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研究

2017-01-20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36期
关键词:胃底肿物肌层

041000山西省临汾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随着胃镜及超声内镜(EUS)的进步,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确诊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临床应用,极大地发挥了内镜微创治疗的优势[1]。本研究通过对32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患者行ESD的治疗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内镜ESD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价值。

资料与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31~68岁,平均(45.3±14.8)岁。排除标准:①排除黏膜下肿瘤属于腔外型或肿物>3.0 cm的患者;②排除患有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的患者,如严重的肝肾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所有入组患者均详细告知手术内容和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器械及配件:OLYMPUS-H260胃镜及内镜主机,EndoEcho EU-M 2000型超声内镜小探头;ERBE公司高频电切装置(ICC 200,ERBE,德国)、APC2型氩离子凝 固 器(ERBE);Dualknife 刀(KD-650L,Olympus),注射针(NM-4L-1,Olympus),IT2 电刀(KD-611L,Olympus);CO2气泵(CR4500,杭州安杰思公司);三角刀(KD-640L, Olympus), 钛 夹 (HX-610-135L)及植入器,圈套器(SD-230U-20或30,Olympus)、透明帽(ND-201-11802,Olympus),Coagrasper电凝止血钳(FG-8U-1,Olympus)。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微创治疗手段。术中予气管插管,丙泊酚全身复合麻醉,麻醉成功后行内镜操作,胃镜前端加透明帽。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前,均需完善辅助检查,行高频小探头超声检查,如果检查结果显示病变局限在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且<1.0 cm,则可以选择EMR切除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如果检查结果显示病变大小1.0~3.0 cm,或来源于固有肌层,则可以选择ESD治疗。如果在内镜治疗下发现无法完全切除病灶,则需改行外科手术治疗,以保证手术治疗的效果。切除的病灶送病理学检查。

ESD操作方法:①标记:用APC对病灶周围5 mm黏膜进行标记,每个标记点间隔约5~10 mm。②黏膜下注射:予靛胭脂生理盐水混合液(100 mL生理盐水+2 mL靛胭脂+1 mL肾上腺素)进行反复黏膜下注射,至病灶明显抬起。③边缘切开:沿标记点应用三角刀切开病变周围黏膜,首先切开的部位为病变的远端。④剥离:剥离过程中,根据情况采用三角刀或IT刀将病灶从黏膜下层进行剥离,同时需反复地黏膜下注射,防止术野不清。⑤创面处理:应用APC对创面所有可见血管进行预防性止血处理。

病理诊断:切除标本均以4%甲醛固定,制片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抗体 为 CD34、 CD117、 DOG1、 SMA、Desmin、S-100)明确性质。

术后处理及随访:所有患者术后禁食2~5 d,伴有并发症者,延长禁食时间;静脉予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止血药、营养支持等,待逐渐恢复饮食后出院。院外继续口服质子泵抑制剂4周。术后第3、6、12个月内镜及超声内镜(第6个月)随访复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有无病变残留及复发等情况。

结 果

一般结果:病变位于食管22例(上段3例,中下段19例),胃部10例(胃底2例,胃体3例,胃窦5例);病变平均大小(1.5±0.7)cm;EUS提示来源于黏膜肌层12例,黏膜下层6例,固有肌层14例;6例病变行EMR完整切除;24例行ESD术,其中1例病变位于胃底,术中穿孔转外科手术治疗,余均完整切除;另有2例位于食管下段且病变≥2.0 cm,经内镜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提示25例平滑肌瘤,3例间质瘤(极低度恶性),4例异位胰腺,切缘均为阴性。

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大部分病灶术中均有微小出血,均予三角刀或IT刀电凝止血,对于较大的血管应用Coagrasper电凝止血钳止血;术中1例病变位于胃底穹窿部,小探头超声提示来源于固有肌层,大小约1.5 cm×1.2 cm,予ESD治疗,术中发现,病变来源于固有肌深层,且与浆膜层粘连,切除过程中浆膜层破损,发生气腹,病变相对较大,不能在短时间内切除,发生腹腔感染机会较大,转外科手术。另有2例病变位于食管下段,EUS提示均来源于固有肌层,1例呈马蹄状,大小约2.5 cm×2.0 cm;1例为半球状,大小约2.0 cm×2.0 cm,采用ESD术穿孔可能性较大,且不易修补,遂行STER术完整切除,术后无隧道出血及感染。

术后处理:所有病例术后均禁食2~5 d,并予抑酸、止血、营养等处理。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胃镜及超声内镜随访,随访期3~12个月,术后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

讨 论

ESD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及穿孔。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术中即时出血及术后迟发性出血。术中出血,多为微小出血,多数可控;迟发性出血多在术后24~72 h发生。另外,穿孔是ESD术的严重并发症,可能影响ESD的成功与否。术中较小的穿孔均可行予钛夹封闭,较大的穿孔需要外科修补[2]。本研究显示上消化道浅表、<1.0 cm的病变,均可行EMR完整切除,并发症少。而病变来源层次较深或者>1.0 cm黏膜下肿物,可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切除。本研究中较为突出的是位于胃底的黏膜下肿物,胃底部位胃壁薄,而病变相对较大、来源于固有肌层,术中发生穿孔,短期无法切除病变,封闭穿孔,转外科手术。

总之,术前EUS可有效预判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病变性质及来源层次,指导内镜病例选择。EMR术治疗微小平滑肌瘤成功率较高,可获得病理标本,可作为治疗微小平滑肌瘤的优先治疗方式;而较大病变或者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物,可灵活采取ESD(STER)治疗。

[1]徐美东,李亮.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脂肪瘤[J].中华消化杂志,2012,32(8):505-508.

[2]程秀,尹雪.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护理[C].第二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

猜你喜欢

胃底肿物肌层
乳腺肿物的超声自动容积成像与增强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
3D腹腔镜下巨大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的临床应用
改良三明治法同步与序贯联合套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经腹腔镜Nissen与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GERD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TURBT治疗早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分析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诊治现状及进展
高龄患者结肠癌伴右肝肿物的诊治探讨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
HX-610-135L型钛夹在经尿道2μm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应用
主气管肿物手术的气道建立和麻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