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系网络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基于资源整合的分析

2017-01-18姜海燕

物流技术 2016年11期
关键词:资源整合物流资源

姜海燕

(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关系网络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基于资源整合的分析

姜海燕

(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从关系网络视角出发,探究物流企业关系网络、资源整合、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选取我国216家物流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物流企业的关系网络对其服务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资源整合在关系网络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在结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管理启示,以期为我国物流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管理思路。

物流企业;关系网络;资源整合;服务创新绩效

1 引言

201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已经达到219.2万亿元,物流业总收入7.6万亿元,已达相当规模。我国物流业正保持着平稳的发展态势,物流业产业地位日益提升,现代物流体系正在逐渐形成,整合与创新推动着我国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物流市场竞争正在走向更高层次,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正在成为中国物流业发展的新方向。而创新的基础是资源,它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物流企业同其他企业一样,要进行服务创新,单靠自己所拥有的内部资源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借助外部渠道,千方百计寻找资源。社会网络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企业所处的关系网络可以为企业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源,是企业快速获取知识、信息、技术、资本等资源的重要渠道[1]。Elfring等(2003)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证实,企业可以通过关系网络,识别有价值的市场机会,获取有效的市场信息、知识、技术等外部资源,从而促进创新绩效的正向提升[2]。对于规模小、实力弱、资金不足的物流企业而言,同样可以借助外部关系网络识别、获取有用的信息、资源,创新服务,为加工企业和商贸企业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优质高效物流服务,以获取生存、成长的可观利润。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拥有资源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创新绩效,它只是创新开始的第一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甄别、配置、整合和吸收,相比拥有,同样甚至更为重要(Penrose,1959)[3]。目前,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的物流网络管理效率仍然很差,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不足,而物流成本却居高不下,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物流网络中的资源不能共享,难以被有效利用,亟待进行更加系统的动态整合。物流企业从关系网络中获取资源的同时,必须注重资源的整合,跨越企业自身边界,在其所处的关系网络里去寻找、吸收、整合外部合作伙伴的资源[4],借助外力,实现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创新服务内容,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提高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因此,本文引入资源整合探析关系网络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使研究更贴近物流产业现实,更具解释力和现实意义。

2 研究回顾与概念模型

2.1 研究回顾

2.1.1 关系网络。关系网络的分析源于社会学者的社会网络研究,只是研究主体由个体人换成了企业,采用网络理论来分析企业问题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Gulati et al.(2006)认为企业处在一个与各种网络成员(包括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中介机构、政府等)相互影响的网络关系中,通过这种网络关系,企业可以获得网络系统内蕴含的信息、知识、技术等各种资源,并通过交流和沟通促进这些资源的转移、消化和吸收,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这种关系网络强调成员间的信任、互惠、理解和合作,不仅包括企业与网络成员间的契约性关系,也包括非正式的和非契约性的关系。而Granovetter在1985提出的网络核心概念—“嵌入性”正是对企业关系网络的诠释,他指出,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依赖于其他企业成长、发展,每时每刻都嵌入在与其相关的关系网络中,这种嵌入性对企业经济行为会产生深刻影响。

对于关系网络的划分方法,Burt(1982)把其归类为关系(关系密度)和位置(关系模式)两个维度,即可以根据企业与其网络成员的关系密度和模式来确定企业所在关系网络的具体特征。之后,Granovetter(1985)又根据网络嵌入理论,把关系网络划分为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两个维度[5],从理论上进一步明确了关系和结构作为网络特征分析基本维度的思想。这也是最受推崇并被广泛沿用的关系网络特征维度划分方法。因此,本文也借鉴Granovetter(1985)的研究,把企业关系网络划分为关系和结构两大特征维度。关系嵌入性强调网络成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关系,有利于更多信息、知识的共享,而结构嵌入性更强调网络成员嵌入到关系网络中的“结构洞”位置,位置不同,其拥有和掌握的信息量、知识量和信息价值和知识价值也大不相同(Gulati,1999)。

2.1.2 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指企业在从关系网络中获取到所需的资源后,为了达到特定的组织目标,将获取的资源进行组合捆绑,使其产生“1+1>2”的整体效果。资源整合对于规模和实力都很弱小的中小企业来说尤为重要,自身资源的局限,决定了其必须通过外部的获取和资源的整合来弥补,而其中资源整合不失为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外部资源的获取吸收是需要一定过程的,尤其是知识资源。比如说,企业想拥有某项专利技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可以通过合作等方式利用这一技术,而不需要重新研发或高价购买,通过整合既定资源就可以达到既定目标。Sirmon,Hitt &Ireland(2007)认为资源整合过程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稳定调整→丰富细化→开拓创新。充分、合理、有效的吸收、整合、配置资源是创造新资源、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充分条件。企业需要充分挖掘资源潜能,采取有效配置的措施和方法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使物尽其用、人尽其能。企业的资源整合过程,不仅能够形成新的战略资源,更能消化、吸收这种资源,形成资源管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无法复制的(Barney,2001)。

物流企业资源整合涉及的内容包括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知识、人力等资源,为适应动态、多变的市场环境,在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下,借助计算机、网络、射频识别等技术,将自身的物流资源与所处关系网络中其他企业的物流资源无缝化链接、组合、合理调配,进行一种动态管理,以促使物流企业不断创新,转型升级,提高创新绩效。资源整合对物流企业运作效率的提高、物流成本的降低、现代物流进程的推进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2.2 概念模型和理论假设

2.2.1 关系网络与资源整合。许多学者已经强调了企业整合机制的重要作用,指出整合机制能够同化吸收从企业外部获取的资源,并转换和利用这些资源(Cohen and Levinthal,1990;Van Den Bosch et al.,1999)。这个机制通常也被称为整合能力,就是综合当前和已经获得的资源并与个人能力相结合加以应用(Kogut and Zander,1992),它是确保企业成功的进行资源内化的重要保证。因此,资源整合意味着从关系网络中获得补足性的资源,通过重新组合,增强资源价值(Buckley and Carter,2004)使物流企业获得一些成长优势。大部分物流企业自身资源有限,可以借助关系网络从外部获取所需的资金、技术、信息、知识等资源,利用其经验和技巧等来积极促进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Eisenhardt and Martin(2000)认为关系网络的嵌入性和结构性特征与资源整合的能力通常是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个整合能力实际上就是指综合和应用当前的和新获取的外部资源的能力。关系网络的嵌入性和结构性特征不仅决定了企业获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刺激了企业资源管理机制的发展,这种管理机制就是指评估和整合资源的机制(Virginia Fernandez-perez,2012)。类似的,Yli-Renko等人(2001)研究了与企业重要客户的关系对企业获取和整合外部知识(资源)的影响,他们认为,从企业与其重要客户的关系互动中,可以获取外部知识(资源),并通过对外部知识(资源)的获取和整合提升自身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关系网络对物流企业资源整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2 资源整合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资源整合能力体现了物流企业的资源开发、调配和运用能力,合理有效的资源重组,相互协作,形成合力,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效率,才能更好的为客户服务,提升创新绩效。Dyer&singh(1998)研究指出,能够以独特方式综合、调配、重组知识、技术、信息、人力等资源的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企业在关注从关系网络中获取资源的同时,还必须关注资源整合能力,并把这种整合能力上升到战略层次,打造成竞争优势(Grant,1998)。Lin(2006)研究也认为企业合作中的资源交换与资源整合程度与企业的价值创造正相关[6]。刘伟华等(2003)研究指出,物流企业资源整合是提升竞争力,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创新改变的关键[7]。邱业刚(2014)通过对中小物流企业的实地调查并结合统计分析,证明资源整合有助于物流企业绩效的提升。刘强达(2009)研究认为,物流企业供应链、信息、组织管理、客户资源层面的资源整合共同构成了资源整合的四个要素,它们紧密联系,相互依赖,共同构建物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创新绩效[8]。钟波兰(2011)分析了航空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认为航空物流企业资源整合是其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是实现航空物流企业持续发展的的重大战略选择[9]。物流企业在产品供应链中的特殊作用和位置决定了其与委托方、客户、交通部门、中介组织、同行业竞争者等网络成员都存在紧密的联系,吸收、整合网络资源能够促进创新绩效的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资源整合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2.2.3 关系网络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物流企业从所在的生产价值链网络关系中,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一些关键性的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从而推动企业服务创新。物流企业的关系网络成员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加工制造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以及普通消费者,它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市场经济活动的“血管”,供应链中各方信息的汇聚地,天生占据着“结构洞”的有利位置,能够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为客户打造特殊性的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创设更周全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创新绩效。同时,物流活动的运作流程和运作方式决定了其与其他网络成员之间接触更为频繁,信息、知识互动、互惠的频率更多,因此,信任关系的建立更容易也更紧密。物流企业的服务特性,决定了其必须依附于其他网络成员而存在,因此,物流企业的关系网络是其必不可少的生存资本,是其取得服务创新绩效的源泉。Lin等(2012)在研究企业战略技术联盟管理问题时发现,网络嵌入性有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实证研究还表明,如果企业在关系网络中的位置越重要,关系越紧密,即嵌入性越强,其创新绩效越好。Bozbura(2004)也认为,企业与其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关系网络,能够及时、准确地抓住商业机会,快速满足客户特殊、多样的需求,抢占市场先机,获取丰厚回报。企业所处的关系网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成员的加入或老成员的撤出,网络关系不断调整变化,企业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所在关系网络建设,调整自身在关系网络中的位置,与网络成员进行良好互动、交流和沟通,从动态的关系网络中获取所需资源,并加以有效整合利用,促进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绩效。物流企业在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强度、规模、关系等嵌入性特征决定了其获取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进而影响物流企业的绩效水平(Mcevily,2005)[10]。企业可以通过与上游供应企业和下游客户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的方式,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最终提高企业创新绩效。谢洪明等(2012)实证研究指出,企业嵌入性的关系网络对管理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11]。田雪等(2015)基于动态能力的视角,实证检验了网络嵌入性有助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显著提升,且这种影响通过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12]。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关系网络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构建了关系网络、资源整合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本研究概念模型

3 数据收集与变量测度

3.1 样本与数据搜集

本研究数据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获取。调研企业为各类型物流企业,包括运输企业、仓储企业、快递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样本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北京、广州、呼和浩特、上海、石家庄、天津、福州等地。填写问卷者需为物流企业中高层以上管理人员,通过个别面谈、实地考察、委托亲戚朋友、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共发放问卷365份,收回312份,有效问卷216份,有效问卷率69.2%。概念模型各变量的题项是结合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专家意见,并经过反复推敲而设置。

3.2 变量测量

3.2.1 关系网络。关系网络从关系和结构两个维度进行度量,主要参考了Tsai&Ghoshal(1998),Yli-Renko等(2001),Beugelsdijk等(2003),李文博等(2008),张方华(2010)的研究,采用4个题项测度关系性嵌入;采用3个题项测度结构性嵌入。

3.2.2 资源整合。本研究主要参考了Sirmon,Hitt& Ireland(2007),Johan Wiklund& Dean A.Shepherd(2009),D.Tolstoy(2009),李恒(2006),朱秀梅(2008)的资源整合测量量表,并结合企业实地调研和专家意见,最终选用4个题项度量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

3.2.3 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对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测量,本文主要借鉴应洪斌(2010),张方华和左田园(2013)的研究,采用3个题项测度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

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为确保问卷结果的内部一致性,本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关系网络的7个题项,资源整合的5个题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3个题项,获取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的α值均达到0.7以上,表明收集的数据信度较高;采用KMO值和Bartlett球体检验验证变量效度,结果表明,所有潜变量的KMO统计值均大于0.5;具有合适的效度,具体结果见表1。综上,调查问卷所获数据满足结构方程建模要求。

表1 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4.2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本文样本各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矩阵见表2。由此可以看出,关系网络、资源整合和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本文利用AMOS17.0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各项拟合指数见表3。由表3可知,该模型7个拟合指标均在参考值范围内。这反映关系网络、资源整合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三者之间关系的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度。

表2 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性

表3 初始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数

表4 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与假设检验结果

表5 路径模型的效应分解表

观测AMOS17.0的输出结果,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如图2和表4所示。可以看出:在P=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之间3条路径均显著且正向的,分别是“资源整合←关系网络”、“服务创新绩效←资源整合”、“服务创新绩效←关系网络”。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关系网络对物流企业资源整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H1得到支持;资源整合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2得到支持;关系网络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3得到支持。物流企业在其供应链关系网络中通过正向作用于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进而正向影响其服务创新绩效。

表5显示了关系网络影响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既有直接影响(0.304)也有通过资源整合的间接影响(0.367),且都是显著的。因此,实证结果显示关系网络有助于物流企业有效地整合资源,继而对物流服务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资源整合在关系网络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

4.3 结果分析

第一,物流企业关系网络的嵌入性对其服务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通过对216份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表明,物流企业所处关系网络的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特征有助于物流企业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资源,从而产生竞争优势,取得服务创新绩效。物流企业的关系网络成员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加工制造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以及普通消费者,在这一制造链条中,物流企业的位置似乎是经济活动的“动脉”,各种信息汇聚于此,获取信息资源相当容易,在关系网络中会形成很多“结构洞”,自然尊享关系网络中的优势位置,成为信息反馈的枢纽,可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资源,在制造产业链的带动下,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设计不同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创新服务,提高服务创新绩效。再者,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网络中必须依附其他成员而存在,其物流工作流程也决定了其与其他网络成员的接触频率高、互动次数多,信任关系容易建立且更加稳固[13],所以,围绕客户需求的创新服务,在关系网络的嵌入中更容易取得良好绩效。

图2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图

第二,资源整合在关系网络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关系网络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强。可以说,资源整合是关系网络影响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一个核心机制。物流企业在关系网络中占据着天然的优势位置,来自材料供应商、加工生产商、批发零售企业的各类资源,汇集在物流企业处,物流企业可以方便、充分地了解客户所需,在获取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如果能合理甄选、吸收、流转与多元融合知识、技术、物流基础设施等资源,创新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便能提升物流服务创新绩效[14]。因此,我们认为,资源整合既是物流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物流产业向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有助于物流企业扩大活动范围、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物流服务一站式、一体化,增强竞争力,实现创新绩效的提升(马晓燕,2011)。

5 结语

5.1 管理启示

本文就关系网络、资源整合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个概念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关系网络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资源整合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加强了这种正向影响。据此,得到一些管理启示:

第一,物流企业应不断融入物流产业网络、物流集群网络,与网络成员积极构建良好的关系。物流企业嵌入关系网络中的“结构洞”位置决定了企业能够从哪些路径获得机会。物流企业应当从战略高度上进行规划,依托物流产业网络、集群网络和各种社会关系,使自己尽可能处于关系网络中“结构洞”位置,占据有利优势的地位。譬如,一些只提供运输、仓储、配送等单一功能服务的物流企业,要想在行业竞争中获得更多的资源优势,应当结合产业需求,考虑推出一些创新性的、增值性的物流业务项目或向个性化的物流企业转型。同时,物流企业还应重视与网络成员间良好关系的构建,结识更多的制造企业,并强化企业间的互动、情感、互惠等行为,通过信任构建扎实的合作基础,更应该注重与国内外先进的物流服务企业间建立信任关系,提升互动频率,为物流企业获取知识和经验提供机会,争取获得更多的关系网络收益。对于中小物流企业来说,融入物流产业网络、地区性集群网络,与网络成员积极构建良好的关系网络是促进其资源积累,提升资源质量,获得服务创新绩效的一条可行而又有效的途径。

第二,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兼并、重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联盟、合作等方式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提升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比如,公路货代企业可以通过联盟与合作,协同承运,协同维修,共享物流基础设施和更大范围内的货源需求信息,降低单位运作成本,实现物流运作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提高物流资产利用效率和物流运作效率,减少风险,提升行业竞争力,打造物流服务新的利润增长点。再如,目前国外一些强势的物流企业,为了尽快扩张中国市场,取得创新绩效,他们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并购中国本土物流企业,利用被并购企业现有的配送中心、设备、基础设施和营业网点,利用现成的客户资源,避开行业壁垒,通过资源的重新洗牌和整合,快速实现规模化扩张,取得创新绩效。因此,在关系网络中,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加强自身与网络成员(包括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高校、科研单位等)间的动态联盟[15],建立虚拟组织,多方面、多项目开展创新合作,高效配置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搭建产学研一体化信息平台,整合多元资源,最终提升物流服务创新绩效。

5.2 研究不足

本文的研究结论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样本数据没有做到各地区均等合理。由于受问卷发放地点、问卷发放渠道的限制,难以剔除某些地区特殊物流企业固有特性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结论造成影响。其次,没有对物流企业的规模、服务领域和发展阶段进行细分。不同规模、类型、服务领域的物流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物流服务都会大不相同,这些都会对物流企业的关系网络嵌入、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绩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在以后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1]姜海燕.基于资源管理过程的关系网络与中小企业国际化绩效关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3):67-76.

[2]Elfring T,Hulsink W.Networks in Entrepreneurship:The Case of High-technology Firm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3, 21(4):409-422.

[3]Penrose E 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4]Perks H,Jeffrey B.Global network configuration for innovation;a study of international Fibre innovation[J].R&D Management, 2006,36(1):67-83.

[5]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 91(3):481-510.

[6]Lin H M,Huang H C,Lin C P.How to manage strategic alliances in OEM-based industrial clusters:network embeddedness and formal governance mechanism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2,41(3):379-556.

[7]刘伟华,骆艳江,何兴国.论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成功转型的关键:基于核心竞争能力的物流企业资源整合[J].物流技术,2003,(5):6-8.

[8]刘强达.基于资源整合的物流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9]钟波兰,李芙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航空物流企业资源整合[J].商业研究,2011,(1):200-204.

[10]Mcevily B,Marcus A.Embedded tie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 2005,26(11):1 033-1 055.

[11]谢洪明,赵华锋,张霞蓉.网络关系嵌入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基于知识流入的视角[J].技术经济,2012,31(5): 18-23.

[12]田雪,司维鹏,杨江龙.网络嵌入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基于动态能力的分析[J].技术经济,2015,(1):62-68.

[13]王海萍.物流在制造业中的嵌入性研究[J].经济问题,2011, (10):95-98.

[14]谢泗薪,张文华.资源整合视角下的物流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运行机制[J].中国流通经济,2014,(3):49-53.

[15]娜仁图雅,曹刚,王斯慧.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电子商务快递企业动态联盟组织模式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6, (3):29-37.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onal Network and Servi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Based on Resource Integration

Jiang Haiyan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Hohhot 010070,China)

In 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al network,we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ational network,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servi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s.Then with 216 Chinese logistics enterprises as the sample,we had an empirical study which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al network of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ir servi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functioned as the medium i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above two.Then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we provided the insigh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China.

logistics enterprise;relational network;resource integration;servi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F259.23

A

1005-152X(2016)11-0040-06

10.3969/j.issn.1005-152X.2016.11.010

2016-09-27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SY14113);农产品流通创新团队课题(NMGIRT1306)

姜海燕(1981-),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猜你喜欢

资源整合物流资源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资源回收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