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正确性
2017-01-25陆鹏飞
陆鹏飞
(哈尔滨华德学院 通识学院,哈尔滨 150025)
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正确性
陆鹏飞
(哈尔滨华德学院 通识学院,哈尔滨 150025)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阐明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是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逻辑。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开辟世界市场,由此导致交往的普遍化和深化,使生产和消费具有了世界性,因此,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原始封闭状态被打破,其相互间的往来则更加密切。交往的密切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了全世界,客观上形成了全球化的浪潮。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经历了从被动拖入到主动融入,再到现在真正建构起超越资本主义主宰的世界历史框架。可以说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创造的,但是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并不属于资本主义。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形势下,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不同于资本主义主导全球化的方式出发,进而超越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积极寻找世界经济走向繁荣的出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发展目标,“一带一路”战略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大战略,为世界历史的发展构筑了全新的方向和希望。首先,“一带一路”战略的建构理念是具有共产主义意义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实现各国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体现了人类的和谐共生,具有国际视野,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其次,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近4年的实际成果来看,这一战略能够真正使那些需要帮助的国家和地区获得实惠,突破零和博弈,实现互利共赢。“一带一路”战略符合世界经济格局的未来发展方向,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一带一路”战略;改革开放;合作共赢
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他也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家。理论界公认马克思这一生中有两大历史性贡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历史和现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科学的,是指导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盏明灯,即使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距离马克思逝世已经134年,马克思的理论仍然独放异彩。马克思以他科学的唯物史观解剖人类历史,不仅得出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的必然,而且得出历史必然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也就是全球化的趋势。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的早期就有了这样的预见和结论,确实让世界上的理论家为之敬佩,也让我们这些研究其思想的后辈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马克思的伟大。今天,重温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对于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主动出击,争取有利地位,大有裨益。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逻辑
马克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无疑,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也借鉴、吸收并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思辨唯心主义的世界历史理念。马克思把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的世界历史观颠倒过来,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视角出发,阐明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逻辑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推动的。正是这一根本矛盾不仅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而且推动了全球化的最终形成。马克思是在哪些文章中论述了这一理论?是如何必然地得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结论呢?马克思并没有专门的著作来探讨这个问题,而是散见于他的一些理论著作之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及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等文献中都有关于这一理论的论述,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并梳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历史如何发展为世界历史:“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88从这句经典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条件是生产方式的日益完善和交往的普遍化以及分工的消除。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本动因,马克思列举了英国的一种机器夺走印度和中国劳动者的饭碗为例,这种机器就是蒸汽机的发明并运用于生产,使资本主义突破了狭隘的地域和民族限制,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本国的市场、劳动力和原料已经不能满足资本的要求,必然要向外扩张。同时资本主义大工业飞速发展,形成了在本国内不能消化的过剩产品和资本,因此,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开辟世界市场,由此导致交往的普遍化和深化,使生产和消费具有世界性,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而相互间的往来更加密切,交往的密切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世界,走向全球,客观上形成了全球化的浪潮。而在全球化中各民族之间原始的生产方式逐渐受到冲击并走向瓦解,落后地区和国家必然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侵袭,并被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可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带来了全世界的进步,把资本主义制度输入到全世界。同时也带来了落后地区人们的被压迫和奴役,从而导致落后地区争取自由和解放的革命。可见,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逻辑,这是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唯物史观得出的必然结论。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化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改变了世界的基本格局和人们的生存方式。马克思用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十字军远征这样的历史奇迹与之相媲美,对这一历史性的转变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277多么精辟的结论!现实世界正是遵循着马克思所描述的世界图景,西方资本主义为了追求资本,开拓世界市场和掠夺原材料,用先进的军事设备强行打开了世界落后国家的大门,特别是让中国人没齿难忘的鸦片战争就是活生生的例证。资本所到之处瓦解了封闭地区的自然经济,工业文明逐步取代农耕文明。资本主义建立了对世界落后地区的殖民统治,同时也使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开辟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历程。
二、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潮流下中国的选择
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大潮中,我国并不是积极地应对挑战,而是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拖入世界历史进程之中。由于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完全没有洞察到世界的变化,当工业革命已经席卷欧洲,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时,中国还在做天朝帝国的迷梦。马克思曾生动地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情景:“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经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1]692马克思用极其形象的描述和比喻切中了当时中国的要害,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了马克思的预见。近代中国被英国强行拖入世界历史,落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国家积贫积弱、四分五裂,百姓生活税负沉重、任人宰割。因此近代中国是被拖入了世界历史之中的。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则亡”。中国人也是在世界历史汹涌到来的大潮中开始睁眼看世界,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开始探索中国的出路,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中国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追求独立与自由、富强与民主的过程中,开始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并参与到世界历史中。
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国家,在面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历程异常艰辛,当新中国这个意识形态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大国成立之时,由于冷战时两大阵营的对立,我们虽然渴望开放,渴望融入世界中,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进行封锁禁运。而此时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并将成果应用于生产,推动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世界市场和普遍交往的发展,使生产、消费、交换、贸易成为全球性的。在现时代,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历史、世界市场已经形成,不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不遵循游戏规则,不把本国的发展融入世界历史的版图中,则不能发展,便会孤立,这正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所阐述的。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时期,“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2]。历史事实恰恰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虽然我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阵痛,但难能可贵的是真正换来了新生。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人主动融入世界,借鉴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发展自己的重大历史时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迎来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参与国际竞争,融入世界市场体系,参与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之中。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四连超”,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连续5年达到两位数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动力。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们的发展是以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换来的,在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在世界分工的产业链中,我们被排在了低端的制造业。客观上我国为今天的发展并取得的成果可以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历史进程带来的客观结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产业链低端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导致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出现发展中的问题,比如贫富两极分化的扩大、环境的污染,利用电影电视、互联网和各种游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侵略,特别是对现存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进行和平演变。
三、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潮流下中国现时代的回应——“一带一路”战略出世
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创造的,但是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并不属于资本主义。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矛盾。根本性的矛盾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崩溃和瓦解。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探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得出的必然逻辑,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一定是实现共产主义,如何实现?就是通过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以人类解放为目的,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冲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推动世界历史不断走向深化。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形成了强大的物质生产力和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历史的辩证法也同样适用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这种狭隘的资本运作、利益关系和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了世界历史的未来运作,因此,马克思说道:“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1]87世界历史的客观逻辑必然是跨越资本主义,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走向共产主义。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的研究预见了全球化和共产主义,但共产主义并不会在短时期内实现,而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广阔的世界性的交往为前提条件。
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仍然遵循着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告诉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也就是生产力持续不断的发展,同时一定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未来。在开放的过程中不能亦步亦趋,被动接受已有的游戏规则,而是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进入新世纪后,各国经济深度融合和相互依赖的程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的预想。随着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虽复苏缓慢、国际贸易不振,一些国家出现“去全球化”的声音,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美国新总统特朗普上台后,世界经济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总体态势并不看好。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形势下,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超越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不同于资本主义主导全球经济和全球化的方式出发,积极寻找世界经济走向繁荣的出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发展目标,其中“一带一路”战略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2015年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召开期间,中国政府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下文称《愿景与行动》),再到今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可以说“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近4年,为世界历史的发展构筑了全新的方向和希望。
为什么说“一带一路”战略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方向。马克思当年所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军事暴力而建立殖民地或者差额贸易的方式,以掠夺被压迫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剥削被压迫国家的人民而建立的全球格局。最终导致马克思所说的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侵略和掠夺的全球格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各国深入发展的共识。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既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正是遵循着这样的理念而提出来的。“一带一路”战略不同于美国曾经实施的马歇尔计划,而它是开放的,超越地缘博弈,零和博弈,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不以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程度等各种壁垒作为限制条件,促进世界各国的合作,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也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新型国际发展的合作平台。《愿景与行动》在框架思路中谈到“一带一路”战略,“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一带一路”的构建是实现各国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体现了人类的和谐共生,具有国际视野,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建构理念是具有共产主义意义的。
从实际效果来看,“一带一路”战略真正体现了互利共赢。“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主要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囊括了65个国家,占据世界人口的60%、全球GDP总量的30%,这意味着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只有全球人均收入的一半。他们还占据了世界贸易40%。是目前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他们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全球低于国际贫困线的人口中大约50%在这些国家。其中,9个是“最不发达国家”,12个是“内陆发展中国家”,这些都是联合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重点关注的国家。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欠缺,急需资金和贸易,而我国具有占世界1/3的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和过剩的产能,以及性价比高的装备制造能力,正好实现了优势互补。目前的参与国家已经超出了原来“一带一路”的区域范围。说明这一战略得到了沿线各国的认同。
我们对“一带一路”的建设并没有停留于理念层面。从2013年提出到现在,近4年来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朋友圈越来越广。今年5月份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云集了全球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1 500多名代表参会,其规模超出预期。就连原来坚持不参与的美国和日本也派代表参与今年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并且成果也超出预期,“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2]。在高峰论坛上,中国承诺将进一步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这可是真金白银的支持。从实际成果来看,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能够真正使那些需要帮助的国家和地区获得实惠,真正为发展中国家谋福利,能够突破零和博弈,实现互利共赢。“一带一路”战略符合世界经济格局的未来发展方向,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崛起后对世界的责任担当。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全球化的预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球越来越变成地球村,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再过上老子说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世界经济深入融合发展的大潮中,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建构良好的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一带一路”战略就是要使全球化成为更具包容性、普惠性、公平性和开放性的真正的全球化。同时,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终的决定力量,因此,中华民族要抓住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只有这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会实现,中国将在全球治理中更加自信,最终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N]. 人民日报,2017-05-15.
〔责任编辑:崔家善〕
2017-07-10
陆鹏飞(1982-),女,广西武鸣人,讲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F125;A81
A
1000-8284(2017)08-0010-04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陆鹏飞.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正确性[J].知与行,2017,(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