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
2017-01-24范希春
□ 范希春
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
□ 范希春
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时代特点、突出的实践性特征,主要内容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在引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们思想道德水平、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影响和改变了当今时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文化支撑。
习近平 文化发展战略 文化治理 治国理政
恩格斯曾经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P456)文化的本质就在于以无形的意识和观念影响有形的存在和具体的现实,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改变人的精神状况,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国家。其中,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文化治理的实践成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兴盛的重要前提和人文基础。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是其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以发扬光大,把文化治理引入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外交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时代特点、突出的实践性特征,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有利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和改变了当今时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开辟了文化治理的新天地、新境界,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文化支撑。
一、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统一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思想、意识、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层,或者说是文化的内核,是为精神形态的文化;二是表现文化的实物,包括各种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等,是为物质形态的文化;三是制度、风俗,包含思想观点凝结而成的条例规矩等,是为制度形态的文化。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属于文化的第一个层面,即核心层,进而延展影响到文化的第二、第三个层面,其主要内容为以下七个方面。
1.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中,马克思主义是灵魂、是旗帜,决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性质。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讲话时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2]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存在某种契合和相通之处,是中国人民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联、发展逻辑和未来走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深度结合,为中华文化注入先进的思想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的、必然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指针。
2.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要达成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在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中,“文化立国”、“文化强国”思想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5]2014年2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来做好工作,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6]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这也是习近平文化战略思想中突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3.工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所坚持的根本原则。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也是决定我国文化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才能发展繁荣。
4.文化根基: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习近平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认中,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点表现在“三个独特”、“四个讲清楚”和“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等方面。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7](PP153-156)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8]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进人们的道德自觉,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可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涵养,并使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可以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是促进世界和平的精神财富;蕴藏着解决时代难题的重要启示,对于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是解决时代难题的关键。所以他特别强调,“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9]用中化优秀文化塑造时代精神、推动社会发展,成为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继承、创新、发展、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
5.价值内核: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的要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这是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中的定位。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总是丰富多彩多姿多样的,文化是多元一体、多样共生的,总是在激荡和融合中发展的,其中,占据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和主导作用的是作为文化内核的价值观。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情况下,要把广大人民的思想意志凝聚好,使中华民族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铸就能够有效发挥统摄、引领和整合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基于这样的全局和战略的考量,习近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要求作为一项核心工作抓紧抓好。
6.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文化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讲话中,习近平深刻阐明了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用“极端重要”四个字来定位意识形态工作。明确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一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党性。核心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二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三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就是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坚持党性、站在党的立场上,更好、更全面反映人民愿望。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按照中央要求扎扎实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0][7](PP153-157)
7.战略路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以文化为基础,基于文化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而产生的,在内部形成的向心力、凝聚力、动员力和对外部生成的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了进一步的战略部署,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1]明确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的和意义。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了全面论述,其主要思想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保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7](PP160-16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长历史过程,既是文化建设的重点,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路径。
二、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的深化与延展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P57)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最鲜明的特点正是其实践性。这一实践性特点突出表现在其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作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并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实践功能和推动作用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以及外交等各个领域,本文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1.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把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思考、来布局、来推进,是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突出特点。一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独特“战略资源”,用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时指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7](P106)二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7](P40)三是强调文化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保障。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4]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实现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创造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文化保障。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实现以文化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在实践层面的生动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在文化促进人的发展方面,习近平重点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道德素养。他认为,中国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学习把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二是强调文化对人的提升作用,主要集中在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专门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做重要讲话,对全社会提了要求。同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到北京大学,对大学生讲了这个问题;在上海,对领导干部讲这个问题;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对小学生讲这个问题。如此集中、高密度地讲这一问题,充分说明习近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重视。三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习近平谆谆告诫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三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四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7](PP172-174)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对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明确要求:记住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心有榜样,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接受帮助,要听得进意见,受得了批评,在知错就改、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7](PP180-185)
3.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讲话中,习近平首次提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习近平又对党内政治文化作了进一步阐述,明确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是政治生活中最深层、最本质的东西,直接影响着政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的新要求,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端正政治思想、强化政治认同、树立“四个意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一是坚定信仰;二是作风建设;三是反腐倡廉。通过坚定信仰、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文化。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上的讲话中曾说过,他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时专门要求写了这样一段话:“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3]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3]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3]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3]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3]这正是习近平倡导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根本目的。
4.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实现其现代性转换,提供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是习近平文化战略思想的重大贡献。
一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申明中国主张,阐明中国外交政策,处理外交关系。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走和平发展之路是中国的一贯主张。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当今世界潮流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7](PP265-266)在2014年5月15日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2016年9月4日,在杭州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上,习近平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峰会主题,就世界经济应对挑战、建设好二十国集团提出出五点主张:第一,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第二,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第三,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夯实机制保障;第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第五,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包容性发展。把“和而不同”、“包容性”等理念运用于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把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传统智慧与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相结合,把深层的中国哲理与国际事务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的文化价值取向和独特外交风格。
在处理国与国外交关系方面,习近平同样注重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精华阐明中国的主张。在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中,习近平提出了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和色彩。如2013年10月24日,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7](P297)
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方面,注重通过中国文化理念、中国文化精神传达中国声音,申明中国主张。2015年9月25日,习近平在白宫南草坪欢迎仪式上的致辞时提出:要坚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正确方向,使和平、尊重、合作始终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旋律,确保两国关系沿着健康稳定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要坚持增进战略互信,加深相互了解,尊重彼此利益和关切,以宽广的胸怀对待差异和分歧,坚定两国人民友好合作的信心。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领域,以实际行动和合作成果,给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福祉。要坚持增进人民友谊,大力推进两国民间交往,鼓励两国社会各界相向而行,不断夯实中美关系的社会基础。要坚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加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合力应对全球性挑战,同各国人民一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14]2015年12月21日,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指出,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主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主旋律。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中国倡导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正确义利观,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15]
在处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方面,习近平同样注重运用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文化符号。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提出发展中非关系: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7](PP306-309)真、实、亲、诚,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元素,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定的内涵。2015年12月4日,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强调,中国人讲究“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中非关系最大的“义”,就是用中国发展助力非洲的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并提出中非人文合作计划,即中方为非洲援建5所文化中心,为非洲1万个村落实施收看卫星电视项目;为非洲提供2000个学历学位教育名额和3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每年组织200名非洲学者访华和500名非洲青年研修;每年培训1000名非洲新闻领域从业人员;支持开通更多中非直航航班,促进中非旅游合作。[16]
二是从中国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提供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实践,最突出地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及行动方面。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乌兹别克斯坦演讲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2014年6月5日,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和平。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7](PP314-317)2016年4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就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广泛社会基础。[17]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深刻阐释了丝路精神的丰富内涵,系统总结了“一带一路”建设4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全面描绘了建设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一带一路”的美好前景。而“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在具体文化交流层面,则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大双向引智和人才培养力度。落实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建设联合科研平台和科技园区。实施“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深化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建设。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一带一路”建设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倡导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在开放中发展,在融合中共存。
“一带一路”承接历史、指向未来,是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体现了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担当,将进一步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格局,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深邃历史感、深厚文化影响力。
三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阐明中国观点,为世界文明和谐发展提供中国图谱。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文明主张,这是一篇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文献。演讲中,习近平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观点;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并提出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遵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道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人类创造的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7](PP258-262)习近平认为,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7](PP258-262)这就是习近平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智慧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的中国图谱。
三、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重大历史作用
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深刻阐明了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价值导向、主体内容、任务目标、政策保障,对文化的战略地位以及文化在推进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作出了全面系统科学的论断,从根本上解决了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以及如何发挥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本质的深刻体认,对当今时代文化发展趋势和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中国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开辟了宽广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对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习近平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在外交领域的延展,已经并将深刻改变21世纪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1-1.
[6]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强调 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 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N].人民日报,2014-3-1.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
[8]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14-2-26.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12-31.
[10]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N].人民日报,2013-8-21.
[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3-11-13.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
[14]习近平在白宫南草坪欢迎仪式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15-09-26.
[15]习近平.共倡开放包容 共促和平发展——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5-10-23.
[16]习近平.开启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15-12-5.
[17]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16-5-1.
(责任编辑:李宗开)
G120
A
1243(2017)03-0004-009
作者:范希春,中共中央宣传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邮编: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