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颈夹脊穴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研究
2017-01-18朱秀平陈宝维钟慈琼袁宁生黄钡明
朱秀平,陈宝维,钟慈琼,袁宁生 ,黄钡明,梁 盛
1.广东省中山市古镇人民医院(中山528421), 2.广东省顺德区乐从医院(佛山528300)
温针灸颈夹脊穴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研究
朱秀平1,陈宝维1,钟慈琼2,袁宁生1,黄钡明1,梁 盛1
1.广东省中山市古镇人民医院(中山528421), 2.广东省顺德区乐从医院(佛山528300)
目的:观察温针灸颈夹脊穴合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均分为A、B、C组各40例。A组给予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B组采用穴位贴敷治疗,C组给予温针灸颈夹脊穴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观察三组临床症状积分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嗜伊红性白血球阳离子蛋白(ECP)的变化情况,统计治疗效果。结果:①C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B组(P<0.05),治疗6个月复发率低于A、B组(P<0.05),但A、B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三组症状总积分、IgE、ECP降低,生活质量评分上升,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不同时间症候总积分、IgE、ECP降低幅度高于A、B两组,生活质量评分上升幅度高于A、B两组(P<0.05),但A、B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温针灸颈夹脊穴合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治疗有效率高,患者症状积分、免疫指标改善显著,复发率低。
过敏性鼻炎为临床常见病,由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IgE介导组胺释放及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及因子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鼻塞、鼻痒、阵发性流涕等症状[1]。以往常采用抗组胺类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但其有中枢抑制作用,且远期疗效不确切。中医学上将过敏性鼻炎归于“鼻鼽”范畴,主要治法包括针刺、灸法、穴位贴敷等方案,早期多以三伏灸、三九灸为主,治疗受时间限制。近期有研究[2]发现,中药针灸配合穴位贴敷可实现局部对症治疗,有其显著优势。为探讨温针灸颈夹脊穴合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我院对收治的120例患者展开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2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A、B、C三组,各40例。A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13~52岁,平均(33.6±7.6)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6.5±5.4)年。B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14~51岁,平均(33.2±7.8)岁;病程4个月~13年,平均(6.8±5.6)年。C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3~53岁,平均(33.9±7.2)岁;病程2个月~12年,平均(6.8±5.1)年。三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A组采用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取颈4-7夹脊穴、大椎穴,选取3~4个穴,碘伏消毒,采用一次性针灸针(0.3 mm×0.5 mm),直刺过皮后自鼻尖方向刺入,以患者局部或鼻部有酸胀感为宜,留针时在针炳上加长约2 cm燃烧艾条,时间0.5 h,待艾条燃烧完毕出针,隔日1次,5次为1疗程。B组采用穴位贴敷治疗,贴敷药物配置:取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生麻黄、甘遂等药,按4∶3∶2∶2∶1比例调配,研成粉末,加老姜汁、蜂蜜,按4∶1比例调配,取肺俞、大椎、脾俞、肾俞、风门、天突等穴,并哮喘者,加膻中、天突穴;并慢性咽炎者加天突、百劳穴,将药膏制成1.5 cm×1.5 cm×1.0 cm药块,放于6 cm×7 cm胶布中间,贴敷穴位,每次取约6~7穴位,双侧交替贴敷,每次贴敷1.5 h~2 h,成人1次/ d,儿童每间隔1d贴敷1次,5次为1疗程。C组采用温针灸颈夹脊穴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首日采用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方法同A组,次日予以穴位贴敷,方法同B组,连用5个回合为1个疗程。三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治疗2疗程、治疗6个月后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治原则与推荐方案》[3]评定患者鼻炎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包括鼻痒、鼻塞、流涕、鼻黏膜肿胀等症状、体征,每项0~3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症状、体征越严重。②参照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表(QLQ-C30)[4]评定三组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治疗6个月生活质量的变化,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状态等维度,每项1~5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③治疗前、治疗2疗程、治疗6个月均取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测定IgE、ECP免疫指标的变化。④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治疗6个月复发率。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准则》[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症候总积分减少超过66%;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症候总积分减少26%~65%;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任何改善,症候总积分减少不超过2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F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三组治疗效果比较 A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7例、21例、12例,总有效率为70.00%;B组分别为6例、23例、11例,总有效率为72.50%;C组则分别为15例、22例、3例,总有效率为92.50%,C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A、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三组治疗前后临床症候总积分、QLQ-C30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三组治疗前后临床症候总积分、QLQ-C30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C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三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三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C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三组治疗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对比 三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晕针、血肿、过敏、感染等不良反应,A、B、C组治疗6个月分别复发12例(30.00%)、11例(27.50%)、3例(7.50%),C组复发率低于A、B组(P<0.05),但A、B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对于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西医多认为与IgE介导鼻黏膜Ⅰ型变应性炎症有关,在接触变应原数分钟内,炎症介质大量释放,引起变应性鼻炎症状。祖国医学上则认为鼻鼽与外感风寒、异气侵袭、禀赋异常有关,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伤及肺、肾、脾脏。肺气素虚,营卫不固,腠理疏松,异气、风寒乘虚而入,遂致肺气不调,鼻窍不利,表现为喷嚏、鼻痒、鼻塞等症状。同时脾气亏虚,肺气失养,水湿阻滞,寒湿滞于鼻窍,或受刺激,动辄清涕不止,故认为鼻鼽与脾、肺、肾三脏失调有关,导致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外渗于鼻腔。其病位在鼻,与肺、脾、肾虚密切关联,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需重视辨证论治,标本兼治。
目前中医对鼻鼽的治疗尚缺乏特效汤剂,针灸、穴位贴敷对过敏性鼻炎治疗报道居多,疗效肯定[6],主要治法包括针刺疗法、灸法、穴位贴敷法,针刺穴位以合谷、印堂、迎香、大椎、肺俞为主;灸法以印堂、合谷、迎香、上星为主,包括点线灸、隔姜灸、艾灸等;穴位贴敷取药以甘遂、延胡索、细辛、白芥子为主。而针灸配合穴位贴敷属于对因治疗,优势明显,可发挥针刺、穴位贴敷共同优势。本研究温针灸夹脊穴、大椎穴,大椎穴为督脉穴,为手足三阳阳热之气汇聚穴,且督脉阳气上行头颈部,针灸上达清阳之窍,下及元气之根,统摄周身阳气,协调表里。夹脊穴则分布于脊柱双侧,位于颈椎、骶椎之间,与肌肉、筋骨、脏腑、关节均有密切联系,针灸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配合穴位贴敷,药方中延胡索可行气、活血、止痛,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细辛宣通鼻窍,调畅气机,且上述药物均有通利之效,对鼻塞、流涕等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
[1] 宗时春,安艳萍.盐酸西替利嗪治疗变应性鼻炎155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6):767-767.
[2] 金禹彤,宣丽华.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J].吉林中医药,2015,35(1):84-87.
[3]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C].//2009年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专题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37-39.
[4] 孟 琼,万崇华,罗家洪,等.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的应用概况[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21(4):147-150.
[5]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9.
[6] 张德斌.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过敏性鼻炎27例[J].陕西中医,2014,35(5):593-594.
(收稿:2016-07-28)
过敏性鼻炎/针刺疗法 @温针灸 穴,夹脊
R765.21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