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实践和方法三大维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2017-01-24阮青
阮青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从理论、实践和方法三大维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阮青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方法论依据。因此,我们既要对马克思主义抱有信仰层面的敬畏、理论层面的坚信、方法层面的坚守。同时,更要勇于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跨越时空的影响力和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真理性 理论依据 实践依据 方法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无论作为一种理论、一种学说,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对于19世纪以后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然而,马克思主义从诞生那一天起,“马克思主义有无真理性”的争论,就不绝于耳。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整个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似乎都遭遇到重大困境,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一切促使更多的人把目光转向马克思主义,重新捧起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试图从中找到应对当代世界困境、解决当代世界难题的钥匙。“马克思主义有无真理性”的争论再次高调展开。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加强党的理论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答学员思想上的疙瘩”;特别提出“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问题 “就需要重点加以回答”。
马克思主义有没有真理性?回答是肯定的。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相继出现的主义、理论和学说不计其数。然而,在漫长的社会变革过程中,一些曾经喧嚣一时的理论如过眼云烟,一些曾经迷惑多人的学说如昙花一现,一些曾经标榜 “万能”的主义已销声匿迹;唯独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经受住来自敌对势力的谩骂和诋毁,经受住共产主义运动挫折和失败的考验,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前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跨越时空的影响力和异乎寻常的吸引力。可以断言,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还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或主义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也必将对未来世界发展产生伟大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方法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在于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结合,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结合,现实性和超越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克服了以往各种学说的弊端,构建起一个全新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源自于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即全面系统阐述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一个多世纪以前。当时,人类历史正处在工业文明兴起和工业化开启的现代化进程的初期,处在由古代文明向现代文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折的重大历史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急剧积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世界历史舞台。时代所要求回答的课题是,揭示和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揭示和阐明正在兴起的现代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进而揭示和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从而为人类解放提供思想武器。社会发展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需要新的思想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并展现出独特的理论主题、基本立场、分析框架、思维方式、逻辑结构和价值取向等。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立足于哲学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批判地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把辩证法和唯物论结合起来,把辩证唯物主义引入社会历史领域,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全面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系统阐述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精辟概括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从历史和现实中最简单的商品和商品交换出发,研究商品背后所隐藏的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的目的和实质,系统阐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和剩余价值的来源,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说明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而且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即现代无产阶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考察了无产阶级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预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这个社会就是共产党人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正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这两个伟大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主题明确、体系恢弘、说理透彻、逻辑严谨、价值取向鲜明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源自于方法的科学性,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强大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使我们能够从宏观上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而且把这种理论作为观察和研究一切事物的科学方法。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谈到,历史唯物主义一经创立,就“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2]这就明确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更是方法论。恩格斯在致韦尔纳·桑巴特的信中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所谓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思维方式或工具系统,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中介。马克思主义把方法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束了唯心主义方法论在其领域中的统治地位,第一次使方法论具有科学的属性;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观点引入方法论,提出哲学的使命不仅为了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使方法论的功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此外,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方法、矛盾分析方法、过程分析方法、主客体方法、社会基本矛盾方法、阶级和阶层分析方法、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方法等等,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方法论系统,真正实现了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源自于理论自身的价值追求,使马克思主义占据了道义制高点
恩格斯告诉我们:“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4]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为无产阶级获得自由和解放而创立的理论,也成为指导无产阶级争取自由和解放的理论武器。无产阶级是最大公无私、彻底革命的阶级,不但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要求消灭一切私有制,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这种彻底革命的阶级本性,决定其必然采取真正科学的态度来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自己的历史使命,规划未来的理想社会。《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5]因此,这是唯一真正革命的运动。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高表现,是带领他们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人翁作用。马克思早在1856年就指出:“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6]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获得社会主体地位的根本途径,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7]那些至今一直统治着人们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受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和社会关系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并完全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恩格斯专门提醒,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宗旨,警惕自己由人民的公仆变成人民的主人。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揭露了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虚伪性和欺骗性,阐明自己的价值主体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价值取向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过上富足充裕的物质生活,最高价值理想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而占据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已经融入无产阶级政党的意识,构成无产阶级政党的品格,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精神标识。
(四)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源自于理论自身的超越性,成为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信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强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信仰。恩格斯在《未来的意大利革命和社会党》一文中曾指出:无产阶级在整个革命的过程中,一时一刻也不忘记自己的伟大目标,“这种永远不忽视伟大目标的策略,能够防止社会党人产生失望情绪,而这种情绪却是其他缺少远大目光的政党……无法避免的。”[8]列宁在《第二国际的破产》一文中也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一种庄严的信念……国际的破产就是大多数正式社会民主党令人触目惊心地背叛了自己的信念。”[9]所谓理想、信念和信仰是人们超越现实、对未来美好前景和远大价值目标的自觉追求,是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面向未来、努力实现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这里既包括以价值理想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体系,也包括以信念和信仰为精神动力的自觉的价值追求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明确的社会规范功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内在尺度和根本依据;具有超越的社会定向功能,引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把自己的价值追求与社会价值理想相协调,进而认同共产主义社会价值理想;具有强烈的驱动功能,激发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内在或潜在的各种能力,并使之产生并保持追求理想的热情,自觉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回顾历史,多少志士仁人都提出过各种消灭剥削压迫、消灭阶级、实现世界大同的人类理想,但都由于缺乏科学性而沦于失败,由于脱离社会现实而成为空想。只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远大的理想。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没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就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或信仰,就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没有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自觉奋斗,也就不会有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假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发生动摇,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发生动摇,共产主义事业必然会迷失方向,共产主义运动必然会遭受曲折。因此,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灵魂。
当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人不是神,他们只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依靠其所能掌握的思想资料,运用其所特有的思维方法,从理论上来回答时代所要求其回答的问题。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不可避免带有理论上的某些缺失或局限。但这并不能够影响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恰恰相反,确认并坚守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是确认和坚守其理论自身所表达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价值追求;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理论中的某些缺失或局限,为我们今天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实践依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10]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提供了可靠而深刻的实践依据。
(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开创新道路、概括新理论、构建新制度、形成新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根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深刻危机、“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时代焦虑的严重关头登上政治舞台的。近代以来,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寻求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先进的中国人为了解决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而苦苦探索,先后搞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等,都没有解决问题。正当先进的中国人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时,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明确认识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着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推翻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革命的领导者只能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前途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升华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高举“打土豪分田地”的旗帜,利用一切时机进行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有计划地开展民主选举,支持民众参与政治活动,满足民众对政治参与的诉求;广泛开展“夫妻识字”等扫盲运动,出版大量报刊图书,演出各种戏剧节目,满足民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积极进行灵活多样的理论学习,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校,满足民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等等。被称之为“人民救星”的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众的高度信任和衷心热爱,最终带领人民群众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任务提到党的工作议程。中国共产党依然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从而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强大、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然而,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搞清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理论上准备不足,实践上缺乏经验,导致正确与错误交织,经验与教训并存。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中国共产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丰富而宝贵的,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共产党人以彻底唯物主义的革命胆略和科学态度,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艰苦探索和全面创新:从“两个凡是”的精神禁锢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认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超阶段的“左”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认识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纠正“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超阶段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从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重新认识评价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标准,纠正“一大二公、纯之又纯的公有制”标准,提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新认识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新的执政条件,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问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了党的建设理论。重新认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实际,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围绕着如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所处的关键时期,指出其既是战略机遇期又是矛盾突显期,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理论。为了振兴伟大中华民族、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战略目标,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这个艰苦卓绝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括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使中国共产党人真正具有了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1]这就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实现了高扬“主义”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统一,也为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就开始的“主义”与“问题”之争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理论基础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思想,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解决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是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运动状态,明确提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有机协调统一起来。
不容置疑,改革开放使国家综合国力大大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迅速提高;使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使各项社会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使生态文明建设有序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正在形成。总之,一个富饶、和谐、美丽的东方大国展示在人们面前。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哲学基础
当代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优良传统,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的含义,就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2]我们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作为执政的使命,把“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当作执政的担当,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执政的奋斗目标。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参政议政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得到极大增强。处于整体转型升级的当代中国社会,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新的特点,人民群众的需要与需要的满足也呈现出诸多困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1次会议提出:“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这是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而提出的新论断,是对我国改革实践的新认识,赋予中国共产党人根本宗旨以新内容。中国共产党人一切言行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从根本上说,无产阶级政党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为追求真理。而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最高真理,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从而正确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问题,实现了价值评价标准与真理评价标准的统一,价值观与真理观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革命理想高于天。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崇高的精神追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打造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革命队伍。习近平同志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3]毋庸置疑,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代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智能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交往虚拟化等基本特点。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的中国,除了呈现出一般性的时代基本特点之外,又面临着自己独特的时代主题、发展问题、文化特征和精神气质。面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有的领导干部感到手足无措、茫然困惑、力不从心、精神漂泊,甚至违法犯罪,说到底是信念信仰的错位或缺失。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使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一种超越于现实的生活目标和价值理想,使之逐步摆脱物欲肉欲层面的蝇营狗苟,把自己的价值追求融入社会价值理想之中,在实现社会价值理想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从而获得对自己行为合理性的自信心、使命感、荣誉感和神圣感,避免由于生活目的失落而产生各种焦虑和恐慌,找到“精神安宁”的家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使每一位共产党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驱动我们放低身段,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主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努力实现富民、安民、乐民、康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使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全方位冲击,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产生的精神震荡,各种“主义”粉墨登场、各种“理论”高调宣传、各种“学说”充分较量、各种“模式”轮番上阵,能够稳住阵脚,从容对待,具有政治上的自信、主义上的自觉、理论上的超越。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和应用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坚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从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三、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方法论依据
以什么样的方法和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导致“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真理性”争论的重要原因。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同时,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14]因此,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坚持客观的立场、广阔的视野、辩证的方法、透彻的说理和风趣幽默的语言,真正解决广大党员干部中普遍存在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
(一)客观的立场。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来研究马克思,直接决定着研究者的研究视角的选择和研究成果的质量。当前,很多人是站在主观主义的立场上来研究或阐释马克思的。如有的人站在敌对的立场上,采取一种简单粗暴的态度,一味反对马克思,全盘否定马克思,其研究成果很难令人信服;有的人则采取原教旨主义的态度,一味维护马克思,全盘肯定马克思,其研究成果不仅很难令人信服,甚至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必须抛弃主观主义的态度,采取客观的立场。我们必须认识到,伟大的思想家从他们各自的社会实践出发,把握时代脉搏,集中群众智慧,回答了实践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创立了科学的思想体系,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指明了方向。所以,“老祖宗不能丢!”同时,要坚持客观的立场。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采取客观的立场,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著作,真正弄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精神追求。其次,对中国国情要有深刻的理解,对中国社会发展特殊的规律要有正确的把握。这样,才能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新途径。我们既要对马克思主义抱有信仰层面的敬畏,理论层面的坚信,方法层面的坚守;同时,更要勇于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标签化、口号化,决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只言片语来否定亿万人民参与的鲜活生动的伟大实践,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百年前的某些设计来否定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伟大成就的现实,用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思想家的某些观点来否定从火热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战略。也只有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还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可信、能懂、会用。
(二)广阔的视野。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来自各国资产阶级的指责、谩骂和反对的声浪,是前所未有的。同时,来自各国无产阶级的拥护、赞扬和传播的盛况,也是前所未有的。经过一百多年血与火的洗礼,马克思主义已经由欧洲一隅传播到全世界,由一种著作形态的学说变成一种指导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武器,由一种理论形态的主义变成现实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特性,决定着要回答“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问题,必须采取广阔的视野,即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原因,而且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和影响,而且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传播和影响;不仅要研究各种拥护和赞扬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而且要研究各种反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不仅要研究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而且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意义。通过这种研究,我们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有史以来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的批判,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尽管“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没有解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世时就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而且还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这就从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角度证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亚洲和第三世界的传播,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诸多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提供源源不断的证明。同时,一些国家背离马克思主义所遭受的挫折和苦难,从反面给我们提供了警示。因此,广阔的视野,深邃的洞察,历史和现实的比照,欧洲与亚洲的全方位关注,从中探索某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具有很强说服力。
(三)辩证的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还是运用片面、孤立和静止的观点,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研究方法。不容置疑,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庞大的理论宝库。不同时代的人,带着不同时代的问题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便会重视不同的理论,运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正是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魅力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在第一篇在中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都有不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15]毛泽东也曾说过,我学马克思主义,读了三本书,记住四个字,“阶级斗争”。李大钊、毛泽东之所以都强调阶级斗争理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近代中国面临的时代主题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必须依靠阶级斗争理论的指导。但是如何运用阶级斗争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了马克思、恩格斯书本模式,冲破列宁书本模式,冲破俄国十月革命模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拓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这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理论创新、道路创新和旗帜创新。当代中国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们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样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资源,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进行理论创新。
辩证的思维方法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人们提供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必然受到各种局限,其理论也会存在某种不完善。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既坚持又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简单地否定马克思主义是肯定站不住脚的,而简单地肯定马克思主义也会损害马克思主义。
(四)透彻的说理。马克思倾其一生的时间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对于这样一个内容丰富、体系恢弘、逻辑严密、说理性很强的学说,决不能单纯依靠情感的宣泄,凡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给予充分肯定,凡是资产阶级的理论就全盘否定;而是通过透彻的说理、理性的申辩,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及其合理性的原因,批判资产阶级学说的不合理性及其不合理性的原因。要懂得,真理不是靠专制手段来传播的,不是靠舆论工具来灌输的,也不是靠高压手段来征服人心的;真理一定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透彻的说理,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否则,再好的真理也会被民众所反对、所抛弃,最后受伤的一定是真理自身和真理的宣传者。
(五)风趣幽默的语言。理论是灰色的,阐述理论的语言就一定是枯燥笨拙的吗?恩格斯晚年曾谈到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之所以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之一是,“美文学的、有时甚至是夸张的笔调赢得了广大的读者,无论如何,在抽象而费解的黑格尔主义的长期统治以后,使人们的耳目为之一新。”[16]这就充分肯定了语言在理论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用什么风格的语言来宣传一种理论,会决定着这种理论的命运。中国读者都不会忘记,30年代艾思奇的一本《大众哲学》让洛阳纸贵,整整影响了一代中国人。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把大家普遍认为应该是“笨拙枯燥”、“迂腐晦涩”的哲学用生动风趣的语言,结合民众身边的案例,研究中国老百姓自己的事,讲得民众喜欢听、自觉读、愿意信。实践证明,靠着政治强势甚至理论暴力,是永远不能真正征服理论的受众者的。因此,每一位马克思主义宣传者、研究者,都应该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以深邃广阔的视野,辩证理性的思考,透彻雄辩的说理,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94,283-285.
[2][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M].人民出版社1995:242,258,45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人民出版社,2009:69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人民出版社,1962: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633.
[9]列宁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 1995:454.
[10][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6:9,13-14.
[11][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22,15.
[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6:18.
[15]李大钊文集 (下)[M].人民出版社, 1984:50.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09:275.
责任编辑:马俊
2017-03-16
阮青,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