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农村敬老院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基于对蒙城县G城镇敬老院的调查
2017-01-24温梦梅叶良均曹啸宇
温梦梅 叶良均 曹啸宇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1)
皖北地区农村敬老院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基于对蒙城县G城镇敬老院的调查
温梦梅 叶良均 曹啸宇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1)
面对农村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敬老院作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的主要形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无结构访问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蒙城县G城镇敬老院老年人的保障需求进行调查,得知老年人在健康、情感和服务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保障需求,其中对情感保障和服务保障的需求尤其强烈,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优势视角进行相关思考和探讨。
农村敬老院 老年人 情感需求 社会工作者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老龄化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安徽省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目前正面临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好老龄化问题成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现有关于老年人生活状况的研究主要关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医疗卫生健康方面。也有少数研究关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状况,但对于特殊群体的敬老院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关注甚少。雷鸣等在重庆市敬老院的调查中指出:敬老院中老年人的娱乐活动很少且频率很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1]。华钰洁指出敬老院应开展多样化的健康娱乐活动,使老年人在敬老院有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2]。敬老院的老年人与家庭养老的老年人相比具有以下特点:远离家庭和过去曾经生活过的熟人社区;情感保障需求得不到满足。
一、研究背景介绍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先采取观察和无结构式访问获取G城镇敬老院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信息,在此基础上设计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后采取非概率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和结构访谈。以G城镇敬老院115位老年人(即年龄在60岁及以上者)为调查对象,要求调查对象有清晰的思维能力和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受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的制约,本次调查是由接受过社会调查专业知识训练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本着“当面询问,亲自记录,当场回收”的原则,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处理、分析。
(二)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120人,问卷回收120份,但其中5份问卷因填写质量不高被剔除,实际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95.8%。调查对象男性100人,约占87%;女性15人,约占13%,样本中男性的比例远高于女性。从年龄群的分析结果看,年龄总体分布在60-93岁之间 (包括60岁,93岁),其中,60-69岁人群占老年总体的近50%。在这些老人中,一生中未婚的比例极高,且全为男性,占总样本的60.9%。另外,老年人群的教育程度比较低,文盲占60.9%,有34.8%的老年人受过小学教育,4.3%受过高中或中专教育。
二、生活现状
调查发现,有78.3%的老年人都长期在自己的村庄里从事过农业生产,先前生活的社会圈子是以自己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是熟人社会。费孝通指出,在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格局和社会结构中,每个人都以“己”为中心,随着不同的血缘和地域的远近关系向外推出去,形成了一个有不同层次的波纹的差序[3]。在敬老院里,院民来自不同的村庄,他们极少有共同熟悉的人和事。敬老院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一个相对陌生的集体环境,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来适应敬老院的生活方式和管理制度,并在这里重新建构自己的社会关系。
(一)健康保障方面
人生进入老年阶段后,生理功能衰退,抵御疾病的能力下降,患病的几率增加,并且容易患老年性疾病,影响其行动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指出,人类的需要构成了一个层次体系,即任何一种需要的出现都是以比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而生理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医疗等,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的需要[5]。调查得知,患有风湿病、关节炎的老年人占有 39.1%;患有五官疾病(白内障、青光眼、听力障碍等)的老年人占30.4%;有26.1%的老年人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脑溢血、脑血栓、老年痴呆等);患有其它疾病的占21.7%。平时配合着药物治疗,有及时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需要。但G城镇敬老院并未配有专业的医疗人员、设备和常用药物,老年人平日看病需要去镇卫生院,院民从敬老院获得的健康保障资源远远不能满足自身需求。
(二)情感保障方面
中国是熟人社会,人的情感保障多来自于家庭,其中“亲子融融”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调查发现,约78.3%的老年人有亲属(多为旁系血亲),21.7%的老年人没有亲属。其中,在“有亲属的”老年人中,有66.7%的老年人会有人看望,看望频率在“1个月以内”占33.3%,“1-3个月”占8.3%,“3个月以上”占58.3%。而一年中无人看望的老年人占调查对象的 47.8%,由此可知,对于农村敬老院的老年人来说从亲属关系中获得情感需求的满足是件困难的事情。胡军生等人以江西农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得出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较少的消极情绪体验[6]。
虽然敬老院中的老年人过着群体生活,相对于农村空巢老人来说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同辈群体接触、交流。但调查得知调查对象的情感需求并没有从周围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得到有效的满足,有21.7%的老人会觉得自己孤单。在脱离先前的生活圈子后,老年人在极其薄弱的社会交往资源条件下,每天的生活过的很单调、空虚,有烦心事也不愿跟其他院民或工作人员倾诉。相反,由于多方面原因,老人们通常都会面临与室友及机构内其他老人交往中所产生的人际交往压力[7]。费孝通也指出,“我们的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能在私人群系中发生意义”;“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8]。这意味着在差序社会里,道德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在敬老院中,院民之前极少存在着私人交情,归属感也不强,因此院民在处理人际冲突时往往不会因碍于熟人情面来采取“小事化了”的做法,更倾向于找院长评理,给自己讨一个公道。院长和院民表示,敬老院中有几个院民脾气不好,平日里很难和其他院民相处,也会故意扰乱敬老院的正常秩序。
(三)服务保障方面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自我照料能力也会持续下降,从而特别需要有来自外界的生活照料服务。农村多奉行“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农村敬老院惠及的范围多是周围村庄的五保老人,考虑今后生活的服务保障需求的满足也是五保老人进敬老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G城镇敬老院,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 78.8%,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各占老年人总数的15.4%,5.8%。由于人才配备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小,G城镇敬老院并没有聘用社会上专业的服务照料人员,但有65.2%的调查对象希望敬老院提供“服务照料支持”。
生活完全可以自理是指自己可以完成吃饭、穿衣服、洗澡、上厕所等基本生活事宜。针对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G城镇敬老院采用院民互助的方式。即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根据自身意愿来照顾生活半自理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敬老院给其较低的物质报酬,这里的照顾仅包括给被照顾者端送一日三餐,换洗衣物以及偶尔地擦拭身体。通过这种方式,敬老院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得到了简单的照顾,弥补了敬老院无专职照料人员的不足,但这种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受照顾者文化素质的影响,照料仅限于满足被照顾者的基本生存需求,不能评估被照顾者深层次的需求和提供个别化服务,被照顾者的生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另外,有部分被照顾者因身体因素每天都待在床上,房间里有难闻的异味,这也使其他老人不愿和这类群体接触;另一方面照顾者的意愿得不到重视,如有的照顾者进行一段时间的照顾后,不想继续照顾,但院长这边又不安排其他人来接班,此时只能被迫消极地为被照顾者提供简单的照料。
(四)其他保障方面
敬老院老年人有参与娱乐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来充实自己的日常生活的需要。G城镇敬老院中有简单的锻炼器材但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有一个会议室里的电视和可供院民使用,使用时间有具体的限制;每年会有一次 “文化下乡”来敬老院演出,其他的公共娱乐活动基本没有。老年人兴趣爱好较少,老年人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和其他(敬老院)老年人聊天”和“出敬老院随便走走”,分别占调查对象的 91.3%和82.6%。很少与敬老院外面的人接触、交流,交往范围的狭隘,交往对象同质性强,使得老年人无法通过自身力量获得外界资源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观察发现,有的老人靠着墙根一坐就是半天,不主动和别人说话,也不回应他人的问话,院民对此司空见惯。而敬老院的管理人员因不具有专业敏感性,不能及时察觉并重视老年人的其他方面的保障需求。
三、相关思考
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反对缺乏视角将服务对象问题化,认为问题的标签对服务对象“具有蚕食效应,重复的次数多了之后,就改变了案主对自己的看法和周围人对他们的看法。长远来看,这些变化融入了个人对他们的自我认同(越来越没有自信)”。相反,优势视角的实践要求我们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案主、他们的环境和他们的现状,不再是鼓励地或专注地集中于问题,而把眼光投向可能性[9]。根据G城镇敬老院现有的资源和老年人各方面的保障需求,结合优势视角理论,对敬老院关于资产建立和能力建设、建立关系、树立希望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资产建立和能力建设
集中关注、洞察并利用农村敬老院可获得的资产、资源和优势。G城镇敬老院内部发展了小型的院办经济,即通过开垦院中的土地来种植时令菜,解决了敬老院一年中的蔬菜供应问题,而富余的蔬菜也会拿到市场上进行买卖,并通过养猪出售来创收。而院办经济的主要执行者是敬老院的老年人,在种植蔬菜和饲养牲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承担了开垦菜园和养猪的主要任务,并有可继续挖掘的潜力。该敬老院内部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虽然敬老院大部分老年人已无劳动力,但他们有大量的空余时间,通过引进一些简单、轻巧的手工活,鼓励敬老院的老年人参与进来,既丰富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又可以让老年人通过简单的劳动来肯定自身的价值和增加自信心,成品也可以通过义卖的方式来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来源。
(二)建立关系
1.敬老院周边有新农村社区和小学这些可欣赏和可挖掘的资源,与当地学校合作建立学生志愿者、与周围社区联系建立成人帮扶组,并与社会福利机构建立联系等因地制宜开展对老年人的服务,和新农村新社区的养老模式相结合来重建院民的社会支持网络,满足其精神和情感需求。另外也可尝试引进安徽各高校大学生资源来对老年人进行老年继续教育、心理疏导等活动。
2.为改变农村敬老院主要满足于 “生存供养”、生活单调、缺乏精神慰藉的现状,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敬老院的管理人才,选聘一批热爱社会福利事业的人士及相关的专业人才充实管理服务队伍[10],培养服务意识和提高管理水平。
3.关于农村敬老院中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和照料需求,一方面需要在敬老院建立卫生室,配有平日里老年人常用的药品和医学器材;另一方面敬老院可以与当地的乡镇卫生所加强合作,通过卫生所为敬老院配备若干名专业医护人员,以满足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11],并对敬老院的护理人员进行医学上的培训和 “人本关怀”服务理念的学习,提高敬老院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4.目前敬老院的运营资金主要是依靠当地政府的财政拨款,敬老院要想进一步发展,一方面要争取上级政府相关财政等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需拓宽自身的筹资渠道,提高社会捐赠以及敬老院创收经济的比重等。
(三)树立希望
发掘社会工作者在农村敬老院的作用,积极肯定敬老院存在的潜在资源并寻求引导社会资源走进农村敬老院。实际社会工作者(政府或准政府农村社会工作者),是本土性的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助人自助、人本主义等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介入,来逐步提高农村敬老院的服务管理水平。又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可以通过联络社会服务机构、乡镇政府部门和广大社会来争取农村敬老院老年人所需要的资源。
[1]雷鸣,董莉萍,杜瑞红.敬老院老年人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12):1537-1539.
[2]华钰洁,许爱芹,韩春妹,周晓龙,邵立滨,石月,张莹,尹玉洁,徐岳.徐州市敬老院老年人生存质量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14(10):1814-1817.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9:34-37.
[4]郑成功.社会保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62-263.
[5]马斯洛,唐译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6-27.
[6]胡军生,肖健,白素英.江西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5):52.
[7]张文玉.福利机构老年人的人际关系压力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4):48-51.
[8]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9:48-52.
[9]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J].社会学研究,2008(6):174-193,246.
[10]叶海英.农村敬老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对策[J].中国民政,2008(7):44.
[11]吴任慰.福建省农村敬老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4,67.
责任编辑:汪晓梦
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皖北地区农村养老院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与服务创新研究”(立项编号:AH201510364067)。
2017-02-16
温梦梅,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3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叶良均,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曹啸宇,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3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