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习近平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及其路径选择

2017-01-25苗兴成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民族特色传统

苗兴成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试论习近平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及其路径选择

苗兴成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一方面,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一起,构成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事业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及制度自信提供了精神支柱,成为“更深层次的民族品格”。

文化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实意义;路径选择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升华的过程。要做到文化自信,就必须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同样,要达到文化自强,就必须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诚如习总书记所言,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严峻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情况下,地位显得愈加突出和重要。坚定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培养并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课题和迫切任务。

一、文化自信的特定内涵

文化是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塑造了灿烂的丰富文化,为全世界全人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炎黄原始文化到孔子儒学的仁义、老子的道家学说等,一直延续到闻名遐迩的四大发明,中华文明代代相续,领先于世界数千年。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发挥自己的智慧,所塑造的中华文明泽披四方,使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让每一位华夏儿女对中华文化充满了自信。近代以来,由于封建专治及统治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中国在经济政治方面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从文化角度来讲,是因为统治阶级的自高自大和盲目乐观,满足于既有成就,在文化上体现为文化自负,进而导致近代中国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自卑之心,盲目否定中华传统文化,而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全盘吸收,产生崇洋媚外的现象。尤其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面对列强凌辱,中国有识之士在探索中国落后缘由时一度出现了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一味迎合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错误倾向。虚无中华民族的历史,否定中华文明甚至成为一种主流社会思潮。虽然,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但是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全盘否定在现在看来毫无疑问犯了“一刀切”的错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怕”的文化政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延续。中国共产党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方法,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并且制定了兼容并受的文化政策,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近现代文化得到了融入结合。文化大革命革“文化的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大力批判和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一次险遭灭顶之灾。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并形成了重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条件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受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政策影响,针对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潮再一次出现并蔓延开来。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文化自信,国家就振兴,民族就能富强;文化自卑或文化自负,国家和民族就容易出现危机,甚至出现倒退。从长远来看,实现文化长久自信,进而达到文化自强,进入稳定的状态,就能始终立足于不败之地。文化自觉是最基本的一步。实现文化自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毫无疑问,当下是离文化自强最近的时刻。因为我们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作后盾,对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具有清醒的认识,并且拥有了一整套通向文化自强目标的方法体系。就短期来讲,现代中国正处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客观现实需要文化自信。基于以上事实,领袖强调文化自信,并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及理论自信并列,互为依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众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从广义角度来讲,各地、各朝代及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都属于文化范畴。诚然,有部分内容束缚了人的思想,摧残了人的意志和影响了人的发展进程,但绝大多数文化反映了人的生存及生活状况,承载了社会变迁的历程。譬如从教育来讲,儒家发明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教义,影响中国乃至于世界又岂止是几万人或者几百年。到目前为止,“仁义礼智信”依然是个人和组织做人做事所奉行的准则。再比如从文学载体来讲,唐以前的古体诗,从唐开始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无一不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先辈的智慧。唐诗宋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起来脍炙人口。而现今随着白话文的广泛应用,能以文言作诗、作文的人已寥寥无几。中华传统文化首屈一指,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好多都是无法模仿的,别人自然无法超越。现今诸家媒体举行的汉字听写大赛、古诗文朗诵大赛及各地举行的各种祭祖活动等,既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忘本的本色,更体现出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习总书记重提文化自信,并将其置于与道路、制度、理论同等的地位,为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基调,增强了民众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其次,有利于抵制虚无主义思潮,教育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以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前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前后,轰轰烈烈上演,曾一度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下应对中国的工具。其具体表现为部分人借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大肆否定中国古典文明和鼓吹西方蓝色文明。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顺利进行的今天,一种方式更为“独特”和隐秘的以重新“评价”历史、“还原”历史真相为其宣言的历史虚无主义粉墨登场,且有愈演愈烈之趋势。无论是民族虚无主义还是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传统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及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其本质危害都是为资本主义代言,能动摇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基础。文化自信,就是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客观事实拥有准确的认识和定位,肯定积极的,否定并转化消极为积极的,从而积累经验与教训,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期盼和动力。由此可以看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习近平同志提出文化自信的命题,并将其放在突出位置,对于抵制虚无主义思潮,教育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起了重大积极作用。

最后,有利于构建文化大国强国,拓展民族复兴伟业的动力源泉。“民族的奋进有赖于文化的觉醒,人民的力量源自于文化的自信”。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综合国力评价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其发展程度高低,也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布局中,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等同等重要,构建文化大国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与价值追求。国家文化越强盛,意味着文明程度越高。同时,人们的精神气就很足,做事的动力自然也就越足。民族复兴伟业是中国社会各领域人民群众共同的夙愿,其实现也必然依靠每一个中华儿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在于文化的复兴”,而文化自信是文化复兴的前提基础。因为对未来的憧憬必须立足于当前,而立足于当前的前提是对既往有充分的认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及近代以来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内的优秀文化,是见证和记载中华文明,展现中国悠久历史和体现中国形象的载体和标志,是中国进步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凝聚人心,团结全国人民群众的重要武器。文化自信,就是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满信心,在积极宣扬和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同时,以更加焕发的精神风貌实现更为高远的宏图远志。因此,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国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宏图伟业,习总书记适时提出了文化自信,对文化强国大国建成及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一)推广国学经典教育,巩固文化自信的根基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绝大多数都以文字记载、图画展示、代际族际口授及风俗习惯等方式得以保存和传承。国学经典是集中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做到从中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认真学习并熟知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以古诗词、散文,小说及戏剧等方式流传存在,是不同时期各领域总结出来的经典文献,是为历代后人所认可、遵循、运用并传颂的经典作品。每一部作品,或宣扬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之思想,或教化人们学习生活之道,或介绍特定时期某地某社会群体之生存发展之客观历史现实,或反映某朝某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之繁荣或凋敝景象。总之,国学经典的作用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现实社会中,由于受教育体制、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受教育群体和学习接受主体对国学经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导致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失去了重要继承与推动力量。学习借鉴外国先进文化,是中国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客观现实需要;汲取传统优秀文化,是立足于现实,走得更高更远的重要保证。总结来讲,要巩固文化自信的根基,就必须推广国学经典教育,加强全民族尤其是加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二)宣扬红色革命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动力

近代中国历史,是屈辱与斗争并存的血泪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诸多阶级试图改变中国人民受压迫和被剥削的残酷事实,虽然封建地主改良派、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官僚资产阶级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但是都没能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民众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红色革命文化对政权的取得和巩固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平等、自由、团结及奋进等是红色革命文化核心原则,以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革命精神和涌现出的一大批先进典型事迹为集中体现。这些革命精神和先进典型事迹的形成或涌现,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其根本缘由是来自于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信仰的执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熏陶的必然结果。任何历史时期,都会面临不同的形势,总是会有来自于利益、荣誉、权力及社会地位等的诱惑和考验。革命战争和和平建设年代,先辈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甘于奉献,为革命理想不惜牺牲自身性命,为集体利益甘愿舍弃个人利益,靠的就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救民于水火的责任担当。新的历史时期,红色革命文化的内涵没有变,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也没有变。因此,红色革命文化依然拥有时代价值,文化自信的动力,就是来源于不断宣扬红色革命文化。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文化自信的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继承并发展毛泽东思想取得的重大理论性成果。一方面,在指导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带有鲜明的“中国模式”标志。一定程度来讲,道路的开拓与制度的建立,是以理论为指导的,理论决定道路方向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正确与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合理与否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文化自信取决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没有物质基础作基本保障,就谈不上精神上的幸福自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成功,既丰富和满足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及精神享受需求,又让国家整体实力上升成为不争的客观事实。但历史发展是永恒的,客观形势是具体的,尽管取得了重大成绩,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却依旧没有完成。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是每一个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接受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就必须与时俱进,时刻与实践发展保持同步。从这个角度来讲,建立文化自信的保障就是要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占据意识形态领域高地,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民族愿望“梦想成真”。

[1]张亚辉,张桂茹.文化自信是走好中国道路的精气神[N].内蒙古日报(汉),2016-08-15.

[2]康渝生.文化自信:构建民族复兴大业的动力源——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奋斗,2016.

责任编辑:杨静

D26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7.01.30

1009-6922(2017)01-104-03

2016-11-14

苗兴成(1990—),男,甘肃金塔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地方党史党建、政治制度。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性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YJS012)。

猜你喜欢

民族特色传统
我们的民族
特色种植促增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