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赢扶贫攻坚战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维度

2017-01-25常克省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攻坚

常克省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打赢扶贫攻坚战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维度

常克省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要如期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保证全体贫困地区的贫困人民如期实现脱贫。同时扶贫攻坚工作在新的时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形势,存在着新问题。为此,要想打赢扶贫攻坚战就必须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维度:扶贫攻坚应坚持精准扶贫为总体方式;扶贫攻坚应以绿色发展理念为主要原则;扶贫攻坚应以人民群众为主要动力;扶贫攻坚应以共享协调为根本目标。

精准扶贫;绿色理念;人民主体;共享协调

中国政府从建国以来就十分重视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经指出,中国扶贫所取得的成绩是史无前例的。联合国粮农组织也评价中国扶贫是“人间发展的奇迹”“全世界瞩目的惊人成就”。但是,当前扶贫形式依然严峻,贫困地区的贫困数量规模很大,扶贫难度仍然较大。为此,我们要从思想上转变扶贫理念,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扶贫方式。习近平同志也强调扶贫先要改变人的意识,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好扶贫的几个维度:坚持精准扶贫的总体方式,精准扶贫是区别于以前的大水漫灌似的扶贫,这更加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改善扶贫的效果;扶贫工作不能搞一刀切,必须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符合实际的政策,量体裁衣,因地制宜;扶贫工作主要目的是解决人们物质生活问题,但这绝不是扶贫工作唯一的目标,在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深入贯彻绿色的发展理念,并应该将这一理念作为扶贫攻坚工作的原则遵循;开展扶贫工作要以人民群众为主要动力,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所以当前的扶贫工作的主要动力也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后,扶贫的根本目标应该是消除贫困从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协调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的发展,确保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扶贫攻坚应以精准扶贫为总体方式

精准扶贫顾名思义要求更精更准,习近平同志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形象的来讲,精准扶贫要求的是“滴灌”而不是大水“漫灌”。精准扶贫要求坚持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不同的贫困人口以及不同的致贫原因采取不同的具体扶贫措施。精准扶贫要求在开展扶贫工作过程中能够做到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扶贫工作的开展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缺乏针对性,统一对策、统一行动的“非精准”扶贫的方式已经不适合新形势下扶贫工作。

精准扶贫要求我们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状况进行精准的调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扶贫工作的开展,强调指出要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就必须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够掌握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才能了解贫困的程度、致贫原因,才能够有助于我们找到正确的脱贫对策。如果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或者仅仅有一个大致的调查研究,就草率地制定扶贫政策,贸然采取扶贫行动就有可能导致事倍功半。这样不仅不能起到真扶贫、扶真贫的作用,反而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精准的调查就要求对每户的贫困表现、致贫原因等进行记录从而每家每户形成一个贫困档案。精确掌握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的具体情况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否则精准扶贫就是没有针对性的、盲目的、低效的。精准也是真扶贫、扶真贫的内在要求,不精准就无所谓真。

精准扶贫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地采取扶贫措施。在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有了一个充分地调查之后,就要根据认识的结果采取相应的对策。一个地区或者一户家庭的贫困表现状况可能非常相似,但是致贫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就一个地区而言,导致贫困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环境恶化,也可能是自然资源的匮乏,也有可能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有可能是交通不便等;就一个家庭而言,导致贫困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病,也有可能是因学,还有可能是自然灾害等突发性的事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也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坚持量体裁衣、量入为出、因地制宜。因此我们在制定扶贫政策的时候不能搞一刀切的方式,要根据调查所反映的实际情况,采取具体的可行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这就是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致贫原因来制定不同的应对举措,以确保能够如期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

精准扶贫要求集中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精准发力。新形势下,扶贫的主体不仅只有政府,还有社会上的企业等非政府组织。在政府的引导下,各种社会资源应该整合起来,按照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科学分配各种扶贫资源。以往的扶贫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政府和企业等社会资源各有各的特点往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重复投资和扶贫盲点的出现。精准扶贫就要求在集中和分配各种资源上下功夫,明确全部贫困地区的具体状况,在科学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扶贫措施。此外,还要建立政府和企业之间扶贫信息的沟通机制,政府要及时发布扶贫工作的进展以便于企业掌握贫困地区的脱贫动态制定自己的扶贫措施。

二、扶贫攻坚应以人民群众为主要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也是我们党的重要思想路线,也是党的重要传统,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改革年代,我们党取得所有胜利的力量都是源自人民群众,在接下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人民群众更是主要动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指出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脱贫攻坚工作是当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重要任务,当然也应该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

扶贫攻坚应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要充分地动员贫困地区当地的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人民群众是发展生产最主要的动力,只有团结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的本领,让每一项扶贫政策和惠民措施都能够传达到每一位贫困人口,只有对政策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才能保障扶贫攻坚的顺利开展。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权益,扶贫攻坚的工作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务必要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相关的利益关系。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要确保各种信息的公开,做到阳光扶贫,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各级党委和政府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才能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才能保证扶贫攻坚工作的强大动力。在新形势下,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同小康社会的要求相差还较大,这要求党和政府将更多的精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去与此同时还要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方面做好文章,这对于改“输血扶贫”为“造血脱贫”,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扶贫攻坚应注意做好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的返乡工作。在发展生产过程中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人口作为劳动力也是脱贫攻坚工作中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当前贫困地区大部分都存在着人口外出务工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了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短缺和脱贫动力不足。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经济社会的建设就得有充足的参与者,劳动力对于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目前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以及就业等条件相对于其它地方而言是相当落后的,这也是导致劳动力外流的重要因素。吸引外出务工人员的返乡,就要求我们进行“制度扶贫”,制定相应的措施引进教育、医疗工作者,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状况,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教育和医疗需求。此外,在金融方面也应给予返乡人员一定的鼓励政策,如建立扶贫贷款、奖励农机设备等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经济方面能够从根本上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做法就是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的发展企业或者相关产业。只有建立相关的企业才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这才是吸引外出务工人员的治本之策,从而也是使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

三、扶贫攻坚应以绿色发展理念为主要原则

扶贫工作不能仅仅把提高物质经济发展水平当成唯一的目的,更应该关注贫困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目前的贫困地区绝大部分处在生态环境不佳的区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比如,偏远山区、盐碱地区、沙漠边界等等,正是由于生态环境因素制约了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些地区开展扶贫攻坚工作就不能只顾及到经济的增长,还应该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原则性的位置。

将绿色发展理念和扶贫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深入开展绿色扶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并具体阐述了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务必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绿色扶贫应该首先考虑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在引进外来产业或者发展本地区产业时要严格把好环境关。对于牺牲环境而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产业决不能上马,不能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不顾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坚持绿色扶贫要处理好贫困地区的人与环境的关系,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开展扶贫工作应该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只有将环境治理好了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的长远的良性发展,才能够做到真扶贫。

在扶贫工作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要充分利用好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每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扶贫攻坚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具体状况。比如,有的地方是干旱缺水,有的地方是风沙肆虐,有的地方是洪涝频发,有的地方是盐碱严重。那么打赢扶贫攻坚战就要根据这些地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好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扶贫政策。比如,宁夏中南部的西海固地区属于国家级六盘山特殊连片贫困的地区,在历史上这一区域曾经被称为“苦瘠甲天下”。这里沟壑纵横,极度缺水,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国际组织曾经推算,这里聚集的人口超过了它最大承载量的20多倍。作为一个生态环境如此恶劣的地区将如何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呢?因为这个地区是福建省对口支援的地区,所以在福建和宁夏两地政府的积极努力之下,先是建立了一个搬迁村,将附近的缺水居民搬迁到一处有水源的地方。接下来就是进行产业扶贫,根据该地区的缺水现状,可以培植一种耐旱的葡萄,经过几年发展之后,该地建成了大规模的葡萄种植基地和葡萄深加工企业。经过20年的发展,该地区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扶贫之前的20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实现永续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我们扶贫攻坚工作既要利用好这种资源又要保护好这种资源。

四、扶贫攻坚应以共享和协调为根本目标

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想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得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同样在扶贫工作当中我们也应该深入地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和协调的发展理念,在扶贫攻坚这项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工作当中,共享和协调不仅仅应当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理念,更应该成为扶贫攻坚的根本目标。以共享和协调为扶贫攻坚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全体贫困人口的脱贫,全部贫困县的摘帽,从根本上解决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脱贫攻坚以共享为根本目标就是要求实现全体贫困人口的如期脱贫。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5]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公平,这不仅是指资源分配要公平,更要注重机会的公平,要特别注意保障基本民生问题,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的目标,也应该是全体人民共享的一个成果。开展扶贫工作必须坚持人民的逻辑,将共享作为根本目标就是要解决“扶谁”的问题。扶贫的对象是全体的贫困人口,而不是某一贫困地区的某一村某一户,一定要注重扶贫政策的公正性,在制度设计上不能搞特殊化,要确保各项扶贫资源的公平分配。扶贫还要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坚持以共享为扶贫的根本目标就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此外,在一些具体的措施上要确保面向全体贫困人口,比如要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全覆盖等。在这一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好教育扶贫、技术扶贫、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等各种方式,要真正做到脱贫依靠人民,脱贫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脱贫攻坚以协调为根本目标就是要求最大程度上缩小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的差距。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就是要推动现存的贫困地区和现存的非贫困地区尽快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逐步缩小差距。让社会资源配置能够在贫困地区有所倾斜,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中,贫困地区都是属于偏僻的农村,这些地区往往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健全,医疗卫生条件差,教育水平跟不上等诸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要实现协调发展这一重要的战略目标,在制定扶贫政策上就得坚持问题导向在这些突出的问题上下功夫,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措施。实现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的协调也是检验扶贫工作的试金石,只有实现了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的协调才能说是真扶贫,才能说是扶贫工作做好了,否则扶贫就是一句空话、一句假话。

共享、协调是我们党提出的发展理念,只有坚持共享、协调的理念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共享和协调应该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目标,真扶贫、扶真贫的要求就是实现全体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工作。

五、小结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之一就是:“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由此可见脱贫攻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所具有的重要的战略地位,只有实现了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的脱贫,全面小康社会才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全局性意义的目标,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当前新形势下,我们的扶贫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要真正的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集中全国之力,在充分研究贫困形式之后,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发力,对症下药;还要求我们充分的调动起贫困地区的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创造,在全体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之下一定能够早日摆脱贫困;在打赢扶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的一条原则就是绿色发展,保护好环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义务,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只有环境好经济社会才能够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任何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发展经济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打赢脱贫攻坚战要以共享和协调为根本目标,脱贫攻坚是否有实效关键看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看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的差距是否真正的缩小。只有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生活改善了,幸福感提升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同非贫困地区的差距真正减小了,这才能够真正的说明我们的扶贫攻坚战取得了胜利。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李奇峰.中国扶贫[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王文臣,陈铭书.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秦利民

F32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7.01.15

1009-6922(2017)01-50-04

2016-11-20

常克省(1991-),男,山东新泰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攻坚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