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史观视域下社会历史的辩证法

2017-01-24王桂青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能动性本质马克思

王桂青

(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山西 太原 030012)

唯物史观视域下社会历史的辩证法

王桂青

(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山西 太原 030012)

长期以来,有关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能动性的问题存在着错误的倾向,要么是坚持和突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么是过分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轻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这样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而且背离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因此,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下,我们既要看到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又要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只有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内在本质。

唯物史观;主体性;客体性;社会历史;辩证法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和历史的过程,具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历史关头、一定的历史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人类思想史上,有关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能动性的问题存在着错误倾向,要么是坚持和突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么是过分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轻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从而背离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正如马克思在批判的旧唯物主义时指出的,“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则不同,从自然的历史的不同角度,强调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又肯定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能动性。实际上,二者的内在统一和历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对社会历史活动的辩证本质予以科学的揭示。

一、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一)旧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局限性

作为旧唯物主义主要代表的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曾对各国的神进行认真的考察,看到了虽然每个神居住在不同的国度,但他们的形象、衣着、使用的语言,以及活动的方式,都同每个国家的现实生活极为相像,几乎是该国家本民族现实生活的翻版。于是,他认为:“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说明这个世界不是神创造的,一切神圣家族都来源于世俗家庭。这就要从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身去寻找动力。因此,马克思考察了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揭示了复杂多变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的动因。认为,各种社会意识,不管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说到底都是对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不断变化。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上的辩证性

马克思指出:“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可见,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历史演变是一样的,都具有客观实在性。正如荀子所言:“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在1714年,德国人奥尔菲留斯宣布发明了“永动机”,这是一种不需要任何动力就能永远转动的机器,他当众表演,轰动一时,但后来才发现起根本作用的是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转动的轮子。科学家焦耳曾大胆探索,得出了“要科学,不要永动机”的结论。成功测出了热功当量数值,并具体阐发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可见,构成整个世界的三大领域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存在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遵循着自身所具有的本质联系和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但并不是说,一谈到客观规律就不能有人的意识。而恰恰相反,正是二者的辩证统一,才构成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性

在论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时,要重视人的主体活动。因为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无论是生产力的增长,还是社会形态的更替或是人的意识的进步等,都是有人参与的,离开了人的主体活动,社会就无从谈起。因此,把历史看作是脱离人的主体活动的外在过程,就会误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也就无法正确把握历史活动的本质内容。

(一)人的本质特征

在哲学发展史上,关于人及其本质的思想认识极其纷繁复杂,如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理性人,柏拉图的德行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动物,奥古斯丁的救赎人性论,托马斯·阿奎那的双重人性论,康德的至善人性论和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本学等等。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怎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呢?马克思认为,人必须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且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否则,就是纯粹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显然,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意义上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一切社会关系就构成了人的本质。诚如马克思所言:人必然要生存与社会之中,他“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

(二)社会历史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人及其主体活动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有自觉意识的人,正是人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形成了人类社会历史。因此,社会历史的进程与人及其主体活动紧密相联,社会历史就是人的能动活动及其结果。

首先,从社会和人的关系来看,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集合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从根本上讲,历史就是人类生产劳动发展史。由于人活动的多样性,所以,从不同的角度讲,历史可以是生产活动的历史,还可以是科学活动史,也可以是阶级斗争史,但无论是那种社会活动和历史形式,人都是活动的主体,历史总是由人创造的,也是由人推动发展的。社会的各种现象都是由个人的活动造成的。不仅如此,就个体和社会的发展的最终目的而言,二者也是相互关联而且同步进行的,马克思曾经把共产主义社会看成是人类理想的“自由王国”,而这个“自由王国”本身就体现了社会的真正解放和个人的真正自主的统一。而且,个体的解放是社会解放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要不是每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

其次,从一定社会形态的基本结构来看,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不同构成要件,他们都是“属人的”存在,无一不是体现着人与自然的、人与社会的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性质、状况、形式和发展水平等方面无一不与人及其活动内在关联。生产力实质就是人的自身的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则是现实的人在自主生产活动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体现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不同地位和作用的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社会经济关系。而上层建筑也是由体现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和思想道德关系而构成的。离开人的自主实践活动,一切社会生产劳动就不存在,一切社会关系也就不会形成。也就是说,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形态的基础,而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现实的人的主体活动的产物。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迈进,人类社会从手工劳动发展到机器生产,标志着生产力的质的飞跃。在此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把自己头脑中观念的存在逐渐变为现实的存在,不断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表现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从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着新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生产关系,从而改变着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先进阶级反对腐朽阶级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实践实现着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而这些斗争和革命是无论如何也离不开人的主体活动的。

再次,人的主体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具有一定思维能力和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真正意义上的人,它不仅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更为重要的是还能不断地改造条件进行新的创造,并且在不断突破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的前提下,改变着人的自身和社会的历史。这表明主体在发展中具有超越性和能动性。这是因为人的创造性活动可以借助于一定的社会既得力量,不断突破社会条件的限制。

三、社会历史的辩证法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历史活动主体和客体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所以,我们在分析社会历史活动的本质时,应坚持辩证法,从社会生活实践的现实基础上,深刻把握历史活动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历史中的主客体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说人是社会历史、社会环境的产物时,实质上是讲人是前人活动的产物,因为社会历史、社会环境都是前人的本质、能力的对象化,它体现了前人的本质。因此,“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以“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为前提的。而当我们说“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时”,实质上讲的是前人的活动创造了后人,因为后人正是在他们所创造的社会历史、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主体,具有主体性,同时,又都是历史的客体,为前人所创造。

(二)社会历史进程是继承性与超越性的内在统一

社会历史、社会环境对后人活动具有一种强制性的制约作用,它制约后人活动的起点,规定后人的社会生活本质。另一方面,人在社会历史、社会环境面前他不仅内化了前人的创造成果,使之成为自身的主观力量,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的主体能力。而且他又把社会环境作为改造的对象,使之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说,社会历史既是人类的自我创造的历史,也是社会自我更新的历史。

(三)人的历史发展是社会实践发展的核心

社会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着的个人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社会历史的发展都不可能是脱离人或外在于人的。马克思把历史看作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活动完全是人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离开了主体人的活动,便不可能有现实社会历史的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把社会历史看作是社会形态的客观演进过程,还应该把它看作是人的主体能动活动过程。科学地认识人的主体活动的能动作用是全面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本质的重要方面。

总之,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在人的劳动实践活动不断变化和发展。每一领域的社会进步都充满了辩证矛盾,而矛盾的解决需要人的不懈的努力,通过实践去解决,既要合规律性,又要合目的性。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又要重视人的主体能动性,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内在本质。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9-410.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4.

[4]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4-39.

[5]孟宪鹏.哲学名著学习纲要[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148.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7]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56.

(责编:张清雅)

B27

A

1008-8431(2017)02-0053-03

2017-01-02

王桂青(1970-),女,太原市人大工作编辑室科员。

猜你喜欢

能动性本质马克思
马克思像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