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现代世界的路径选择
——读摩尔《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随感
2017-01-25农云贵
农云贵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088)
通往现代世界的路径选择
——读摩尔《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随感
农云贵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088)
摩尔的《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以现代世界形成过程中地主与农民为主线来解析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并将之高度概括为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民主道路,以德日为代表的法西斯道路和以中俄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道路。该书以农业商品化为基点,揭示了农业与农民是推动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并深刻的指出了民主的发展取决于农业问题背后各阶级势力的制约与平衡。以摩尔为启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重视和发展农业与农民问题无疑是我国当前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路径。
现代化;农民;暴力革命;路径选择
美国政治社会学家巴林顿·摩尔的鸿篇巨著《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 (以下简称《起源》)无疑是探究现代民主社会形成与发展的经典力作,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详细的审视了英、美、法、日、德、中、俄、印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并敏锐的以地主与农民问题为切入点将东西方专制与民主的演变过程联结起来,深刻剖析和总结了通往现代世界的三种路径,即分别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道路,以中国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道路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法西斯道路,另外还有印度独具特色的亚洲式民主道路。摩尔的《起源》一书不仅为研究现代民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给予了我国的当前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许多启发。
一、通往现代世界的三条道路
摩尔的《起源》一书深刻地证明了从专制到民主社会的跨越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亦不是简单的制度变革所能改变,必定需要不同社会阶层漫长而渐进的较量,甚至最终诉诸于暴力革命。摩尔在《起源》中考察了当代重要国家的民主化历程,回溯这些国家的从摆脱专制向现代民主化迈进的路径选择,并将之归纳为英美法代表的自由主义,中俄代表的共产主义及德日代表的法西斯主义。然而,诚如该书导言所质疑:“我们能够对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三条不同的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比较研究吗?”,对于历史发展不同、文化传统相离、社会状况各异的各国而言,对之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否可采取统一视角进行研究的确是该书面临的最大挑战。尽管如此,摩尔的分析还是体现出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他反复推敲各种证据,使读者能够准确地把握作者本人对各种结论的自信程度”,也即其能抛出一个学术研究的新视角并使读者同他一起去探寻最后的答案。总而言之,摩尔对通往现代世界的探索勾勒出了以下几条道路:
(一)英法美:自由资本主义道路
作为世界民主的先驱和典范,英美法等西方国家无疑走在各国探索民主化道路的前列。在通往现代民主世界的三条道路中,“最早的一条是资本主义和议会民主和议会民主在经历过一系列革命之后相互结合的道路”,催生这条道路的变革发生在英国、法国和美国逐渐发展成为工业化现代民主社会的进程中,其主要通过英国清教徒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内战等来展现。
“英格兰毫无疑问是当今世界宪政的母国,整个启蒙时代,英国人的自由就曾令欧洲人心驰神往”,作为站在资本主义世界前沿的民主先驱,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和温和克制的民族性使得其民主化道路显得较为顺利,并无浓重的暴力性色彩。尽管人们通常认为英国人拥有一种通过和平、公正、民主的流程来解决他们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差异的特别能力,但摩尔批评了这种说法,认为其有着虚构的成分。与其他国家相比,英国能够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的秘诀在于其前工业社会中有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层结构,这直接体现于英国农村中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贵族力量。从14世纪开始,就有不少迹象表明,商业在英国农村和城镇的重要性逐渐上升,封建主义开始解体并让位于英国相对薄弱的皇家专制主义,为农村土地贵族的崛起进而形成能够制约国王权力的力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村中有着商业天赋和习性的土地贵族通过羊毛贸易逐渐崛起,并依靠“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尽管圈地运动剥夺了自耕农的土地,使他们被迫流落到城市中,事实上蕴含着一定的暴力和血腥,但羊毛贸易和圈地运动改变了英国农村原有的阶层状况,使得土地集约化并成为土地贵族扩大羊毛贸易的物质基础,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也纷纷成为土地贵族新办的各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一环——产业工人。由于丧失土地的农民在身份转换后的回流,为英国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使得英国农村和城镇中的商业贸易大大发展。农村和城镇商业的勃兴不仅壮大了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力量,亦有效的摧毁了有碍民主诞生和发展的农民阶层。土地贵族在经济上的成功进而促使其积极的拓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催生了1215年制约王权的《大宪章》及其以后一系列限制王权的法案。资本主义的胜利与贵族的统治发扬了英国的自由主义传统和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开启了限制王权并以议会为中心权力分立的民主时代。
与英国较为温和渐进的步入民主社会不同,法国显然将其浪漫主义的传统带到了现代化进程之中,使得其民主之路既漫长又充满暴力色彩,摩尔对此认为“用暴力摧毁旧政权是关键的一步”。的确,相对于英国而言,法国是一个农业国,商业气息并不浓厚。在农村中,也没有一个可以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土地贵族。法国的土地贵族可以说是和封建国外是合一的,或充当维护王权的附庸。因此,法国社会并不可能以英国的方式产生一个具有资产阶级特征的地主所组成是议会。法国历史的发展和农业经济中的阶层结构将上层阶级变成了自由民主的敌人,而非民主阵营的一部分。因此,农民阶级受到国王和土地贵族的双重压迫,只有通过血腥的暴力革命打破束缚在广大民众头上的封建枷锁,才能走向民主自由的世界。事实亦证明,法国的暴力革命是其迈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动力。
美国的现代化道路与英法两个亦有不同,其起步晚,也不需要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即推翻一个错综复杂、根深蒂固、封建或者官僚形式的农业社会。作为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美国并没有压着农民阶级头上的封建枷锁,“尚未接受商品化的土地贵族和君王之间的政治争斗并没有成为美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因此,美国民主化进程中产生的暴力革命和冲突不是社会阶层结构的较量,而是具有一定的外部性的特征。一方面,种植园和工厂的冲突体现的只是生产方式之争,另一方,美国的独立战争争取的是独立和自由,其对象是英国的殖民统治。另外,美国内战消弭了南北州之间的分歧,对于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也具有促进作用,推动了美国的步入现代化民主国家的进程。
虽然英美法各国的背景不同,但三者通向现代化的路径却是殊途同归的,即资产阶级民主道路,三国均通过对农民问题的解决使得资产阶级势力得以壮大,通过或温和或暴力的革命达到制约权力保障民主的格局。
(二)中俄:共产主义道路
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以及相异于西方的农业结构使得中国与俄国的民主化道路不仅落后于西方国家而且显得更为步履蹒跚。二者在现代化道路上进行着艰难的求索并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自秦朝建立统一的国家以来,中国就延续着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传统。不论有着多少朝代更替,中国的经济基础始终是分散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此经济基础上,是“帝国官僚制度确保的地主对土地的控制权”,封建王权的确立就是建立在对农业和农民压榨和剥削的基础上的。农村中虽有土地贵族,但其实都是君王在农村中的代理人,只是王权体系中的一个链条而已。此外,承担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强化了君主的统治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结构,加之长期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原本就薄弱的农业商品化更加雪上加霜。农业商品化转变的失败使得中国缺乏能够与王权抗衡的资产阶级,即使到近代国民党统治也无法改变这根深蒂固的思想传统和经济结构。正如作者所言:“在俄国和中国,和平和秩序的建立,只是一个最终必会发展成为农民革命的长期历史进程”,为了打破压在广大底层人民尤其是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只能通过农民革命的形式迎接现代化,加之共产党的兴起带来的共产主义思潮唤醒了底层民众的深刻认同和革命热情,使得中国最终选择走上共产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三)德日:法西斯道路
德日的现代化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变种,和德国一样,农业经济结构的特殊使得商人的影响力大大削弱理论农业秩序,强大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结合成功的压制并扭转了农民的不满,并阻止了农民革命,最终走上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并不幸被军国主义绑架,使得德日的民主化道路颇为波折。与中国的封建主义不同,日本的封建主义促使了旧有统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秩序中脱身而出,推动了自上而下的革命,并最终促成了工业化发展所必须的各种社会变化。日本的社会阶层呈现出天皇、幕府、大名、武士及广大农民阶层的划分,但这种结构使得农民阶层势力相当微弱,没有革命的动力和能力,是造成农民革命缺失的重要原因。明治维新以后,新兴地主兴起,他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方式迅速崛起,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民主化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战争经济的成长使得日本右翼专制政体逐渐显现,并最终采取了法西斯式的资产阶级反动道路。总之,在德国与日本,资本主义在共业和农业两个领域都占据了极为有利的地位,从而推动了这两个国家最终转变成为工业化国家,但是这两个国家的农业状况以及发生在其农村中的特点类型的资本主义转型过程,成为革命暴动不成气候的重要原因,更深层次来看,土地精英群体在其中始终保有相当大的份额的政治权力,这一过程缺少了由农民与城市阶层相结合而推动的革命突破,也部分地使得这两个国家推动西方式民主形式发展的动力比较脆弱。
(四)民主化道路的特例:印度道路
除了以上三条道路外,摩尔还发现了民主化道路的特例——印度道路。它未发生过目前为止我们所谈到过的两种资本主义形式中任何一种工业革命,也没有发生过共产主义革命。在印度,没有任何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发生过自上而下的保守形式的革命,也没有发生过农民革命,但其却也跻身于世界民主化的浪潮之中。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就一直推行议会制度,拥有一个独立的司法系统,还拥有标准意义上的自由:自由的民主选举。但其民主化道路却显得很怪异,摩尔对此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传统的印度政体的根本特征是有一个统治国家的君主、一支拥护王室的军队和支撑前两者的农民,加之在种姓制度的影响下使得印度的民主化道路障碍颇多。此外,由于糟糕的农业耕种状况,造成印度农民在政治上体现出的显著的易控制性,是阻止印度乡村社会起义的重要原因。在英国殖民以后,带来了西方的管理制度和宪政理念,但由于农业结构和状况并未改变使得农民革命并未成型。可以说,作为一个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国家,印度的民主化更深层次的受到的宗教信仰的影响,另一方面,英国的殖民留下的宪政制度也是其走入民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业与农民: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现代世界形成过程中的地主与农民此消彼长的关系及其引申而出的农业与农民问题是摩尔《起源》一书的主线,在摩尔看来,农业与农民无疑是推动现代化的动力源泉。亨廷顿对此亦敏锐的提到:“城市反对派集团凭借本身的力量能够使政府垮台,但是他们不可能造成革命,造成革命需要有农村集团的积极参与”,诚然,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民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毫不起眼,却对一国的现代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农业商品化是现代化的关键点
摩尔的中心论点是即农业及其商业化程度,无论是农业向商业的转化还是土地贵族向新兴资产阶级的转变都取决于农业的商品化,一个国家农业商品化的程度直接影响了其现代化的进程所采用的时间和方式。农业的商品化使得农村中的土地贵族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这个利益的驱动下其大肆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并不可避免的兼并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打破原有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土地贵族的逼迫下,大量农民成了无地游民,其中虽有着许多残酷和暴力的色彩,但却为土地贵族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在英国,扩大羊毛贸易而引发的圈地运动摧毁了农民阶层,促进其向产业工人转化,并壮大了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最终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王权,确立议会制民主奠定了基础。相对而言,法国的农业商品化较低,且土地贵族基本是和封建君主一起压迫农民的附庸,使得现代化的重任只能压在广大农民的头上,使其成为暴力革命的导火库。对此,摩尔深刻的指出:“通过把农民转化成其他类型的社会阶层从而消除农民问题,是民主的一个最好预兆”,英国通过摧毁农业和农民阶层,商业和制造业阶级就能够顺利抓住政治权力的缰绳,引进现代议会民主的部分,由此可见,英国的能够成世界民主的先驱,可以说就在于其优先解决了农民问题。
(二)通过农业商品化而壮大的土地贵族或新兴资产阶级是推动现代化的主力军
农业的商品化壮大了土地贵族的势力并促进其积极向新兴资产阶级转化,经济上的腾飞使他们具有更强的政治势力,开始寻求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环境。由土地贵族转化的新兴资本资产阶级将矛头对准了封建君主,土地贵族与专制者之间的博弈交织于国家民主化的进程之中。面对城镇商业化的进步和专制统治者“资本强制化”,土地贵族有三种应对方式:英国贵族转向商业化的经营方式,让农民自由迁移并尽可能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转化;法国贵族则在事实上让农民拥有土地,迫使农民上交一部分收成,由贵族销售到市场;东欧庄园式的应对是容克地主为了谷物出口,强迫过去的自由农民转化成农奴。俄国类似,不过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而非经济原因。在多大程度上,这种农业商业化模式的差别决定了欧洲各国阶级关系的差异,进而决定了各国现代化的命运。
三、制约与平衡:民主发展的必然条件
如果说农业与农民问题是通向现代化的阶级根源和经济基础,那么在农业与农民问题背后的阶级力量的博弈无疑是迈进民主社会更深层次的原因。摩尔对此指出:“民主发展的第一个条件是一种均衡态势的发展,既要避免国王过于强势,又要避免土地贵族过于独立”,诚然,无论是少数人的专制还是多数人的暴政都是民主的天敌,均是一国通向民主的波折和障碍。对此,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很早就敏锐的察觉到权力集中与专制给社会和国家带来的危害,并纷纷提出权力分立与制衡的相关理论。
(一)农民政治学视角下的制约与平衡是分权与制衡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分权理论与权力制衡思想,其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率先提出著名的政体三要素论(议事、行政、审判)为后来的“三权分立”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英国革命后期的卓越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政府论》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权力分立理论,对政体作了经典的解读。与霍布斯不同,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由、平等的状态,但却缺陷不断,如缺少确定的法律、依法的裁判者以及执法的权威。因此,人们为了摆脱这种自然无序的状态,选择了在缔结社会契约的基础上让渡部分权利给政府。政府的功能,一是制订法律,二是运用国家公权力来执行法律。洛克将国家的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在这三权之中,立法权拥有最高权力,行政权和外交权可以结合在一起执行。此外,洛克还着眼于多元民主设置的保障,提出了权力分立的“分权原则”,他指出,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他们动辄要搜取权力,在制订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使其他人服从他们所制订的法律,因此他们就与社会的其余成员有不同的利益,违反了社会和政府的目的。由此,洛克极力主张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立和相互制约,这是防止国家权力腐败、保障合理健康的社会秩序的虽重要的手段。按照洛克的国家权力划分和相互制约理论建立起来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使英国的政治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成为了世界各国迈向现代化的最佳经验和优良范本。
(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是民主发展的必然条件
摩尔继承和发展了分权与制衡学说理论,从农业问题中的地主与农民关系入手,探析二者势力的此消彼长对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影响,揭示了制约与平衡乃是民主发展的必然条件的民主真理。在英国,农民问题的解决使得土地贵族迅速壮大,成为能够制衡国王的重要力量,进而在于王权的制约和平衡中开启了现代民主之路。在印度的莫卧儿王朝鼎盛时期,国王的权力相对于土地贵族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使得土地贵族难以成长为能够制约王权的条件。在俄国和中国,土地贵族本身就是封建君主在地方上的代理人,同属于封建权力体系中的一环,因此,也难以期望俄国和中国的土地贵族能够崛起并推动现代化进程。在土地贵族与农民及封建君主的势力较量中,摩尔还指出了其中的关键因素,即土地贵族和王权的依附关系。在英国,土地贵族与英王并非完全依附关系,通过农民的解放和农业商品化使得土地贵族转化成能够成为与国王分庭抗礼的力量,从而为制约王权,保护民权奠定基础。法国土地贵族本身就是王权的一部分,二者难以隔离,无法希冀土地贵族更够通过农业商品化制约王权,反而成为于王权一道压榨农民等底层人民的附随,只有通过底层民众风起云涌的暴力革命才能推翻限制在底层百姓头上的王权专制枷锁。然而,摩尔似乎只关注于土地贵族崛起对封建君主的制约与平衡而带来的现代化格局,却对于底层民众通过暴力推翻封建王权进而可能形成的“多数人”的暴政少有关注。即便如此,摩尔从各国农业经济结构基础上的农民与地主关系为基点展现了农民、土地贵族、封建君主三者势力在民主化进程中的制约与平衡,延伸了分权与权力制衡的理论,对理解和认识现代世界的民主化历程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路径
摩尔《起源》一书堪称探究现代民主生成和发展的经典著作,该书秉持了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从一国地理环境为基础进行研究的务实风格,从农业和农民与地主关系入手来研究现代化并将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划分为三种路径,有着深刻的理论价值。然而,该书仍有着许多可以商榷的地方。一方面,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仅取决于该国的农业状况和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关系,还受到国民性、宗教信仰、社会文化、外国因素等以及一些偶发性机缘的影响,因此单从农业与农民的角度去研究势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英、法、美、德、日、中、俄、印等国家存在着不同的社会状况、历史传统、政治风格、文化信仰,是否可以整齐划一的采取统一标准来审视并将之分为三类也值得进一步考量。虽然如此,摩尔及《起源》的贡献无疑仍是巨大的,中国作为具有长期封建传统并最终选择共产主义走上现代化路径的后发型民主国家,摩尔的著述给我们以下反思: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暴动和发展建设是中国走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从秦建立大一统的国家至二十世纪初清朝灭亡,中国历经了二千余年的封建统治,君权至上及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浓厚。支撑这样的专制政体的,是分散的、粗狂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土地贵族和封建帝王一道成为压在广大农民身上的巨大包袱,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亦使得农业商业化更加步履艰难。因此,我国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条件都证明了不可能依靠土地贵族和封建君主来领导国家现代化。辛亥革命以后,虽然历经了短暂而混乱的民国时代,但由于封建传统的根深蒂固以及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得羸弱的资产阶级根本无法完成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历史使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以敏锐的眼光察觉到了中国底层广大农民的巨大能量,深入农村与工厂,与底层百姓结合,并领导广大贫苦农民和工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暴力革命,最终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从摩尔的观点来看,暴力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然方式,在中国这样具有浓厚封建传统国家更是如此。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进程还是客观的实际来看,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必须依靠广大农民发起暴力抗争打破压迫在他们身上的封建枷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暴动和发展建设是中国走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重视和发展农业,解决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道路健康发展的核心环节
正如摩尔认为,民主化的道路必先取决于农民问题的解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但由于持续的左倾错误,使得无论在农业问题还是农民问题上均采取了错误的政策,如大跃进、农村公社化、大炼钢铁等,使得农业和农村及农民受到巨大损失,国家发展亦因此颇有波折。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总设计师的新一代领导人率先关注和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使得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整体发展稳步提升。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环境无不证明了农业兴则国家兴、农民富则国家富,重视和发展农业,解决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道路健康发展的核心环节。当前,影响中国农民制度性政治参与的潜在因素仍然存在,如城乡“两元”社会结构的分立、中国农民在社会转型期的制度性参与的短缺等问题仍然存在,必须在重视和优先发展农业与农民问题的基础上予以积极解决。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迈进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一国的现代化路径必须深刻的扎根于该国的客观实际,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除了要借鉴英美各国的优秀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等等经验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坚持走中国客观实际的道路。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暴动和发展建设是中国走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发展中国现代化道路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不仅的历史决定的,还是我国的客观实际决定的。一是要有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西方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价值和优越性。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民主集中制,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有机统一。三是坚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和依法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条主线,必须坚持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捍卫法治的秩序,依靠从严治党纯洁党的队伍,通过依法治国奠定国家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在世界各国纷纷争相迈入现代化的21世纪,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疑是中国迈进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1][美]巴林顿·摩尔著,王茁,顾洁译.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现代世界形成过程中的地主和农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李树忠.保守与鼎新——评《新英国宪法》[J].中国法律评论.2014,(4).
[3][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李江.论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J].法律科学,2014,(3).
责任编辑:秦利民
D42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7.01.22
1009-6922(2017)01-75-05
2016-12-15
农云贵(1992—),男,壮族,云南文山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党内法规、行政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