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错误资源的分析与利用

2017-01-19潘红娟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错误利用分析

潘红娟

【摘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应该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捕捉错误,分析错误,利用错误”这一基本错误观的基础上,本文以课例为载体,用例析的方式,从“怎样的错误信息是典型材料”“哪些维度分析错误成因”“如何多角度利用与转化”等视角,提出“重错误的预设与展开”“重错误的归因与分析”“重错误的多角度利用”等观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 错误 分析 利用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教学决策是根据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思维水平的了解而展开的。因此,唯有读懂学生,才能有针对地实施教学,而关注并读懂学生的错误,应该是读懂学生的重要方面。

当前,“错误是重要的学习资源”“暴露错误、捕捉错误、分析错误、利用错误,促进有效教学”等理念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那么,当“错误观”“资源观”已被大多教师接受并付诸行动的时候,还有什么是值得讨论的呢?笔者认为,如何精选材料呈现典型错误?如何进行错误的归因分析?如何实现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从哪些视角进行错误利用?可能是可以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一、什么材料有利于呈现典型——重错误的预设与展开

学生呈现的错误往往是多姿百态、极具个性的,如何从大量信息中呈现最为典型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展开?怎样的错误直指知识内核?怎样的错误凸显核心目标?以“乘法运算定律的练习”一课作为例子阐述如下:

教师呈现下列材料与任务:

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96×25 (2)39×99+99

(3)98+2×132 (4)56×720+28×560

教师搜集并呈现学生作业:

生1:96×25=(24×4)×25=24×25+4×25。

生2:39×99+99=39×100。

生3:98+2×132=100×132。

生4:56×720+28×560=40320+15680。

不难发现,这些错误,是学生学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时出现的典型情况。题(1),将“96×25”分解为“(24×4)×25”后,形似的结构导致学生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类律”进行混淆。题(2),貌似“39×99+39”的题目类型导致学生惯性地转化为“39×100”。题(3),“凑整简算”的功利驱动,使学生忽视运算定律与运算顺序的正确运用。题(4),缺乏转化经验,不能灵活运用转化策略。我们来看,教师又是如何利用这些生成资源展开,关注“运算定律的再理解”“简算方法的再巩固”“简算策略的再体验”,从而凸显本节课的核心目标的呢?

反馈交流:

生1: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96×25=(24×4)×25应该等于24×(4×25)=2400,这是运用了乘法结合律。(24+4)×25才能等于24×25+4×25。

生2:39×99+99应该等于40×99,因为39个99加上1个99等于40个99。如果是39×99+39,才等于39×100。

生3:第(3)题,98+2×132不能简便计算,如果是98×132+2×132才等于100132。

师:这一题真的不能简便吗?

生:可以简便的,把98+2×132转化成100+2×131,计算就很方便了。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生1:把98看作100,多加了2,后面减少1个2,就变成了100+2×131。

生2:56×720+28×560其实可以转化成“560×72+28×560”,就等于“560×(72+28)=560×100”了。

生3:还可以转化成“56×720+56×280=56×(720+280)=56×1000”。

生4:还可以转化成28×580+28×1440。

师:这些方法,通过转化都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但这些方法同样简便吗?

生:转化成“28×580+28×1440”比前两种方法容易错,如果有很多方法,一般我们选简单不容易错的方法。

随着错误的呈现,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评价分析,有效促进了“一题多目标”的巧妙实现。“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辨析”“乘法分配律要关注相同因数”“计算时要突破思维定势”“加减法简便运算的综合运用”“运用转化使计算简便”“方法策略可以多样”“策略的最优选择”等目标随之实现。四道算式,能达成多元目标,其背后是有“的”放矢,精选错误材料,是最为关键的策略。有的放矢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学习错误的研究。

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重错误的归因与分析

对待错误,进行有效归因分析,应该是我们了解错误原因、改进教学的前提。一般,归因分析可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维度进行。对教材的审视,可以从教材的难度、体系、跳跃性等方面进行审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思考;对学生学习的诊断,则可从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等方面进行。

以五年级的小数除法为例,对下面题目进行作业情况统计与分析。

(1)7.8÷0.75

(2)①0.42÷3.5 ②0.35×0.16

(3)0.78+0.22÷5

1.以教材角度审视

题(1),7.8÷0.75,正确率仅为80.6%,较之于正确率基本在98%以上的其他小数乘除笔算,显然偏低。学生典型错解为“7.8÷0.75=1.4”。探究原因,教材编排缺失、缺少相应例题、巩固练习不够,应该是主要原因。这是一道商中间有0的除法。在人教版四年级教材中,没有出现“商中间有0”的除法。而在五年级教材中,仅有四道此类习题。教材编写可能出于减低难度、减少训练的考虑,但教材的跳跃,缺乏对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理解与算法巩固,致使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出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做相应的补充与完善。

2.以教师角度反思

题(2),①0.42÷3.5 ②0.35×0.16,由于没有明确的简算提示,大多学生用笔算解决。经统计,①0.42÷3.5,仅1.2%的学生简算,方法为:0.42÷7÷0.5;题②0.35×0.16,仅1.5%的学生简算,方法为:0.35×2×0.08,(0.35×2)×(0.16÷2),0.07×(5×0.16),0.35×0.4×0.4。由此可见,运算能力中“自觉主动进行灵活计算的意识培养”仍然还是水中花、镜中月,值得关注。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对计算教学的目标视野较为狭窄与单一,对“运算能力”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不深刻,以致日常教学中缺乏灵活计算的意识培养与策略积累。

3.以学生角度诊断

题(3),正确率为83.3%,学生的典型错误为:“0.78+0.22÷5=1÷5=0.2”“0.22÷5=0.44”。第(4)题,正确率为45.4%,典型错误是将算式转化为2012÷4=503。显然,一方面反映学生的审题习惯缺失,学生按照思维惯性、随意计算,导致计算错误。另一方面,也反映学生对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不深,无法将计算原理与计算法则运用于较为复杂的计算情境中。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本质是“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此题可转化为2.012÷4,而学生面对此问题,已忽略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从而出现随意转化或无从下手的情况。

三、怎样有效利用错误展开教学——重错误的多角度利用

错误搜集与整理的途径,一般可以通过作业、测查等进行统计分析,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机观察捕捉。错误,根据其可预料性,可以分为预设性错误和生成性错误。如何运用这些资源,关注学生的困难,在难点处展开,从而达成核心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敏锐洞察、筛选捕捉、有效利用。

1.利用错误,掌握基本方法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探索阶段,我们一般会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究,此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必然会有试误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评价、交流,实现对基本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五年级上册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一课,例题是:小强的妈妈要将2.5kg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装0.4kg,需要准备几个瓶?

教学中,教师采用的基本策略是:经历“利用经验尝试解决问题——搜集捕捉学生资源——有序呈现充分讨论”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尝试解决,出现以下方法:

生1:2.5÷0.4=6(个)……0.1(千克),需要6个。

生2:2.5÷0.4=6.25≈6(个),四舍五入,需要6个。

生3:2.5÷0.4=6.25(个),瓶子要整数个, 6+1=7(个)。

生4:2.5÷0.4=6……0.25(个),还有0.25个没法放,6+1=7(个)。

生5:2.5÷0.4=6.25≈7(个)。

教师将学生解决的思路一一呈现,通过集体交流讨论,充分肯定合理的成分,最后优化得出一般的方法,即商用小数表示,用“进一法”求近似值。这一过程中,教师搜集了最为丰富的生成性资源,呈现不同的思维成果,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基本方法。

2.利用错误,凸显本质特征

一般我们会采用概念辨析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如何运用错误,凸显概念内涵,拓宽概念外延?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练习课”中,“柱体”概念的建立完善教学。

首先,教师由长方体体积公式复习,引出柱体体积公式。

师:这是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将它们分别向前、向后平移4cm,得到什么图形?请求出它们的体积。

师:体积=长×宽×高,同样的一个算式,还可以怎理解?(底面积×高),这样的图形也可以叫作柱体。

师:除了“6×4表示底面积,5表示高”外,其他面可以作为底吗?高又是多少?正方体的体积,可以表示成“底面积×高”吗?底面积是多少?高是多少?

师: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体积?

出示:

师:这是柱体吗?请求出它的体积,只列式不计算。

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呈现两种方法:

生1:(6+4)×3÷2×10。

生2:6×10×3。

师:把下面的长方形“6×10”看作底面,“3”作为它的高,可以吗?

生1:不可以,柱体底面应该是指每个面都相等的面,如果将底面向上平移应该每个面都一样。如果将“6×10”这个面往上平移,并没有和上底面重合。

生2:柱体的高应该处处相等,只有将侧面的梯形看作底面,高都是10。

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课件演示:

这一片段中,教师及时捕捉“6×10×3”这一错误资源,进行放大处理,运用概念辨析、直观演示,很好揭示了柱体“上下底面相等”“与底面平行的任何一个截面都相等”“高处处相等”等特征。

3.利用错误,形成反思意识

错误才有反思的价值,如何运用学生错误,帮助学生在巩固技能的同时,形成及时反思、回顾检验的意识与习惯,体验反思检验的多样方法呢?

例如:“小数乘除法练习课”一课。

竖式计算:0.75×0.15,380×2.6,

4.872÷0.24。

教师随机选择学生作业,重点反馈:

(1)0.75×0.15=11.23;(2)380×2.6=98.8;(3)4.872÷0.24=2.03。

师:这些同学的计算正确吗?有什么办法判断是错误的?这样的方法你能找到多少种?

生1:可以从小数位数看,0.75×0.15是四位小数,而这个同学的结果是两位小数。

生2:末尾应该是5,而不应该是3,所以这个结果一定是错的。

生3:因数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结果一定比这个因数小,0.75×0.15<0.75,11.23比0.75大了,结果一定错了。

师:用同样的方法能判断第2题吗?

生4:380×2.6=98.8,还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判断,380乘以2点多,积最少应该有760多,而这个结果是98.8,一定不对。

生5:a×b(b>1),积>a。380×2.6=98.8,结果比380小了。

生6:4.872÷0.24=2.03,这一题可以用乘法检验,2.03×0.24≠4.872,因为2.03×0.24的结果比2.03小,不可能等于4.872。

生7:同样可以估算,4.872÷0.24=487.2÷24,大约等于20多。

师:是的,我们在算出结果后,一般要进行回顾检验,刚才同学们用到了很多方法,都可以作为今后进行检验的策略。

这一片段中,错误资源巧妙地转化为“反思意识渗透”“检验方法落实”的载体。错误处理片段中,“根据位数判断”“根据尾数检验”“根据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运用估算检验”“互逆验算”等方法在错误评价中得以有效渗透与落实。

4.利用错误,体会数学思想

学生生成资源的智慧运用,对易错易混知识的澄清、概念本质的理解、方法技能的落实等,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样,利用生成材料,将错误提升为更高层面的解决策略,在体会数学思想方法方面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练习”一课。

材料:点E、F、G、H分别在长方形ABCD的四条边上,求四边形EFGH的面积。(单位:cm)

1.任务:选择条件,想办法求出四边形EFGH的面积。

2.学生尝试,教师巡视,选择典型,方法讨论。

生1:用总面积减去空白部分四个小三角形的面积。

生2:连接EG,分别求出两个三角形EFG和EGH的面积,这两个三角形底都是4cm,所以面积是(3+7)×4÷2=20cm2。

生3:也可以连接FG,上下两个三角形,EFH的面积加上FGH的面积也是可以的。

生4:这是错的,这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都不知道,没办法求的。

师抓住这种方法,引导提问:这个同学想要将上下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加起来,想法很好,有办法使它们面积不变,但可以相加吗?

此时,教室里十分安静,突然,有学生举手。

生5:如果将H点往下移动一点,使FH和AD平行,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底都是10,高都是2,就能求出面积了。

师:这个同学想到运用转化,将EGH转化为面积相等的三角形EGH′,就可以解决了(如图1)。为什么可以这样?

生5:因为EGH和EGH′底都是EG,而且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高就相等,面积就一定相等。

生6:如果可以移动的话,把F、H分别移动到最下面,和B点、C点重合,就可以把原来的四边形EFGH转化成一个三角形EBC。这个三角形的底是10cm,高是4cm,面积是10×4÷2=20cm2,如图2。

这一片段中,“上下两个三角形EFH加上FHG的面积”这一错误方法,成为教师激活“等积变形”“转化思想”的有利时机,促发了“让静止的图形动起来”的策略意识,学生不仅感受了“转化”的作用,并很好积累了运用转化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个片段中,无疑,错误的捕捉与转化是极为巧妙而高明的。

【参考文献】

[1]任景业著.分享孩子的智慧——改进教学的建议,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

[2]蔡金法、许世红.教师读懂学生什么:认知导向的教学,小学教学.2013年18期

猜你喜欢

错误利用分析
在错误中成长
分析:是谁要过节
画与理
回头潮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怒”与“努”
“浮”字等
废物巧利用
可爱的错误等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