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一体化设计思考
2017-01-18李开贤
李开贤
“3+3”分段培养模式是2012年江苏省开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之一。所谓“3+3”分段培养,是指参与衔接的对口中高职院校,一体化设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中高职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分阶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衔接模式。可见,“课程”的衔接是该试点项目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人才的载体,理当受到重视。苏教职[2015]14号文件中指出“分段培养项目应保持前段教育课程的相对独立与完整,重点加强前段教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深化后续教育课程改革,增强后续教育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所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均要建立起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然而,“3+3”试点项目已有4个年头了,课程体系建设仍不容乐观。
一、“3+3”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
“3+3”分段培养模式其预期是为中职生成长成才提供一条通道,课程学习是贯穿中高职阶段的主要任务。因此,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研读江苏省2012—2016年“3+3”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文本,认为存在如下问题有待改进。
1.课程目标的“衔接”缺乏“递进性”
中、高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差异、职业人才成长各有其不同规律,因此,中职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别,要求为学习者在不同的职业成长阶段提供符合其职业发展特征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要体现“综合职业能力的递进”。即高职获得的综合职业能力水平应明显地高于中职。分析2012-2016年“3+3”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课程目标阐述,笔者发现,有的中高职课程目标没有分阶段陈述,有的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不明晰,有的中高职对应的岗位技能等级要求不对等,有的职业能力层次要求缺失等等。总之,课程目标的“衔接”缺乏“递进性”。
2.课程内容的“衔接”缺乏“纵横拓展”
中高职课程衔接,要在课程内容上体现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深化与拓展。纵向拓展是指中职的课程体系在确保中等职业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和自身培养目标达成的同时,还要满足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需要。高职课程要在中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如学生在中职阶段掌握的餐饮服务技能、客房服务技能、前厅服务技能和导游讲解技能到高职阶段应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和拓展,学生具备的专业技能服务层级应该向高级甚至是技师的级别靠拢。横向拓展指学生在高职阶段获得与中职阶段工作范围相近但又不同的职业资格。通过高职层次的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就业层次,也可扩展就业范围。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职阶段设置餐饮服务技能操作课程,毕业生取得餐饮服务中级工职业资格,但通过在高职阶段学习酒店管理知识和经验,可以获得酒店管理方面的职业能力,最终掌握餐饮高级工技能以及取得职业经理人资格。除此之外,中高职学生还应该大力拓展自己的其他相关技能,如中西餐宴会服务技能、酒店经营管理能力、旅行社经营管理能力、中英文导游服务与讲解能力等,旅游市场需要我们的学生掌握什么样的技能,作为高职校就应该灵活的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对应的专业技能。
分析2012-2016年“3+3”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对接情况,我们认为,酒店方向的课程设置出现“断档”旅行社方向的课程虽有“衔接”,但纵向深化程度较浅、横向拓展广度不够。另外,中职阶段文化课要求偏低,这对文化基础薄弱的初中生将来胜任旅游行业工作有较大困难。
造成课程内容“衔接”缺乏“纵横拓展”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受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独立执行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的教学计划的影响,课程设置还来不及习惯新型办学模式;二是受沿袭多年惯用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开发模式的影响,强调的是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了职业教育特有的职业性,特别是专业课程与职业能力的对接,对中高职“3+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群和对应的职业能力缺乏预知,使得中高职“3+3”旅游管理专业所强调的高层次专业技能的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职业个性特征的培养显得有些迟滞和落后。
二、“3+3”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基本思路
1.遵循“四个基本属性”
“3+3”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需要遵循“四个基本属性”,即中等性、高等性、衔接性、职业性。中等性要求突出基础、偏向“求知”;高等性要求突出综合、偏向“求职”;衔接性要求课程内容体现递进性即纵向深化、横向拓展;职业性是贯穿课程设计的主线。课程一体化设计就是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体现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按照能力递进、课证融通、个性特色的思路来推进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2.构建“3+3”6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3+3”6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合作的中高职院校共同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的要求,明确培养对象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构建一个整体的专门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明确中高职各自的培养目标及其标准,以及对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实训实习等一体化设计,避免中职、高职出现职业能力水平和教育层次的断档、重复或错位。
3.做实课程衔接
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必须以专业对口或专业相近为前提。依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中高职院校需联合行业协会、企业、职业教育学者、课程专家共同商定,系统构建中高职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由浅入深、逐渐提高;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出一般技能型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不同培养规格,然后再根据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确定出中高职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制定系统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顺序与实施路径,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与交叉,促进课程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与整合性。在课程设置上,中职与高职的理念应有所不同,对于中职而言,应注重基础知识学习与应用以及职业素质教育,而高职则鼓励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加强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以及高技能的开发与运用。
4.实施“3+3”6年一体化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落实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3+3”6年一体化的教学计划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教育专家,根据行业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按照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将中职阶段的3年教学计划与高职阶段的3年教学计划整体考虑、统一设计6年一体化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以实现“3+3”中高职衔接最佳效果。
三、课程“一体化”实践探索
根据上述基本思路,对现行“3+3”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重新优化,再造知识、技能与素质同步进阶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1.培养目标上体现“能力递进”
“3+3”分段培养办学目的是系统培养既有深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中高职不同阶段人才培养定位体现“能力递进”。具体来说,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从事星级饭店及同类型企业餐饮、客房、前厅、康乐、销售等部门的服务技能以及旅行社运营与管理中初级人才;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定位为服务于酒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行业的复合型、国际型、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岗位能力上体现“层次化”
建立基于岗位的层次化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前提基础。 “3+3”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层次化”(见表1)。
表1 “3+3”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层次化”
职业方向 面向岗位群
酒店方向 中职阶段 高职阶段
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前厅服务、销售、酒店基层管理 餐饮经营与管理、客房经营与管理、前厅经营与管理、酒店行政管理、酒店营销等
旅行社
方向 地陪、接待、销售、外联 地陪、全陪、外联、计调、策划、商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行社营销
景区 接待、景区导游、景区景点讲解 景区导游、景区管理、景区营销、景区策划
展览 展览服务、展览讲解 展览讲解、展览服务、展览管理、展览营销
旅游
行政部门 一般性文员、接待 办公室文员、行政接待、行政秘书、行政管理、导游讲解
3.课程结构上呈现“模块化”
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课程结构上呈现“模块化”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每一部分课程下在中职课程、衔接课程和高职课程下都有不同的模块内容。而“3+3”分段培养模式的教学进度安排要灵活,不一定完全按照中专生2.5+0.5(实习)学制执行,比如上述部分衔接课程可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高职院校师资尽早介入,涉及技能训练内容可与企业合作,将理实一体化教学落到实处。
模块化的课程在编写体例上呈现项目化,如职业技能课程模块2中的《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西餐部分项目化教学设计(见表2)。
表2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模块 学习领域 工作过程 工作任务
西餐模块
西餐(宴会和自助餐) 西餐宴会 餐前准备 西餐服务技能、宴会物质准备工作
餐中服务 入席服务、斟酒服务、菜肴服务、席间服务、结账服务、送客服务
餐后工作 餐厅结束工作
冷餐会 准备工作 自助餐台布置、食品台布置、餐桌摆放
餐中服务工作 开餐服务、食品台值台服务
餐后工作 结账、送客、结束工作
鸡尾酒 准备工作 会场设计、吧台设计、餐桌摆放
开餐服务 迎宾服务、酒水服务、就餐服务
餐后工作 结束工作
客房送餐 送餐前准备工作 餐前食品饮料准备、订餐服务
送餐服务工作 送餐途中服务、房内用餐服务、客房送餐特别服务
餐后服务工作 收餐服务、结束工作
4.课程设置上体现“递进性”
中高职课程一体化设计要在中高职两个层次的职业资格标准指引下,将中高职课程内容与各自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对应,确定中级技能型人才与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分割点,对现有的所有课程进行重新定位与整合,做到知识递进、技能递进、素养递进。
(1)知识递进。知识类分三个系列递进: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知识递进。文化类课程主要塑造学生的文化素养,如中职语文、大学语文、旅游文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旅游计算机应用。专业类课程递进主要塑造学生的旅游行业专业理论素养,如中国旅游地理、旅游学概论、中国民族民俗、客源国概况;管理概论、饭店入门、旅游经济学。岗位技能类课程主要塑造学生的岗位技能素养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知识、导游词设计与讲解。
(2)技能递进。项目化实践类课程由中职阶段的单项技能训练向高职阶段的综合技能训练递进。如将首次导游技能分解成单项训练,导游礼仪服务技能、迎客服务技能、介绍服务技能、行程介绍、沿途讲解服务技能、提醒服务技能、旅游产品营销服务技能、随机个性化服务技能等。而到了高职阶段则通过专业综合实训周的方式,依托多门已学习课程实现综合训练。
(3)素养递进。素养由基本素养向职业素养递进。素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理念、行为、形象等方面加以塑造。如中职阶段可加强宿舍卫生管理、个人卫生管理、个人勤劳品质的养成,高职阶段则从职业理念上要求学生的行为向旅游行业靠拢,如通过职业养成周,酒店文化周、职业素质养成周来提升学生的旅游服务意识、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在个人形象上要求学生穿着与职业接轨的校服,使学生未进入行业已经深度感知到行业氛围。
(作者单位:南京江宁高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