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的思考

2017-01-24陆攀刘放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农民

陆攀 刘放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对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的思考

陆攀 刘放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以坚定农民的理想信念,凝聚和团结农民为崇高理想而奋斗。当前,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仍面临诸多困难,如信仰教育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信仰教育对象本身的复杂化、信仰教育主体功能缺失、信仰教育活动开展不便等。建议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发挥共产党员在信仰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采取灵活有效的信仰教育方法和形式。

农民 马克思主义信仰 信仰教育 建议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起,就非常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农民,激发农民为崇高理想而奋斗。在崇高理想信仰的凝聚和感召下,农民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得到极大提高,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共有的精神家园。在新的历史时期,它是团结、凝聚广大农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当前,面对农村复杂的信仰态势,积极关注农民的精神世界,持续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农民,意义极其重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信仰一直是国家的主导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性不仅要体现在发达的城市,薄弱的乡村也不能缺失。当前,由于受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历史上封建迷信思想的残留、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乡村治理中的某些缺陷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的信仰态势极其复杂,农民的信仰对象更是五花八门,信鬼神、信主、信佛、信金钱、信权力等等,应有尽有。这些都冲击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农村的主导地位。因此,持续不断地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信仰观,用科学信仰占领农村信仰阵地,是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农村主导地位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二)是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

邓小平曾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1]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既需要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为后盾,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以使广大农民树立科学的信仰观,有效抵制封建迷信在农村的蔓延,遏制邪教在农村的登场,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可以使广大农民树立共同的理想信仰,从而在共同理想信仰的牵导下,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巩固农村的大好形势;还可以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所饱含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信仰的功能,巩固农民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促进农村社会持续和谐稳定。

(三)是丰富农民精神世界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民也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从事精神文化活动。可是,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就会出现偏差和迷失,也为各种不良思潮的趁虚而入提供了机会。一项对江西省南康市100名农民的调查显示:“农民的文化生活主要是打牌或麻将占55%,看书读报的占20%,看电视的占86.66%,拉家常的占36.66%”[2]。现实中,也不难发现还有不少农民会参加一些宗教活动甚至是封建迷信活动。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运用各种载体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可以充实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农民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渴求,也使得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科学信仰的指引下更加健康理性。

二、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的不断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绩特别是农村社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给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了契机,但诸多制约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不利因素仍客观存在,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现实面前仍困难重重。

(一)信仰教育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成效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的消极因素会降低信仰教育的效果。第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影响。苏东剧变对农民精神信仰的影响不可低估,特别是老一代农民对苏联“老大哥”记忆深刻,“老大哥”消失了,给农民精神信仰带来的困惑将长期存在,如果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农民的政治信仰就会发生偏差。第二,封建迷信和宗教在农村还有很大市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无神论的信仰,而封建迷信和宗教都持有神论的观点。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封建迷信和宗教短期不会消失,在农村还在不断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争夺信众。第三,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各项富民政策的带动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种社会保障措施逐步得以建立。但不可否认,城乡差距仍然客观存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依然相对滞后,各种保障所提供的救助与农民实际遇到的困难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还有5575万的贫困人口[3]。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信仰热情,也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等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农村现实面前大打折扣。

海洋馆老板原本希望借助纪录片大赚一笔,可没有想到纪录片播出之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全世界的人们愤怒了,以动物保护组织为代表的群体掀起了“还洛丽塔自由”的运动,人们一致声讨迈阿密海洋馆。有人直接喊话迈阿密海洋馆的老板,要求他“还洛丽塔自由”。然而,老板的答复却是:“它是我的合法财产,你们的提议我不感兴趣。”

(二)信仰教育对象本身的复杂化

农民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象,他们的思想信仰状况极其复杂,他们中不同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认知存在着差异。第一,老一代及中青年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情感存在着差异。老一代农民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中接受过文化教育的人很少,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之甚少,但新旧社会的对比,三大改造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火红岁月,虽然他们可能有的经历过其中的一段,可能有的全部经历过,但都使他们对社会主义、共产党有很深的感情,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很强的信念,他们对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较多理性层面上的认知认同,但存在着很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中青年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虽然接受过一定的教育,对马克思主义有所知晓,但真正了解掌握的并不多,同时由于时代的变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现实对比中的差异,造成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既没有像老一代农民那样具有情感上积极认同又缺乏真正理性上的认知,在各种歪理邪说面前他们的理想信仰就容易出现偏差和迷失。应当看到,中青年农民是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思想信仰一旦偏离,就会危及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农村的主导地位。第二,农民党员和普通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存在着差异。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但并不意味着其他阶级出身的人不能入党。这样,农民中就有党员和群众的区别。他们在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认知上会存在着差异。第三,农民信仰的多元化、功利化倾向明显,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和理解也往往带有功利化的色彩。农民的信仰对象复杂而多样,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不能区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等非科学信仰的本质区别。农民信仰动机更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他们对信仰对象的崇拜多出于实用主义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也多出于利益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所饱含的精神价值关注不多,从而缺乏精神维度上的超越。

(三)信仰教育主体功能缺失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是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最为直接的实施主体,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基层组织的信仰教育功能不强,影响了信仰教育的效果。一是农村基层干部理论水平不高。与农民接触最多的基层干部就是村委会及其下属人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之不多,很难做到吃透理论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在农民中进行宣传教育。二是农村基层干部“阵地”意识薄弱。他们对经济建设方面的“硬指标”往往高度重视,对于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软指标”往往重视不够,思想文化领域的“阵地”意识不强。三是农村党员干部在信仰教育方面的示范作用不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每名党员都应是一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旗帜。但现实中,少数农民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忘记了入党时的初心,他们中有的信风水、信鬼神,带头参加封建迷信或宗教活动,有的忘记了公仆身份,作风不实,甚至侵占和损害农民利益,如央视曝光的农补黑幕现象[4]等,这些都给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四)信仰教育活动开展不便

农村与工厂、学校不同,农民生产生活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分散性,使有组织的集中学习活动开展较难。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民只有在农闲时,才有较多的时间参加一些有组织的集中学习活动。在农村很多地方还存在着交通、信息不便等现象,使集中性的信仰教育活动开展较难。另外,由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相对滞后,网络、数字电视等对农村的覆盖率仍然很低,造成农民信仰教育方式渠道单一狭窄。

三、加强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建议

(一)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现实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信仰形式,它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仅期许在遥远的未来,而且更满足在当下。我们党已经确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农村是否全面达到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5]目前党和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正在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帮助农民早日实现全面小康梦。当前,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给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就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村交通、信息等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就要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就要进一步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和救助措施,使农民对未来有相当稳定的预期,而不至于为满足某种“确定性”需求投入宗教和封建迷信的怀抱。总之,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同时也强化了农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认同,使信仰教育有了事实的印证。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能为农民所了解和认同是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不是少数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的专有话语,它本应是劳动人民实现自身解放和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论武器。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6]。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离开农民的马克思主义是残缺不全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非常注重在农民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努力实现宣传语言的通俗化和大众化,让科学理论走进农民生活,引导农民在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树立起对它的信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首要的任务仍然是要结合时代特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一要加强唯物主义教育,破除农民的有神论观念。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大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7]彻底的唯物主义从来不认为世界上存在鬼神等神秘物。事实上,一切封建鬼神和宗教神灵都是由于人们认知的局限和自身力量的不足而虚构出来的,而统治阶级往往利用它们来实现对人的统治和奴役。当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有神论观念在农村还有很大市场,束缚了农民的思想,不利于农民自身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农民的唯物主义教育,破除农民的有神论观点,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信仰。二要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背景下,针对农民的信仰困惑,要加强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教育,如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社会主义客观必然性教育、社会主义优越性教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等,引导农民认清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增强社会主义信念。要加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教育引导农民认清共产主义实现的客观必然性以及它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坚定农民的理想信念。三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农民。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理论创新史,也是一部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民群众的历史。当前,信仰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讲话中涉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关论述教育农民,使农民直接感悟真理的力量以及真理中所饱含的对人的价值关怀,增进农民对科学理论的亲近感、认同感,增强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三)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强化农村党员的教育示范作用

引导农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积极作用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推动因素。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党在基层的“形象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农村的现实载体,对推动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起着最为直接的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培训,全面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坚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提高他们结合自身工作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能力。要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阵地”意识,加强他们对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管理和引导,提高他们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对农民进行信仰教育的自觉性,把党在农村各项富民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深化农民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结合起来,把信仰教育渗透在农村工作的各方面。基层党员干部要密切与农民群众的联系,努力改进工作作风,时刻不忘公仆身份,坚决杜绝损害农民利益事件的发生,维护党在农村的形象,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果。要强化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要求他们自觉学习科学理论,主动践行科学信仰,带头做无神论的模范,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无声教材”。

(四)针对农村实际,采取灵活有效的信仰教育方法和形式

农村不像学校、工厂那样便于集中统一,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方法形式上必须符合农村实际,灵活而有效。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坚持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在有条件的农村社区,可以结合“理论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采取报告会、辅导讲座等形式,对农民进行集中性的信仰教育,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增强农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认知。同时,针对不同情况,可以采取挨家挨户、面对面的分散性的信仰教育,把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宣传到位,增强农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第二,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对农民进行科学理论的灌输是完全必要的,但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有限,这种直接灌输式的信仰教育方式效果往往不是很好。因此,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当主要采取隐性的方式,如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实质渗透于村规民约中,渗透于农村日常工作中,结合扶贫帮困、农民社保医保、农村社会救助以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具体工作来进行,使广大农民在集体无意识中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第三,坚持典型示范与区别教育相结合。共产党员应当是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典范,他们在现实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会直接影响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信仰。因此,在信仰教育中,要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典型示范作用,发挥他们对入党积极分子以及普通农民群众的带动作用,建立起基层党组织—共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普通农民群众的信仰教育和传播链条。同时,还可以通过创建“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四有农民”等活动,积极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信仰观。针对农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普通农民等不同教育对象,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区别对待,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老中青农民的不同特点,要从情感认同和理性认知相结合的层面,加强对他们的信仰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效果。第四,坚持传统方式与现代方法相结合。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网络等新媒体也逐步在向农村推广,为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了便利。但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网络的整体普及率还较低,很多乡村还没有通网络,加之农民科学文化水平还不高,他们大多数还不会使用网络或电脑,因而还不能通过互联网了解科学理论、树立科学信仰。因此,在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既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也不能丢弃传统教育载体,即使在互联网普及的乡村也不能轻视乃至放弃传统手段的作用,传统和现代两种手段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牢牢掌握农村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传播阵地。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5.

[2]贺新春,张明聪.社会转型时期农民信仰状况调查及其教育对策[J].成人教育,2014(3): 29-32.

[3]新华社.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 2016/1017/c1001-28784713-6.html.

[4]央视曝农补黑幕:村干部冒领300万 村民 治 癌 款 也 贪[EB/OL].http://www.china.com.cn/ news/2016-12/29/content_40002887.htm.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8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

责任编辑:夏明珠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立项编号:AHSKQ2015D03);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项目(立项编号:2015jxtd087)。

2017-02-15

陆攀,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法学博士。刘放,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农民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饸饹面“贷”富农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