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写作审美意识的缺失与召唤(下)

2017-01-19何捷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缺失审美意识

何捷

【摘要】审美意识的缺失导致儿童写作中负能量的增长,造成写作教学目标的失守。本文提出对儿童写作领域中审美意识的重新认识与高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对审美意识的悉心呵护与精心培植,在整个教学以及教育体系中对审美意识延续提升的重视。

【关键词】审美 意识 缺失 召唤

(接2016年第12期)

3.审美实践的指导

中国古代先秦儒家学派主张“里仁为美”“充实谓之美”,认为只要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符合仁、义、礼、智、信的规范就是美的。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美就在于数的比例、和谐。人的美感愉悦在于内外和谐的契合,真是美的体现。新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发言人布罗瓦在《诗简》里说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真应该到处统治,寓言也非例外一切虚构中的真正的虚假都只为使真理显得更耀眼。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真善美是紧密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三个范畴,真是指不依赖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善是指人的实践要求和现实性,即人的目的的实现,美是真与善的统一;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基础上的自由形式”。写作本身就是伴随审美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实践。我们主张审美意识在审美实践中提高,就是强调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对各类型实践的指导,提升审美意识,认识真正的真善美。其一,指导发现已存在的真善美。审美是可以有所指向,有所偏好,有所选择的。同样生活在世界上,面临着美丑、善恶、真假并存的万物,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引导儿童去接触友善,正确应对,客观评价,理性选择。也许,选择与表达的过程中依然会出现丑、善恶、真假交锋、碰撞、冲突,甚至会出现对正道的叛离,会让已有的审美情趣重被污染。但这正是实践存在的价值,因为这样的学情将引起教师关注,更为慎重地对实践给予专业化的指导。例如,笔者参加“第四届中小学写作教学年会”,听梁晓声在讲述他的创作经验时说:生活有原型,“是什么样”大部分人能观察到的。譬如很多人喜欢把人的丑、恶、凶、残写下来,这样容易引发大家的认同。人在浮世难免滋生出性恶的一面,写这些能引发读者共鸣。但是,人真的是这样的么?或者说,人应该是这样的么?显然不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写作,不就应该把“应是什么样”的写下来,就应该弘扬人性中善的一面,让读者通过阅读不断趋于善,向着善进步。写作的重要目的就是成全人的善念。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德行或者说底线,就是呵护“善”。之后,我们再谈求真,求美,为时不晚。其二,指导表达存与意念中的真善美。审美教育的结构论说:无论是动态的美,还是静态的美,要把它们表现出来,除了语言之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结构。对美的体验需要美的表达,依托写作。写作要表达美就要有所思考,有所计划,有所设计。太多儿童的写作处于应付,造成应有的写作思维被惯性思维所替代,不经构思随意写。而此时如教师依然没有给予指导,无形中等于给予鼓励。例如,写妈妈生气时恐怖的样子,写爸爸喝酒后狼狈的样子,写老师在惩罚学生时凶巴巴的样子,写自己内心古怪、乖张,肆意大胆的想法。不论是谁在这样的文字面前,都会感到隐隐的不安和不悦,但教学没有辅助纠正,儿童就误以为可以这么写,就是向负能量妥协,向目标的反向滑入。叶圣陶先生认为从写作上讲态度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叶老强调“诚实的自己的话”, 先做人再作文,写作的态度是最先要端正的, 抱着游戏的态度来对待作文是不可取的,这样写出的文章必然浮夸,甚至近于恶趣。抱着某种目的性来写文章也是要不得的,这样写出的文章要么近于谄媚、 阿谀奉承、虚伪不已,要么颠倒是非,混淆听闻。所以,需要在表达实践中指导儿童如何写出真善美。例如一个老师执教《灰姑娘》,结尾时询问:当灰姑娘成为王子的妻子后,她该怎么对待继母呢?小孩说出了各种比“继母对待灰姑娘”更残忍的方法,老师一一肯定。这样的教学岂不是与童话意愿背道而驰?梁晓声说:其实,智慧的老师不会这样问,将问题设计成“灰姑娘应该宽容继母么”这样的话题讨论即给予儿童自由发表的空间,又带有正道“宽容”的引导。“引导”,就是儿童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持有的教学行为。引导是辅助儿童发现世界万物“应是什么样”的原初之美的路径。这一案例带给我们思考。文学界、教育界的人士开始认识到,童话作为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直接功能是审美,首要任务是“好看”,是可读性,是给予儿童美的体验。当童话进入教育的殿堂时,其根本任务是文学教育、审美教育。儿童阅读童话的过程应该是一种特有的审美过程,他们不知不觉就在这样的审美中完成了教育。这种审美教育远比家长、老师的说教更容易使孩子们接受,也能够更深入、更持久地对儿童起着陶情冶性的作用。

4.审美策略的实施

审美意识的建构需要通过教学策略实施方能实现。首先,日常注重美的元素积累策略。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所以积累美的元素可以鼓励儿童观察生活,创造机会体验不同的生活,产生差异化的审美感受,发现并积累生活美的元素。可以鼓励儿童更为广泛阅读有益书籍,汲取优秀的语言表达,文章结构安排,文意的确立等方面的审美元素,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鉴赏的能力与品位。文质兼美的作品是“依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典范佳作。囊括了自然的美、社会的美、艺术的美、科学的美以及语言的美等。作为美的信息的载体,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家鲜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阅读这样的作品,能培养、锻炼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紧密的逻辑关系、表达的流畅、文笔的娴熟。还应注重在美的表达练习上提高审美意识,不断经历创造美的过程。如:针对表达中最为需要的积累,进行单项练习,也可以将已有积累于构思立意、布局谋篇的综合练习中得到运用。其次,主张全程教学策略。让教学陪伴儿童写作的全程,在全程写作中实现美的引导:引导发现,剥离生活假象或者偶然现象,发现纯真的本质。引导选择,选择能展露生命美感,选择优雅恰当的文字表达,选择符合童年本色的意旨为目标。引导表达,优质的表达是带着镣铐跳舞的。镣铐就是一种自我约束,是让文字具有大众审美的认知同时又不是本性的可贵的制约力量。跳舞,就是真的个性与灵性的彰显,是儿童写作文字童真的体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也不是需要强化的能力。这可能仅是一种负面的写作意识下的虚假能力。让儿童在自我制约下经过思维后倾吐而出的表达,才是最为可贵的童年写作之旅。第三,采用综合评价策略。评价儿童写作审美意识,可以从多个角度综合实施。如文章立意正能量影响力之美,文章语言规范个性之美,文章选材独特创意之美,文章书写整洁的艺术之美。只有全方位观照儿童写作,才能在审美意识上全面提升。

5.审美能力的提升

结合写作特质,儿童写作范畴内所说的审美能力大致包括美的认识能力,美的发现能力,美的表达能力,美的评价能力,美的鉴赏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单纯教学的结果。审美能力的提升更多依靠日积月累,依靠师生在写作教与学的意识变化,确实是教学的恒定目标。如蔡元培所说:“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塑、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我们每每在听了一首歌,看了一幅画、一件雕塑,或者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变得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感到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是使人人要有饭吃,有衣裳穿,有房子住,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享受人生。”只要我们注重之前所述的四个方面,坚持在日常教学中抓落实,鼓励儿童通过写作去发现美,表达美、感受美、创造美,欣赏美,我们相信其写作审美能力会伴随写作实践与教学推进而稳步提升的。

三、儿童写作审美意识的延展与价值

儿童写作审美意识的建构,不仅仅关系到当下,更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系统工程。审美意识的养护与培育,审美意念的渗透与教育,其意义和重要性极其深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研究报告反复强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不应再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而应成为真正立足于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变得更美好,使人生变得更多彩,这与审美教育所指向的结果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从这个角度观照,审美意识的持续提升、延展,就是关乎人的教育的核心目标。特别是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际教育思潮大致经历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人本位”三个阶段:“知识本位”的思想主张教育以传授和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能力本位”论者则认为一个人要想立足社会,应付生活,不仅要掌握一定量的知识,还要具有一系列的智慧能力及生存的技能。这种对教育实用功能的过分看重,导致了教育中对人的个性、情意态度、价值观、美感能力等方面发展的忽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本身,认识到人不仅要学习如何做事,如何立足于现实社会,还应了解生活与生命的意义,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充实人生、享受生命的快乐。现在,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既能教人应付生活,又能教人主动地参与生活、创造生活,感受生命的意义,享受生命的光辉的教育,这是一种以培养完满人格为宗旨的教育,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对人的素质进行全方位培养的教育,也可称为完人教育。

儿童写作教学作为小学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影响儿童对真假、善恶、美丑等基本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判断,对人格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写作不但用文字记载了个人发现的生活美,而且使关于生活美的个人体验得到了宣泄,是个人的审美创造活动。从美国心理学家丹尼·伍尔夫于1987年提出的审美认知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中发现,儿童写作教学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儿童的审美心理变化较快、较大,因此,教师应更加注重通过写作教学,探究审美意识与言语表达,审美创作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儿童审美意识,完成对人的教育影响。教育不应只关注儿童对知识的掌握,教育也不可能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绝顶聪颖的科学家、思想家或者是技艺超群的艺术家。对人的教育,是对人进行完整、全面的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而不能强加于人的功利性需要。写作教学不应停留在“写出好文章”的层面,更应关注怎样通过教学,调动儿童面对生活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儿童在成长中的生命潜能得到开发,使其在自我审美意识的引领下,不断主动认识生活,面对世界,探寻知识本源,追求人性成长的完美境界。

【参考文献】

[1]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兵.中学生灰色作文现象探析[G].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5).

[4]刘丽霞,王岗峰.重新认识美育的“独立价值”——当前学校美育状况调查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5]胡京春.让我们的孩子更坚强更开心[N].人民政协报,2002-07-12.

[6]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00-601.

[7]滕大春.美国教育通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P54.

[8]崔绍怀.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写作审美因素的研究与实践[G].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5).

[9]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09,183.

[11]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全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67.

[12]夏梦薇.论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4,(8).

[13]闫春梅.童话精神与儿童审美教育[G].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5).

[14]张永昊,周均平.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M].青岛海洋出版社,1998:204.

[15]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6]边霞.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7]边霞.境界——有感于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99,(1).

[18]卢世林.审美游戏与中学课程教学[J].教育研究,2008(4):74-79.

[19][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1:4.

猜你喜欢

缺失审美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消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