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前瞻:“四个自信”研究述评
2017-01-24刘瑜
刘 瑜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 330003)
回顾与前瞻:“四个自信”研究述评
刘 瑜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 330003)
“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构建;研究综述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列创新。“四个自信”相辅相成,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现阶段对于“四个自信”的研究已经很多,但仍有空间,可从历史渊源、理论层面和大众化路径三个方面继续深入。
20世纪上半段,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因其随后遭受巨大挫折,致使21世纪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备受关注。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用事实驳斥了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撒切尔的“别无选择说”,社会主义在中国,历经两次升级,变得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作为落后东方大国的国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的一条主线,无论伟大事业的新篇章将如何续写,其本质不会改变。“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精神力量,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四个自信”的形成与提出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2]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学者针对自信的形成过程所做出的解读和阐释,仍围绕这几个方面,只是各有侧重。
(一)“实践”说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实践,是自信的主要来源。四个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所取得的根本成就。[3]中国共产党的95年历史就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领导中国人民用鲜血和汗水写就的历史也就是四个自信形成的历史。[4]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三个自信”、拓展到“四个自信”,源于中国近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8年的成功实践,使我们党、我们国家和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了当今的自信。[5]孙代尧从三个不同的时段,阐述了“四个自信”的历史源头。第一,“四个自信”是长时段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结果;第二,“四个自信”是对中时段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发展历程深刻总结的结果;第三,“四个自信”是对短时段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国共产党解决旧问题、处理新问题能力等心理认同积累的结果。[6]这里的实践包括中华民族发展演变、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以及改革开放,有正面经验,也有反面教训,对自信心理的形成有着不同层面和程度的影响。
(二)“人民”说
有学者认为,“四个自信”来自于党的初心,初心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情怀,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党为了实现和保持这种为民、爱民的赤子之心,就需要有理想、有理论指导,需要选择一个走向胜利的道路,建立一种美好的社会制度。[7]文化自信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凸显着中国人民的生存智慧,蕴含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理念和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8]“四个自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自然会顺应民心,为人民所掌握并继续发展。有学者认为,“四个自信”是全面深化改革意志的表达,引导民众客观评价改革得与失,充分认识改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从而增强民众对改革的认同和信心,凝聚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泛共识。[9]
(三)“真理”说
有学者认为,“四个自信”来源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来源于对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现实状况、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10]“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的提出,反映了习近平同志坚持以中国为主体并注重从总体性这一内在属性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造,也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提出了必须要在更为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去坚守并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使命、文化权利和文化责任的历史要求,本质上是在贯通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文化创造的长时段历史尺度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的深刻呈现。[11]在治国理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实践中,习近平同志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因此他一直非常重视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文化自信问题。[12]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命题,它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推进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的必然结果,是我们党的文化理念不断升华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13]
上述三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从历史和现实维度对“四个自信”的提出进行梳理,为深化对“四个自信”形成史的研究提供了认识维度。然而,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这个动态的过程值得关注,认识和把握“四个自信”必须坚持唯物史观,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思潮的相互影响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自信”,党的十八大通过党章修正案,在党章中全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完整表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未来的事业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三个自信”。[14]之后在多个场合,习近平同志重复强调这一问题,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号召各界坚定“三个自信”。2014年2月24日下午,习近平同志主持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随后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时、在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时、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时,习近平同志提到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到“三个自信”与“价值观自信”的关系,指出“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2014年10月15日上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014年12月20日下午,考察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化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源于民族和国家的历史。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三个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016年6月28日下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进行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讲“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放在一起,呼吁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此时,“四个自信”基本形成,到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四个自信”正式提出,习近平同志对此进行了具体阐述。从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四个自信”既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二、“四个自信”的内涵与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既有物质方面的追求,也有精神方面的追求,每一种自信都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源于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切实要走的道路和规范现实政治行为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升华,也反过来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一)“四个自信”相辅相成,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
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主义制度优势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明显的比较优势、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坚定信念。[15]其内在逻辑十分清晰,学术界大致有两条阐释路径:一是“三个自信”与“文化自信”之间的联系。有学者引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相关论述指出,文化自信的本质也是围绕政治问题展开的,它是其他三者存在的社会基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社会基础,坚定“文化自信”也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16]二是“四个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关系。自信的形成有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通过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是坚定“四个自信”的现实基础。
(二)“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的关系
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可以得知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层面。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学界关于“三个自信”与“文化自信”之间关系的探讨也多以这个基础。从提出时间上看,“三个自信”的提出在前,孙代尧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追根溯源,中国5000多年来的文化积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和道路、理论、制度的基础。可以说,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17]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具有的特定的空间和具体的历史条件,因而也可以说正是有了文化自信,才能够培育出一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乃至世界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组织之一,他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在发展的过程中既受中国国情和文化的影响,也受世界文化的熏陶,脱离了文化的浸润和自信,就不会有真的其他自信的产生。[18]“文化自信是支撑三个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渗透于三个自信之中,是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升华”,“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文化自信能使理论自信更有理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动、制度自信更有保障”。[19]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20]
(三)“四个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间的关系
从“四个自信”的形成和发展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答当代中国问题而形成的一套新的话语体系。这一新的话语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它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所构成的基本表现形态。”[21]“四个自信”是对中国改革历史、改革现状、改革前景的自信,彰显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精神滋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意志。[22]与此同时,“四个自信”又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未来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23]道路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理论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力量,制度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力量,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4]“四个自信”背后的逻辑实际上是“价值自信”。习近平同志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想价值系统,从而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5]而针对文化自信的核心,侯惠勤认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信”,他认为“对于当代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不是外来文化,而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实践指导,是我们的根本,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练就的真经,不仅是当代中国的立国之本,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26]另有学者认为,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命脉是自信之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是自信之魂,坚持文化软实力的稳步提升是自信之力,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转换是自信之源,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是自信之本。[27]
三、关于“四个自信”研究的展望
(一)不断深化“四个自信”历史渊源的研究
当下,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分别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四个方面对“自信”的来源做了阐释。各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对于发展道路的选择,在于其社会性质和历史环境,中国的发展受其独特国情和所处历史阶段的制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以及文化的自信,来源于历史实践,这是历史的逻辑。现实逻辑应与历史逻辑相一致,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对现实逻辑的最好概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并且不断变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在前进路上,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并将这些新特点置于世界历史的时空长河,既坚持社会主义属性,又凸显中国特色,从而坚定“四个自信”,致力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二)不断深化“四个自信”理论层面的研究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还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回顾历史能更好地解释现实,而透过现象看本质,抽象出理论,能更好地指导未来。十八大新修订的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此基础上,在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答了许多新问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续写。“四个自信”的提出要求我们把握好其与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间的关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也就是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位置。对这一理论层面的研究和把握,有助于我们开拓思路,找到创新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新路径。
(三)不断深化“四个自信”大众化的研究
互联网的兴起,不仅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传播,还向社会传递不同的生活方式。社会上层人士的生活场景通过影视剧、广告等呈现在大众面前,社会却没有提供一条可能的道路,让每一个人都进入那样的生活场景。同时,社会底层人士的生存现状也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一种强烈的反差带来的是困惑和失意,甚至是不自知的优越感。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仅对经济有影响,还改变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代表主流价值观的“四个自信”想要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起到引领作用,必须大众化,深入到更多人心里。现阶段关于“四个自信”大众化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历史教育层面,但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历史总是没有现实令人印象深刻,不断曝出的政治丑闻,尤其是贪污腐败和权力滥用,以及贫富差距、环境污染、道德危机等现实问题,致使老百姓对政府信任度、满意度下降,动摇“四个自信”的根基。未来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研究解决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利益问题,建立一个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的良性的利益关系,从而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研究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话语体系和表达习惯,注重理论话语与宣传话语的转化;研究利用新的传播技术,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将“四个自信”的历史渊源解构、渗透至当下生活中的教育、节庆、礼仪、文化产品当中。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4(第1版).
[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N].人民日报,2016-07-02(第2 版)
[3] 刘刚.坚定“四个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6,(4):4.
[4] 阎占定.“四个自信”的多维阐释[J].学习月刊,2016,(15):19.
[5] 内蒙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并列提出的重大价值[J].红旗文稿,2016,(18):16.
[6] 孙代尧.坚定“四个自信” 实现民族复兴[J].时事报告,2016,(6).
[7] 阎占定.“四个自信”的多维阐释[J].学习月刊,2016,(15):19.
[8] 李新安.“四个自信”:关系、依据和行动[J].学术研讨,2016,(11):354.
[9] 陈水勇.“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前进的定力[N].南方日报,2016 -07-25(第F02版).
[10] 陈金龙.“四个自信”: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7-14(第001版).
[11] 冯鹏志.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N].学习时报,2016-07-07.
[12] 邸乘光.“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16,(5):5.
[13] 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6,(9).
[14]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9(02版).
[15] 刘旺洪.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N].新华日报,2016-07-06.
[16] 李新安.“四个自信”:关系、依据和行动[J].学术研讨,2016,(11):354.
[17] 孙代尧.坚定“四个自信” 实现民族复兴[J].时事报告,2016,(6):22.
[18] 张明学.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6,(4):13.
[19] 徐雪闪.弘扬中华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J].唯实,2016,(8):8-10.
[20] 邸乘光.“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16,(5):6.
[21] 刘刚.坚定“四个自信”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6,(4):5-6.
[22] 陈水勇.“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前进的定力[J].南方日报,2016-07-25(第F02版).
[23] 李家祥.论“四个自信”及其大众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论文集:229.
[24] 全燕黎.论“四个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6,(4).
[25] 唐爱军.坚定“四个自信” 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J].唯实,2016,(11):33.
[26] 从“四个自信” 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侯惠勤教授[J].思想教育研究,2016,(8):11.
[27] 赵付科,孙道壮.习近平文化自信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6,(5):11-13.
2017-08-08
刘瑜(1991 —),女,重庆万州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教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D61
A
1008-5955(2017)03-0014-05
周建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