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与镜鉴:孔子武德思想溯源与当代价值演进
2017-01-23张建华
蔡 峰,张建华,张 健
(1.广东科技学院 体育教研室,广东 东莞 523083;2.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3.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武 术·
回眸与镜鉴:孔子武德思想溯源与当代价值演进
蔡 峰1,张建华2,张 健3
(1.广东科技学院 体育教研室,广东 东莞 523083;2.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3.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与分析孔子思想体系中“仁”、“礼”、“勇”三方面的德性对传统武术道德思想的影响。通过对孔子武德思想的研究,从而得出结论。作为武术价值观的仁德对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种衷恕之道,仁德对传统武术习练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导向作用。作为武术伦理观的礼德,为传统武术习练者的社会生活和武术活动提供了礼义的思想指导和礼仪的行为范式参考。作为武术技击观的勇德,为用武提供了精神支撑。对孔子的武德思想的挖掘和整理,具有文化教育和服务当代生活等诸多价值。
孔子;武德思想;溯源;当代价值
纵观历史,人类道德规范的初始形态总以箴言、警句的形式出现。名言警句作为一种传统伦理思想的表达,在规范人的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而“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主干,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曾经影响了中国达两千年之久[1]。传统武术具有文武同源的特征,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和符号象征,其思想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孔子的思想主要记载在语录体的《论语》和《中庸》里,我们从其言论中可以明显的感知到,孔子特别推崇尚武精神,其尚武精神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气韵之所在。毋庸置疑,儒家思想对武术道德的影响是巨大的。武术的文化选择对习武者具有教育的社会价值,它将影响武术群体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孔子提倡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是武术伦理道德构建的基石。传统武术道德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内容,但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武术道德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范式。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孔子的武德思想对损益的继承和积极发展新的武术道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孔子武德思想的研究也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照相呼应。孔子武德思想的研究和新的武术道德的践行,对于新时期人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孔子武德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经典的诠释关键在于以人为本位,以道德为中心。传统经典的道德教化作用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传统武术具有文武同源的特点,研究传统武术的武德,尤其是研究孔子的武德思想必须要结合到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仔细研读经典的史料和著作。现代武术是脱胎于军事技艺的一种文化和肢体活动,但是,在武术的发展初期,人们对于武术与军事技艺的区分并没有足够清晰的界定标准。孔子处在一个民族、阶级矛盾激化、政治统治集团利益冲突不断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也使得孔子更加重视武的作用。孔子所教的“六艺”中的“射”和“御”在某种程度上是军事训练的内容,而孔子的著名弟子路、子冉则成为了当时著名的军事将领。孔子被我们所熟知更多的是其“文中圣人”的形象,其实,孔子在“武”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和极深的造诣。在其经典著作中,孔子有关“武”方面的论述比比皆是。武的教育是他们所注重的。学校的‘校’字似乎就从比较武艺的意义出来。这一时期所重视的这个“武”,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可以被看作“体育活动”的[2]。从其著作言论和历史资料中可以明确地反映出孔子不仅文圣人,同时也是武圣人。尤其是在武术文化道德思想方面,孔子对武德的影响可谓是至深至远。
中国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道德文化,中国历史精神也可视之为一种道德精神。儒家文化作为构成几千年来中国伦理道德的精神支撑对中国人的道德影响是深远的。儒家所提倡的“德”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它包括忠、孝、仁、义、亲、智、勇等诸多的内涵。孔子将“智”、“仁”、“勇”提炼出来,形成了具有儒家特色的道德精神内核。《礼记·中庸》中将“智”、“仁”、“勇”三者视为天下之达德”,《论语·子罕》中“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无惧”也是其道德精神的体现。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不仅在文德上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传统武术道德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传统武术的道德与传统社会的道德是并行不悖的,传统的武术道德是传统社会道德的上位延伸。忠、勇、仁、义、礼、智、信等修身信条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武术文化思想的具体标志[3]。孔子的武术道德主要体现在其仁——武术价值观、礼——武术伦理观、勇——武术技击观三个方面。在《论语》、《中庸》中,孔子视知、仁、勇为三达德,提出了中国之武士道,孔子尚武精神的提出为后世武术道德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儒家的德性也是社会道德所要追求和倡导的理想状态,孔子将社会的道德要求通过改造发展成为武术人的道德。这对后世武术人“崇德尚礼”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武术道德虽然经历了朝代的更迭和时间的洗礼,但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传统武术道德的影响已然根深蒂固。从小至个人的言行举止到国家和民族大义,武术人在特有武德影响下总是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原则。一直以来,人们对武德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孔子的仁学思想首先是建立在道德个人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就是所谓的私德。这种传统道德首先是为己的,侧重于教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对自身有利。正是因为传统道德首先是关注自身,所以更具有实践性。但是需要申明的是:传统社会的这种私德是一种积极的处世道德,这种私德是在公德架构下的道德延伸。公德侧重于法的层面,规定什么不可以僭越。传统武术道德正是将私德与公德融为一体,才能小以修身,大以卫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的武术练习者践行着孔子的武德。岳飞、俞大猷、戚继光、辛弃疾等都是优秀武术人道德践行的楷模。孔子的武德思想在“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下对当代武德的构建和规范武术人的行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2 孔子武德思想的表现
2.1 仁德:武术价值观
传统武术的价值观是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延伸和发展,儒家“仁”的价值观对武术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具有特定的符号意义。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著作中,对《论语》的深入解读是了解孔子思想的必经阶段。《论语》仅万余言,论述“仁”有百次之多。“仁”作为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包括了诸多的道德成分。从孔子的论“仁”中,我们看到他几乎把殷周以来统治阶级所有的道德概念——举如孝、悌、忠、恕、礼、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都包括到“仁”里面去了[4]。“仁”可以说是孔子人生哲学乃至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和儒家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仁”这一名词产生于春秋时代,并由孔子特别强调提出。孔子虽然提出“仁”,但其未对“仁”的概念有固定的解释。孔子对“仁”的解释多来自语录体的《论语》,因为孔子“仁”的解释多是来自其弟子有关“仁”的提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提问包括樊迟、颜渊、司马牛、仲弓等人关于“仁”的提问。不同情境下,孔子对于“仁”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孔子对于“仁”的非定义回答同老子在《道德经》关于“道”的概念的模糊解释有异曲同工之妙,孔子对“仁”不是简单的下定义,而是多侧重于对他人的引导和理解。孔子未曾对“仁”作出准确的概念界定,我们也没有必要非得将“仁”框定在小小的范围之内,对于“仁”的理解可以抓住孔子对于“仁”思想方面的关键词来表达。孔子仁德思想也可称之为忠恕之道,这对用武的标准提供了一定的准则。
儒家的道德具有修己安人和教化世人的功能,以成人成圣、外圣内王为追求目标。人们习惯性的将“仁”视为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其实,“仁”之上还有更高的境界,这种“仁”的更高级境界就是人们常说的“圣”。由凡入圣可以视为是儒家道德发展的终极目标。孔子认为圣的目标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这种思想对武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儒家的“圣”与武术的“俠” 有很多相似之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言论,很大程度上是儒家道德的继承和发展。武术语境中所讲的侠义和江湖道义更多的是汲取了儒家智慧的营养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儒家特色的传统武术文化。儒家对传统社会的道德教化功能之所以如此强大,一定程度上也源于儒家思想一直是历代王朝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作为一种官方的意识形态,儒家文化同时具有政治功能。受时代所限和为更好地发展儒家思想,儒家与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亲近也是无奈之举。儒家作为入世的哲学必须要回归社会,孔子热心救世的表现在《论语》中具有明显的表达。孔子言论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性,这是无需争辩的事实。五四以降,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先进文化多次陷落就是源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矫枉过正。只有认清了孔子“仁”学思想的阶级性质后,才能更好客观、公正地评价“仁”的积极意义和存在价值。不容置喙,孔子道德理想的构建原本是为贵族阶级服务的,“仁”具有贵族道德的性质。阶级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传统道德必然有时代的局限性,“仁”的思想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在孔子所提倡的“仁者爱人”思想中,爱的对象并非所有人,他没有把奴隶划分到人的范畴。但是,他又提出了奴隶也需要仁德的观念。可见仁德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仁德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过程。
孔子有关“仁”的思想对武术的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孔子仁学思想对传统武术习练者的做人意识、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仁”,作为一种内心的道德自觉,体现的是内在的爱人之心。在人际交往中,虽然外在的礼仪规范是感官的衡量标准和评判。但是,内心真正表现出来的恭敬之心、爱人之心才是“仁”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来源。其二,孔子“仁”学思想为武术活动中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中国的武术门派众多,尤其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武术门派奠定了近现代武术流派发展的基调。中华武术之所以能够百花齐放得益于儒家仁德的影响。儒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仁道精神使得各门派武术发展的同时能够容忍与别的门派共存。另外,即使同一门派,由于传承人对同一拳种的不同理解和各有所长,使得同一门派延伸出不同的流派,太极拳就是很好的例证。虽然拳种的流派有所不同,但是,各流派之间的互相包容使得武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是全面的。孔子仁德的思想既服务于个人,同时,仁德思想也为国家大义服务。儒家重义轻利,义也可以视之为仁德的一种表现形式。义作为人们治事修身的一种价值判断标准,对武术的发展影响深远。在比武较技和实战技击时,义可视为是技击打斗的理性规则。合乎义,虽死犹荣。反之,则被人唾弃。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5]孔子将爱国视为最大的“仁德”,受孔子武德思想的影响,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大义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岳飞、戚继光、少林武僧、精武体操会成员、小刀会成员、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用现实行动践行了孔子的武术道德思想。
2.2 礼德:武术伦理观
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危。孔子继衰世而起,在“礼崩乐坏”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礼的回归显得尤为迫切。孔子作为礼的理念宣扬者和践行者对礼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论语》一书记载了有关孔子热心救世的言行和思想。《论语》中“礼”字出现了74次,其中,孔子有关礼的论述是34处,由此足够说明了他对礼的重视。可以说,礼和仁构成了孔子思想乃至儒家学说的核心。孔子提出的伦理道德具有“以仁制礼”和“以礼辅仁”的特点。儒家的礼是为仁服务的,所以礼仪的制定也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儒家的伦理观。儒家思想中的身体具有经世致用的示范价值,从个人礼的践行到国家大义的匡扶都离不开身体。武术礼仪源于儒家礼仪体系,是传统社会礼仪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伦理性。礼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传统社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人类如果要寻求自身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的稳定需要有统一的规范来维系,而这个规范就是“礼”。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礼的要求不同,礼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礼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但是,儒家礼的精神是始终贯穿于各个历史阶段的。在教化过程中,礼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 清楚地阐明了礼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和的思想对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礼德也是和德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礼源于人类文化的最初形态——宗教祭祀、神话信仰活动。礼由最初的宗教性逐渐实现了伦理性和政治性的嬗变,礼的神话信仰已然逐步转变为文化信仰和治国理念。孔子“为国以礼”的言辞体现了其在国家治理层面上对礼的重视。为此,孔子提出了礼治的政治设想。儒家理想伦理体系的构建最为重要的核心便是“仁”和“礼”。孔子思想中的礼学内涵对于武术习练者形成崇文守礼的精神品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孔子有关礼射的践行和言论同时为后世体育规则,尤其是武术行为规范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的行为范式。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6]孔子认为品德高尚之人应不喜争强好胜之事,倘若为之,唯射箭是也。从开始比试时的相互作揖谦让,到射箭中的礼乐相合,再到最后的射罢饮酒,礼的过程贯穿于射箭的始终。射箭作为当时古代盛行的体育活动,正是有了礼文化的参与才形成了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体育。而射礼对武术的礼仪文化和精神追求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武术伦理观的形成同时也作用于练武、授武、用武、比武等一系列武术活动中。例如,武术套路演练的抱拳礼、开始礼、收势等和现代散打运动竞技比赛和训练中的向裁判敬礼、教练员敬礼、对手敬礼、观众敬礼等,都是儒家礼文化对武术影响的重要体现。
古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代社会,人们对于礼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传统社会,礼的思想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射、御、丧、祭、冠、朝、聘等。礼作为对自我社会身份的定位,具有别尊亲,明秩序的意义。《礼记·曲礼上》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7]。传统武术门派中的礼仪也是儒家礼文化在武术方面的延伸,武术门派中以家本位组成的特殊社会组织遵循着儒家对于社会要求的准则。武术的礼文化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外表现为肢体的言语,在内则表现为敬畏或恭敬之心。武术礼仪是武术礼文化的外在表现,武术礼仪在上文中已有强调,在此不再赘述。这里主要对孔子礼德的内在表现进行阐述。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8]颜渊这些关于对老师的论述主要是说:老师所讲的道理,使我们仰慕。同时,老师所讲的道理细细体会发现就能感受到它的崇高。钻研得越深,越被其深深吸引。老师用文字和道理循循善诱和以礼德教化学生,使我想停止都不可能。武术礼德的内在表现主要体现为恭敬之心,这在武术文化活动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武术人,尤其是传统师徒传承方式下的武术习练者来说,师父的一言一行都会使得弟子战战兢兢,这种情绪不是源于畏惧,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敬仰和恭敬。弟子们在武术活动中能够真正体会到师父宏达的人格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礼的内在的表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情节在武术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武术活动中视师如父的现象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家本位观念和礼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2.3 勇德:武术技击观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被列强欺辱。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从传统经典中苦苦寻找救国图强的智慧和良方。武术在当时所具有的护国保种的工具性价值已然大大地超越原本的技击价值。唤醒民族的血性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已然顺应历史潮流,而对武术“勇德”的梳理和重塑是考虑民族情愫和历史现实结合下的使然。勇德的重拾与构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具有诸多的功能。在民族气节上,武术勇德的发展可以增强民族的血性和培养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文化认同方面,武术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具有符号和文化认同的意义,在爱国方面,武术作为中国之国术,代表先进的中国文化,具有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增强文化认同感的意义。《中国武士道》一书可以说是为“孔子大勇”定了基调。梁先生(梁启超)将孔子列为中国具备武德之可考者第一人,其云:“天下之大勇,孰有过我孔子者乎?”[9]这里梁启超先生之所以将孔子的勇也视为孔子武德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是源于孔子对勇武的独特理解和践行。勇以义为动力,勇德的践行需要有视死如归的气魄和胆略。孔子鼓励仁、礼道德框架下的积极之勇,积极之勇体现的是武者的担当,敢于勇挑重担的勇气。俗语常说的“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该出手时就出手”、“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等就是勇德在武术方面的践行。“勇者不惧”,真正的勇者不以“勇力”自居,而是具有勇武精神的人。孔子门下的冉求、卞庄子、公良孺、子路都很好的践行了孔子的勇武思想。勇德的践行主要表现在个人层面和国家大义层面,小勇卫己保生,大勇卫国保民。新史氏曰:天下之大勇,孰有过我孔子者乎?身处大敌之冲,事起仓卒之顷,而能底定于指顾之间,非大勇孰能与于斯?[10]孔子的勇德是在仁义和礼义节制、规训下形成的具有儒家特色的传统武术道德。
孔子将勇提高到与“仁”、“礼”一样的高度,这充分证明了孔子对勇的关注和重视。孔子勇德的践行表现在诸多的方面。首先,孔子具有勇的外在形态。史料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寸,被称为“长人”,这种异于常人的身高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另外,孔子也很好地继承了其父叔梁纥“力举城门”之勇武的优良传统。然后,孔子为宣扬治国理念和教化世人,孔子不顾个人生死与安危,在动荡的社会中周游列国十余年。孔子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勇德,这种大无畏的勇德精神也影响着他的学生。公良孺作为孔子的坚定追随者在护送孔子游历时,路经蒲地被蒲人拦阻并产生激烈争斗,公良孺立誓为护孔子周全宁可战斗而亡。公良孺视死如归的勇武精神使得蒲人产生畏惧,只好将孔子一行人等放行。孔子对弟子勇德的教化同时还反映在子路身上。《论语》中出现勇至10余次,其中多与孔子门下最有名的武士子路有关。《史记》的《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11]子路生性粗鄙,喜欢逞勇斗力,直率刚强,头上常戴公鸡的帽子,腰上佩带公猪的牙齿,并且羞辱孔子。因此,当子路高冠戎服,见孔子,拔剑自舞,并问孔子“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时,孔子并没有表现出欣赏子路的剑舞,反而迎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回答子路说:“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何持剑乎?”当子路进一步问“君子尚勇乎?”孔子回答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2]孔子对这种无礼、无义之勇是持反对态度的。后来,子路拜入孔子门下并深受孔子的启发和引导。在一次卫国战争中,子路临死前仍然结好帽缨,真正诠释了死之以礼。由此可见,孔子对子路勇德的形成产生的巨大作用。
孔子明确表明,不可恃力逞勇、轻言勇力。《论语》中所讲的“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言论从正面论证了孔子不言勇力思想的事实。孔子勇德思想更多的是反映在孔子的军事武备方面。孔子慎战的思想对武术技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勇德的提出为用武的时机、用武的程度、用武的规范提供了理论参考。勇德也是传统武术道德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勇德造就了无数的合理用武、卫国保家的武术人。武术道德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范畴,其中包括口德、手德等等。武术道德中的手德可以视为勇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打是为了不打”这话看似矛盾,但却蕴含了古代中国人的高深智慧和高明处事哲学。传统武术语境中“神武不杀”、“点到为止”、“止戈为武”等类似的话语还很多。中国人的勇武不是莽夫之勇,不是个人利益之争。孔子曰:“勇而无礼则乱。”由此可见,孔子并非主张无限制地使用武力。孔子提出的勇是在仁和礼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有规矩、有道义、合乎法度的武术行为。孔子思想影响下形成了“见义勇为”和“以天下为己任”独特的“仁义之勇”的伦理道德观。道德伦理框架下的“勇”,主要受到“仁”、“礼”的思想的影响。孔子“六艺”教学中的“执御”就是锻炼勇气的一种教育方式。《周礼·地宫保氏》就记载孔子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学习“御”、“射”技能。在春秋战国动乱之际仍能周游列国十余载,这种勇气更是将孔子“勇者无惧”的大无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孔子所提出的“勇武”精神,是指仁爱和正义之勇,更多的体现的是人文的价值。
3 孔子武德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几千年以来,孔子总以“文圣人”的形象示人,但是,“文弱圣哲”形象不能够代表孔子形象的全部。孔子在射御方面的杰出表现是孔子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孔子本人不仅尚武,而且身体力行的表现了勇武的一面。他的文武并重的教育思想也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提出的构建文武兼修的完美君子人格的道德追求更是影响了一代代武术人。传统武术道德作为安排传统武术习练者生活方式的根本依据,体现的是传统武术人独有的人生智慧。正是有了文化的参与,生死搏杀的技艺才能升华为修身、养性的法宝。“尚武崇德”并非仅仅是句口号,崇德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崇德”指推崇道德修养,做到诚信正直,谦和忍让,见义勇为,遵守社会公德,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发挥武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作用[13]。传统武术特别重视个人的武术道德修养。武德并非一个特定的概念,在武术的发展进程中,武德蕴含的文化内涵需要与时代适应,同时为社会服务。目前,武德的现代性明显不强,武德思想的更新需要在传统武术道德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更多先进的思想并结合当今时代的需要改良和升华新的武术道德。
立德弘道的道路上需要先进思想的引导,孔子武德思想不仅对传统武术道德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孔子武德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具有服务当今社会的价值。守护华夏文明,也不意味着固守中国自身僵化的文化传统与意识形态教条,而是需要不断地加以自我反省、调整、转化和更新,只有适时地维新中国,才能更好地维护华夏文明自身的延续、发展与完善[14]。当今武德的构建应该符合古为今用的实践要求,脱离了社会实际情况的武德是没有长久活力的。武德作为动态的概念需要与时俱进,孔子武德思想对形成具有当代社会鲜明特色和实践意义的新武术道德提供了思想的来源。同时,新时期武德的建设在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为精神文明建设增加思想的厚度。新时期的价值观的树立需要考虑民族自古以来的情愫,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文化的代表。孔子武德思想的研究不仅为新的武术道德的构建提供了参考。同时,孔子武德思想的践行也能为新的历史时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武术技击实用功能弱化的现代社会,武术的文化符号价值和道德教化价值应给予充分地关注。武术道德的现代发展也要关注其自身修养道德、道德教化和服务社会等功能。
在当今中国社会中,论及传统道德,却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因为,在不少当代中国人的心目中,传统道德在某种程度上即是封建落后与杀人工具的象征[15]。五四以降,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多次矫枉过正使得传统的优秀文化不断被人们遗忘。文化信仰的缺失造就了当今社会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件。传统文化和道德的重拾、重塑首先要完成思想的拨乱反正。儒家思想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对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德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文化对习武者的道德规范和用武规则提供了价值判断的依据。作为生死搏杀的技艺,武术本身不具备涵养道德的功能,正是有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长期引导和规范,武术才具备了道德修养的功能。在古代社会伦理之上的大一统思想统制下,武术道德的发展是不可能脱离儒家思想的轨道。传统武术的道德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构建起来的。而孔子的武德更是为传统武术道德奠定了基调。孔子的仁德思想对于传统武术习练者人生观、价值观、做人意识的形成具有导向和评价作用。仁,作为传统武术人的一种道德自觉,反映在武术活动的方方面面。礼德思想对于构建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正所谓:“知长幼,而得孝悌。明身份,而守规矩。”现代儒家的义理建构中,“勇”几乎不占有任何地位,作为“三达德”中的一目,勇德几近形同虚设[16]。“智、仁、勇”作为儒家的三达德,是构成孔子思想的重要内涵。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勇德的忽视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在孔子看来,勇德是君子人格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勇”彰显的是儒家积极入世和外王的一面。
4 结 语
孔子武德的的现代发展要符合当今社会人们对于武术的价值期待。尊重武术文化是继承与发展传统武术的前提,对孔子武德思想的研究是为了加速传统武术道德的现代化并促使传统武术道德观念的与时俱进。传统武术道德现代性的增强具有文化承载和道德教化等诸多价值。“仁”、“礼”、“勇”三德是君子理想人格的构建目标。首先,作为武术价值观的仁德对武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到个人操守,大到爱国主义,仁学思想至今熠熠发光。仁学思想在当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个人修身和国家德治方面。其次,武术伦理观的“礼德”是至今影响国人的一种重要德目。“礼”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历史性与现代性结合的产物。对孔子礼德的研究丰富了武术文化的内涵,赋予了礼新的时代意义。礼的继承要有损益,这样才能为新的社会服务。最后,“勇德”作为一种武术技击观,对武术实践中的用武规范、责任、担当等提供了理论智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超凡入圣”、“内圣外王”的精神追求对武术道德的价值观、伦理观、技击观提供了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孔子武德的研究可以提高武术习练者的德性,而对其他人而言,同样具有教化价值和借鉴意义。
[1] 王大千.走进孔子,习总书记表达了什么?[J].孔子研究,2014(2):4-9.
[2] 王京龙.从《论语》看孔子的体育思想观念[J].体育科学,2012,32(1):77-80.
[3] 栗胜夫,栗晓文.论中华武术之核心理念[J].体育科学,2014,34(11):27-35.
[4] 严北溟.孔子的哲学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32.
[5]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第2版.北京:中华书局,2002:163.
[6] 鲍思陶,译.论语[M].武汉:崇文书局,2007:19.
[7] 孙希旦[清],撰.礼记集解(上)[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6.
[8] 孔丘[春秋].论语[M].杨伯峻,杨逢彬,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0:80.
[9] 顾涛.中国的射礼[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5.
[10] 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2.
[11] 司马迁原.史记[M].萧枫,主编.第7册.文白对照全注全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905.
[12] 郭守靖.文化视野下孔子的武术精神[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29.
[13] 张继生.中华武术礼仪[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31.
[14] 林存光.与命与仁:试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J].孔子研究,2014(6):31.
[15] 乔凤杰.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59.
[16] 陈立胜.《论语》中的勇:历史建构与现代启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2.
〈〈浙江体育科学〉〉投稿须知
1 本刊为综合性的体育学术杂志,每年出版6期,逢单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2 凡题材新颖、论点鲜明、论据翔实、数据可靠、层次清楚而富有启发性的体育学术论文、实验报告均受欢迎。
3 来稿须用电脑打印,打印格式请参见本期内文。文中外文字母与符号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并注明文种。
4 文稿编写格式:题目、署名、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或注解。具体要求如下:
4.1 题目应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选择关键词。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
4.2 文章应标明所有作者的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及具体部门,所在省市邮政编码,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数学系,安徽 合肥 230001)
4.3 摘要以200字左右为宜,须表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方面的内容。
4.4 关键词以3~8个为宜,选用的词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
4.5 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均应译成英文。
4.6 参考文献(含注释)作者4人以内,全列出;若超过4人,则列出前4人,后再加“等”或“etal”。著录格式简述如下: 普通图书的著录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版本项(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 例:[1]张鲁雅.中华体育之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5-16. 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文献著录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 例:[1]何振梁.世纪之交的奥林匹克运动[J].体育科学,1997,17(1):7-11.
4.7 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5 在稿末请注明第一作者的真实姓名、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出生年、籍贯、职称、学位及主要研究方向,联系电话及详细的通讯地址。
6 来稿发表后,赠送当期期刊2本,不付稿酬(特约稿例外)。请勿一稿多投,作者投稿后3个月内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或修改意见,可自行处理。来稿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
7 来稿请寄:杭州市体育场路212号,《浙江体育科学》编辑部,邮编:310004,信封上请注明“稿件”字样;也可用电子邮箱投稿,邮箱地址为:zjtykx@sina.com
Retrospection and Mirror: the Origin of Confucius 'Wushu' s Thought and the Evolution of Contemporary Value
CAI Feng1,ZHANG Jian-hua2,ZHANG Jian3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ngguan 523083, China;2.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3.School of Sports and Health,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benevolence", "rite" and "bravery" on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moral thought in Confucius' thought system by mean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Through the study of Confucius Wu De thought, to draw conclusions. As the martial arts values Rende on the impact of martial arts mainly for a kind of forgiveness of the road, Rende on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practitioners outlook on life, the formation of values have a huge role in guiding. As the ethics of martial arts ethics, for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practitioners social life and martial arts activities to provide a sense of ritual of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etiquette of the paradigm of reference. As the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concept, for the use of the provision of spiritual support. The excavation and collation of Confucius' thoughts of Wusheng and may have many values such as cultural education and serving contemporary life.
Confucius; martial arts moral thought; traceability; contemporary value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2CTY031);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YB023);甘肃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GST201666);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16B-003)
2017-05-14
蔡 峰(1991- ),男,江西赣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武术哲学,武术文化学.
1004-3624(2017)04-0099-06
G85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