的自我需要,如个人收入、社会地位和安全因素能够得到保障,并能得到领导的重视和尊重,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没有后顾之忧,必然会与管理者“上下同欲”(《谋攻篇》),向着宏伟目标共同奋进。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人民群众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更加热爱自己为之奋斗的工作,才能早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三、“仁”的内涵、应用与启示

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所谓仁,就是爱人如己,珍惜他人生命,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

1.《始计篇》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作为《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开篇语,孙子告诫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与研究的问题。从战争对国家利益的角度去考虑,就是没有益处不要采取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要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发动战争,因为战争不但要损耗器械、金钱,更是要牺牲士卒,一旦全军覆没,将导致国家的灭亡。所以说,作为国君不要因为一时的恼怒就发动战争,三军统帅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愤懑而出阵迎战,盲目的发动战争,百姓就会生灵涂炭,这就是对百姓的不仁。如果说:“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火攻篇》)的话,那么,真的到了“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火攻篇》)的地步又将如何呢?这个道理不言而喻。所以,作为国君,就应该对自己的百姓施以仁爱,要对自己的爱将施以仁爱。作为将帅不但要对士卒施以仁爱外,更要爱国君、爱国家。

2.孙子在《用间篇》中多次强调,将帅对间谍要施以仁政,即说话要做到,言而有信,这样间谍才会信任你,才能把真实的情报交给你,使得我军能够提前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受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用间篇》)在如何关爱士卒这个问题上,孙子特别强调将帅要对士卒关爱有加,在《地形篇》中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这样一个故事: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脓液。吴起主张关爱士卒,他能用自己的嘴吮士兵的脓,这是一般常人做不到的。将帅关爱士卒、体恤士卒,士卒在战场上必然会拼死效力、英勇无比。

3.“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这是孙子爱兵思想的重要体现。强调将帅对士卒要满怀爱心,通过广施仁爱,使士卒心悦诚服、听从指挥。作为教育管理者,对学生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再有,关爱学生坚决杜绝顺从纵容,要坚持原则,在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要引导他们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除此,作为优秀的教育管理者,要注重对教师的感情投入,以平等、友善的心态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

四、“勇”的内涵、应用与启示

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勇者,就是果敢,锐意进取,不避风险,不怕牺牲,谨守职责。

1.孙子在《势篇》提醒将帅说:“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这里孙子分析了士卒勇敢和怯懦的原因,并尖锐地指出:“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当战机来临之时,要机智果断,勇敢出击,并形成泰山压顶之势。同时他在《形篇》中又提出:“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的论述。即在尊重客观因素,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将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战胜敌人。

2.“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篇》),就是要求将帅要学会和掌握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的策略。《地形篇》“形人而我无形”即探明敌情而隐避我军的军情,这样就可以使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篇》)。 而我军必须达到“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击一也”的兵力优势,从而以“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的突袭战术去攻击敌人,最终取得“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兵势篇》)的绝对胜利。例如:1941年的伏尔加格勒保卫战,当时德军调集了80个师180万人发动了苏德战争,希特勒企图在10天内攻下莫斯科,消灭红军主力。斯大林集中了125万兵力进行抵抗。1941年11月,德军前锋部队已经距离莫斯科咫尺之遥,莫斯科大部分政府部门以及外交人员经铁路陆续转移。此时斯大林的专机已做好了紧急起飞的准备。这时的斯大林来回走了两个多小时,考虑去留的问题。最终他下定决心,勇敢地留了下来,并在11月7日举行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红场大阅兵,稳住了军心,提升了士气,赢得了苏德战争的最后胜利。

3.作为军队的指挥员,首先应牢记孙子的“诡道十二法”,即“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始计篇》)。同样,作为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也应牢记此法则,特别是在企业经营中,能信手拈来,随时运用。那么,不论是军事指挥员,还是企业管理者或是其他社会工作者,只要掌握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一定会在博弈中战胜对手。其次,要学会如何任势、借势、造势。“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兵势篇》)指挥员在战场上,要营造有力的进攻态势,才能威慑敌人,并乘机发动进攻,一举歼灭敌人。草木皆兵这个故事,就是典型的造势案例。现代战争中所谓“造势”主要表现就是军事威慑,即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武器装备。例如特朗普上任后,先是对叙利亚突然发动军事打击,其次调动三个航母战斗群威慑朝鲜。1962年的中印之战,在我军的强大武力的威慑下,打退了印军的进攻。

五、“严”的内涵、应用与启示

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严就是威严,严明法纪,严格执法,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1.在管理军队的方法上,孙子在《兵势篇》主张:“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要达到管理大部队如同管理小部队一样,这都属于军队的组织编制问题;指挥大部队作战如同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这属于指挥号令的问题。接着他在《行军篇》中颁布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的治军理念。平时能认真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即“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反之“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2.军队的管理,是军队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如果管理不严,必然会造成指挥不灵,贻误战机的后果。孙子在《九地篇》中特别强调说:“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整个思想贯穿一个“严”字,即服从纪律,听从指挥。在此基础上,孙子还要求将帅与士卒之间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这样才能上下统一、令出必行。同时,在如何处理将帅与士卒的关系时告诫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地形篇》)如果士卒已经亲附了,但将帅又不执行军纪军法,一味地优待娇惯士卒,士卒将成为“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臂若骄子,不可用也”的废人,到时军队将会出现:“将若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即,将帅懦弱缺乏威严,训练教育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常的混乱局面。这样的军队真正到了战场上,是没有不败的道理。相反,将帅平时能够对部队加强管理、对士卒严加教导,严格执法,军令如山,定能把士卒培养成一个有血性的英勇斗士,这样的部队到了战场了,定能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如:吴宫教战的故事,讲的是吴王与孙子论兵时,为了检验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的真实效能,吴王向孙子提出让其将宫女训练成能勇敢上阵的士卒。孙子接令后,将180名宫女分成两队并传达了军事指令,然而宫女们嬉闹非常。孙子再一次传令后,重新擂动战鼓,宫女们更是笑得前仰后合,孙子下令斩首两个队长,吴王慌忙传令赦免两位爱妃。孙子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断然拒绝。接着重新任命两名队长,继续操练,一支英勇无比的宫女部队就这样诞生了。由此可见,严格的管理,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十分重要的。

3.作为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严格,主要表现为:企业管理者能够用威严来管理企业。当制度制定后,员工能按企业的规章去完成各自的任务。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还要激发员工的敬业精神。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奖惩一定要掌握好尺度,要善于运用管理手段,使员工知所当为,戒所禁为,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同时,要求企业管理者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身体力行、严于律己,用自己的行为作表率,约束规范员工的行为,在企业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秩序井然的氛围,使企业管理者能够集中全部力量去实现总体战略目标。

综上所述,孙子为将“五德”的推出,历经推崇和演练,已成为历代王朝考核将帅的标准,至今也仍在借鉴应用。如今军队在选拔军事指挥员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孙子的为将“五德”作为考核指挥员的标准。在要求政治合格、军事过硬和实战经验丰富的同时,要求军事指挥员必须加强军事科学理论的学习,要把《孙子兵法》军事战略思想与现代军事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为军队培养造就更多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以上对孙子“五德”的剖析,笔者认为,无论是军队的指挥员,还是企业管理者,或是其他领域的普通一员,一旦掌握了孙子“五德”的基本要素,并能娴熟运用,定能成为一个“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优秀人才。

[1] 盛瑞裕,李崇兴.十家注孙子兵法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2] 孙晓玲. 孙子兵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

[3] 冯国超,江小涛.毛泽东读批史记[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

[4] 崔钟雷.论语[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崔家善〕

2017-07-10

刘宏宇(196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在职研究生,从事管理科学研究。

C933

A

1000-8284(2017)08-0026-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刘宏宇,张楠.论孙子为将“五德”之意蕴及当代启示[J].知与行,2017,(8):26-29.

猜你喜欢

士卒将帅五德
望梅止渴 废寝忘食
吴起治军
唯美食不可辜负
一曲征歌写华章
道德仁义礼:“蜀学”核心价值观论
五行视域下《孙子兵法》“五德”思想探讨
德运何以成迷
与众不同的老鼠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
《为将帅书写辉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