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素质本位的大学班级管理模式创新探究

2017-01-17王海涛胡瑞年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模式班级管理

王海涛++胡瑞年

摘 要:高校班集体是大学生传递信息、交流感情、成人成才的主要阵地,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传统高校“班主任 + 班导师”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呈现,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挑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与成因,探讨高校班级精细化管理新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期增强班级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继而提升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效能和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素质本位;教育导向;班级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班级是高校最基层的单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 ]16 号)文件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班级管理在学生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施行“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的班级常规管理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展示学生个性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注入鲜活动力。因此,加强大学生班级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对推动高校文化发展、弘扬高校精神文明、加强学生教育管理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当前高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素质学分制的提出与实行,90后学生意识形态变化,以计划、组织、指挥、控制为特征的传统班级管理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其弊端日益凸显。为进一步深入了解高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就高校辅导员QQ群、微信群成员进行网上访谈,同时,利用本校学工干部队伍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通过对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结果进行认真分析认为,当前高校班级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缺乏凝聚力,团队力量不够集中

班级凝聚力不足,学生集体观念淡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班级凝聚力很强的还不到30.5%,认为班级处于完全一盘散沙状态的达8.2%。另外,调查小组对学院团委、学生会以及班委干部的访谈结果发现,抽取的35个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干部难以透彻理解相关文件精神,更不用说执行落实力度。总的来说,学生对班集体缺乏一定的向心力、凝聚力、归属感和认同感,核心团队尚未形成。

(二)缺乏导向性,发展目标不够明确

基层制度不明确,班级建设缺乏科学引导。从调查数据来看,有17.4%的班级没有明确的班级发展目标,相关的工作和活动缺乏主动性;有38.6%的班级虽然目标已经制定,但不够详细具体,也就无法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和舆论导向。显然,班级建设缺乏明确具体的奋斗方向,对学生的成长成才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成长受到既定的时空约束,不利于班级长远建设与发展。

(三)缺乏主导性,教师作用不够明显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教师工作繁杂沉重。尽管有些学院通过选拔优秀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但限于班主任的业务和能力,问题往往仍需辅导员解决处理。班主任在常规工作和思想建设方面有些地方还不到位,包括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太多,难以真正履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通过实地访谈和调研,有45.6%的学生认为,班主任在学生中缺乏一定的魄力和影响力,没有真正重视班级管理工作,不能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很多工作流于形式。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管理的成效不明显。

(四)缺乏上进心,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班风学风不正,学生目标模糊。调查显示,班级整体氛围不浓,个别班级旷课现象较为严重,主动学习意识比较淡薄,由于目标性不明确,也就无法把将来就业与当前的学习密切联系起来,以至于将部分公共课和部分专业课视为“鸡肋”。有8.4%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活,不能很好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受网络游戏、恋爱等外界的诱惑无法自拔。

(五)缺乏主动性,管理方式不够创新

以“权”为本,以“章”为纲,强制性规范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种“重管制”、“轻引导”、“重智育”、“轻德育”的班级管理模式有悖于教育的培养目标。据调查,目前有25.9%的班级管理模式仍然过于依赖传统渠道,管理思想不够开放。虽然移动互联网在学生中的普及率和使用率越来越高,但遗憾的是部分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并没有真正开辟和利用好网络资源加强班级建设工作。班级建设渠道循规蹈矩,特别是宣传发动、互动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还存在着与发展脱节的问题,有些活动只是被动参与,宣传和指导工作不到位,明显存在滞后现象。

二、改进班级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呈现出“类型构成多样性、教育专一明确性、学习独立主动性”的主要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班级管理就是要转变班主任传统的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改进学习管理体系,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开展一些具有感染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根据新的形势和学生的特点,改进高校班级管理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班级管理“制度化”

在班级管理中,根据“学生守则”、“教学常规”、“行为规范”等要求,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化管理,强化学生的法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制度管理,要力求科学合理。除此之外,要处理好制度管理与班级管理体制创新的关系,逐步建立一种新的班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构成动态的班级管理系统。

(二)班级管理“民主化”

班级管理要“两手抓”,一方面完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着手创立良好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象“水”,学生象“鱼”;学生在民主、平等、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中,会表现出一种愉快的心情、积极进取的精神。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提倡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是班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班级管理“个性化”

注重完整性、尊重个性化、培养创造性,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要提供和造就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精神、创新能力,是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重要原则。

(四)班级管理“多元化”

在班级管理中,不仅强调辅导员、班主任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更需让全体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倡导把教室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班级管理的主体多元化。

三、多措并举,探索高校班级精细化管理模式

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班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迫在眉睫。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全面提升班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为了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应加强以下十个方面的建设。

(一)明确分工,班委职责“具体化”

一般来讲,高校班级设有党支部委员会、团支部委员会、班委会,主要学生干部负责班级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日常班务工作。在工作中,实施“三制”班级管理,即值日班长制、班委轮值制、岗位责任制,实现相互协调、无缝对接,形成有机整体,共同参与班级管理的模式。为了充分调动班级同学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必须保证班干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班委成员不挂空职。班长应当总体协调班级各项事务的落实,其他班级委员应当配合班长共同承担班级活动的组织和运行。团支部书记应当定期组织支部成员召开支部会议,在组织优秀支部活动的基础上加强支部成员思想觉悟的提升。其他班干部应当分工协作,履行本职工作,协助班长落实其它班级事务,杜绝“三不一怕”现象,“三不”即:不敢管、不会管、不去管;“一怕”即怕得罪人的现象。班级还可以通过采取以“委任制补充竞选制”,加强班级制度建设等做法,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民主管理”的积极性,着力构建充满生机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先进班集体,积极营造“人尽其才、各得发展、生动活泼、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

(二)互帮互学,学风建设“互助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班级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其中,学风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形成和固化,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传统和风格。班级内部全面贯彻学风建设必不可少,班级内部可推行“以一帮多、以点带面”的学习模式,鼓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带领学习主动性较差或基础较差的同学共同进步。同时,为了帮助同学端正学风,提倡每位同学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好心得笔记,做一件公益事件,记好一本课堂笔记,由各班干部分工合作,组织读书心得评比、优秀课堂笔记评比等活动,创建“学习型班级”,打造“学习型团队”,使全体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做到“想学习、能学习、会学习”,并学会如何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形成积极进取的班级风气和携手共进的班级氛围,在提高班级凝聚力的基础上,整体提升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继而提升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三)凝心聚力,班风建设“全面化”

校风班风建设既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事实证明,优良的校风班风是保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一个班级的班风建设体制的健全程度全面体现班级的精神风貌。因此,校风班风建设不可忽视。每个班应建立班级QQ 群、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便于同学沟通交流、增进了解、共享资源。同时,可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专业特色和班级特点的班训、班旗、班徽,制订班规、传唱班歌、编写班史等。同时,实行辅导员、班主任例会制度,定期与辅导员、班主任讨论交流班级现状,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制定措施,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第一责任人作用。在各项活动中通过班级的专属标志展示精神风貌,以增强班级同学对班集体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四)思悟结合,内省教育“常态化”

学生可通过头脑风暴方式开展内省教育,班干部积极推动,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最大限度地消除“失败因子”;启发学生独立思维,规划学业生涯;拓宽学生眼界见识,开阔人生视野;开拓学生探知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等为主要目标任务,引导学生学会“内省”、勤于“内省”、善于“内省”、乐于“内省”,改进“敷衍型”、“偏见型”、“间歇型”、“刻板型”的内省做法,在内省中清醒头脑,在内省中明辨是非,在内省中变得睿智,并最终指引其实现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学生边“学”边“思”,边“思”边“悟”,达到“省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行、行有所获”的理想效果,切实提升“成功内省”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内在的信任、豁达、愉悦、进取正能量,规避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等方面的负能量。

(五)健全制度,日常管理“规范化”

规范管理是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对班级开展规范有效的管理,通过培养积极向上的风气,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氛围,使学生形成“心中有规范,行为有准则”的意识。因此,班级应当出台完善的班级成员管理制度、团支部成员管理制度以及党支部成员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中应重点体现班级成员综合测评奖惩制度,避免在奖助学金评比事宜中出现纰漏引起不满。支部管理制度可采用“三录一册”制,即支部会议详细记录、支部具体活动记录、支部费用收缴和使用记录和支部成员花名册。“三录一册”制可详细记录支部动态,有效管理支部成员日常生活。同时,注重班级管理工作的制度创新,制定并实施《班级管理条例》,依据职能部门化的需要,对班级干部实行“大部制”改革,引人“项目管理”的思想,实行“矩阵式”班级管理的实践和探索,编制学生干部《职位说明书》,设立“班级学生干部人才储备库”,实现班级可持续发展,树立起“诚信· 踏实·责任·协作·开拓·博爱”的“班级价值观”。这些管理制度都旨在约束班级同学的日常行为,在整个班级内形成公平、民主、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

(六)规避矛盾,活动记录“透明化”

俗话说“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班级管理中可适当引入竞争机制。竞争可以激活学生的动力系统,激发学生的原始动机和内驱力,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勤奋学习,努力实践,探索创新。在实践活动中,引入“宿舍承办制”,即班级各项活动采取宿舍承办的形式轮替去完成,借以增强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创造人人参与的主人翁氛围。同时,班级可设立考评员一名,考评员必须品行端正、工作尽职、作风正派、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任劳任怨。在取得辅导员、班主任的同意后,班级同学公开推选,严格考评,并做好记录。班级在健全班级成员管理制度、班级综合测评奖惩制度的基础之上,要注意将每次班级活动细则和班级成员参与活动情况记录在班级QQ群或微信群内进行公示。活动记录透明化有助于实现班级民主化、科学化。让每个班级成员肯定班委的认真负责态度,通过彼此之间的比较,调动自身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自愿配合班委,提升班级整体竞争力和凝聚力。最重要的是这种制度有利于为班级综合测评、推优争先的开展,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争端和矛盾。

(七)知行合一,素质测评“科学化”

“素质测评”是指测评主体根据测评目的确定测评内容,设置测评指标和评价标准,搜集、分析和处理测评对象的素质表征信息,通过科学的测评手段和测评方法,对测评对象的素质进行测量和评价的活动。班干部协助老师对班级学生行为表现开展素质测评,主要是对大学生素质的测量与评价,具体来讲,是对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等是否“内化”为大学生的观念素质、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方法素质以及其“内化”程度的测量与评价。因此,素质测评工作对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八)顺畅沟通,班级交流“平等化”

交流平等化是实现班级精细化管理的保证,尤其是90后大学生群体,有更强烈的被尊重的需求。班级可实行“班级日志轮流记”的管理办法,具体来说,在班级内部设立班级日志,记录班级同学每天的学习、生活情况,学校学院传达的各项消息通知,班级每次会议内容,以及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的流程、过程、效果。定期将记录的内容汇报给辅导员、班主任,并定期在班级内部组织针对每名同学意见看法的交流会。该日志由班级所有成员轮流记录。在记录过程中鼓励每个人将自己内心的想法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班级日志轮流记”制度有利于让每个人有平等的交流平台,让每个人能够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被需要,在加强班级凝聚力的同时,保障学院、班委、同学之间的平等沟通,这一本本日志更会成为全班同学之间珍贵的“班级回忆录”。

(九)创新品牌,班级活动“特色化”

真正凝聚全班力量的班级活动不在于班级组织活动的数量,而在于活动的主题和质量。班级干部应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根据全班同学的特点组织具有班级特色的“品牌”活动。辅导员、班主任要丰富班级管理内容,积极关注第二课堂育人作用,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各类学生活动竞赛,学生学术作品、科研立项、专业竞赛、文艺活动、社会实践等,组织开展班级活动,贴近专业课程、贴近生活,促进班级交流,加强学生素质能力和体质锻炼,加强学生宿舍和课堂管理。实施“一二五”和“二三四五”项目,即每周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每周与专业老师联系一次,每周走访一个宿舍、每周到课堂听两次课,每周找五个学生交心谈心,组织开展二次考试、举办三场经验交流会、进行三项竞赛、开展四项活动。同时,积极运用QQ、QQ群、微博、微信、飞信联系班集体和班级同学,通过网络平台跟学生沟通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深入了解学生情况,与学生打成一片,从而增强班级凝聚力。如:成功素质展示节,让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其中,将自己的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给全校同学们观看;母亲节,组织全班同学身着统一服装,征集同学“写给母亲的一封信”;女生节(3月7 日),全班男生组织“为女生实现一个愿望”的班级活动,全班男生集体参观女生宿舍等,让全体同学感受到班级这个大家庭所带来的温暖气氛。开展这类活动可以坚持落实到大学生期间的每个学年,集全班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创建一个优秀的“品牌班级”,不断提升“班级核心竞争力”。

(十)精准帮扶,管理服务“人性化”

服务人性化是班级精细化管理的最终体现,也是提升班级凝聚力的最终目标。贯彻“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原则,在班级内部,班干部一定要带领全班同学关心每一个班级成员的生活,注重给予身边的人以人文关怀。发挥班主任助理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制定《班主任助理制度章程》,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减轻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如:班级生活委员经常在班级群内提醒大家天气变化,关心大家吃饱穿暖。班长可以统计班级每名同学的生日,在同学生日当天组织班级成员送温暖活动。关注班级中有经济困难、心理困惑、学习困境的学生,平时多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需求。主动向学院反映学生情况,并为有经济困难的同学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安排同寝室的同学主动为有心理困惑的同学“打一壶水”、“带一次饭”、“看一场电影”,用这些暖心的举动化解有心理困惑的同学心中对外界的排斥抵触;学习委员可以复印课堂笔记或进行科目重难点汇总,主动给有学习困境的同学参考。在每学年末期制作“班级电子相册”,记录班级成员的成长和进步。通过一系列人性化、细致化的温暖班级服务,让班级每名学生感受到自己存在于一个集体中的价值,感受到来自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鼓励。只有班级每一个成员从心底对班级产生认同感,才能真正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班级管理模式遵行“主体性和发展性相统一,整体性和协调性相统一,开放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实施文化管理,确立价值导向;实施信息管理,拓展沟通网络;实施知识管理,探求科学路径;实施艺术管理,彰显管理美感;实施权变管理,追求动态和谐;实施执行力管理,提高管理效能。班级建设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群体的管理工作的成效,做到刚柔相济,扬长避短,由“看管式”——“法治式”——“自治式”的逐步转变,从“有为”——“无为”的渐变过程,不断提高学生自主、自决、自择、自律的能力。因此,实行大学生班级精细化管理势必成为高校更好的对大学生群体加强管理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方式的大势所趋。只有不断总结班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班级管理新方法,形成班级管理切实可行的模式,才能把握班级管理的核心竞争力,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成功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遍(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11).

[2] 严晓凤.高校辅导员班级六维管理模式探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9).

[3] 王宇航.基于“五精四细”理论的高校班级管理精细化管理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4] 时昌桂,吴晟志.高校班级管理模式思考与实践探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5] 左辉群,姜伟.浅谈高校班级管理模式[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6] 汪中求,吴宏彪,刘兴旺.精细化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7] 刘东东,解竣文.基于精细化方法的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模式探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

[8] 李小琼.高校班级“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提升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

[9] 张慧.高校班级民主管理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

[10] 邓 强.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研究初探[J].科教文汇,2013(2).

[11] 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2] 陈沛然.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理论研究,2010(2).

[13] 杨芳.论学生竞争精神和竞争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4(6).

[14] 杜鹏.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18).

(本文审稿 罗建国)

猜你喜欢

模式班级管理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