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点:一道压轴题的教学策略
2017-01-19韩新正江苏省泰州市苏陈中学
韩新正(江苏省泰州市苏陈中学)
回到原点:一道压轴题的教学策略
韩新正(江苏省泰州市苏陈中学)
压轴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对压轴题教学过程的剖析,提出压轴题教学要始终坚持“回到原点”的策略,培养学生回到原点思考的习惯,回到原点就是回到曾经解决过的题目去联想,回到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去思考,回到题目条件再发现.
回到原点;教学策略;通法意识
中考压轴题形式新颖、设计精妙,初看很新、很难,解答出来后又觉得似曾相识,其实,压轴题均来源于教材,或是由以往试题改编而来,解答压轴题运用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对此,压轴题教学要始终坚持“回到原点”的策略,培养学生回到原点思考的习惯.下面笔者结合一道中考压轴题,运用“回到原点”的策略组织教学,仅供参考.
一、回到原点
如何解题?我们可以从数学家波利亚那里获得解题的策略.认真研读《怎样解题》我们不难发现,其解题过程始终贯彻着“转化思想”,其解题策略的精髓是“转化思想”的综合运用,转化的路径是“回到原点”.“回到原点”就是回到曾经解决过的题目去联想,回到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去思考,回到题目条件再发现.
策略1:回到曾经解决过的题目去联想
波利亚在《怎样解题》的第二步骤中反复指出:你以前见过它吗?或者你见过同样的题目以一种稍有不同的形式出现吗?这里有一道题目和你的题目有关而且以前解过,你能利用它吗?面对新题目,波利亚首先想到是否见过相同或类似的题目,通过把未知题目转化为已知题目,以期从已经解决的问题中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思路.所以,我们平时要善于总结和归纳,把类型、解法相同或相似的题目“组块”,当面对新题目时,能立即从记忆的“组块”中获取有效信息,迅速找到解题思路.
策略2:回到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去思考
当思路遇阻时,波利亚告诉我们“回到定义上去”.面对复杂的条件,无从下手的结论怎么办?我们不妨静下心来,从题目中的基本概念开始,理清概念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题目中出现“三角形面积”,我们就从“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的一半”开始,分别寻找三角形的底和高,理清他们的关系,依此往下思考,可保思路不乱;也可以运用基本思想进行思考,如数形结合思想.运用基本思想解题,我们能从更大的视域去发现和分析问题,是通性、通法的具体运用,往往能迅速找到解题路径.
策略3:回到题目条件再发现
当题目中的数据、条件无法使用时,则再次回到题目条件、数据中去,看看是否有遗漏的信息.这一点很重要,一个条件可能有多元指向,如果遗失了对解题有决定作用的信息,即使获得再多的其他信息,解题也难以顺利进行.解决的办法就是“回到题目,重新审题”.
二、原题重现
题目如图1,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与x轴交于A,B两点.
(1)求c的值.
(2)如图1,设点C为该二次函数的图象在x轴上方的一点,直线AC将四边形ABCD的面积二等分,试证明线段BD被直线AC平分,并求此时直线AC的函数解析式.
图1
(3)设点P,Q为该二次函数的图象在x轴上方的两个动点,试猜想: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Q,使△AQP≌△ABP?如果存在,举例验证你的猜想;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三、教学流程
1.“回到基本思想”思考,利用数形结合探究第(1)小题
【教学意图】把“形”的问题转化为“数”的问题,“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回到“基本思想”思考.
提问2:通过第(1)小题的解决,此题中的二次函数就是一个特殊的已知函数,对照图象,可求出这样的带有的数,你能想到什么?
解析:借助于坐标系的直角,可以构成含30°和60°角的直角三角形.
【教学意图】“提问1”是由“形”到“数”,“提问2”是由“数”到“形”,并顺势由联想到含30°和60°角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分析,解题的思路有了更明确的指向——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及其基本图形的运用.运用基本思想解题,能在更大的视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通性、通法的具体体现.
2.“回到基本概念”思考,运用转化思想探究第(2)小题
提问3:直线AC将四边形ABCD的面积二等分,你能想到什么?△ACD和△ACB有什么共同点?
解析:由面积二等分引导学生想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于是想到作“三角形的高”这一辅助线,观察到△ACD和△ACB是两个同底等积的三角形,三角形的高应该作在公共边AC上,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意图】由三角形面积想到面积公式,引导学生回到“面积是什么?”这一“基本概念”进行思考;由“三角形的高”这一辅助线该如何作,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当观察到△ACD和△ACB是两个同底等积的三角形时,辅助线的作法就自然产生,这一过程思维流畅,解法自然,充分“回到基本概念”.
提问4:要求AC的解析式,若能从点A,G,H,F,C中找到两个点的坐标即可,其中点A的坐标在“提问2”中已经求出,你还能求出哪个点的坐标?逐一分析.
解析:显然点G,F,C的坐标难以求出,不妨观察点H,凭借几何直观可以感知△DHG≌△BHF,于是DH=HB,H是线段BD的中点,点D的坐标是已知的,点B的坐标可以求出,所以点H的坐标容易求出.
【教学意图】“提问4”的设计也是引导学生“回到基本概念”去思考,要求AC的解析式,就必须知道直线AC上两点的坐标,于是对直线上所有的点逐一分析,最终确定点H,这样思考可以确保思路不会偏离主线.
3.“回到题目条件再发现”,提取有效信息探究第(3)小题
提问5:从△AQP≌△ABP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教学意图】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对应边相等)解题,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思路,但按照所谓的正常思路却无法进行到底,这时倒逼学生“回到题目,重新审题”,看看是否有遗漏的信息,或者遗失了条件多元指向中的决定要素.这一点很重要,一个条件可能有多元指向,如果遗失了对解题有决定作用的信息,即使获得再多的其他信息,解题也难以顺利进行.解决的办法就是“回到题目,重新审题”.
提问6:既然利用△AQP≌△ABP无法解题,回到第(3)小题,重新审题,看看有什么信息被我们忽视了?(1)条件“如果存在,举例验证你的猜想”,是否告诉我们此题只要找到一个点Q使AQ=AB即可;(2)条件中的P,Q是抛物线上的动点,不妨先找抛物线上的几个特殊点试一试,如抛物线与x轴、y轴的交点;(3)在“提问2”中出现这样的带有的数,是否可以借助于坐标系的直角,构成含30°和60°角的直角三角形或者利用勾股定理呢?
解析:引导学生重新审题,“如果存在,举例验证你的猜想”这句话的核心词是“举例验证”,其意味着“如果存在,举一例说明符合要求即可”.这和“如果存在,求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后者指求出符合要求的所有可能情况.显然本例“特殊位置”优先考虑.如图3,对照提问6的(2)(3),易求所以AE=AB.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作∠BAE的平分线AP交抛物线于点P,连接PE,PB,易证△AEP≌△ABP.
图3
【教学意图】当我们的思路受阻时怎么办?回到原点!在这里就是“回到题目,重新审题”.在重新审题中发现“举例验证”就是举个特例,于是自然想到“特例”是否对应“特殊位置”,所以关注图形中的特殊位置,想到点E就很自然了.
4.从新“原点”出发,拓展提高,积累解题经验
(1)对第(2)小题的变式.
变式1:设点C为该二次函数的图象在x轴上方的一点,直线AC将四边形ABCD分为两个三角形,且S△ACD∶S△ACB=1∶2,试求:DH∶BH的值,并求此时直线AC的函数解析式.
变式2:设点C为该二次函数的图象在x轴上方的一点,直线AC将四边形ABCD分为两个三角形,且S△ACD∶S△ACB=m∶n,试求:DH∶BH的值,并求此时直线AC的函数解析式.
(2)对第(3)小题的拓展.
对第(3)小题只需要求出一种情况就符合题意了,但学生中出现的一元四次方程,是否可以根据“数形结合”给出解答呢?
四、教学思考
1.贯穿压轴题教学的主线:回到原点
压轴题的呈现形式新颖,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但解题却是运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所以在教学压轴题时,要引导学生“回到原点”,养成“从原点出发”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化归,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来思考.本例的第(1)小题运用基本思想(数形结合和转化思想)解题,把图形的问题(抛物线经过点)转化为代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第(2)小题运用“回到概念”解题,要解决二等分面积,就必须用到三角形面积公式,面积公式中必须有“高”,于是辅助线自然产生;第(3)小题在根据△AQP≌△ABP后得出AE=AB,通过设点的坐标,列出一元四次方程而无法解答的情况下,迫使我们“回到条件,重新审题”,审题后发现,“举例验证”,其意味着“如果存在,举一例说明符合要求即可”,于是放弃原来的思路,找到特殊位置即可.
2.突破压轴题教学的难点:通法意识
进行压轴题教学,宏观策略上应该有“通法”意识.压轴题通常会设计三个问题,三个问题就是三个台阶,每个问题不仅难度梯次增加,而且思维要求不断递进,相互关联,第(1)小题、第(2)小题是为第(3)小题做铺垫的,其解法是相通的,把通法意识贯穿教学过程,对后面难点的突破就比较容易.本例中对第(1)小题的解答完成后,顺势提出两个问题,抛物线和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坐标系中出现的数,借助于坐标系的直角,可以构成含30°和60°角的直角三角形,就是借助这一节点扩大知识和思维的范围,对第(1)小题的充分思考和挖掘为后来的第(3)小题的顺利解决(借助联想到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求出提供了先行组织者.所以对于压轴题中的小问题,不能就题论题,应充分扩大视域,让思维在节点上拉长和发散.为后续顺利解题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3.优化压轴题教学的效果:适当拓展
常用的拓展方法有变式教学和深度思考两种.恰当、适量的变式练习不但能巩固知识和技能,还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例的第(2)小题通过作三角形的高,利用全等三角形解决二等分面积的问题,接着通过对S△ACD∶S△ACB=1∶2和S△ACD∶S△ACB=m∶n的变式,进一步强化辅助线的作法,以及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的本质.第(3)小题的第一种思路列一元四次方程,初看无法解决,于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到题目,重新审题”,但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来研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数形结合”来思考,一般一元四次方程有四个解(也有少于四个解的),结合图形可以知道是其两个根,可以通过设参数的方法求出m的四个解.通过这样的深度思考,不仅使学生获得解题技能,更在解题中获得思维的提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G·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M].涂泓,冯承天,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3]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0(1/2):2-5.
2016—09—14
韩新正(1968—),男,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泰州市苏陈中学校长,泰州市学科带头人,海陵区名教师,主要从事课堂教学、教法和试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