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行业)标准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

2017-01-18周盛世

物流技术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物流标准

周盛世

(青岛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

基于职业(行业)标准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

周盛世

(青岛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

通过对职业(行业)标准的全面分析,根据学校现有本科的教学体系,以及“3+4”贯通培养方案全面细致地规划与布置,制定合理完善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职业标准;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1 引言

中国经济正迈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重要时期,显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完整的高等院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研究有待提高。我国物流行业业态呈现变化快、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速度快的特点,要求高等院校不仅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加强理论学习,而且还应注重案例和实际操作的培养,即熟练掌握操作技能,遇到问题怎么处理等等。而目前,物流管理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存在脱轨,需要进行根本性改变,使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又要让学生获得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学习能力。青岛理工大学(下称“我校”)从2014年起,开始招收春季高考学生,2015年开始招生“3+4”贯通培养学生,即先期进入中职院校3年的学习,然后进入学校4年的本科学习,针对不同层次的生源,如何制定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这对主要面向本科招生的院校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通过行业调查和需求分析,按照能力型、创新型、创业型的目标要求,构建与物流管理职业(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培养适合行业发展现状的完物流人才,缩短“真空期”,实现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无缝衔接”,显得尤为迫切。

2 物流职业(行业)标准与能力分析

物流行业职业标准是系列标准,分为物流作业与作业管理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战略与规划类等三个类别,包括《仓储与配送作业与作业管理》、《运输作业与作业管理》、《综合作业与作业管理》、《物流管理》、《物流战略与规划》等五个部分。

物流行业作业和作业管理类职业标准的内容包括流程作业类内容、作业管理类内容、作业和管理支持类内容。物流行业管理类职业标准的内容包括仓储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生产计划、采购管理、信息管理和物流规划等内容。物流战略与规划类职业标准的内容包括物流市场分析与管理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运输管理能力、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能力、配送管理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能力、培训与指导能力等内容。

通过教学使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了解物流职业标准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在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核心能力,也就是从事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职业能力;物流行业通用职业能力,即从事物流工作所需要的行业通用职业能力;物流行业特定职业能力,则在执行物流行业中每个具体的职业、工种和岗位领域所需要的特定的职业能力,如冷链中的温度控制、低温下的安全保障等。

建立一套与物流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较为完善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首先以行业标准为导向,重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缩短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差距;其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现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导,行业协会、行业主管和学校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的转变,与国际接轨;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实现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强化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改善教学质量;四是采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3 基于职业(行业)标准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行业)标准为依托,结合现代人才培养的先进思想,基于高等教育视角,根据中国物流行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为研究背景,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应用型物流人才需求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设计了围绕相关物流工作岗位,构建基于适应工作岗位、工作过程为目标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深刻理解物流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为适应特色名校建设目标的要求,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体系,坚持育人为本,把学生的职业生涯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培养具有系统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知识及港口供应链设计技术、现代物流分析设计方法与技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2 进行物流管理人才社会需求分析,深入剖析物流职业(行业)标准,了解物流行业人才需求,为制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作参考

课程设置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力求打破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为,因材施教,结合学校培养多层次人才的需要构建多层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以职业实践、岗位需求为主线,从物流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以物流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托学习小组主动学习自我探究,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练习,掌握物流管理业务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来组织教学,从而实现教育培养目标。课程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3.3 优化与构建物流管理职业(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坚持能力体系与知识体系并重,更加注重实际工作情景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作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能力。物流人才不仅要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能适应时代发展变革。在调研物流企业的主要岗位及岗位群的基础上,明确各类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课程体系的构建采用“层次化—模块化”的构建方法,即课程体系整体层次化,层次内部模块化的构建方法。突出职业素质和技能培养,以专业理论、实验课和课程设计为重点,深化、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创新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理论教学更加系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体现出实践育人和系统培养。依据行业标准的职业能力培训更加完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用性和匹配度。课程安排体现前导后续、分层递进的整体思路。详细的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3.4 创建“三环相扣”一体化的实践性教学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实现一体化设计,三环相扣,三环是指物流管理情境教学职业能力与专项实训、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毕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每环节的实践都是在对前一个环节实践结果充分分析下,根据教学标准,制定具体的实践方案,确保整体的实践效果。专业课采用行为导向、情境教学、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平台,实施“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依托现有的物流实训基地,成立区域物流服务培训公司,供学生进行专项实训,免费提供技术支持,为社会提供必要的技术和服务支持。

图2 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体系

4 基于职业(行业)标准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几点思考

4.1 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强化技能培养兼顾素养

与物流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充分体现了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课程体系中强化了专业知识和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供应链设计和相关现代物流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把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的提升贯穿始终,实现培养具备高级技能的本科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一致目标。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环渤海”经济圈和“一带一路”经济圈的发展培养适用人才。

4.2 凝练专业特色

港口物流方向依托区域地理优势特色,学校毗邻青岛港,与保税区与保税港区内及周围的企业建立了广泛联系,让学生深入企业,在整体掌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港口物流供应链设计及相关货代、报关、报检与港口场站管理的能力;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企业物流方向,教学中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实际工作中做出判断并规划优化方案并采取行动的能力;科学确定教学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并付诸实施。依托青岛地区的家电、船舶、石化、信息、水产品等产业优势,学校与各行业的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签订共同培养协议,制定适合不同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服务与区域地方的专业特色,与它们建立广泛联系,让学生深入企业实践,掌握相关行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具有相关采购、供应、仓储、配送与物料管理的能力。

4.3 强化实践环节,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物流人才

物流管理所培养的人才应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重在转化能力的培养。我校曾在三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3次,因此,我们以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为契机,培养学生具有设计规划优化物流方案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实践环节有利于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同时积极依托行业企业开展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建立校企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发挥学校人才优势、企业实习设备场所优势,可把学生的实训基地设在企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4.4 改变传统单一的学生评价制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课程质量

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监督教学质量方面行之有效的方式。结合课程特点、综合能力和学生过程考核,灵活运用考试形式,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将课题讨论、作业成绩、案例分析、模拟实验、课内外实践、课程论文等计入综合成绩。考核与评价制度的改革与教学课程体系的创新相匹配,真正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4.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物流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教学活动的保证。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师资建设刻不容缓。高等教育需要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在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仅仅进行理论教学,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学校首先要加大专业教学投入,改变物流管理师资严重缺乏的局面,同时让教师去学习、去实践,才能保证学校物流教学的进行,适应物流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

4.6 根据物流管理职业(行业)标准,加强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建设

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重新选择、编制物流管理专业教材,改变传统的重复、与市场需求脱轨的现状,使教材充分融入社会需求的新信息、新变化,注重素质教育、时间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内容,明确体现高校中不同层次的特点。

5 结语

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应尽的职责,建立与物流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综合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进一步优化与探索“3+4”贯通培养、春季招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以期实现应用型、创新型、技能型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1]贾卫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物流科技,2015,(12):46-49.

[2]孙浩.行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探究-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J].物流技术,2015,(15):285-288.

[3]朱叶.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教导刊,2014, (12):48.

[4]张红丽.面向应用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物流科技,2011,(8):16-20.

[5]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行业职业标准》编制说明[Z].2013.

Explor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Curricular System Reform Based on Vocational(Industrial)Standard

Zhou Shengshi
(School of Management,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Qingdao 266520,China)

In this paper,through an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vocational(industrial)standard and according to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university as well as the minute planning and deployment of the"3+4"start-to-end cultivation program,we formulated a fully-covered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curricular syste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to serv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vocational standard;logistics management;curricular system

G712

A

1005-152X(2016)11-0176-04

10.3969/j.issn.1005-152X.2016.11.038

2016-10-03

青岛理工大学名校工程教改项目(MX4-033)

周盛世(1964-),男,浙江浦江人,青岛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物流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