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技型社团内涵研究
2017-01-18徐晓
徐晓
中国大学生社团的成长发展有其优良的传统、卓越的成就和漫长的发展过程。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社团组织已崭露头角,起到积极推动功效。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变迁,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了改变,社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也在转变,高校青年学生的学习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而这些无疑会影响着学生加入社团的需求和目的。
一、高职院校科技型社团的内涵
社团属于群众组织。其内部成员没有特定的年级、专业甚至院系之分,而是完全取决于参与者的个人兴趣和志向,并且通过开展各类有意义的活动体现其自身的特长或提升某一方面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提升和价值体现。
根据以上对高校学生社团内涵的理解,依据高校科技创新的要求,可以对高校学生科技型社团做这样的界定:指一部分致力于某一专业学科或某一科学方向研究创新的学生自愿自发组成的群众性团体。
针对高职院校而言,科技型社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灵活多样性,其对内部社员提出的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要求,无疑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开展高职院校科技型社团的研究,对培养高素质高职院校毕业生、输送高技能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意义深远。
二、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科技型社团的差异
高职院校科技型社团与本科院校之间存在一定差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差别
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理论研究相对较浅,同时,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主动性也较差,多数学生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得过且过思想。所以日常的授课内容相对本科院校来说要浅显一些。
2.学制差别
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只有三年,其中还有半年的下厂实习期,真正留在学校学习钻研的时间就只有两年半,学习时间十分有限。
3.定位差别
高职院校的科技型社团中,一般大一的社员最多,大二大三相对较少。这就决定了社团对象的特殊性,如理论知识水平、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所以,定位必须适合特定人群,才能真正意义上对社员有帮助,切不可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从定位上说,两者因为不同的学校性质而存在很大的区别。高职院校更多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所以此类社团应以相关专业为依托,主要放在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强化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以适应社会的多重需要。
三、高职院校科技型社团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科技型社团着眼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所学知识和技能开展社团活动。如开展常规的学术研讨和交流、组织技能比武和创新创意大赛等,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科技创新,使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理论知识与科技创新相融合。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和科技创新的能力,为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打基础。
2.有利于开展国际竞争
从国际角度看,科技创新能力尤其重要,不论是个人自我能力的展示,还是一个民族的世界地位。2006年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然而我国的很多商品在全球经济大潮中漂浮不定,根基不深,很大原因在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科技型社团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个体的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其创新活动提供载体,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国际竞争;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型社团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目的,为我国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人才储备。
3.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作为第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延伸,科技型社团以兴趣爱好为主,没有严格的专业、年级限制。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并有很强的针对性,如针对各级各类相关竞赛、校企合作项目及社会要求进行日常的拓展学习和研究创新。同时还应该聘请资深的学科教师给予进一步的指导和培养,强调学有所用、应知应会、活学善思,在现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团队活动和校企合作等活动中,提高学生团队协作与人际交往的能力,潜移默化中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助;以科技型社团为依托的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15JDSZ3061。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