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文化建设:时代诉求、价值目标及优化路径

2017-01-25双传学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制度政治生态

双传学

(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3)

政治文化是在政治生活和社会制度中生长出来并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积淀于政治生活主体心理层面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取向。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并通过或明或暗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继而对政治体系、政治结构、政治发展乃至政治生活的优劣都会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和规制。因此,任何一个成熟型的执政党对政治文化建设都会保持足够的警醒。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初就重视政治文化建设。随着执政实践的不断发展,新的形势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客观上推动着中国共产党努力作出回应。

执政党对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视,影响和促进了相关学术研究。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政治文化的研究兴趣逐渐浓厚,研究范式不断增多,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在这个过程中,政治文化不仅被看作一个理论流派,而且被视为政治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客观公允地说,“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在其传入中国的二十几年时间里,不但汲取了西方政治文化研究的科学性成分,而且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理论体系”[1]。虽然这一判断略显乐观,但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随后,人们从概念界定、学科体系、经验总结、问题挖掘等角度对政治文化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应该说,这些研究对于人们从横向层面认知政治文化形成了较好的积累。但是,过多地倾向于横向层面的解剖和研判,而忽略纵向层面的回顾和展望并不利于对这一问题的总体分析。实际上,政治文化具有较强的变迁性,会随着政治社会形势变化而发生变化。这既是政治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基于此,当前研究理应站在新的时空环境下,对政治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时代诉求及循此而至的价值目标和优化路径等问题作出分析。

一、政治文化在现代政治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文化是一整套行为模式或角色,社会角色和行为模式的体系构成文化。作为行动的动力和缘由的规范、意识、价值观体系及信仰均是由文化来确定的。”[2]古今中外的历史和实践证明,文化对人们的思维观念和行为策略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文化的复杂谱系中,政治文化是重要一维,它影响政治发展的进程和政治主体的行为选择。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发展报告《当今多样化世界中的文化自由》中指出,“成功并非只是一个立法和政策改变与否的问题,尽管这方面的改革是重要的。……但是,除非政治文化也随之改变——除非公民按照真正符合他人需求和愿望的方式去思考、去感觉或者去行动,否则就不会有实实在在的改变”[3]。显然,这里所强调的就是政治文化在人类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政治学领域,真正对政治文化进行集中研究的是美国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阿尔蒙德以其详实的实证研究向人们证实,政治文化是每个政治体系的特定政治行为模式,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不是无足轻重的,作为政治角色的政治人的思想和行动都要受政治文化影响。在他看来,政治文化既有宏观层面的“被内化于该社会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体系”[4],也有微观层面的“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5-1]。尤其是参与型政治文化,对于现代政治生活和国家治理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现代政党政治的实践已经充分显现出,“政治文化与政治结构之间的适应性是保证制度稳定所必需的。如果两者之间出现裂痕,制度就会不灵或受到威胁”[5-2]。所以,不管何种性质的执政党,出于政治稳定和政权巩固的考虑,都会关注和重视政治文化建设。具体而言,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发展具有三个层面的作用。

(一)政治文化是政治稳定的基础

任何国家的治理都以政治稳定为基本前提和目标追求。国家是人的组合体,政治稳定与否,同社会成员的拥护程度密不可分。社会成员拥护度高,国家政治就稳定;反之,国家政治就容易坍塌。民主政治体制下,社会成员拥护度的高低,不取决于国家强制力的高压控制,而是取决于社会成员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支持。认同是一种价值理念,不仅是对国家政治的认知与理解,更是对国家政治的认可与接受,是由自发到自觉的理念升华。这种自觉理念,既可保障社会成员对国家政治的持续认同,也可以促进形成规范有序的政治行为,继而共同维系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然而,实践证明,社会成员自觉理念的升华,离不开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政治文化的有效支撑。宏观层面的政治文化内化于社会成员内心,反映出政治体系在其头脑中的整体形象。因此,一个成熟的执政党往往高度重视政治文化建设,并以此作为维护政治稳定的抓手和凭借。微观层面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中盛行的政治态度、政治观念。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孕育着社会成员的主流政治文化,不断影响或改变着社会成员的自觉思维,促进政治稳定。

(二)政治文化彰显政治制度的精神

政治制度是国家权力有效运转的工具,也是国家意义实现的必备手段。以铸造人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价值为要旨的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形成和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政治文化能为政治制度提供认同建构的支撑。制度固然是用来减少人们行为不确定性的行为规范,但是其实施程度取决于社会成员的认可程度。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制度的意义,恰恰在于它能强化人们对政治制度的认知,为政治制度提供合法性支撑。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就提出,涉及政治文化的民情因素是促进美国民主快速成长的首位因素,“是使全体美国人能够维护民主制度的独特因素。英裔美国人在各州建立的民主制度之所以在细节和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也正是这个因素所使然”[6-1]。这位民主大师在这里所强调的就是政治文化对制度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政治文化能为政治制度提供内在的精神价值。政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具体的人来完成。但是,这里的“人”不是空洞的泛化物,而是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价值取向的生命有机体。在制定政治制度时,人们头脑中原来所赋有的政治文化会左右其基本倾向,进而为政治制度的创设提供精神指引。对于制度实施者而言,其原来所赋有的政治文化同样发挥着直接影响。实践证明,两者一旦结合紧密,政治制度实施效率就高,反之,政治制度实施效率就低。比如,托克维尔在探讨墨西哥移植美国宪法失败的主因时就认为,这是由于“他们只抄来了宪法条文,而无法同时把给予宪法以生命的精神移植过来”[6-2]。这充分说明政治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础性作用。

(三)政治文化为政治发展提供引导

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内含着对原有政治结构的局部否定与创新。对此,政治文化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总体上看,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文化引导着政治发展的方向。政治学研究有一个基本常识:政治发展不是自发行动,而是政治行动主体在综合运用各种因素的情况下,自觉理性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任何国家的政治发展都是在人的推动下所形成的理性行动。而决定人们行为取向的则不完全是外在强力,而主要是内化于其头脑中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扎根于人的头脑并转化为精神理念来影响他们在政治变革中的行为,从而引导国家政治发展的方向。二是政治文化能弥补政治发展所带来的心理创伤。政治发展在客观上都会伴随旧制度的退出和新制度的进入。这种制度替代现象对于习惯过往制度的社会主体会造成一定的冲击。而且,制度变革一定意义上也是利益的重整,在变革进程中获利相对较少的群体难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对此,与新制度相适宜的政治文化有较大“心理疗伤”功能。它能孕育社会成员新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理念,进而为新的政治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二、政治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诉求的正视和回应

基于政治文化对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化主流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革命时期,我们党通过思想建党推进政治文化建设,纠正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凝结了政治文化的优秀基因,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胜利。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党在重视思想建党的同时,以制度治党进一步推动政治文化建设,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带领人民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7]但是,作为一个具有与时俱进政治品格的执政党,当前中国共产党推动政治文化建设并不仅仅源于此。客观而言,当前情势下重视政治文化建设还有更多的现实考虑。特别是把它置于全面从严治党这个大背景下来思考就会发现,它本质上是在回答如何深入推进管党治党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新的时代诉求作出的回应。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和使命决定了要重视政治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荣使命。使命的完成,既需要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也需要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凭什么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因经济发展而来的绩效当然是重要支撑,但是,经济发展不可能始终保持高位运行,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受制于世界经济形势走向的影响。因而,一个理性的执政党不会把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完成完全寄托于经济绩效之上,而会努力寻找文化层面的支撑。因为,政治文化建设能将相关的政治目标、政治价值、政治方式等深深扎根于人们头脑之中,并内化为自觉的政治认知、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从而获取更为稳固的认同与支持。

回顾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它之所以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功,与其高度重视政治文化建设密不可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为传播,抗战时期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寻求思想大解放的整风运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以及理论化系统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等等各种形式的政治文化建设,既为党的奋斗事业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忠实拥护。毛泽东同志在总结革命胜利经验时就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给了我们以武器,这个武器不是机关枪,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8]他还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7]马列主义的思想旗帜带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仅是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还内化为一种高度的政治信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长征永远在路上。目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成功只是阶段性的,未来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等诸多未竟事业更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去努力和奋斗。这些都为政治文化建设提出了新使命和新要求。

(二)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客观上要求重视政治文化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党理论虽没有提出过‘党内政治生活’,但他们高度重视党的纲领建设,确立党内平等与民主原则,强调服从权威与加强集中,维护代表大会和党章权威等,这些主张和原则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深刻内涵和理论渊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指明了方向。”[9]建党初期,为适应斗争需要,中国共产党就注重党内政治生活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推动党更加重视党内政治生活问题。改革开放之后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提出“党内政治生活”概念,这是党的历史上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一个创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党内政治生活问题,明确指出“要严格执行党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规定”。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则以更加明确的举措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可以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成为执政党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抓手。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政治生活中专断、表面化等问题,会对党的执政地位带来负面影响。匡正政治生活中的这些不良习气,除了需要有更为严厉、边界更为清晰的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约束之外,还需要政治文化的精神“洗礼”。因为,通过政治文化的宣传教育和理念改造,能将政治价值、政治思想等要素嵌入人心,形成精神上的震撼和触动,从而达到消解政治生活不良习气的目的。可以说,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党内政治生活突出问题、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举。

(三)从长期执政的目标导向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需要政治文化提供有力支撑

“最近20年世界上一些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特别是一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人亡政息的惨痛教训表明: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10]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同时也是中国国情的选择。它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理想信念,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执政理念,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执政方式,充分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高贵品质。但是,“一个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10]。

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成功。但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整体目标还在路上,现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在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的光荣使命还在路上。顺利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中国共产党保持足够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11-1]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充分认识到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种有力举措不断加强政治文化建设,通过党的先进政治文化来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规范

政治文化需要科学、明确的价值导向和规范。只有在价值和规范恒定的基础上,人们才会形成明确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继而转化为自觉行动。因此,明晰政治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之后,就应对其价值取向和基本规范作出思考。深层次看,这种价值取向和基本规范,实际上是在回答按照什么样的价值规范来推动政治文化建设,本质上是建设什么样的政治文化问题。在政治文化建设的价值规范上,需要从价值底色、价值引领和基本遵循等三个层面进行建构。价值底色是政治文化建设的灵魂与核心,价值引领是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方向,价值遵循是政治文化建设的规范依据。三大层面边界清晰而又联系紧密,共同构成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一)价值底色:宏观层面的理想信仰

理想信仰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理念高程度的认可,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政治文化建设中担当价值导向角色。在现代政党政治里,理想信仰是一个政党的灵魂和原初出发点。在大致相近的政治社会环境里,一个政党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执政理念和行为方式,为什么追求这样的执政目标而不是别的目标,其根源就在于它所坚持的理想信仰不同。因而,在其长期的执政实践中,理想信仰会深刻影响并型塑政党政治文化的精神内核,使政治文化呈现出一种鲜明的信仰特征。事实证明,“理想信仰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是从理想信念的丧失和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共产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11-2]。因此,作为一个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就把共产主义确定为远大理想和崇高信仰,将理想信念当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并通过多种方式锤炼自己,防止缺“钙”变质、得“软骨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2]在9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能经历风雨、取得各种辉煌业绩,靠的就是这种信仰,为的也是这个理想。由此观之,在加强政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是应该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灵魂和支柱,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炼就“金刚不坏之身”,不断培植精神家园。

(二)价值引领:中观层面的政治生态

如何实现政治文化的价值目标,是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关切。从中观层面看,这个关切维系于政治生态。政治生态原本是从生态学中引入同时加入政治学基本理论的一个概念。“概而言之,政治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中形成的政治环境、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模式、政治评价标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是政治环境之所以形成,政治关系之所以构建,政治行为之所以达成,政治评价标准之所以确立的内在机制和发生机理。”[13]实际上,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受制于其赖以维系的政治生态,这是一个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的问题。早在25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提出一国人民适合于何种政体的命题时就采取了政治生态的分析视角。实践证明,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表现,也是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政治生态对政治文化有深层次的制约作用,有什么样的政治生态,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文化。具体来讲,对于政治文化而言,政治生态是政治主体价值目标形成的外部环境,也是其政治行为的实践场域,对于政治主体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状态发挥着直接影响。因此,应将政治生态作为政治文化建设的落脚点,从而提升政治文化的整体效果。

中国共产党在其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有鲜明特色的政治生态,包括艰苦奋斗的工作生态、德才兼备的用人生态、民主高效的组织生态、勤政爱民的执政生态、廉洁高效的权力生态等等。这些政治生态是党的政治优势,也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障。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政治生态领域的问题并不少见,严重破坏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强调,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当前,政治文化建设就是要正视这些问题,构筑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此促进政治文化的整体发展。

(三)基本遵循:微观层面的党内法规

政治文化建设是一种能动行为,不仅需要有明确的行动理念和行动引领,还需要有明确的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是行动的依据,有了明确的行为规范,政治文化建设就有了明确的基本遵循,就能防止发生盲目行为。

约束和规范党员行为的党内法规是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遵循。它以其实际效用告诉人们,任何政治文化建设行为,都不能超越党内法规的边界,都应该在其范围内实施建设行为;任何有针对性的政治文化建设,都应以是否违反党内法规及其严重程度为实施依据,努力消除不遵守党内法规要求的行为。事实上,对于政治文化建设,党内法规能从制度规范的角度提出刚性约束,让人们体会到醇化政治文化不仅是一种价值导向,而且是必须有力作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的一些经验教训告诉人们,什么时候严明党内法规,什么时候就会形成科学规范的政治文化,反之,政治文化就会受到严重干扰。也就是说,党内法规与政治文化建设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然而,近年来部分党员的党内法规意识有弱化趋势,违反党内法规行为层出不穷。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是新形势下全面规范各级党员政治行为准则和健全党内民主监督制度的重要举措,为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微观层面的基本遵循。因此,政治文化建设要以党内法规为遵循,通过强化党员自觉学习党内法规、提高党员党性修养,来增强党员的党内法规意识,扩大党员自觉遵守党内法规行为,形成一种有立场、有约束、有动力、有态度的政治文化氛围。

四、构建政治文化建设的联动机制

如果说价值取向和基本规范表明的是政治文化建设的方向和遵循,那么深入推进政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机制则是告诉人们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实现这些目标。从实践来看,当前需要构建政治文化建设的联动机制。一般而言,政治文化由制度文化、生态文化、行为文化三大要素构成。制度文化是政治文化中的规范要素,也是行为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制约因素,对整体性政治文化发展起主导性作用。行为文化是政治文化中的行为要素,对制度文化和生态文化形成直接影响,在整体性政治文化发展中起推动性作用。生态文化是政治文化的环境要素,也是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形成的重要资源,在整体性政治文化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推进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三种文化的合力作用,共同锻造政治文化建设的联动机制。

(一)制度文化是保障

对于现代政治而言,制度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制度的好处在于可以给行动者提供一种行为规则,而不至于盲目行动。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思(Douglass C.North)指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更正式地说是人类设计的、构建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它们由正式规则(成文法、普通法、规章)、非正式规则(习俗、行为准则和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以及两者执行的特征组成”[14]。也就是说,制度的主要着眼点在于约束个体的行为。但是,制度力量的实现程度以社会成员的认同和遵守程度为前提。社会成员认同程度和遵守程度高,制度力的实现程度就高。社会成员对于制度的认同与遵守就是制度文化,具体表现为法律、规章、习俗等内化为社会成员的精神理念。制度文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意义,在于可以扩大社会成员对制度认同和遵守的广泛度,从而提升制度运转的效率。

基于此,迫切需要大力推动制度文化建设。首先,要引导全体党员保持对党内法规的充分认知和高度自觉。《中国共产党章程》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是重要的党内法规。在此意义上构建制度文化,就是要推动党员干部对各种党内法规有高度的认知感、认同感、敬畏感和崇拜感,并内化为理论与行为自觉。其次,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充分的认知与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创设和完善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因此,要从制度建设层面引导人们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与时代特征相契合的制度创新,进而推动制度文化的发展。

(二)生态文化是支撑

作为政治文化类型之一的生态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发展的文化体系,而是与政治系统密切关联的政治生态文化。政治生态文化是基于政治生态意识和政治生态思维的文化体系。它强调政治系统内政治主体与政治系统之间和谐发展的政治文化,强调社会主体与政治系统之间和谐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文化对政治文化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支撑作用。

中共中央组织部曾就政治生态问题做过调研。期间,有位老干部说,如果池塘里一两条鱼死了,那是鱼的问题,如果大面积的鱼死了,那就是池塘里的水受到了污染,池塘的生态出了问题。政治也是如此,政治生态对人的影响很大。这里所强调的就是生态对一个地区政治生活的影响。正所谓,“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15]。因此,培育政治文化就不能忽视生态这个重要之维。立足当前生态的客观情况,构建生态文化,需要从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两个方面着手。政治生态文化方面,需要树立精准思维,以打造清洁廉明、亲政爱民的政治生态为目标,通过加大惩处力度的方式,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和担当革除各种不良风气。同时,还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先进模范的榜样激励等方式弘扬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还政治生态文化的本来面目。社会生态文化方面,则要聚焦于诚信缺失、人情买卖等不良社会风气,以锻造诚实友爱、互帮互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培育社会廉洁价值观。事实上,社会生态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丝毫不比政治生态所起的作用弱,而是更广更深。因此,在打造社会生态文化时,要把社会生态作为一个重要范畴来考虑。既要引导人们树立规则意识,在监督别人遵守规则的同时自己也要主动遵守规则,又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孕育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公民文化,促进社会生态文化的发展。

(三)行为文化是牵引

行为文化是政治文化中的行为要素,是行动主体的实际行为与政治系统之间的和谐有序状态。实践证明,社会成员的行为方略对于政治系统的运行和绩效有直接影响。行为文化的建构,其着眼点就是有效提升人们的政治行为意识,强化其政治认知、情感,从而达到政治行为与政治系统相契合的目的。

当前行为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倡导和巩固公共权力运行的民主法治文化。首先,要坚持“修身内省”传统与“民主法治”理念的结合。“修身内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孔子曾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6]《礼记·大学》中也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于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17]这些都说明从好政、治好国,必须修炼好自己的品行,否则就难以胜任。“民主法治”是对公权力运作的规范要求,要求公共权力执掌者以民主、法治为行为“标尺”,做到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总之,行为文化的塑造,就是提倡“修身内省”,坚守“民主法治”,不断修炼自己的品性修为,以党纲党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滋养自己的“心田”,从内心和行动上做人民的公仆,勤政爱民、勤政为民。同时,还应通过宣传教育、榜样激励和日常践行等途径塑造社会成员的民主法治理念,扩大其对民主法治的认知,强化其民主法治敬畏感,并以此规范其政治行为。其次,要将“民惟邦本”传统与“主权在民”精神相结合。“民惟邦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强调为政者应该以民为本。“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18]说的都是为政者要将群众放在首位的道理。“主权在民”是一种现代民主精神,强调为政者要有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授予的意识,诚实诚恳地做人民权力的委托人。行为文化的塑造,就是要让人们既吸取传统以民为本的为政理念,同时又贯彻现代主权在民的精神理念,将两种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塑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与现代民主政治相契合的行为文化。

猜你喜欢

制度政治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某些单位的制度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