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PAP呼吸机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017-01-19任思思天津市北辰医院天津300400
任思思 天津市北辰医院 (天津 300400)
BiPAP呼吸机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任思思 天津市北辰医院 (天津 300400)
BiPAP呼吸机作为一种新型的通气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治疗中。而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中对患者身体健康危害较大的一种病症,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BiPAP呼吸机应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不仅可以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和血气指标及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进行严密监测,还能利用BiPAP呼吸机对患者进行正压通气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对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和体征进行调整,起到控制病情发展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BiPAP呼吸机 充血性心力衰竭 应用 临床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影响较大,因此,为了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患者在发病后还要积极采取治疗,以便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传统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多采用中医或是西药质量,临床疗效一般,而且还会加大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BiPAP呼吸机是当前临床上常用的新型通气技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采用抗心衰等基础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辅助使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不但能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通气功能,还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次研究通过对BiPAP呼吸机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来明确BiPAP呼吸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具体的情况如下。
1.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概述
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又被称为泵衰竭,主要指心脏无法在当时搏出与静脉回流和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的血液,导致机体的血液供应不足,引发心肌收缩能力逐渐减弱,降低心脏血液输出,无法满足机体的循环需要,从而使患者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比较常见,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早期,患者常会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而血压上升和外周边阻力会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造成患者死亡。另外,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的症状表现除了疲乏无力外,患者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和急性肺水肿等症状,对患者的健康危害较大。所以,为了有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还要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采取科学的治疗措施,以便控制患者的病情,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2.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在对充血性心力衰竭进行临床诊断时,除了要明确患者的病史外,还要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关的辅助性检查。当前,常规性的辅助检查有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及心力衰竭标志物脑钠肽等。1928年美国纽约心脏协会根据心力衰竭症状的轻重程度,将患者的心功能分为四个级别,Ⅰ级为有心脏疾病,无明显的活动受限;Ⅱ级为一般体力活动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Ⅲ级为患者在进行轻微的体力活动后,就会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Ⅳ级为患者在休息时仍然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另外,1994年时,ACC/AHA根据患者的心力衰竭发展进程,将其分为四个阶段,A阶段为有心力衰竭危险,但无结构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症状;B阶段为有结构性心脏病但无心力衰竭症状;C阶段为有结构性心脏病既往,或当前出现了心力衰竭症状;D阶段为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需进行特殊治疗。
彭中等[1]在临床研究中指出,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采用BiPAP呼吸机进行医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徐晓飞[2]在临床研究中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心衰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抗心衰药物治疗结合BiPAP呼吸机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由此可知,BiPAP呼吸机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不但能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还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孙留涛等[3]在临床研究中表明,充血性心力衰竭采用BiPAP呼吸机治疗,除了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况外,还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治疗安全有效,是一种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治疗方法。
3.BiPAP呼吸机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通常会采用药物治疗,比如采取扩血管、强心、利尿、平喘、解痉等对症治疗措施,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和症状表现变化,如果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后,各项体征和症状未得到任何改善,血氧饱和度依然超过90%,就需要采用无创呼吸机(BiPAP呼吸机)进行抢救。王红丽[4]在临床研究中,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BiPAP呼吸机进行医治,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也明显比对照组高。由此可知,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采用药物治疗结合BiPAP呼吸机治疗后,不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还能增强患者的心功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许治本[5]在关于心力衰竭的研究中,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结合吸氧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正创无压通气治疗,结果表明BiPAP呼吸机应用于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不但临床治疗效果好,而且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刘先福等[6]在临床研究中,将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抗心衰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BiPAP呼吸机进行医治,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气检测结果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通过上述研究可知,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在采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BiPAP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不仅可以对患者的症状表现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还能降低患者的心跳频率,减轻患者的过度呼吸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庄鸿标等[7]认为采用BiPAP呼吸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因为采用了面罩或鼻罩,可以保留起到的保护功能,不需要再进行气管插管,不会影响患者的进食和讲话,因此,这种治疗方法更受患者的欢迎。而且,这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呼吸功能消耗较少,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急诊抢救成功率。张景兰[8]在临床研究中指出,在患者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时,及时采用BiPAP呼吸机进行正压通气治疗,不但可以有效解决缺氧的问题,还能缩短患者的病情危重期,为患者下一步的治疗赢得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临床死亡率。丁畅等[9]在临床研究中,将患者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和BiPAP呼吸机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采用BiPAP呼吸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气分析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均显著优于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组的患者。而且,BiPAP呼吸机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可以降低患者的左心室后负荷,及左心室前负荷,改善患者冠状动脉供血情况,从而起到改善患者心功能的作用。因此,临床上通过BiPAP呼吸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的方法,值得进行推广和应用。陶志强等[10]表示,BiPAP呼吸机简单易操作,治疗安全有效,适合应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同时,BiPAP呼吸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和心功能,还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
BiPAP呼吸机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时,不仅能为患者带来舒适感,更容易被患者接受,而且因为是无创性,不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气管,因此,可以有效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提高急救成功率。所以,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BiPAP呼吸机治疗时,还要根据患者的呼吸形式和通气压力,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对通气压力和其他指标进行设置,避免出现压力过高或过低的情况,影响临床治疗的效果。同时,使用BiPAP呼吸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输出量和血氧饱和度,不会给患者的循环压力造成抑制效果,有利于控制患者的病情,提升治愈率。
[1] 彭中,苏永强,彭莉.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心力衰竭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S1):27-29.
[2] 徐晓飞.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0):1669-1670,1728.
[3] 孙留涛,孟双全,王春奇.无创呼吸机治疗ICU病房患者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7):87-88.
[4] 王红丽.心内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6,22(14):87-88.
[5] 许治本.ICU病房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4):1885-1886.
[6] 刘先福,曹枫,符少平.ICU病房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11):46-47.
[7] 庄鸿标,李炳流,李先,等.BiPAP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力衰竭临床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5):2323-2324.
[8] 张景兰.BiPAP呼吸机面罩正压通气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6):29-29.
[9] 丁畅,黄进,汤涌.BiPAP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0,36(3):290-291.
[10] 陶志强,倪卫兵,孙华,等.BiPAP呼吸机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9,28(1):53-54.
1006-6586(2017)14-0022-02
R541.6
A
2017-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