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一盒人间烟火

2017-01-21回声

中华手工 2016年12期
关键词:食盒材质

回声

职场白领的午餐,很少出去吃,要么叫外卖,要么从家里带饭。至于饭盒,外卖无一例外均是一次性塑料盒。为了显得“高大上”一点,顶多加一个纸腰封或纸盒子。带饭,不是塑料盒,就是玻璃盒,最讲究的也就是陶瓷盒了。

到底应该怎样讲究地带饭?古人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古代,食盒材质多样,有木盒、漆盒、藤盒、瓷盒、珐琅盒,不少还有把手,且做工精巧,庄重典雅,滴水不漏。不但能装饭菜,还能放卷轴、笔墨、梳子、镜子……

食盒作用多

看多了古装剧,对食盒并不陌生。

《琅琊榜》中,静妃时常给靖王做吃的,都是用食盒装了带出宫外。后来,她猜出江左梅郎梅长苏的身份,靖王带出宫的食盒就变成两个,却再也没有了榛子酥。

这种可以一层层打开格子的盒子,便是食盒。

食盒和餐具不同,它的主要作用不在于盛装,而是运送。

首先是运送食物。古时候,农民在外耕地,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不回家,由妻儿把饭菜送到田间地头。宫廷和官宦人家,则本着儒家“君子远庖厨”的教义,厨房盖得离饭堂颇远。厨师做好饭菜,须由丫鬟从厨房取来,装入食盒,送入饭堂。

《红楼梦》中,食盒的出场率十分高。第41回,贾母嫌螃蟹小饺太油腻,便到另一食盒里拣了松酿鹅油卷;第62回,厨娘柳嫂子专门派人给宝玉的丫头芳官送来一个食盒,里面是一碗虾丸鸡皮汤、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碗腌的胭脂鹅脯……

那些士绅名流,出门访友或参加诗社、文社的活动,与至交把酒言欢,也会用食盒装一些小吃果品,作为助兴的下酒菜。初春时节,文人士大夫出门踏青郊游,也少不了用食盒装上酒菜以备野餐。

食盒也用来运送礼物。古人结婚或者下聘礼时,抬着一只只食盒,里面装着各色礼物。还有家有喜事时,亲朋好友通常会提着食盒前来送礼。

既然这么好用,不如拿来装东西。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出游的食盒里,除了吃的,还会装上笔墨纸砚、书籍手稿。有时候,甚至会装上梳子、铜镜。虽然古代男子甚少化妆,但蓄着长发的他们,总需要整理下头发和衣冠。此时,食盒大概相当于男人的“梳妆盒”,是明清文人雅士书房的必备品。

不过,对于西门大官人来说,食盒还有其他用处。《金瓶梅词话》第14回记载:“西门庆听言大喜,即令来旺儿、玳安儿、来兴、平安四个小厮,两架食盒,把三千两金银先抬来家。”两个食盒,竟然能装如此多的金银,可见食盒并非都是小巧的,也有大型食盒。

捧盒 攒盒 提盒

古代食盒的规格很多,大概可以分成捧盒、攒盒、提盒三类。

捧盒是清朝鼎盛时期盛行的一种实用器制,样式很多,在宫廷和民间都很盛行。它具有一定礼仪性。皇帝过生日,臣子送礼必须放捧盒里呈送,一来正式,二来保护隐私。帝王嘉奖内侍小食,也是用捧盒盛出赐予。

官宦人家上菜,用的也是捧盒。可避免食物太烫导致端拿不便,又能保温和防止落尘。

作为手捧的器皿,捧盒材质要轻,但又要有隔热保温的作用,多为瓷、漆、木,偶有珐琅和金属。造型则以便于捧持为主,主要有扁圆形、方形、钟形、六角形、八角形、桃形、荷叶形、牡丹形等。

攒盒是装果脯、果饵的一种分格盒子。外形与捧盒区别不大,但里面分成许多小格子,每个格子中有一个小盒子,取“攒”字的“聚拢”之意。一般是中间一格,周围再分成多格。同样作为手捧器皿,攒盒的材质更轻便,且不需隔热保温,所以多是纸胎、木胎漆盒。

《红楼梦》第40回中,宝玉说:“我有个主意。既没有外客,吃的东西也别定了样数……再一个什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这个什锦攒心盒子,便是攒盒了。

提盒就是古装剧中最常见的食盒了。它用对称的提梁托着盒子,一只手就可以拎着带走。提盒出现得较早,早期是商铺和饭馆用来运送食物的。不过两根提梁,加几层格子,材质不是白木涂漆,就是竹编而成,都很粗糙。

直到明清,文人对它产生了兴趣,参与设计,提盒才精巧起来。尤其是硬木长方形提盒,坚固有韧性,不但耐碰撞,且带有一定自重,无论挑、提都不会乱晃。否则打翻里面的汤汤水水,岂不糟糕。

《古典家具鉴赏与投资》有说,带提梁的多层长方形箱盒,便于出行提着行走。提盒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大、中型提盒多用轻质木材制成。大型提盒需两人穿杠抬行,能装下一头烤乳猪、一头烤全羊。中型提盒一人可挑两件。小型提盒只需一手提着,大部分电视剧中的食盒都属于小型提盒。到后期,小型提盒多用紫檀、黄花梨等贵重木材制成,讲究的还有雕漆或百宝嵌装饰。此时,食盒已不用作盛食物,而是作为贮藏玉石印章、小件文玩之具。

如今,在洛阳乡村,还保留返“回门礼”的风俗,也叫“回篮儿”。主家送回鸡鸭鱼、豆腐、馒头等礼,用竹篮装着。竹篮便权当食盒用了。

从游山器开始的精致

明清前,外出携带食盒并不盛行。尤其宋朝以前,外出带饭菜多用囊袋,“酒囊饭袋”一词正是源于此。

宋代人文墨客郊游用的“游山器”大概可以算作食盒的起源。游山器,顾名思义,郊游时用来装诸般雅具的橱柜式容器。始见于北宋诗人文彦博,诗题作“因有离少之行,惠赐游山器一副,质轻而制雅,外华而中坚,匪惟便于资持,实为林下之珍玩也,辄成拙诗。”这个游山器由竹编而成,坚固、轻巧,方便携带干粮、酒水、换洗衣物,甚至是整套上好的茶具。所谓“上公遗我游嵩具,匝盥杯盂色色全。”

听起来复杂,其实就是《倩女幽魂》中,宁采臣背的那个双肩竹背包。

明清外出携带的食盒多为提盒,尺寸从大到小,材质从名贵到普通,应有尽有。高濂的《遵生八笺》载:“余所制也。高总一尺八寸,长一尺二寸,入深一尺,式如小厨(橱),为外体也。下留空,方四寸二分,以板闸住,作一小仓,内装酒杯六,酒壶一,筋(箸)子六,劝杯二。上窄作六格,如方合(盒)底,每格高一寸九分,以四格每格装碟六枚,置果觳供酒觞,又二格,每格装四大碟,置鲑莱供馔筋(箸)。外总一门,装卸即可关锁,远宜提,甚轻便,足以供六宾之需。”高濂为明代雅士,讲究生活趣味,设计食盒,不仅说襟怀,更是乐趣。

到清朝中后期,提盒愈发精致。做工最精致的大概要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清朝象牙镂雕提食盒。提盒分四层格子,可置放不同的食物。雕工十分精细,主体的部分用镂空精雕的象牙片,嵌于框格中,像是丝毯一般。象牙片上还雕有人物、鸟、兽、庭园景物和船,像旧时欧洲人幻想的东方乐园。盖钮、盒身框架及提手,都染有或淡蓝或红色作为点缀。显然,这不是一件实用器,一开始就是艺术品。

猜你喜欢

食盒材质
独坐黄昏后
食盒的温度
浅谈包装设计中古代食盒的应用
食盒妙趣
食盒,佳肴尚需美盒配
小众收藏说食盒
材质放大镜电光闪耀亮片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
针织衫之材质对比战
10KV配变绕组材质鉴别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