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7-01-25

知与行 2017年8期
关键词:要素价值观核心

朱 漪

(上海开放大学 静安分校,上海 200040)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

朱 漪

(上海开放大学 静安分校,上海 200040)

以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分界线,对学术界如何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梳理。关于提炼角度问题,主要是如何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进行提炼的问题。十八大之前的提炼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缺少优先提炼社会主义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意识问题;二是忽视从公民个人角度来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问题;三是揭示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价值观内容存在残缺不全的问题。十八大“24字”的科学性在于既把国家、社会和个人方面最重要的核心要素提炼出来,又把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组合成了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因如此,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社会与个人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成了正确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问题。我们认为所谓十八大“三个层面”割裂了事务内在要素相互联系的说法,有失偏颇,“三个层面”的说法并非只看局部不看整体。关于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不应该把已经具有明确归属的内容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围,以免产生混淆界限的认识问题,例如“求真务实、以人为本”。要用“被包容、可拓展”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一些重要元素没有被纳入“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例如“创新”“生态文明”等要素。关于核心价值观的文字表述形式,我们阐述了“一字式”“二字式”和“四字式”三种表现形式,认为这三种形式各有特点,关键要看什么表述什么样的内容了。关于今后如何继续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认为要充分认识十八大“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开展正常的学术探讨,做好整体协调、有序推进的提炼工作。

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

如何科学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综观从2006年开始的这场提炼,争论一直不断,至今并没有因为有了十八大“24字”确定提法而停止下来。整个提炼的研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八大总结在此之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包容量比较大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阶段是十八大之后学术界继续探讨如何提炼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话题就是不少学者认为十八大“24字”的提法并非尽善尽美,还需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加以提炼。笔者的看法是应该用坚持与发展的态度对待十八大“24字”提法。十八大“24字”提法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是不容置疑的,同时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现有的提法,伴随着实践的深入和认识的提高,自然会有新的判断、新的结论。眼下要做的工作,应该是对过去提炼情况加以总结与反思,明辨是非,理清思路,为今后探讨提炼提供有益经验,避免过去曾经出现过的各自为政、无序争论的问题。

一、关于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与路径选择问题

从什么角度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这场争论的一个关键问题。角度不同,自然所提炼的内容就不同。其实,这里所说的角度,无外乎就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三个角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事物,是由国家、社会与个人三大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必然是先把这三大构成部分的内容说清楚,然后再试图从整体上把握那些要素,适合的方可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行列。如果局部内容搞不清楚,就试图要归纳总体方面的内容,应该说操之过急了,十八大之前的提炼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十八大之前在三大角度问题上存在几个明显的偏差

1.缺少优先提炼社会主义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意识问题。十八大之前学术界提出比较多的是“民主、平等、公正、和谐”等核心要素,而对“富强”“文明”等核心要素提的比较少,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从国家角度来提炼社会主义国家核心价值观的意识。他们所强调的“民主、平等、自由、公正”等核心要素,其着眼点更多的是解决社会发展问题,强调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面对不公平、不和谐的诸多社会发展问题,着眼于确定社会价值取向来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这肯定是没有错的。但是笔者认为,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该提炼的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因为,国家是社会与个人生存发展的根基,是排序第一位的问题。只有国家富强了,才有条件去解决诸多社会问题。所以,十八大“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揭示的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观问题,规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几方面的价值目标,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与社会和谐,理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价值属性,也是在价值观方面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显著标志。十八大把国家发展目标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价值属性,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战略意义,有助于从价值观高度打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动力。目标具有最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人民群众主要是从发展目标方面来判断党为谁执政的目的,并以此来检验党的执政效果。从现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理想的信念教育,对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改善、精神动力的提升,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引导与凝聚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理想信念始终是我们党和人民前进的精神动力。

2.忽视从公民个人角度来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问题。据统计,十八大之前提出核心要素最多的是“民主、平等、公正、和谐”,其次比较多的是“发展、自由、富强、文明”,以上这些要素均是国家与社会层面的核心要素,而涉及公民个人核心要素,虽然有所提及,诸如也有人提到了“友爱(仁爱)、互助、进取、诚信”等个人核心要素,但是这些要素被提及的次数与频率是很少的,许多提法就根本不涉及公民个人的价值要求。例如,“共建、共享、解放,进步、发展”“自由、民主、文明、和谐、富强”[1]这两个提法,其内容只是涉及“国家与社会”两个角度,全然忽略了对公民个人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某学者也提出了核心价值观不应包含个人道德准则的观点[2],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国家与社会的政治价值观。现在看来,这是有明显偏差的。核心价值观完全既可以是国家与社会的政治观价值取向,也可以是公民个人伦理道德观价值取向,为什么要非此即彼呢?而且,从本源上来讲,也只能通过公民个人的价值要求,依靠个人努力,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的落脚点只能是,也必须是明确公民个人的价值追求。十八大“24字”提法,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强化了公民个人的价值取向,明确提出公民个人要做到:“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为公民个人提出了可以遵循的价值选择标准。

3.揭示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价值观内容存在残缺不全的问题。笔者以为,这是十八大之前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最大的问题。许多学者认为,既然是要提炼最为核心的价值要素,那么提炼的思路就要“少而精”,以为要素多了就不成其为“核心要素”了,于是就要精挑细选所谓的核心要素,而把自以为不是核心的要素给排除出去。这样提炼的结果,在提出者自己看来,美其名曰“最精练、最核心”的核心价值观,但在别人看来,其实就是存在“残缺不全”的问题,明显遗漏了许多重要的核心要素。例如,就拿“发展、富强、和谐、仁爱”这一提法来说,其中涉及国家发展目标的内容只有“富强、和谐”两个要素,大家都认可的“民主”要素被莫名其妙地一笔勾销了,更不要说社会发展方面的价值取向“平等、自由、公平”都不见了踪影,而对个人的价值选择就剩下“仁爱”一个要素了。试问,这样的核心价值观提法能够被一般人所认可吗?幸好现在是百家争鸣,不是一个人在孤芳自赏。被一方排除在外的要素,很可能在另一方看来恰好是最核心的要素,这样就使得许多重要的要素都有可能被认定为核心要素,只是被提到的次数多与少罢了,正所谓“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重要元素终归是会找到其核心位置的,这必然是百家争鸣的结果。假定我们把单个有缺陷的提法放在一起的话,就可以看出,实际上被大家认可的核心要素都在这里集合起来了,绝非孤零零的只有几个核心要素。例如,我们把如下四个提法放到一起:“发展、富强、和谐、仁爱”“民主、公平、和谐、进取”“友爱、平等、互助、共富”“自由、民主、文明、和谐、富强”,很显然这四个提法差不多把十八大“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都提了出来,只是组合方式不同而已。

(二)正确把握国家、社会与个人三者的辩证关系

有学者认为十八大“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分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说法,存在割裂核心价值观整体内容的方法论错误,“三个层面”的划分法是一种线性思维方法,把一个整体性的核心价值观割裂成了三块各不相干的核心价值观[3]。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存在一定偏差。

1.“三个层面”的说法把一个整体性的事物区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肯定存在一个明确的具体表述对象,不可能是一个笼统的模糊对象。每一个核心要素都有自己的落脚点和指向,并且肯定是指向“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具体的对象。把核心价值观区分为“国家、社会和个人”这样“三个层面、三个角度、三个指向”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一种很自然的理解。

2.所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的性质与自身存在为前提条件的。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固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渗透关系,但是国家、社会与个人又都是相对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不应该因为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抹杀各自事物的独立存在。从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顺序来看,应该首先搞清楚国家、社会和个人各自在价值观方面的基本内容,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核心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个人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先分解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核心价值观,然后只是因为国家、社会与个人三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才构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物的认识顺序应该是先局部、后整体,先结构、后统一。笔者认为,十八大“24字”提法的主要贡献正在于此,纠正了之前学术界许多人在不明确国家、社会与个人三大构成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情况下,试图跳过对局部构成清晰把握的认识阶段,一下子要进入认识的最高阶段,搞出一个一步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结果就是欲速则不达,出现了上面所评述的三个具有明显偏差的提炼问题。

3.“三个层面”的说法并非只看局部不看整体。有学者认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分为三个层面,“这就在形式上造成了似乎国家讲求富强而社会和个人不讲求富强”“国家讲民主,而社会与个人不讲民主”,就是一种忽略整体性的线性思维方法[3]166。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是不恰当的。在形式上把整体合理划分为几个组成部分,并不表明就忽略了整体,更不能说明实际工作中就一定会犯机械割裂的错误,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要防止这种倾向。从理解的角度来看,如果只看局部、忽视整体是片面的话,那么反过来,如果只强调整体性,而没有看到整体性是有部分构成的,那么这也是一种片面性的思维方法。正确的方法是既看整体,又看局部,注重把整体与局部有机整合起来,共同促成事物的发展。一方面,要注重整体思维,看到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整体,每一个核心要素都是国家、社会与个人通力协作的结果,不应该把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割裂开来,孤立起来。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发挥各个部分的功能与作用,尽各自最大努力来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其中国家层次要发挥宏观调控与协调的作用,社会层次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中间力量,个人层次更要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作用,只有三方面形成合力、产生合唱,才能够促成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是互为前提条件的,因为从本源上讲,社会与国家是个体生存的基础,个人再伟大,再有能耐,个人终究还是离不开社会集体单独存在的,个人价值观的实现一定是以国家稳定、社会和谐为依托的。既要强调集体主义的团结协作精神,又要张扬个性自由,发挥个体自主作用,这两个方面都不应该有所偏废。

二、关于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几个关键问题

提炼角度决定了相应的提炼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底包括哪些内容,不同提法达上百条之多,可见争论之激烈。笔者以为,提炼内容的选择标准,应该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又具有最大的包容性,还能够与其他范畴区别开来,同时要注意表述上的精练准确和通俗易懂。

(一)不应该把已经具有明确归属的内容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围,以免产生混淆界限的认识问题

有人提出,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表述,最应该增加的就是“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内容,并应该放在首位[3]164,然而,笔者恰好认为这是最不应该增加的一个内容。主要理由是应该明确“思想路线”“指导思想”“核心价值观”各自的功能定位,不宜模糊三者之间的界限。核心价值观属于价值观范畴,“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范畴,“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它们之间的联系虽然十分紧密,但是三者毕竟各有各的地位与功能,有明显的界线。“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正因为它们的重要性,我党才把它们提到思想路线和指导思想的高度加以提倡和遵循。思想路线是第一位的东西,思想路线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求真务实”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客观要求,是人所共知、必须遵循的工作方法。一般来说,核心价值观主要强调价值原则、价值取向和价值遵循,不太适合强调方法论方面的问题。同样,“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理念,是党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它的重要性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导向性、制约性,不太适合作为全体公民的价值遵循。我们可以把“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看成是贯穿整个核心价值观的一条红线,核心价值观的每一项内容都要渗透和体现“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正常的逻辑应该是,先确定思想路线和指导思想,然后再根据思想路线和指导思想来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平时我们时刻要强调的,就是要按照“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和执政理念去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工作。正因如此,不把“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纳入核心价值观,不但没有降低它们的地位和重要性,而是更好地体现了它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维护了它们作为思想路线与指导思想的重要地位。同样,以为核心价值观很重要,就把任何重要的内容都往里面装的话,这样做看起来是提高了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但是结果恰好相反,反而致使核心价值观失去了自己应该有的独立地位、自我内容和独特功能,实际结果是大大降低了核心价值观应有的地位与作用。

(二)要用“被包容、可拓展”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一些重要元素没有被纳入“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

自从十八大“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来以后,学术界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24字”的12个要素与字数太多,不够精练,也不易记忆,应该重新加以提炼,或压缩12个要素,或另起炉灶提出更加精练的要素。对于这种看法,笔者认为,把12个要素压缩到8个要素或4个要素,在内容上肯定会存在残缺不全的问题,这在十八大之前许多这样的提法已经得到验证,很难被多数人认同。十八大“24字”的提法既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又提炼出三个层次中比较重要的要素,是一个“最大公约数”的认识成果。至少到目前为止,是一个能够被绝大多数人认同的一个提法。当然,还有许多重要元素,因为要素与字数不易太多的缘故,而没有纳入目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列。对此,有学者提出应该增加当前实践需要的一些要素,如应该增加“创新”“生态文明”等要素,建议把“24字”增加到“48字”。笔者认为,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字数上的限制,12个要素和24个字,恐怕是绝大多数人认可的一个限度,“48个字”肯定超出了人们接受的心理预期。那么,该如何处理那些重要元素没有被纳入“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呢?笔者以为可用如下三种方式加以处理。

1. “被包容”的方式。 核心要素肯定是属于最高层次的要素,可以包容其他要素。因此,提炼核心价值要素,能够被一个范畴所包容的要素,就绝不能把被包容的这个要素单列出来,以免出现逻辑混乱问题。例如,“生态文明”固然重要,但是应该属于“文明”这个范畴。“文明”这一核心价值观要素,也应该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包容进去了。从精练的角度来看,就没有必要为了体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而单列“生态文明”要素了。类似的如“团结”“互助”“友爱”都可以被“友善”所包容。

2. “可渗透”的方式。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例如“法治”“创新”“进取”等要素,由于字数限制而没有被纳入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列,的确是需要采取相应对策来强化这些要素地位与功能。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原有“24字”基础上,采用渗透的方式去强化这些要素的宣传与践行。不少人提出,应该增加“创新”这一要素,包括“进取”“创优”“守纪”等要素,对公民个人来说都是比较重要的价值选择。笔者认为,在这些要素没有加入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列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采取渗透与拓展的方式来强化这些要素的宣传与践行。我们历来强调要培养公民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出非常全面的道德要求,“24字” 所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只是公民个人四个最基本的价值选择,绝非全部。笔者在前面也强调了要重视对公民个人价值观内容的提炼,考虑到个人价值观的极端重要性,完全可以单列出来,这样就可以较为全面地提炼公民个人的核心价值观了。

(三)表述形式要取决于内容的需要

核心价值观的文字表述形式,有“一字式”“二字式”和“四字式”三种表现形式。这三种形式各有特点,关键要看什么表述什么样的内容了。

1. “一字式”表述形式。“一字式” 用一个字表述一个要素,最为简约,如果不会因为一个字产生理解上的歧义,那肯定是“一字式”为最佳表述形式了。最为典型的,就是表述封建社会价值观的“仁、义、礼、智、信”了,经过几千年的普及宣传,早已经深入人心了。笔者以为,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我们也能够用“一字式”提炼出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核心价值观。

2.“二字式”表述形式。“二字式” 用两个字表述一个要素,是现在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多的一种形式,十八大“24字”提法也是这种表述形式。“两字式”最大的特点是表述一个专有名词,具有权威性。这样的专有名词,一类是大家较为熟悉的专有名词,比较容易理解与接受,也不会产生太多歧义,如“富强”“文明”“和谐”“爱国”等。另一类专有名词就比较抽象,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 如“民主”“自由”等专有名词,由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使用相同的文字,加之人们对这些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不乏有误读和歪曲的成分,需要专家学者做出专门解读。

3.“四字式”表述形式。有人认为,四字式是最佳表述形式,它便于认读、节奏感强、语气非凡,从古到现代都是最为常见与最具影响力的。笔者认为,“四字式”的特点是表述某个要素的特性要求,目的旨在要求读者明白这个要素的重要性,或者如何去做的具体要求。例如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的表述,把国家与社会第一位的重要性表述得清清楚楚,而“一字式”和“二字式” 就缺少这方面的特性。但是,一旦核心价值观要表述的要素比较多,每个要素要用四个字,这样字数就容易翻倍,12个要素就要用48个字,这样又会出现字数太多、表述不精练的问题。这样看来,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内容全面,不缺少什么要素;又要表述简约,字数不能太多,的确很难两全其美,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去探索合适的表述形式。笔者的看法是,表述形式要服务于内容要求,还是要在表述内容上下功夫。

三、今后如何继续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一种思想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代同步、与实践相伴,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十八大“24字”提法是一个阶段性的最大认识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伴随着实践与认识的深化,今后必定会有更加精准的认识成果。

(一)要充分认识十八大“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

一是十八大的“24字”体系全面,层次清晰,内容深刻,目标明确;既放眼长远发展目标,又着眼于解决现实各种实际问题,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面对日益严峻的不良社会风气和道德失范,十八大提出针对性极强的核心价值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问题,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提升国家软实力。二是十八大的“24字”还充分体现了既借鉴吸收又创造高于其他社会形态的一切文明成果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观念虽然是资产阶级首先提出来的,但是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因为真正能实现这些价值追求的是社会主义社会。“自由、民主、平等、公平、正义”应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而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其实是极端严重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三是在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表述方法上,十八大采取了“倡导法”的表述方式,表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界定方面,既旗帜鲜明地肯定了“24字”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又没有用绝对化的语言封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表述,完全可以在“24字”提炼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拓展它的内容,体现了界定核心价值观的包容原则、动态原则和发展视野,这对学术界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巨大导向作用。

(二)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

1.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两大任务。第一个任务是科学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如何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关键是要设定好一个合理的界定依据。对此,学术界经过充分讨论,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归纳下来,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去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灵魂精华。第二个任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一个观念、目标和任务相对容易,难的是真正实现这些东西。从提出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贯穿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始终,经历一个长期的实践认识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找到正确的实施路径,采取科学方法,集中各方力量,排除各种障碍与阻力,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2.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从提出到最终形成的自然历史过程。具体来说,就是首先要提出并逐步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培育和践行,使这些基本内容由理想、目标和设想变为现实。从提出并逐步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来看,应该经历这样一个探究过程:①实践需要:社会现实需要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共识、凝聚人心;②广泛讨论:地方实践、民意调研和学者讨论相结合形成一个基本看法;③权威表述:中央高层综合各方意见提出一个明确的答案;④深化认识:经过群众实践和理论分析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这一答案;⑤适时调整:在适当时机由中央高层再次提出一个更加完善的答案。而从就“培育和践行”阶段来看,应该经历这样一个实现过程:①广泛宣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深入人心;②开展实践:提出实施方案,由点到面逐步推行,争取实效;③总结推广: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深入推进;④巩固成果:不断创新,及时调整,常抓不懈。

3.把握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特点。①一个“实践需要、政治推动、学理探究”相互联动的实践过程。提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各方力量协同作战的系统工程 ,绝非只是专家学者单方面的一项学术研究工作。其着眼点是解决思想道德滑坡、价值观扭曲、社会风气不正等实际的社会道德问题,是党和政府为主导的一项战略性政治任务,其最为鲜明的特点是强烈的实践性和鲜明的政治性。当然,专家学者的学术论证,保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科学性。但是,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首先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与可行性,强调最需要优先解决的实际道德问题,并且又是能够马上践行起来的价值要求。所以,学术界研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党和政府发起推动的政治性研究任务。十八大“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体现绝大多数人意见的研究成果。这样一个反映最大公约数的提法,出现一些类似不够精练的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这里所要强调的是,道德建设不能坐而论道、议而不行。只要“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现实道德建设客观需要的,就应该马上行动起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边实践、边探究、边完善,让行动来说话。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研究,除了思索科学性问题,还要看到现实需求和政治因素。一句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高度统一的战略性政治任务。②一个先局部后整体,逐步成熟的探究过程。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操之过急、试图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也有人借口所谓条件不成熟而主张不要急于提炼的想法,也是一种完全不顾现实需要,过于理想化的一种思维情绪。唯有把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边实践边完善,才是一种正确的做法。前面已经强调过,这一逐步探究的过程,可以先从局部做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核心要素提炼清楚,等到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整体特征的认识越来越清楚的时候,特别是等到社会主义自身发展越来越成熟的时候,我们再去从整体上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机就会水到渠成了。十八大“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揭示了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国家、社会和个人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基本内容,如何从整体上更深层次去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一个伴随客体成熟的逐步探究过程。眼下我们能够做的事情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组成部分的核心要素实践起来,在实践基础上深化对每一个要素的认识,形成序列化的认识成果,为从宏观上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提供坚实的理论。

(三)如何进一步合理提炼的若干建议

1.开展正常的学术探讨。探讨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开始阶段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或存在研究的方法问题,或存在结论有误的问题。要创造宽松的研究与实践环境,开展正常的学术讨论。有问题如实指出,批评要言之有理,既不能一团和气、不敢批评,也不求全责备、上纲上线。 比如,指出学界研究价值观问题存在片面的方法问题,如果是有理有据的分析,肯定是很有益处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首先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研究各种现实问题,关注社会需求,避免出现“经典注我,我注经典”的学究式研究方法问题,避免不应有的误读,尤其应防止故弄玄虚的不实文风。我们的研究应该是科学化、大众化、有效化的研究,应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模糊问题明晰化,表相问题本质化,而不是做相反的研究。

2.整体协调、有序推进。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和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实践生成与理论构建的互动过程。“提出”阶段与实践为基础,“培育和践行”阶段以理论为指导。“提出”阶段与“培育和践行”阶段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应机械割裂两个阶段,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在“提出”阶段,由于刚刚开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认识,不可能一下子提出一个非常成熟的答案,这就需要先提出一个相对成熟的表述,让其在“培育和践行”阶段得到宣传推广、深化与完善。如果非要等到条件成熟了再去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贻误时机,不利于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顺利发展,也是不切实际的。关于十八大的“三个倡导”,即便在具体内容表述方面,还有一些不同看法,但是在大的方面认识上是基本一致的。正如中共中央宣传部申维辰同志所说:“在当前认识不尽一致、观点不尽相同的情况下,这种表述是一种务实而明智的选择,可以避免思想认识上的混乱,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4]也就是说,虽然还有争论,但是并不是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问题上没有大的共识,并不妨碍我们先按照十八大的“三个倡导”执行下去、实践起来,然后在实践中去不断完善和深化。

四、结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涵盖了社会发展、治理需求、学术研究、群众实践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探索过程。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社会制度必定具有符合相应统治阶级利益的价值观念。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人民根本利益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治国理政的基本手段是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其中的灵魂是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精髓,是世代思想家、政治家、文人学者不断探索积累的过程,从孔夫子、朱熹、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再到当今的习近平,都对中国民族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艰辛探索,得出了科学结论。核心价值观需要百家争鸣、学术研究,进而为最高决策提供学理依据。但是,核心价值观绝对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一项政治性极为明确的社会文化运动,其最为重要的力量源泉来自于基层群众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

[1] 张书林.近两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 [J].理论建设,2013,(5):20-25.

[2] 左亚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和深化 [J].理论月刊,2013,(5):5-8.

[3] 贺祥林,叶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凝练的思索 [J].求索,2015,(6):159-167.

[4] 申维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点睛之笔[N].光明日报,2012-11-12.

〔责任编辑:崔家善〕

2017-07-10

朱漪(1961-),男,江苏海门人,教授,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64

A

1000-8284(2017)08-0019-0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朱漪.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J].知与行,2017,(8):19-25.

猜你喜欢

要素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