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利益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
2017-01-25苏童
苏童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山东 日照 276826)
人民利益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
苏童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山东 日照 276826)
人民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生命,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任务。利益是推动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利益是需要得到满足,民主是人民的统治,人民追求民主的动因,在根本上是为了通过拥有权力和权利来满足需要、实现利益,即人民利益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在发展中存在落实有差距、监督略微无力和权力腐败等阶段性问题,解决对策在于提高人民捍卫民主的积极性,降低人民捍卫民主的利益成本,提高人民捍卫民主的利益收益。
利益;民主;社会主义;动力
一、利益是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利益是需要得到满足,民主是人民的统治
理清利益与民主的关系,首先要搞清楚利益是什么。利益是在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利益是需要得到满足的。从需要产生到需要满足的过程,就是从追求利益到实现利益的过程。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马克思指出,“需要即人的本性”,即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利益是人一切行为的最初原因和根本动力。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人类不断满足需要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追求利益并不断实现利益的历史。需要是多样性的有层次的,在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才可以实现下一个更高级的需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利益并不只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包括精神上的满足,包括美好理想和崇高价值的满足。总结来讲,人的需要的本性和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决定了人的追求利益的本性和利益的多样性、层次性。人类有一个共性,就是趋利避害,这是人类的理性。当实现利益的成本或是风险越是小于利益本身时,人们就越是倾向于去实现利益;当实现利益的成本或是风险越是大于利益本身时,人们就越是倾向于回避利益。理性可以避免盲目的追求利益,但是无法抹掉人追求利益的本性。
“民主”源自古希腊,由“人民”和“统治”构成,意指人民的统治。虽然民主的概念五花八门,但是“民主是人民的统治”这一民主的基本含义是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马克思主义就直接明确的指出,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在本质上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二)利益是民主的动因,利益是民主的目的
利益和民主是通过权力发生紧密联系的。民主是人民的统治,实现了统治就意味着拥有了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强制力量,这种强制力量就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利益的。民主的本质是人民的统治,这意味着权力属于人民,政治权力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实现了人民民主,人民利益就能更好的得以实现和维护。没有人民民主,人民利益很难在没有权力保障的情况下得到实现和维护。人民民主是人民利益表达和人民利益实现的一个正当性的且强有力的支持。从根本上来讲,人民是出于对利益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对民主本身的追求,人们才会对民主无限追求和无限向往。正如王长江教授指出的那样:“归根到底,激发人民的民主诉求的是利益,有利益就有民主,利益到哪里,民主就扩大到哪里。”
二、人民利益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首先,就民主的主体而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主体的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中的“人民”,不是少数人,而是真正的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曾说“‘民主’总是随着‘人民’的变化而变化”。在历史上,民主的实际主体“人民”和“人民”确实是不同的。古希腊雅典民主兴盛,然而当时的雅典民主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雅典民主主体的人民是“公民”,“公民”不包括奴隶、妇女和外邦人,“公民”是少数,只占雅典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在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民主中的“人民”,实质上是少数的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本家、大财团。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少数人的民主,是真正的人民民主。其次,就民主的内容而言。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力完全属于人民。人民掌握着国家权力,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这绝不是一句空话。最后,就民主的形式而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人民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上行使权力。中国实行协商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权力运行的过程中与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人民群众进行广泛的民主协商,找到并按照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办事。中国在基层和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民主自治制度,人民直接参与和管理自己的事务。这些都是切切实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追求的是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真正统一。美国资本主义是形式上的民主,将民主形式化为“一人一票”的选举,而选举又是金钱操纵下的选举,这不是真正的民主。
(二)人民利益推动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人民利益推动下争取人民民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近代中国的状况是,内有封建压迫,外有强敌入侵,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中,没有人民的利益,人民民主无从谈起。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清朝政府,结束封建专制;一致对外,全国抗日,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根本原因就是始终坚持人民利益。
计划经济抑制人民追求利益的积极性,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建国后,人民最大的利益是实现温饱。国家在政策上,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然而,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几乎包揽了一切生产,人民利益的唯一来源就是国家。而国家在利益分配上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至上,个人利益必须让位于国家和集体;个人利益分配强调的是平等、均衡。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自主竞争获得个人利益的积极性受到了压制。三年改造,国家靠强制力建立了基本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人民民主是不活跃的,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市场经济重新激活了人民利益追求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繁荣。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基本是凭借着国家意志的强制力建立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主要靠人民利益的推动。市场经济重新激活了人民对利益的追求,人民实现了低层次的生存、生理的需要,渐渐地就会上升到追求人民当家作主的需要,社会主义民主也即随之发展。在人民利益的推动下,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了大繁荣大发展,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体现在协商民主制度取得了重大成果,体现在党内民主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体现在基层民主自治成效显著。
三、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在发展中存在的阶段性问题
(一)民主的落实有差距
目前,不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大都选择民主政治制度。自建国以来,党和人民一直致力于发展民主政治。民主发展至今,虽然强调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更具有优越性,但在民主发展的某些方面进展缓慢。现今,社会主义民主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人权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实际影响有待进一步增强,基层群众对权力监督效果不佳,协商民主存在差距等。这几方面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基层民主力量不强大。民主系统应该是一个闭合回路,基层人民选举并监督产生权力机关,权力机关产生执行机关,执行机关领导和服务基层人民。在整个环闭合回路中,基层人民对权力监督这一环节最为基础和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基层人民几乎无法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
(二)下对上民主监督略显无力
中国自古以来实行中央集权制,两千多年从中央到地方、从上到下的命令传达体制塑造出百姓逆来顺受的心理惯性。百姓习惯于听从上级命令,绝大多数都心甘情愿做个稳稳当当的顺民。历史上也少有揭竿而起的“造反派”,究其原因是自身利益被盘剥得体无完肤。但凡能够保持一时的稳定,百姓都会选择忍气吞声、默默承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因素作用下,现在的人民仍然抱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只要自己的切身利益没有受到威胁,就用冷漠对待政治。具体表现在:对政治参与的消极情绪和不作为,进而演化为民主监督的无序性结构和监督软弱无力。举例来说,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在实际操作中,选民往往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手中选票的重要性,“选与不选一个样,选A选B一个样”的思维普遍存在着。这样看来,人民对民主参与都缺乏应有的热情,更不用奢望民主监督能够给力了。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民的政治素养不够高,不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民主监督,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最终导致自己的政治诉求无法实现。
(三)权力腐败
权力腐败,指的是借助公共权力的外衣来谋取个人私利,即权力的错位,从而导致国家政治生活的病态发展。公权力是由人民让渡出来一部分私权力形成的。而掌控一定公权力的机关和个人不顾公权力的本质和原则,将公共权力私有化,并滥用权力,腐败就此产生。以权谋私是权力腐败的主要表现,具体来说包括公款吃喝、权钱交易、权力缺位甚至越位等问题。少数人员奉行个人专断,以手中掌握的权力为筹码,看准了国家政策的空子,大肆敛财;或者在其位不谋其政,只是搞些应付上级的政绩工程。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具有开放性灵活性,而我们又恰逢处于对其一知半解进行摸索的阶段,所以对奢靡之风的侵蚀难以招架,极易滋生腐败。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官员腐败现象已经出现了由暗转明的趋势。有些官员公然索要财物,有些部门公然借助各种由头为官员提供特殊福利。权力腐败不仅不利于国家的政治稳定,更是对民心的巨大消耗,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百害而无一利。
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阶段性问题的解决对策
民主问题是判断一个社会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民主程度越深入,社会越进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必须以人人平等为基础,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民主社会重视每一个人,重视每一个人的利益诉求。
从古至今,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政府官僚体系出现腐败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人类与生俱来的贪婪属性以及对金钱的盲目追逐两个主要方面。权力一旦被掌握在个人手中,由于人类本身所具有的贪婪性和利益排他性,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凭借手中的权力做出一些逾越之举。另一方面,在商品社会金本位思想影响下,权力掌控者很容易沦为金钱的奴隶,堕入沉沦的深渊。我国实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依法治国,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目的就在于用法律规范权力控制者的行为。但从现实来看,想要控制、引导人性并不容易。遇事人人都会选择趋利避害,只要掌权者发现法律、制度存在一点点不完善的地方,他们的私心有机可乘,就会铤而走险钻政策的空子。追求利益本无可厚非,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认为掌握了权力就等于掌握了生财妙门,而不是一门心思想着造福群众,那这样的人在仕途上一定不会有什么前途可言。
当前我国民主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论是民主流于形式、下对上监督无力还是权力出现腐败,内在动因都是人民利益的驱使。当人民利益受到威胁时,人民便开始奋起反抗,保卫自己的利益。人民反抗的过程,正是争取个人政治权力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民主进步的过程。这里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受到威胁的个人利益特别大,大到足以让人民甘愿承担反抗所带来的风险;另一种是有可能受损的个人利益相对而言不大,人民认为不值得为了一点点利益而冒更大的风险。在第一种情况下,人民愿意起来反抗,一般来说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不反抗就只能任人宰割,反抗还有一线生机,为什么不能放手一搏呢”。在这种想法的驱策下,人民为争取个人权力而勇敢做出话语表达,虽然无奈,但在客观上也确实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不论是由于受到的损失特别大所以选择抗争,还是考虑到风险太大放弃抗争,其本质都是在做利益选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千百年前的先贤哲人早已道出了其中玄机。马克思也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保障人民的权利。不可否认,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用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政治的核心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而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需要得到制度上的保障。自建国以来,我国先后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一系列民主制度,虽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做出了修改,但总体来看还需要继续完善。
腐败得以抑制、民主得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实行行政公开制度是对权力最好的监督措施。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拥有知情权是确保这项权利实现的基础。因此早在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提出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政务公开制度有利于公民参政议政的实现,更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建设廉洁政府的需要。通过对行政公开制度的立法建设、内涵研究来逐步扩大公开范围、创新公开方式,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少数人民通过反抗这种被动的方式来推动民主进程的发展。因此,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积极健康发展,必须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来完成。在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主制度的同时,要加强法制建设,使人民有法可依,真正实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二)提高人民的政治参与素养和能力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既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就应该积极参政议政,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人冷漠对待政治生活,用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参与其中,以为这样可以逃避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实则更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反而是民主发展进程中的掣肘。因此,提高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和积极性,提高人民的政治参与素养和能力,对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民主政治的实现依赖人身、思想和言论获得极大自由,因此要解放人的思想,提高人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人民的参与性是衡量民主政治发展的一大标准。增强公民意识,也就是强势灌注主人翁意识,让人民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最大程度的发挥积极主动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出力。
人民的政治参与素养主要指的是理论素养、纪律素养、道德素养等。只有掌握了社会主义民主相关的理论知识,牢牢把握住参与政治的纪律要求,以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参与素养与能力,进而促进政治体制改革,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用利益引导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坚持不懈推进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民主的内在本质就是对人民利益的充分保障。除了通过制度、立法等方面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更应该把好民主发展根本动力的脉,也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刺激、推动民主建设。
由于我国的民主问题有其特殊性,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人民群众在保障自身利益和承担反抗风险的权衡中摇摆不定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就如毛泽东所言:“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换句话说,也就是让政府行动起来,给予人民一定的利益刺激,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并将反抗风险降到最低,让他们敢于发声,敢于反抗,敢于争取和维护自己的权力。
在新的历史阶段,社会阶层出现分化的背景下,社会利益的分配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引爆点。人民普遍处于观望状态,如果利益分配符合自身的预期设定,就默不作声。一旦利益协调过程中出现与预料中不对应的情况,就会联合一批出现相同状况的人,与之对抗。因此群体性突发事件近年来呈现增长态势,这也是利益博弈的结果。综合来看,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还是有好处的。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3]斯宾诺莎著,温锡增译.神学政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4]辛向阳.19世纪西方民主理论论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5]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7]郑曙村.渐进式民主背景下我国民主发展的“内卷化”及其突破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8]乔·萨托利著,冯克利译.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9]王长江.民主是良好政治生态的要见[J].探索与争鸣,2015,(6).
[10]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王绍光.民主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2]亨廷顿著,王冠华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3]罗伯特·达尔著,刘惠荣译.多头政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责任编辑:康璇
D62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7.01.07
1009-6922(2017)01-24-04
2016-12-05
苏童(1991-),女,山东临沂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