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小城市个性魅力培育的策略研究*
——以漳州市为例

2017-01-24牛俊伟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漳州魅力

牛俊伟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我国中小城市个性魅力培育的策略研究*
——以漳州市为例

牛俊伟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城市个性魅力是城市美感的综合体现,是建立在城市个性基础上的美感释放和愉悦体验,因而是城市自身的客观属性与人们的主观感受的辩证统一。城市个性魅力是凸显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要素,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像漳州这样的中小城市,要想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正确树立魅力城市的发展理念,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走以差异谋利益、以错位争地位、以特色迎机遇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中小城市;个性魅力;漳州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正迎来一个喧嚣的城市时代,每个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外部扩张与内部更新,而城市之间则通过合众与连横,不断上演城市博弈。城市的竞争,在短期内可能是经济的拼杀、财富的较量,但从长远来看,比拼的其实是城市的个性魅力,尤其是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可能更是如此。

一、城市个性与城市魅力的概念辨析

在关于城市化的讨论中,人们往往不加区分地使用“城市个性”与“城市魅力”这两个词,似乎城市个性就是城市魅力,城市魅力也就等于城市个性。其实,城市个性和城市魅力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需要认真辨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矛盾的普遍性,而个性是指矛盾的特殊性,也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因而属于事实的范畴。因此,所谓城市的个性,是指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殊存在,正如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不会存在两个一模一样的城市,是故,每一个城市都必然有它的个性。魅力则不然,它是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效果关系,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因与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1]从而激发出的一种情感共鸣,因而属于价值的范畴。因此,所谓的城市魅力,一般是指城市的独特性存在所释放出来的感染力、诱惑力和吸引力,这就不是每一个城市都天然地具有的东西,而是需要人们深入挖掘、认真培育和努力塑造的价值,是人们对城市美学的主观追求。换言之,“城市个性”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本身并不包含审美价值判断,而“城市魅力”则是一个褒义的概念,内含着人们的审美取向,二者在词性上有着显著的不同,所以在城市化的实践中,我们就不能以一种中性的、不好不坏的要求,作为城市发展所努力追求的目标,而是既要善于挖掘出城市的个性特征,更要注意提升城市的魅力指数。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在此提出“城市个性魅力”的概念,尝试以此来校正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理念中的某些偏差。

二、城市个性魅力的内涵及构成

城市个性魅力是城市美感的综合体现,是立足于城市个性基础上的美感释放和愉悦体验,因而是城市自身的客观属性与人们的主观感受的有机统一。从它的构成要素来看,城市个性魅力应包括城市个性要素和城市魅力指数两个方面,前者是构成城市个性魅力的资源系统,后者则是构成城市个性魅力的效果系统。[2]

城市个性魅力的资源系统由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经济社会资源和人文精神资源组成,是城市全部个性要素的集合。首先,一个城市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所拥有的特色要素,例如区位特征、气候条件以及地理景观等等,是城市个性魅力的自然基因,它们基本上是不可复制的,因而也就成为提升城市个性魅力的先决条件;其次,一个城市在经济社会资源方面所拥有的特色要素例如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和特色经济活动等,是城市个性魅力的客观物质基础,也是提升城市个性魅力的根本动力;最后,一个城市在人文精神资源方面所拥有的特色要素,例如它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特色文化遗产及其现代传承,以及体现在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思想觉悟、道德风尚、文化知识水平等等,是城市个性魅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它们最生动、最活跃、最持久,是城市自然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相互协调和现实转化的内在机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城市个性魅力的指数,因而是城市形象和城市美誉度的具体体现。[3]

没有个性资源的城市不会是一个有魅力的城市,但有个性资源的城市也不一定就是一个有魅力的城市;这是因为,城市的个性资源只是为城市个性魅力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的要素,因而只是提升城市个性魅力的基础、前提和出发点,城市的个性资源必须经由人们的具体实践活动所激活才能最终转化为现实的魅力指数。所谓的城市个性魅力指数,也就是城市个性魅力的建构效果和实现程度,是一个城市个性魅力强弱的具体表征,城市魅力指数高的城市才是一个真正有个性的城市。

城市魅力指数的体系构成了城市个性魅力的效果系统,该系统大致包含由低到高三个层级要素,即城市愉悦力、城市吸引力和城市诱惑力。城市愉悦力是城市个性魅力的第一层级,它是一个城市以其良好而独特的城市生活氛围给予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以身心舒展和愉悦的体验;城市吸引力是城市个性魅力的第二层级,它是一个城市以其鲜明的个性形象对外部公众的统摄、吸引、说服和感召,它促使人们走近城市、亲近城市以至于留恋城市,直至寄身于此或投资创业于此;城市诱惑力是城市个性魅力的第三层级,魅的本意是神秘的诱惑力,所以城市个性魅力的的最高层次就表现为城市以其近乎神秘的存在感所散发出的独特韵味,使人们心生向往、魂牵梦萦、遐想无限、回味无穷,从而使该城市成为人们伸张欲望、寄托心灵、情感共鸣、精神升华的绝佳所在。

总之,城市个性魅力是一种复杂性的存在,它既包括客观的物质基础条件,也涵盖主观的心理感受和价值评价,二者水乳交融;城市个性魅力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存在,既包括个性资源系统,也包括魅力效果系统,是城市个性要素及其建构效果的有机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三、城市个性魅力的战略意义

城市个性魅力是凸显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要素,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城市个性魅力可以在两个向度上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一方面,在城市内部,城市个性魅力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荣誉感,激发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强化市民的忠诚感和责任感,并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城市向心力和凝聚力,营造出人人为城市,城市为人人的良好氛围,加速城市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在城市外部,城市个性魅力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极大地吸引外来资本,拉动更多投资,吸纳优秀人才,吸引潜在的游客,为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在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城市个性魅力的培育和发展无疑更具现实意义。

首先,城市个性魅力是重塑城市发展理念的重要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步伐显著加快,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创造出一个令世人惊叹的“城市中国”的奇迹。[4]然而,“城市中国”一方面意味着中国正走入全面城市化的时代,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正成为一个“城市问题型”的国家。除了城市发展过程中非正义问题(如暴力拆迁等)的凸显以及城市病(如交通拥堵等)的无序蔓延之外,城市发展的美学问题也广受人们的诟病,雷同的产业模式和相似的城市建筑造成城市文化个性的消失。“千城一面”表面上是城市个性危机的表现,内里却是城市发展理念上的偏差所导致的结果:一是只重视城市发展的速度,不重视城市发展的品质,急功近利,贪多求快,盲目攀比,大拆大建,结果造出来一座又一座毫无生气的空城、鬼城和死城;二是只重视城市发展的规模,不重视城市发展的内涵,以大为美,以高为美,以新为美,老城荡然无存,新城遍地开花,“烧饼越摊越大”,生活品质却越来越差;三是单纯追求城市经济增长,不重视城市文化精神的培育,大楼越建越高,立交桥越来越密,马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宽,但城市的可识别性却越来越模糊,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5]在这样的发展理念之下,大大小小的城市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机械复制品”,中国城市的个性文化和文化个性正在整体性丧失。因此,“城市中国”已经到了该反思自身的重要历史时刻了。呼唤个性化城市形态的构建,走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城市发展之路,正在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新的共识和要求。适时提出城市个性魅力的发展理念,既是对当前我国城市化个性危机的一种反思和校正,也是再度寻找或重新塑造城市的个性文化、民族性地方文化,实现城市独特记忆的必然要求,[6]当然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次,城市个性魅力是构筑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措施。城市竞争的成败既取决于城市内向的凝聚力和整合力,也取决于城市对外的辐射力和对外影响范围,特别是城市在吸引企业、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能力。由此不难看出,城市竞争力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是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有机合体,硬实力为软实力奠定基础,软实力为硬实力提供智力支持,二者相辅相成,如果配合得当,则会产生倍增效应,如果配合失当,则会造成内耗。在唯GDP的发展理念中,往往把城市的经济实力视为城市竞争的取胜的唯一法宝,这在短期之内或许如此,但从长远来看,却未必如此,特别是对于中小城市,限于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因素制约,短期内很难在经济总量上实现较大跨越,更多地需要着眼于未来,主要从文化软实力层面寻求突破。所以,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建设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就是通过差异性的城市定位,打造城市的特色竞争力,彰显城市的个性魅力。中小城市应该有效整合各方面的实力,在对自身资源和所处环境的准确研判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出自己最优的发展空间和功能定位,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差异性和权威性的原则对城市特色进行升华,着力塑造自己的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的综合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吸引投资者、旅游者、创业者和居住者,聚集更多的文明要素和发展资源,使城市脱颖而出并展翅高飞。因此,打造城市个性魅力,既是中小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也是新世纪城市长远规划的战略制高点,理应成为中小城市乃至所有城市决策者的共识和目标。

最后,城市个性魅力是营销城市品牌的基本策略。今天的城市竞争,已不光是城市经济实力的竞争,也体现在城市品牌推广、城市形象的塑造方面。因为,城市内外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外部资源呈现选择性自由流动的态势,它们总是优先流向那些声望排名靠前、有一定知名度和独特竞争优势并能使这些资源实现最大化增值的城市,如同企业的优秀品牌可以决定它在市场中的份额一样,城市的强势品牌,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它在城市竞争序列中的地位和等级。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品牌影响力,没有与之相应的城市特色,没有较好的发展环境,没有城市增值的空间和潜力,也就可能弱化或丧失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甚至还会造成内部资源的流失,并造成被边缘化的城市危机。因此,准确进行城市定位,合理进行城市品牌营销,是当下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城市竞争的根本策略。所谓城市品牌,也就是一个城市地理资源、历史文化、经济技术等要素被公众广泛认同的最具典型意义的称谓,是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手段向其目标公众所展示和传达的能表现城市核心价值、个性和定位的名称、标语、标志、符号或图案。[7]所以,城市个性魅力是城市品牌识别系统的实质内涵,城市品牌是城市个性魅力的集中展示,城市品牌的打造,关键在于对城市个性魅力的综合、概括、抽象和提升,而城市品牌的营销,关键在于对城市个性魅力的全方位展示、精细化推广。如果没有对城市个性魅力的用心塑造和准确提炼,所谓的城市品牌的营销,就只能流于形式,不可能取得实效。

四、中小城市个性魅力培育的路径选择

对于广大的中小城市而言,由于自然禀赋、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城市个性魅力的培育不可能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复制,但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社会工程,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指针可以遵循的。具体而言,城市个性魅力的培育应遵循以下三个最基本的导向,即以差异谋利益、以错位争地位、以特色迎机遇。所谓以差异谋利益,即以差异性的地理存在为基点做好城市规划建设,通过独特的城市地理景观营造城市之美学价值;所谓以错位争地位,即以优势的经济资源为依托,通过核心产业结构创造城市的投资经济价值;所谓以特色迎机遇,即以不可替代的人文历史文化为底蕴,通过凝练独特的城市精神,寻求城市发展的最佳机遇,创造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魅力价值。下面就以福建省的漳州市为例,具体说明中小城市个性魅力培育的实施路径。

(一)漳州城市个性资源分析

漳州市地处海峡西岸的闽南金三角,和厦门、泉州同为闽南重镇,三地文化相同、语言相通、经贸来往密切,表现出较高的同质性和趋同性。但三地在闽南区域内还是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漳州在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也有着自身明显的个性。

1.漳州地理禀赋独特,山海自然优势明显。漳州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坐落于省内最大的最大冲击平原(漳州平原)上,“东南际海”(《宋史地理》),其余三面群山环绕,省内第二大河九龙江两大干流西溪和北溪穿城而过。宋人赵崇祥在《漳南楼记》有云:“面临大溪,如见九龙之跃也;背负千峰,如见群玉之拥也;名第诸峦,参乎其前,如见伟人秀士之顾揖也。”漳州“地兼山海秀”(宋·郭祥正诗),山、海、江、田、林、园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

2.漳州物产丰富,生态经济优势突出。漳州地处东经117°-118°、北纬23.8°-25°之间,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是个天然“大温室”。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五大名花”(水仙花、茶花、兰花、红梅、腊梅)和“十大名果”(芦柑、荔枝、香蕉、龙眼、柚子、菠萝、枇杷、杨梅、桃、番石榴),素称“鱼米花果之乡”。此外,漳州在绿色资源方面优势明显,截止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约63.6%,公共绿化覆盖面积达2802公顷,建成绿道长度达48.4公里,全市(含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61平方米(市区为14.5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2.22%(市区为42.57%),建成区绿地率为39.73%(市区为39.85%),均位居全省前列。[8]漳州绿色资源分布比较均衡,水质量和空气质量良好,在生态保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厦门和泉州以及国内很多城市都无法与之比拟。

3.漳州市民生活安逸,休闲文化氛围浓厚。漳州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唐宋传入,明清形成的斗鸡、斗鸟、斗鹤鹑,养花木,赏盆景等习俗在漳州大行其道,玩赏古董之风也历久不衰。[9]“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宋·苏澈诗),以“和、敬、精、乐”为核心的“功夫茶”文化更是深入日常生活的骨髓之中。此外,漳州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布袋木偶戏独树一帜,歌仔戏(芗剧)冠绝闽南,书画、剪纸、灯谜、大鼓舞蹈等民间艺术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漳州长期社会稳定,人民历来安居乐业,再加上背山面海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既铸就了漳州人小富即安的社会心理,也塑造了漳州文化中较为闲散的生活情趣:生活富足,心态安逸,生活节奏散漫,人际关系和谐。

(二)漳州城市魅力指数提升策略

2012年《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厦漳泉同城化战略正式实施,这对于漳州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漳州可以充分利用三地资源共享的平台,快速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实力相对弱小的漳州也可能在三地经济结构整合的过程中遭逢经济弱化和文化同化的危险。因此,漳州要想在同城化的大潮中大显身手,就不能亦步亦趋地完全跟在厦门和泉州后面绝对趋同发展,而应立足自身特殊的自然地理资源、经济社会资源和人文精神资源,把培育漳州的个性魅力提高到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力提升城市愉悦力、城市吸引力和城市诱惑力。

1.以差异谋利益,精心打造田园都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速城市化的普遍模式是内部大拆大建,外部大扩大增,圈占公共绿地大兴土木,这不仅造成“千城一面”的个性危机,而且由于园林绿化锐减,人车俱增,环境极大破坏,生态严重失衡,人居环境显著恶化,“大城市病”久治不愈,城市化转型势在必行。尽管早在100多年前英国的霍华德就提出“田园城市”的城市规划理论,[10]我国科学家钱学森也在上世纪90年代也提出了“山水城市”的设想,[11]但在当时工业化高歌猛进的时代,这些设想都未能真正付诸于城市规划的实践,而今天中国的城市化转型则为此提供了最佳契机。漳州理应顺应世界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既要避开厦门紧凑而拥挤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也不能走泉州分散型无序蔓延的城市发展道路,而应牢固树立生态城市的现代规划理念,充分依托城市中心“一江碧水映古州,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自然地貌优势,统筹协调城乡规划,按照“显山、露水、融绿”的原则加快内城空间的整治和改造,并以绿色廊道和慢行交通系统与乡村链接,让田园景观和乡土文化从乡村走向城市,并以田园艺术和乡土文化创意城市景观,力争形成“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城一体、城园交融”的独特风貌,通过绿城、水城、花城、古城的一体化建设步伐,以山水城市建设彰显城市价值,把“厦门的后花园”进一步提升为人居环境优良的“中国东南田园都市”。

2.以错位争地位,着力构建生态之城。在闽南“金三角”,厦门的现代工业和服务业领先,而泉州的工商业则异常发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上以农业为主导的漳州就不可能也没必要去和厦门、泉州以及省内外其它城市竞争工业项目,即使争取过来,也未必有很好的发展潜力。漳州应力求把农业立市和工业兴市有机结合,加快传统生态优势的现代转化,实现错位发展。一方面,要立足传统农业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增产、优质、提效”这个中心,努力以现代工艺加快农产品的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现代观光农业、现代花卉水果产业和外向型的出口创汇农业,借助海峡两岸花博会和农博会把平和蜜袖、天宝香蕉、水仙花、茶业等具有漳州品牌特色的绿色生态产品做强做大,[12]进一步展现漳州作为花卉之都、水果之乡、水产基地和“中国食品名城”的魅力,把“厦门的菜篮子”升级打造成我国东南的“蔬果基地”;另一方面,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招商、绿色生产和绿色创业,以生态文明建设倒逼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以绿色环境建设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抢占绿色环保经济和绿色循环经济的制高点,努力把漳州打造成为闽南金三角的“生态之城”和“绿色之肺”,争取赢在青山绿水间。

3.以特色迎机遇,倾力营造休闲之都。随着人民经济生活的大幅度改善,我们正在走进一个全新的“休闲时代”,城市的发展也开始由传统依靠制造加工业的繁荣向依赖休闲业的兴旺发达转变。漳州应牢牢抓住“休闲业”这一黄金产业正在兴起的大好机遇,依托自身丰富的休闲资源,抢占休闲文化产业的先机。一方面,要充分依托自然风貌,坚持“原生态”、“低成本”、“人性化”的建设原则,坚持传统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的基本导向,完善绿色文化休闲设施及其配套服务,大力提升休闲服务品质,进一步凸显“土楼”“滨海”“文化”“田园”“青山”“温泉”等地方特色,以吸引更多游客到漳州登山、观海、戏水、看楼、泡温泉、赏名花、尝鲜果,[13]力争把漳州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闽南“后花园”;另一方面,要借助漳州文化中休闲飘逸的文化底蕴,引导市民树立健康的休闲观念和休闲意识,推广现代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和文化生活方式,营造城市社区的休闲文化氛围,推进全民健身和大众休闲运动,积极开发文化休闲娱乐项目,注重讲好“漳州故事”,努力把漳州营造成为宜居宜游宜休的“休闲之都”。

总之,漳州只有仅仅依靠自身优势和特色,走以差异谋利益、以错位争地位、以特色迎机遇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通过精心打造“田园都市、生态之城、休闲之都”的城市品牌,真正建成宜居、宜业、宜游、宜休的富有个性魅力的城市,才能最终实现富美漳州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册)[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658.

[2]陶建杰.中国城市软实力评价及实证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4).

[3]牛俊伟.论中国梦与城市凝聚力——基于漳州跨越发展与地缘文化视角的考察[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

[4]陈映芳.都市大开发——空间生产的政治社会学[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

[5]朱铁臻.城市魅力研究[M].北京: 红旗出

2015年度“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闽教科〔2015〕54号)。

2017-06-25

牛俊伟(1978- ),男,内蒙古卓资县人,博士,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导,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

C91-06

A

1672-1071(2017)04-0022-05

猜你喜欢

漳州魅力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买鱼
潘维廉漳州行 有种“老朋友”的感觉
雨的魅力
南康漳州龙
《东方欲晓》的魅力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漳州岱仙岩仙祖信仰初探
《问刘十九》魅力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